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的作用
本品為常用中藥。商品主要為唇形科植物紫蘇,其次為野蘇的干燥嫩枝及葉。
[藥材及產(chǎn)銷]
紫蘇Herba Perillae主產(chǎn)于湖北、河南、四川、江蘇、廣西、山東、廣東、浙江、河北、山西等地,以湖北、河南、四川、山東、江蘇等地產(chǎn)量大,廣東、廣西、湖北、河北等地所產(chǎn)者品質佳,銷全國并有出口。
[歷史]
本品原名"蘇",始載于《名醫(yī)別錄》,列為中品。歷代主要本草著作中多有收載,所述內容基本一致。蘇頌《圖經(jīng)本草》載:"蘇、紫蘇也,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葉下紫色而氣甚。夏采莖葉,秋采實"。《本草綱目》載:"紫蘇、白蘇皆以二、三月下種,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莖方,其葉團而有尖,四圍有巨齒,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蘇,乃荏也。紫蘇嫩時采葉。和蔬茹之,或鹽及梅鹵作葅食甚香,夏日作熟湯飲之。五、六月連根采收,以火煨其根,陰干,則經(jīng)久葉不落。八月開細紫花,成穗作房,如荊芥穗。"此描述及《植物名實圖考》中所繪制的紫蘇植物圖均與現(xiàn)今市售唇形科紫蘇[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形態(tài)特征相符。
[原植物]
1.紫蘇 別名:赤蘇(山西、福建),紅蘇(河北、江蘇、廣東、廣西),白蘇、黑蘇(江蘇),白紫蘇(西藏),青蘇(浙江),香蘇(東北、河北),野蘇(湖南、江西、四川、云南),蘇麻(湖北、四川)。
Perilla frutescens(L.)Britt.[P.frutescens(L.)Britt.var.typica Makino]--唇形科Labiatae
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具特異香氣。莖鈍四棱形,綠色或綠紫色,密被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3~5cm;葉片皺,卵形至寬卵形,長7~13cm,寬4.5~10cm,先端突尖或漸尖,基部近圓形或廣楔形,邊緣有粗鋸齒,兩面綠色或紫色,或僅下面紫色,上面疏生柔毛,下面被貼生柔毛,并有細腺點。輪傘花序組成偏向一側的頂生及腋生總狀花序,密被長柔毛;苞片寬卵形或近圓形,直徑約4mm,先端具短尖,外被紅褐色腺點,邊緣膜質;花萼鐘形,具10脈,下部被長柔毛,夾有黃色腺點,內面喉部有疏柔毛環(huán),萼檐二唇形,上唇寬大,3齒,下唇稍長,2齒;花冠白色至紫紅色,二唇形,上唇頂部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花筒短,長2~2.5mm,雄蕊4,2強;子房4裂,花柱基底著生,柱頭2淺裂。小堅果近球形,灰褐色,直徑約1.5mm,具網(wǎng)紋,果萼增大,長至11mm。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全國各地廣泛栽培。
2.野蘇 別名:白絲草、蚊草(廣東),臭草、香絲菜、野香絲(廣西),青葉紫蘇(浙江),蘇麻(湖北),蘇菅(江西)。
Perilla frutescens(L.)Britt.var.acuta(Thunb.)Kudo--唇形科Labiatae
本變種與正種不同點為:變種的果萼小,長4~5.5mm,下部被疏柔毛,具腺點;莖被短疏柔毛;葉較小,卵形,長4.5~7.5cm,寬2.8~5cm,兩面被疏柔毛;小堅果較小,土黃色,直徑1~1.5mm。
生于山地路旁、林邊荒地,或栽培于村舍旁。
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及四川等省區(qū)。
[采制]
6~8月間當花將開時割取全草,剪取其帶葉的嫩枝,曬干;或趁新鮮時切成長約1cm的短段,置通風處陰干。割下的主莖稱為"嫩蘇梗"。
[化學成份]
1. 紫蘇全草含揮發(fā)油約0.5%,內含紫蘇醛(Perillaldehyde)約55%,l-檸檬烯(l-Limonene)20~30%及少量α-蒎烯(α-Pinene)。還含精氨酸(Arginine)、枯酸(Cumic acid)、矢車菊素3-[(6-對香豆酰)-β-D-葡萄糖甙]5-β-D-葡萄糖甙(Cyanidin3-[(6-p-coumaryl)-β-D-glucoside]-5-β-D-glucoside)葉的揮發(fā)油中含異白蘇烯酮(Isoegomaketone)等。
2. 野蘇全草含揮發(fā)油,內有異戊基-3-呋喃甲酮(Isoamyl-3-furyl ketone)、紫蘇醛、α-及β-蒎烯、d-檸檬烯、l-芳樟醇、莰烯、薄荷酮、紫蘇醇(Perilla alcohol)、二氫紫蘇醇及丁香酚。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1. 紫蘇 莖呈方柱形,有四棱,直徑2~5mm。表面棕紫色至紫綠色。有稀疏白毛,節(jié)明顯,其上有對生小枝或葉,葉多皺縮,展平后呈卵圓形,先端尖,兩面紫色或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紫色,有凹腺點,葉柄紫色或綠色。氣芳香,味微辛。
2.野蘇:與紫蘇相似,但葉片多數(shù)比紫蘇小,上、下表面均為綠色或暗綠色。莖表面淡黃棕色。氣味同紫蘇。
以莖葉完整、色紫、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
1.紫蘇 莖(直徑2.3mm)橫切面:呈圓角狀四方形。表皮細胞切向延長,外壁復角質層,非腺毛,腺毛和腺鱗較多,非腺毛由4~8個細胞組成,長280~720μm;腺毛的腺頭為1~2個細胞;腺鱗直徑約56μm。皮層細胞3~4列,四棱處的皮層外側有6~9列厚角細胞。中柱鞘纖維束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韌皮部很窄,木質部導管徑向排列,射線1至多列,有壁孔。髓大。
紫蘇莖橫切面簡圖(×333)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外壁有角質層紋,呈斷續(xù)波狀;下表皮細胞與上表皮相似,但細胞較小,角質層紋不明顯。上、下表皮均有腺鱗和腺毛,下表面為多,腺鱗的腺頭扁圓形,由8個細胞組成,其外有角皮,內貯黃色油滴,直徑44~104μm,破裂后呈不規(guī)則三角形,柄為單細胞;腺毛的腺頭為1~2個細胞,柄為單細胞。兩面均有非腺毛,尤以葉脈處為多,由2~4(~6)個細胞組成,中部細胞有時縊縮,長80~360(~980)μm,基部直徑30~100μm。氣孔直軸式,下表面比上表面多。(上圖,圖左,圖右)
紫蘇葉上表皮表面觀(×333)
圖左:紫蘇葉下表皮表面觀(×333) 圖右:紫蘇葉上表皮表面觀(×333)
2. 野蘇 莖橫切面與紫蘇相似。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略平直,外壁角質層紋不明顯。其余特征似紫蘇。
野蘇葉上表皮表面觀(×333)
理化鑒別 薄層層析 樣品制備:取本品碎片100g,置揮發(fā)油測定器中蒸餾。取得揮發(fā)油0.1ml溶于石油醚1ml中點樣。吸附劑:硅膠G(青島),加0.4%CMC濕法鋪板,于105℃活化1小時。展開劑:(I)苯-乙酸乙酯(95:5),用于分離芳樟醇和紫蘇醛;(II)己烷,用于分離l--檸檬烯和α-蒎烯。展距:16.5cm。顯色劑:噴5%香草醛濃硫酸后于80℃烘烤5分鐘,斑點顯各種不同的顏色。
[性味及功效]
紫蘇梗:味辛,性溫。有理氣寬胸、解郁、安胎的功能。用于胸悶吐嘔、婦女氣滯胎氣不安。用量:4.5~9g。氣虛者不宜用。
紫蘇葉:味辛、性溫。有發(fā)散風寒、理氣寬胸、解郁安胎、解魚蟹毒的功能。用于外感風寒、頭痛鼻塞、咳嗽、嘔吐、中魚蟹毒。用量:4.5~9g。氣虛表虛者慎用。
[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
1. 用紫蘇葉煎劑及浸劑2g/kg經(jīng)口給予傷寒混合菌苗發(fā)熱的家兔,有微弱的解熱作用。用朝鮮產(chǎn)紫蘇葉的浸出液,對因溫刺而發(fā)熱的家兔,亦有較弱的解熱作用。
2. 紫蘇葉在試管內能抑制葡萄球菌生長。
3. 紫蘇油0.35ml/kg給予家兔口服,可使血糖上升;油中的主要成分紫蘇醛制成肟(Oxim)后,升血糖作用較紫蘇油更強。
4. 臨床上治療慢性氣管炎:取干蘇葉與少量干姜(10:1)制成25%蘇葉藥液。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100ml,10天為一療程,對咳、喘、痰三癥均有一定療效。此外,鮮紫蘇葉還能治療疣。
[附注]
1. 白蘇與紫蘇的學名,本書暫據(jù)《中國植物志》第66卷意見,認為本植物變異極大,我國古書上稱葉全綠的為白蘇,稱葉兩面紫色或面青背紫的為紫蘇,但其變異不過因栽培而起。又白蘇的花通常白色,植物體毛通常稍密,果萼稍大,紫蘇的花通常為粉紅至紫紅色,但差別微細,故將二者合并。
2.在江蘇、四川等地將白蘇梗與紫蘇梗同等使用,通稱為蘇梗。白蘇莖葉的顯微特征:與紫蘇的區(qū)別是:莖橫切面可見四角處厚角細胞多至12列,中柱鞘纖維較多,幾乎連成環(huán)。葉上下表皮細胞波狀彎曲程度比紫蘇小,上表皮細胞壁稍有念珠狀增厚,角質層紋很明顯,下表皮細胞層紋不明顯。非腺毛較短,多數(shù)由1~3個細胞組成,長60~240μm,基部直徑45~65μmm,脈上腺毛較長,多數(shù)由5個細胞組成,長達750μm。下表面腺鱗較多。
【藥理作用】①解熱作用
用紫蘇葉煎劑及浸劑2克/公斤經(jīng)口給予傷寒混合菌苗發(fā)熱的家兔,有微弱的解熱作用;用朝鮮產(chǎn)紫蘇的浸出液,給予裎麓潭⑷鵲募彝?,覈滦较弱的金t茸饔謾?
②抗菌作用
紫蘇葉在試管內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
③對血糖的影響
紫蘇油0.35毫升/公斤給予家兔口服,可使血糖上升;紫蘇油中的主要成分紫蘇醛作成肟后,口服的升血糖作用較紫蘇油更強,將此肟溶于橄欖油中皮下注射,亦有作用,但較緩慢。
【性味】辛,溫。
①《別錄》:"味辛,溫。"
②《千金·食治》:"味辛,微溫,無毒。"
③《本草衍義》:"味微辛甘。"
【歸經(jīng)】入肺、脾經(jīng)。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經(jīng)。"
②《本草經(jīng)疏》:"入手少陰、太陰,足陽明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解》:"入足厥陰肝經(jīng),手太陰肺經(jīng)。"
【功用主治】發(fā)表,散寒,理氣,和營。治感冒風寒,惡寒發(fā)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并能解魚蟹毒。
用于感冒風寒,發(fā)熱惡寒,頭痛鼻塞,兼見咳嗽或胸悶不舒者。本品能發(fā)散表寒,開宣肺氣,可與生姜同用。兼有咳嗽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蘇散;若兼有氣滯胸悶者,多配伍香附、陳皮等,如蘇散。用于脾胃氣滯,胸悶,嘔吐之證。本品具行氣寬中,和胃止嘔功效。偏寒者,每與藿香同用;偏熱者,可與黃連同用。偏氣滯痰結者,常與半夏、厚樸同用。又用于妊娠嘔吐,胸腹?jié)M悶,常與陳皮、砂仁配伍,以加強其止嘔、安胎的效果。用于進食魚蟹而引起的腹痛、吐瀉,單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
①《別錄》:"主下氣,除寒中。"
②孟詵:"除寒熱,治冷氣。"
③《日華子本草》:"補中益氣。治心腹脹滿,止霍亂轉筋,開胃下食,并(治)一切冷氣,止腳氣。"
④《本草圖經(jīng)》:"通心經(jīng),益脾胃。"
⑤《履巉巖本草》:"止金瘡出血;療痔疾,煎湯洗之。"
⑥《滇南本草》:"發(fā)汗,解傷風頭痛,消痰,定吼喘。"
⑦《綱目》:"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和血,溫中,止痛,定喘,安胎。"
⑧《本草逢原》:"能散血脈之邪。"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宜忌】溫病及氣弱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疏》:"病屬陰虛,因發(fā)寒熱或惡寒及頭痛者,慎毋投之,以病宜斂宜補故也。火升作嘔者亦不宜。"
②《本草通玄》:"久服泄人真氣。"
【選方】①治傷風發(fā)熱:蘇葉、防風、川芎各一錢五分,陳皮一錢,甘草六分。加生姜二片煎服。(《不知醫(yī)必要》蘇葉湯)
②治卒得寒冷上氣:干蘇葉三兩,陳橘皮四兩,酒四升煮取一升半,分為再服。(《補缺肘后方》)
③治咳逆短氣:紫蘇莖葉(銼)一兩,人參半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廊趙佟?《圣濟總錄》紫蘇湯)
④治傷寒啘不止:赤蘇一把,水三升,煮取二升,稍稍飲。(《補缺肘后方》)
⑤治胎氣不和,湊上心腹,脹滿疼痛,謂之子懸:大腹皮、川芎、白芍藥、陳皮(去白)、紫蘇葉、當歸(去蘆,酒浸)各一兩,人參、甘草(炙)各半兩。上細切,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蔥白七寸,煎至七分,空心溫服。(《濟生方》紫蘇飲)
⑥治乳癰腫痛:紫蘇煎湯頻服,并搗封之。(《海上仙方》)
⑦治金瘡出血:嫩紫蘇葉、桑葉,同搗貼之。(《永類鈐方》)
⑧治攧?chuàng)鋫麚p:紫蘇搗敷之,瘡口自合。(《談野翁試驗方》)
⑨治蛇虺傷人:紫蘇葉搗汁飲之。(《千金方》)
⑩治食蟹中毒:紫蘇煮汁飲之。(《金匱要略》)
⑾治寒瀉紫蘇葉15克,水煎加紅糖6克沖服。
⑿解食魚、鱉中毒:紫蘇葉60克,煎濃汁當茶飲,或加姜汁十滴調服。
⒀子宮下垂:紫蘇葉60克,煎湯熏洗。
觀賞價值 紫蘇葉片顏色有綠色和紫色兩種,風格迥異,其味道清新,還有如同薰衣草一樣的紫色花束,全株面積不大,適合在家庭陽臺上種植,觀賞性極高。
藥用價值 用于感冒風寒:紫蘇能散表寒,發(fā)汗力較強,用于風寒表癥,見惡寒、發(fā)熱、無汗等癥,常配生姜同用;如表癥兼有氣滯,有可與香附、陳皮等同用。
用于胸悶、嘔惡等癥:紫蘇用于脾胃氣滯、胸悶、嘔惡,不論有無表癥,均可應用,都是取其行氣寬中的作用,臨床常與藿香配伍應用。
食療價值 紫蘇在中國常入藥,但在其他國家也可用于料理,中國少數(shù)地區(qū)也用它作蔬菜或泡茶。
紫蘇葉可以解表散寒,行氣和胃,可以用來解魚蟹毒。
紫蘇梗可以行氣寬中,防止嘔吐,可以用來治療脾胃氣滯導致的消化不良。
紫蘇籽可以鎮(zhèn)咳平喘,祛痰化瘀,出的油可以食用,對治療冠心病和高血脂有明顯療效。
韓國人用紫蘇制作泡菜,新鮮的紫蘇葉還可用來制作沙拉。紫蘇子用作肉類食品的調料,也用來制作紫蘇芝麻鹽。韓國人在吃烤肉習慣用新鮮的紫蘇葉搭配。
越南人用在燉菜和煮菜中加入紫蘇葉,或者將紫蘇葉擺放在越南米粉上作為裝飾。
紫蘇簡介:
1、紫蘇是唇形科(Labiatae)紫蘇屬中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以嫩莖葉供食用。學名:Perillafrutescens(L。)Britt;別名:荏、赤蘇、白蘇、香蘇、蘇葉、桂荏、回回蘇等。原產(chǎn)亞洲東部,如今主要分布在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與前蘇聯(lián)等地。中國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秦漢間的《爾雅》(公元前2世紀)中就有紫蘇的有關記載,現(xiàn)今華北、華中、華南、西南以及臺灣省都有紫蘇的野生和栽培種分布。近些年來,因紫蘇特有的活性物質及營養(yǎng)成分,已成為一種備受世人關注的經(jīng)濟價值很高的多用途植物,并已開發(fā)出食用油、藥品、腌漬品、化妝品等幾十種以紫蘇為原料的加工產(chǎn)品。
2、紫蘇的營養(yǎng)特點是具有低糖、高纖維、高胡蘿卜素和高礦質元素等,還含有紫蘇醛、紫蘇醇、薄荷酮、薄荷醇、丁香油酚、白蘇烯酮等揮發(fā)油。
3、紫蘇種子中含大量油脂,出油率高達45%左右。種子中蛋白質含量占25%,內含18種氨基酸,其中賴氨酸、蛋氨酸的含量均高于高蛋白植物籽粒莧。此外還含有谷纖維素、維生素E、維生素B1、淄醇、磷脂等。
4、紫蘇還具有特異的芳香,有殺菌防腐作用。可生食、做湯、腌漬、作配料和裝飾或作加工原料。根、莖、葉、花萼及果實均可入藥。紫蘇葉又供食用,具有散寒、理氣、和胃、解魚蟹毒等功效。
5、紫蘇葉是日本料理中的常用蔬菜,近年中國種植的紫蘇已向日本等地少量出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803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桂枝茯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