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具有抗凝血功能,常被用來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血栓的形成。然而一項美國的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阿司匹林的抗凝血功能對近50%的腦卒中或一過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都不起作用?;颊邔Π⑺酒チ值哪褪苄耘c劑量有關。
美國西北大學醫(yī)學院的馬克·阿爾伯特博士等人對59名平均年齡為64歲的腦卒中或一過性腦缺血患者進行了研究。這些人在發(fā)病前都至少服用了3天的阿司匹林,沒有接受其他抗凝治療。其中63%的人每天服用阿司匹林325毫克,37%的人每天服用81毫克。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68%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的試驗對象,其血液粘稠度仍然很高,表現(xiàn)出對阿司匹林的耐受性,在高劑量試驗對象中,這一比例只有27%。此外,服用帶糖衣阿司匹林的患者出現(xiàn)耐受性的比例也較高,為73%,而服用沒有糖衣的藥物的患者耐受比例只有39%。
研究人員說,這一發(fā)現(xiàn)提醒醫(yī)務人員在今后的抗凝血治療中,應注意阿司匹林劑量的調整。
腦卒中有早期的用藥,臨床最常見的治療方法為溶栓治療,該療法可以使血栓溶解,疏通血管,恢復血液供應,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治療,使患者得以康復,可以不遺留后遺癥。但溶栓藥物治療有一個最大的缺陷,它只適合于中風發(fā)生后的3—6小時以內,如果超過三小時溶栓后可能導致腦內出血和腦水腫,反而加重病情。早期治療腦水腫,我們要用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其實還有人血白蛋白。腦保護方面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如依達拉奉,還有特異性的鈣離子阻斷劑,一個代表藥物是尼莫地平,為選擇性的作用于腦血管平滑肌的鈣拮抗劑,對外周血管作用較小,也就是它對血壓的影響很小,對缺血性腦損傷有保護作用,尤其是對缺血性腦血管痙攣作用比較明顯。再一個就是我們會用一些神經營養(yǎng)劑,有利于病情康復。再發(fā)腦卒中的預防是很重要的,要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比如阿司匹林腸溶片、氫氯吡格雷等藥物。由于該病是高血壓、高血脂、高黏血癥、高血糖等疾病的基礎上發(fā)生的,所以治療原發(fā)病、基礎病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也就是治療中風要有耐心,必須在控制血壓,降低血脂、血粘度,控制血糖的基礎上,具體用藥要結合臨床,由醫(yī)生面診指導為準。
“腦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稱“中風”、“腦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發(fā)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腦卒中總數(shù)的60%~70%。頸內動脈和椎動脈閉塞和狹窄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性較女性多,嚴重者可引起死亡。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較高。調查顯示,城鄉(xiāng)合計腦卒中已成為我國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國成年人殘疾的首要原因,腦卒中具有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殘率高的特點。不同類型的腦卒中,其治療方式不同。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目前認為預防是最好的措施,其中高血壓是導致腦卒中的重要可控危險因素,因此,降壓治療對預防卒中發(fā)病和復發(fā)尤為重要。應加強對全民普及腦卒中危險因素及先兆癥狀的教育,才能真正防治腦卒中。1.血管性危險因素
腦卒中發(fā)生的最常見原因是腦部供血血管內壁上有小栓子,脫落后導致動脈-動脈栓塞,即缺血性卒中。也可能由于腦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為出血性卒中。冠心病伴有房顫患者的心臟瓣膜容易發(fā)生附壁血栓,栓子脫落后可以堵塞腦血管,也可導致缺血性卒中。其他因素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中,高血壓是中國人群卒中發(fā)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尤其是清晨血壓異常升高。研究發(fā)現(xiàn)清晨高血壓是卒中事件最強的獨立預測因子,缺血性卒中在清晨時段發(fā)生的風險是其他時段的4倍,清晨血壓每升高10mmHg,卒中風險增加44%。
頸內動脈或椎動脈狹窄和閉塞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另外,膠原性疾病、高血壓病動脈改變、風心病或動脈炎、血液病、代謝病、藥物反應、腫瘤、結締組織病等引起的動脈內膜增生和肥厚,頸動脈外傷,腫瘤壓迫頸動脈,小兒頸部淋巴結炎和扁桃體炎伴發(fā)的頸動脈血栓,以及先天頸動脈扭曲等,均可引起頸內動脈狹窄和閉塞,或因血管破裂出血引發(fā)腦卒中。頸椎病骨質增生或顱底陷入壓迫椎動脈,也可造成椎動脈缺血。
2.性別、年齡、種族等因素
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人群腦卒中發(fā)病率高于心臟病,與歐美人群相反。
3.不良生活方式
通常同時存在多個危險因素,比如吸煙、不健康的飲食、肥胖、缺乏適量運動、過量飲酒和高同型半胱氨酸;以及患者自身存在一些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癥。都會增加腦卒中的發(fā)病風險。
嚴重腦卒中可
為了使腦卒中患者盡早康復出院和出院后繼續(xù)得到護理和關心,使患者的康復有一個延續(xù)。對141例腦卒中患者入院時,根據病情不同制定不同康復訓練及保健知識教育,出院后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以電話的訪談方式,向患者做進一步的健康保健和護理咨詢,患者出院后15天、1個月、3個月共3次電話訪談,收到良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后出院的患者共141例。均為伴有不同肢體或語言功能障礙、神志清、年齡不限,能充分合作的我院神經專科確診者。出院時符合出院標準,為生命體征穩(wěn)定的康復期患者,女70例,男71例,其中腦梗死113例,腦出血16例,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9例,蛛網膜下腔出血3例。住院14~50天,平均20天。
2健康教育措施
入院2~3天內給腦卒中患者進行必要評估,然后制定訓練計劃。
2.1肢體功能鍛煉按摩:手法較多,向患者家屬和陪護介紹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的按摩手法,按摩前要洗手、剪指甲。按摩時間為每個部位5min,每日1~2次。主動活動:要讓患者養(yǎng)成循序漸進的鍛煉的好習慣,主動床上運動,如床上翻身、起立訓練、橋式運動、內收肌與內旋肌的夾腿運動等。這些主動活動不僅可使患者肌力增加,預防痙攣的產生,更重要的是增強患者的信心,使患者意識到自己“能動”了,這種功能恢復給患者康復樹立信心。被動活動:主要操作包括各患肢關節(jié)各方面的被動運動,活動的順序為先大關節(jié)、后小關節(jié),運動幅度從大到小根據不同的部位可取臥位、坐位,需家屬幫助做各種動作,如屈伸、旋轉、前彎、側彎等活動,無論做什么活動都應讓患者主動配合被動進行,其效果明顯。
2.2語言功能訓練從簡單發(fā)音到雙音、生活常用語,給患者聽音樂、聽廣播,逐步訓練,讓患者多開口,鼓勵有文化者讀報,家屬陪護人員主動與患者交流,鼓勵患者說話,使患者早期開口。
2.3常用藥物的指導如阿司匹林的作用是防止血小板凝聚,可長期口服;抗高血壓藥物絡活喜、都可喜、洛汀新。并告知患者復查血液黏度、藥物的作用與毒副作用,長期服藥的臨床意義,定時測量血壓的意義,改善血液流變狀態(tài)的臨床意義。
2.4心理護理腦卒中患者肢體、語言不同程度受損,以及長期服降血壓藥物,故不同程度心理上承受壓力,容易產生情緒低落、焦慮、孤獨感,老年人的這種性格改變,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外界原因引起的[1]。所以應從心理需要和心理變化的方面采取一些護理措施,主動關心患者,給患者鼓勵,并介紹同病室患者、同種患者康復狀態(tài),使得患者樹立治療信心,穩(wěn)定情緒、主動配合,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
2.5飲食生活護理一般腦卒中患者以高纖維素、低膽固醇飲食為主,定時、定量。糖尿病者應低糖飲食,有高血脂及高血壓病史的給予低脂、低鹽飲食,針對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飲食方式,有煙酒嗜好的患者要勸其戒酒、戒煙,生活要有規(guī)律。
3出院指導和隨訪結果
3.1出院時建立出院隨訪檔案患者出院時留下電話號碼、床號、姓名、診斷。出院時評估殘障狀態(tài),服用哪幾種藥物,血壓監(jiān)測情況,其他有關并發(fā)癥(如糖尿病)建立隨訪檔案。護士長在2周、1個月、3個月,分3次進行電話訪談,根據隨訪檔案,進一步做出健康指導,解答有關問題,并督促患者門診隨訪。
3.2指導結果 對141例患者出院3個月康復指導結果顯示。肢體功能障礙125例,行為自理能力恢復80例,部分恢復18例。語言功能障礙10例,恢復7例,在恢復中3例。高血壓136例,血壓穩(wěn)定132例。141例患者每2周隨訪1次,門診隨訪率達98%。141例患者堅持服藥者占98%。
4結果
以上數(shù)據表明,通過患者在院時健康護理措施和出院后3次電話訪談,141例腦卒中患者在康復期進行科學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自己掌握較豐富、系統(tǒng)的保健知識,不僅有助于患者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和護理,也促進了疾病的康復,減少了疾病復發(fā)次數(shù),同時得到了社會的認同。
5分析討論
腦卒中發(fā)病率高,病死率也很高,幸存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各種殘損后遺癥,包括軀體認知及心理方面。腦卒中患者恢復的最終目的是克服殘疾所造成的障礙,最大限度地使功能得到恢復,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社會、家庭的影響和負擔[2]?;颊呖祻湾憻挶=。蟛糠忠诩抑羞M行,如何使患者繼續(xù)把醫(yī)院中獲得的康復知識在家中延續(xù),需要護士的指導。由于護士人力相對缺乏,走向家庭、面對面護理有一定的困難,通過電話訪談來進一步與患者家屬交流溝通指導,督促患者進一步康復保健,提醒患者門診隨訪,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再次住院次數(shù),收到較好的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784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維生素療法可抑制艾滋病進展
下一篇: 中耳炎防治疫苗的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