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生素耐藥性的研究顯示,耐藥基因是決定耐藥性的關鍵因素,而耐藥的產生和泛濫程度則隨地區(qū)、醫(yī)療單位和時間不同,這一現象產生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某一抗生素用量及其變化與細菌對該藥耐藥率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呢?解放軍總醫(yī)院通過對該院1994~2002年大腸埃希菌的頭孢類抗生素耐藥趨勢與該類藥物用量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
大腸埃希菌是臨床最常見的致病菌之一,該菌的耐藥性變化反映了致病菌的變化趨勢。該細菌對常用的抗生素具有廣泛的耐藥性。菌株選用1994~2002年該院臨床分離的1993株大腸埃希菌,5種頭孢類抗生素是頭孢唑林(CZL)、頭孢呋辛(FRX)、頭孢噻肟(CTX)、頭孢哌酮(CFP)、頭孢他啶(CAZ),通過計算機藥物管理系統(tǒng)匯總1994~2002年各藥年用量。
研究細菌耐藥性數據顯示:大腸埃希菌對頭孢菌素的耐藥率逐年增高。且還顯示,耐藥率增長比使用頻度增長幅度大,這一趨勢與頭孢菌素臨床用量的大幅度增加是一致的。
第三代頭孢菌素的廣泛應用是引起細菌產生多種新的β-內酰胺酶并導致耐藥性的主要原因。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是β-內酰胺酶中對大腸埃希菌耐藥率影響力較大的一類,它可破壞包括第三代、第四代頭孢菌素在內的大多數β-內酰胺類抗生素。該院自從1999年開始監(jiān)測此酶以來,產ESBLs的大腸埃希菌已從占14%上升為2002年的26.1%,上升速度快。
CTX-M型ESBLs自20世紀90年代初在歐洲發(fā)現以來,成員不斷增多,遍及世界多個地區(qū)。CTX-M型ESBLs在體外對CTX高度耐藥,但對CAZ敏感。該院大腸埃希菌產生CTX-M亞型ESBLs較多,這與CTX的耐藥率上升幅度大于使用頻度,CAZ的使用頻度上升幅度大于耐藥率有關。另外,從該院監(jiān)測的數據看:雖然這5種頭孢類抗生素的使用頻度變化不一,耐藥率卻一致性地向上發(fā)展,今后仍有繼續(xù)上升的可能,除CAZ外,這些藥物的臨床使用效果將逐漸受到影響。
耐藥性的發(fā)展取決于多種因素,藥物自身的特點如藥代動力學、抗菌活性、對耐藥機制的敏感性等無疑是起決定性作用的,但某種藥和/或某類藥的用藥頻度、臨床用藥管理模式等也同樣影響耐藥性,有報道顯示,醫(yī)院內多年堅持有規(guī)律地循環(huán)使用抗菌藥物,有利于保持第三代頭孢類抗生素的療效,減少耐藥產生。
抗菌藥包含抗生素。
一般來說,抗菌藥是指一類對細菌有抑制或殺滅作用的藥物,除一部分來自于自然界某種微生物的抗生素外,還包括人工合成的抗菌藥,比如磺胺類、喹諾酮類等。青霉素、鏈霉素等有抗細菌作用的抗生素是抗菌藥,一部分來源于微生物的抗腫瘤藥物也屬于抗菌藥。
產生耐藥性,要根據個人體質,長期大劑量使用,就會產生耐藥性。
細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方式是抗菌藥物用量不夠這樣不但殺不死細菌,反而會引起細菌對藥物的耐藥性和抵抗能力,逐漸產生耐藥,另種是長時期用同種抗菌藥,而史細菌對藥物產生了抵抗能力,長時間即產生耐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785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替考拉寧治療G+菌感染性疾病
下一篇: 阿昔洛韋導致惡性腎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