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開竅問題及“舌用非竅”辨析
中醫(yī)學中的竅,系指人體與外界相通的某些腔道?!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氛f:“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年六十而陰萎,氣大衰,九竅不利?!蓖醣忉屨f:“上竅謂耳、目、鼻、口,下竅謂前、后陰?!鄙掀吒[合下二竅共成九竅,所謂“九竅不利”系指此而言。中醫(yī)理論認為九竅是五臟的對外開竅,屬于五臟的功能范疇。
《素問·金柜真言論》說:“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藏精于心;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門于口,藏精于脾;西方赤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與二陰,藏精于腎?!边@里的竅就是機體通向外界的某些腔道。它是機體和外界環(huán)境間交流信息的窗口。中醫(yī)理論認為這些孔、竅和五臟功能聯(lián)系密切,能反映五臟功能的盛衰。在臨床上,醫(yī)師們根據(jù)患者九竅功能的異常,來判斷患者的病情所在與輕重。然后,立法用藥、“扶正去邪”,使患者恢復健康。在這里《金柜真言論》的作者提出了“心開竅于耳”、“腎開竅于二陰”的觀點。
然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說:“心主舌,在竅為舌”,“腎主耳,在竅為耳”,提出了“心主舌”“腎主耳”的觀點。王冰在解釋這一問題時說,“舌為心之官,當言于舌。然,舌用非竅,故言耳也?!薄澳I開竅于二陰,蓋心寄竅于耳也?!敝赋觥吧嘤梅歉[”,即,舌是一個實質(zhì)器官,不是一個空竅,故上七竅不應該包括舌。
然而,《內(nèi)經(jīng)》及后世的不少醫(yī)家都忽視“舌用非竅”這一現(xiàn)實,他們?nèi)哉J為“心開竅于舌”,“腎開竅于耳與二陰”。這樣就逐漸形成了以《陰陽應象大論》為主的傳統(tǒng)觀點。
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出,在心腎開竅問題上,從一開始就存在著二種不同認識,王冰提出的“舌用非竅”的觀點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耳作為一竅,在《內(nèi)經(jīng)》時代就出現(xiàn)了二種不同的觀點,耳歸于心妥當呢,還是歸于腎合適呢?我們看一看耳和心、腎二臟的聯(lián)系。耳作為一個聽覺和位置覺(前庭)器官,和心、腎那一個器官聯(lián)系更密切呢?當突然聽到巨大的聲響,每使人“心驚肉跳”,而從未見到有人說腰痛腿酸的;粗暴逆耳的聲音每使人“心煩意亂”;高低不平,旋轉(zhuǎn)頻率太高,往往使人“心煩欲嘔”,也從未見到有人遺精遺尿的。由上述實例來看,我們認為,耳作為一個開竅,與心的關(guān)系較為密切。因此我們認為耳應當是心的開竅,《金柜真言論》的觀點較為合適,應當采納的。
此外,《靈樞·脈度》說:“五臟常內(nèi)閱上七竅,故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痹撐挠终f“脾氣通于口,故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我們知道舌是口腔中的肌性、實質(zhì)器官。口腔和舌是密切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沒有舌,口腔的機能就不能發(fā)揮;沒有口腔,舌也不能孤立存在。因此,口腔和舌是一個問題的二個方面。而且,五味和五谷也是一個問題的二個方面?!秲?nèi)經(jīng)》及后世醫(yī)家也常將五谷、五味混稱為谷味。例如,《靈樞 五味》說:“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等等。由此我們認為,“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辯五谷矣?!币呀?jīng)包括了“舌知五味”的內(nèi)容。再提“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辯五味矣?!笔侵貜偷?、多余的。由此,我們認為,“舌用非竅”的觀點是現(xiàn)實的,客觀的。七竅中不應當包括舌在內(nèi)。
再者,腎開竅于耳與二陰,心開竅于舌而“舌用非竅”。這樣心實際上沒有開竅。因此我們認為,耳應當是心的開竅,不應當是腎的開竅。
如果舌也算一竅,則“上七竅”應改成上八竅,“九竅不利”也應改成十竅不利。因此,我們認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薄氨狈胶谏胪ㄓ谀I,開竅于二陰?!钡挠^點是接近于實際的、正確的,應當采納的。而“心主舌,在竅為舌;腎主耳,在竅為耳?!钡挠^點是欠妥的,不客觀的,不可取的。
河北省寧晉縣李源中醫(yī)門診
七竅是指頭部的七個孔竅,分別是雙眼、雙耳、鼻部、口、舌。
五臟的精氣分別通達于七竅,五臟有病,往往從七竅的變化中反映出來。
《靈樞·脈度》:“五臟常內(nèi)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
竅:既是人體與外界相通的孔竅。人體有七竅:即目、鼻、口、耳?!玖碛芯鸥[之說,包括肛門、尿道。此參考文獻遼寧省燈塔市中等職業(yè)技術(shù)專業(yè)學校教師陳景耀著《現(xiàn)代簡明新中醫(yī)概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796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試論奇腑與恒腑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