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渴也喝水
人口渴時就說明體內(nèi)已輕微失水。
飯前飯后不要大量飲水。飯前適量飲些酸梅湯,西紅柿湯、橘葉、橙葉等含酸湯水,既有利于保證消化系統(tǒng)分泌足夠的消化液,幫助消化,促進食欲,又可以補充維生素C,還可以防止中暑,但如果飯前大量飲水,會沖淡胃液,影響消化。飯后,食物占據(jù)了胃的大部分空間,如果還大量飲水的話,不僅會沖淡胃液,使人體殺菌能力大大降低,而且因為飲水過多而增加胃、心臟和腎臟的負擔(dān)。因此,勞動之后應(yīng)先喝水再吃飯,而且一次最多喝300毫升,至少間歇30分鐘再喝。夏天每日補充水分在3000毫升左右,才能滿足人體需要。老人對口渴不敏感,應(yīng)主動少量多次飲水,每天以1500~2000毫升為宜。而孕婦及哺乳的婦女,身體需要水分增加,每天補充水分量應(yīng)在3000~3500毫升。
飲水需補鹽
夏日出汗后,有些人只顧飲水解渴,而忽視了補鹽。由于出汗時失去大量水分的同時也失去較多的鹽分,體內(nèi)滲透壓失去平衡,這時飲下去的水無法在細胞內(nèi)儲存,又會隨汗排出體外,排汗又帶出鹽分,形成越喝越渴的惡性循環(huán)。嚴重者可引起肌肉無力、疼痛甚至抽搐。因此,炎熱的夏天,特別是大量出汗后,應(yīng)適當(dāng)喝點淡鹽水。
口渴勿狂飲
有人貪一時痛快,口渴時大量喝水。這些水一下子積聚于胃腸,除胃部感到沉重悶脹外,還影響膈肌活動,影響正常呼吸。大量水分進入血液,可使血容量迅速增加,心臟負擔(dān)突然加重,導(dǎo)致心肺功能異常??诳士耧嫊贵w液中水與鹽失去平衡,輕則引起胃腸劇痛,重則危及生命安全。
出汗莫食冷飲
吃冷飲也大有講究。杜主任說,冷飲能清暑解渴,不愧為夏日人們度暑的佳品,但如果飲用不當(dāng),就會影響身體健康。
不要貪多。因為食用冷飲過量,會沖淡胃液和抑制胃酸的分泌,不利于食物的消化,會減弱胃的殺菌能力,從而影響人的身體健康。
大量排汗時,不要立即喝飲料。因冷、熱的急劇變化會讓人體感到難以適應(yīng),容易導(dǎo)致對人體的傷害。
慎喝過涼的冷飲。冷飲過涼,喝得太多太急有可能使胃腸產(chǎn)生痙攣,引起劇痛。
有些病人不宜喝冷飲。冷飲能使人體的毛細血管產(chǎn)生收縮,因而心血管病、支氣管炎、咽喉炎、胃腸炎、膽囊炎患者不宜飲冷飲。
這樣的水不能喝
生水易傳染疾病,不能喝。過夜的溫開水,經(jīng)過多次反復(fù)煮沸的殘留水,蒸飯剩下的蒸鍋水都不能喝。這些開水中所含的亞硝酸鹽含量較高,飲用后對人體具有潛在危害。
適量食用水果補水
適量進食些新鮮瓜果和以“茶”代水。夏天瓜果異常豐富,如西瓜、黃瓜、西紅柿等,既可以當(dāng)菜,又可以補充水分和營養(yǎng),讓這些新鮮的瓜果成為輔餐,實在是一種既經(jīng)濟又實用的良好習(xí)慣。此外,在家中常備些具有藥理功效的金銀花茶、菊花茶等涼藥茶,對防止中暑和預(yù)防某些皮膚病更是大有裨益。
運動后不要狂飲
夏天也是一個運動的季節(jié)。因此運動后補水更為重要。專家在此提醒,運動后不能一次性快速大量飲水。夏天運動后雖然會大量失水,但也不能快速大量地飲水,而要“細水長流”。專家認為,為彌補運動的失水,應(yīng)該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給予補充,并且建議在運動前飲水300—500毫升,在運動中每隔15分鐘飲150—250毫升,在運動后再補足所需的水分。
過量飲水易致“水中毒”
在一般人印象里,多喝水是好事,但專家提醒,過量飲水可導(dǎo)致“水中毒”——也就是“脫水低鈉癥”。
專家認為,大量出汗后又大量補水更易導(dǎo)致水中毒。有些人在夏天干渴得難受時,或在運動、勞動出汗之后,一口氣來個牛飲,覺得很痛快、很解渴,豈不知這是錯誤的飲水方法。因為人在勞動、運動之后或者經(jīng)歷過酷熱煎熬,身體出了很多汗,這不僅丟失了水分,同時也丟失了不少鹽分。如果一次大量喝進白開水而不補充鹽分,水分經(jīng)胃腸吸收后,又經(jīng)過出汗排出體外,隨著出汗又失去一些鹽分,結(jié)果血液中的鹽分就減少,吸水能力隨之降低,一些水分就會很快被吸收到組織細胞內(nèi),使細胞水腫,造成水中毒。這時人就會覺得頭暈、眼花、口渴,嚴重的還會突然昏倒。
專家介紹,人在大量出汗后感到口渴,并不完全是體內(nèi)缺水,而是唾液量少而稠,嘴里發(fā)粘,咽喉干燥引起的感覺。這時喝水應(yīng)先用水漱漱口,潤濕口腔和咽喉,然后喝少量的水,停一會兒后,再喝一些,這樣分幾次喝,就不會因“水中毒”而損害健康了。他們說,勞動或運動出汗后,若能及時補充點淡鹽水,那樣會更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795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藥煎煮前忌水洗
下一篇: 盛夏季節(jié),貪涼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