日前,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等單位通過觀察三種方法對痰濕壅盛型原發(fā)性高血壓病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淋巴細胞轉化率、血清免疫球蛋白、補體成分等指標的變化,發(fā)現中西藥各有所長,中藥長于調整免疫功能失衡狀態(tài),西藥離子阻滯劑降壓效果好,臨床應提倡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研究人員將120例原發(fā)性高血壓中醫(yī)辨證均屬痰濕壅盛型的患者按性別、年齡分層,各層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3個治療組,各40例。其中中藥組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合玉屏風散(半夏、陳皮、茯苓、白術、天麻、甘草、防風、黃芪),每日1劑;西藥組采用硝苯吡啶10毫克,每日3次口服;中西藥組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合玉屏風散,并加用硝苯吡啶。療程均為8周,治療期間一律停用對血壓及免疫功能有影響的藥物。觀察各組臨床癥狀、血壓、淋巴細胞轉化率(LBT)、免疫球蛋白(1gG、IgA、IgM)以及補體(C3、C4、CH50)等的變化。
結果表明,西藥組及中西藥組治療后血壓均顯著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
中藥組及中西藥組治療后IgG、IgM、C3、CH50顯著降低,且基本達到正常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或非常顯著性意義(p
中藥組及中西藥組經治療后,眩暈頭痛等一系列癥狀出現的頻數較治療前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差別有顯著或非常顯著性意義(p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原發(fā)性高血壓病痰濕壅盛型患者LBT值低下,而IgC、IgM、C3、CH50等則顯著高于正常,表明原發(fā)性高血壓病痰濕壅盛型患者免疫功能紊亂,具體表現為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及體液免疫反應活躍,提示機體免疫功能失衡與本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密切關系。
中藥、西藥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病痰濕壅盛型患者各有所長,中藥治療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調整患者的免疫功能失衡狀態(tài),但其降壓效果尤其是對DP的作用則不甚理想;鈣離子阻滯劑硝苯吡啶有較好的降壓作用,但它僅能使血壓下降,而不能改善機體免疫機能的失衡狀態(tài),其對原發(fā)性高血壓病痰濕壅盛型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作用亦不如半夏白術天麻湯合玉屏風散。臨床上將二者聯(lián)合應用,可以取長補短,使之相輔相成,明顯提高臨床療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779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替硝唑比甲硝唑抗厭氧菌作用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