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孩子放假在家,原先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被打破,再加上氣溫高、食欲不振、吃不潔食物,孩子夏季飲食問題凸顯。所以,家長必須管好孩子的嘴,抓住以下幾個重點,安排好兒童飲食。
控制甜食減少胖墩 假期里,孩子往往比平時吃更多甜食,而甜食不僅讓孩子攝入多余熱量,也會大大影響食欲。嗜食甜食、不喜運動是許多胖墩共同點,所以長假往往是肥胖高發(fā)期。減少小胖墩必須從源頭上控制兒童食用甜食的數量和次數,從而避免孩子出現營養(yǎng)失衡。平日里可以同意孩子在加餐時吃一個冰淇淋或一塊蛋糕,或者在兩餐之間吃點水果或酸奶。切忌攝入太多的甜食,否則可能導致體重猛增。避免隨意進餐致腸胃不適 暑假孩子的生活往往不像平時那么有規(guī)律,尤其是三餐,家長也不一定有時間管。隨意進餐不僅導致夏季食欲不振、食量減少,攝入不潔食物和頻繁進食更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和夏季腹瀉。即使是在假期里,家長也要讓孩子遵循用餐規(guī)律,在飲食上要保證營養(yǎng)均衡,也要成頓吃飯。
防止壓力太大造成厭食 暑期應該是休息的調整期,可是不少孩子在父母的要求下參加各類興趣班,以致整個暑假都沒有好好休息的時間。不少孩子因為每周排得滿滿的學習計劃而壓力太大,導致厭食。夏季由于天氣炎熱,導致消化功能減低,加上天氣悶熱,休息、睡眠欠佳,體內某些內分泌腺體的活動水平也有改變,這些都會影響到胃腸道的活動;而夏季出汗多,飲水也多,使已減少的胃液被沖淡,以致食欲大減。這種情況下,如果再給孩子“加班加點”,令其壓力過大,很容易導致厭食。專家建議,暑期應注意休息,以放松身心為主。要是因為“充電”而出現厭食情緒,影響身體健康,實在得不償失。
把住病從口入關嚴防食物中毒 夏季天氣炎熱,食物中毒的情況很容易發(fā)生,為此注意飲食衛(wèi)生十分關鍵。把住病從口入關,就可防止疾病的發(fā)生。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剩飯、菜要及時處理掉;發(fā)現有變質的情況,一定不要再食用;生吃的蔬菜、水果一定要清洗干凈,生、熟食品要分開;剩菜一定要熱透了再食用,孩子飯前、便后要洗手。
不可過食冷飲 夏天孩子們最喜歡的是各種冷飲。冷飲在消暑、補充體內水分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一味滿足孩子的口福易造成冷飲過量,影響孩子身體健康。冷飲過多一是造成胃腸功能紊亂。在炎熱的夏天吃大量冷飲,會引起胃腸道血管突然收縮,血流減少,胃腸道正常的生理功能會發(fā)生紊亂。由于大量液體成分入胃,胃內的酸度會有所降低,殺菌作用減弱,更易誘發(fā)胃腸道炎癥。二是誘發(fā)咽喉部炎癥。大量吃冷飲會使咽部血管收縮,血流減少,使局部抵抗力降低,上呼吸道的病菌會大量繁殖,引起咽喉部炎癥。三是降低食欲。冷飲中主要成分不外乎糖、奶類,這些物質會有較高的熱量,可以補充人體對熱能的需要,但其他營養(yǎng)物質卻比較少。因此,夏天吃冷飲必須適量。(周向前)
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tài)度來對待孩子。
因此,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處罰孩子。
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
如何管教?三個基本點是基礎。
基本原則一:以愛之名
有些媽媽會經常跟孩子說:“我這都是為了你好”,說多了別說孩子了,連自己聽的都生厭。“以愛之名”其實是指無論孩子在淘氣,發(fā)脾氣或挑戰(zhàn)你的底線的時候,你都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除了管教,還要管教后的關愛,還是要給予孩子擁抱,親吻,愛撫,這樣會讓孩子更溫和,內心也會更容易平靜,你和孩子的親子關系濃度也會更高。
基本原則二:作息規(guī)律
孩子天生是喜歡固定的日常作息的,因為他們會明白接來要干什么。研究結果也表明:當年幼的孩子處于混亂或無序的環(huán)境時,這樣的環(huán)境會對孩子的大腦皮層的發(fā)育造成不良的影響,而這部分的大腦皮層直接決定了孩子們是否能夠培養(yǎng)出良好的判斷力。所以,家長作息越規(guī)律,就越能更好的為孩子的大腦皮層發(fā)育提供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
要想給孩子作息規(guī)律,知道孩子需要的睡眠時間是前提。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基于研究的結果建議:
1-3歲,保證12-14小時睡眠,包括午睡時間; 3-5歲,保證11-13小時睡眠; 5-10歲,保證10-11小時睡眠; 10-17歲,保證8.5-9.25小時睡眠; 成人:保證7-9小時睡眠。 我們會因為睡眠不足而昏昏沉沉反應慢,孩子則不一樣,為了抵抗對睡眠的需求,孩子身體會分泌更多的腎上腺素,導致孩子在身體疲憊的情況下精神還超級興奮,這一特點會經常影響我們的判斷,會認為孩子精力旺盛,于是我們讓孩子睡的更晚,結果可想而知,更加劇孩子多動情況的發(fā)生,孩子也越來越難以入睡。
睡眠還能讓身體從血液中提取大腦發(fā)育所需要的葡萄糖,從而讓大腦主要控制專注力和注意力的區(qū)域能夠發(fā)揮最大功能。而睡眠不足會直接導致身體沒有辦法做到,也是就是或睡眠不足的孩子沒辦法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并表現良好的行為。
所以你需要圍繞著孩子的睡眠時間來規(guī)劃其他活動,比如早餐,游戲時間,點心時間等。一般來說,一日三餐,2次點心時間(點心的分量不要超過孩子的手掌大?。?,5.5小時左右的游戲時間,可以進行適當的微調。
通過耐心交流和溝通讓孩子明白日常作息,他就很少會發(fā)生抵觸情緒和行為,因為孩子知道接下來要發(fā)生什么,固定的作息時間讓孩子很有安全感,對孩子以后上幼兒園或小學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也非常有幫助。
基本原則三:優(yōu)先級次序
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中需要關注五個方面:飲食,睡眠,社交活動,早期學習,行為規(guī)范。這五個方面緊緊相連,但是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所以針對自己的孩子,你需要知道那些事情需要重點和優(yōu)先解決的。只有這樣,事情才會慢慢上正軌。比如我們剛提到了睡眠重要,但是不是永遠都是首要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鬧騰到深夜,你就需要先解決行為問題。
不要輕易妥協,不要朝令夕改,保持家庭教育原則的一致性,在每天的日常生活里,明白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會指導你在當下做出正確的選擇。
微信公眾號:Cissy育兒思考
前一段時間,有香港媒體拍到陳奕迅14歲的女兒跟一位帥氣男生互動親密。
當媒體問徐濠縈怎么看時,她淡定回應∶“我知道她在談戀愛”。陳奕迅也表示自己不會干預女兒的交友狀況,會讓她保留自己的私人空間。
他們都認為,女兒這個年紀有喜歡的人很正常,不需要多管。
或許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會贊同陳奕迅夫婦的觀點,但作為父母,都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墒牵凇肮芎⒆印边@件事上,有時挺困惑的。
不管,肯定不對。孩子未成年,管教孩子是父母的責任。
管多了,孩子又嫌煩,甚至會逆反。如果因為管教而破壞了親子關系,麻煩更多。
我們不禁要問∶對于孩子的事,到底要管什么?哪些該管,哪些不該管?怎么管?
盡管我們都很努力地為了孩子們的未來著想,想把孩子變成極具競爭力的通才。但是,我們誰也無法預料,20年后他們需要哪些技能。
我們唯一可以確定有價值的事,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人格特質,例如誠實,毅力,樂觀,同情心。千百年來,人類的這些特質始終會令人受益。
兒童心理學家塞爾瑪?弗雷伯格認為,孩子的良知并非與生俱來。
孩子在四五歲的時候,人格中有了內在控制的跡象,但是這種自控是不穩(wěn)定的,模糊的。他之所以知道某種行為是對的或錯的,主要是因為父母贊成或反對。
所以,一個孩子從“他律”發(fā)展到“自律”,需要父母引導教育,幫助他們形成內部控制系統(tǒng)。
那么,孩子的哪些事,我們該管呢?
比如,
管好孩子的手∶不打人,不隨便動別人的東西。
管好孩子的嘴∶不開口說謊,不說臟話粗話。
管好孩子的腦∶對人有禮貌,尊重他人。
管好孩子的心∶不隨波逐流,不和人攀比。
這些事看上去很小,但是如果孩子小時候沒有管,將來社會就會替父母管。
父母好好管教孩子的這些大方向,才是對孩子人生的負責。
那些管太多的父母,教育家稱之為直升機父母。他們就像直升機在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jiān)視著孩子的一舉一動。
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看什么,聽什么,說什么……這些屬于孩子生活自理的范圍,他們也都要嚴密監(jiān)控,進行干涉,唯恐孩子出了他們管束的邊界。
其實,孩子在生活中受點挫,犯點小錯,都是生命成長的一部分。可是,太多父母過于心急地站出來,幫他們撐起另一半天,不讓他們承受哪怕一點風險。孩子也因此失去了自我成長的機會。
前一陣子,有個國產動畫片《巨嬰》特別火。片中的“孩子”早已成年,每天還需要母親給他穿衣喂飯,活脫脫一個巨嬰,完全沒有自理的能力。
當父親去世后,母子失去了經濟來源,兒子要買新玩具,母親只能變賣家具滿足他。后來,母親實在沒辦法,掏出腎臟讓兒子換錢買VR眼鏡。
兒子玩了一天還沒吃飯,他像往常一樣呵斥媽媽給自己做飯,但是卻沒有得到熟悉的回應。原來,媽媽已經失血過度死亡了。
孩子自己翻箱倒柜找吃的,可家中早已空空如也... ...
大多父母對孩子管頭管教腳,根源在于內心的恐懼。
就像片中的母親,她替孩子解決了所有問題,生怕兒子痛苦、生氣和失望,看似是愛孩子,實質是用自己的恐懼奴化孩子。
這樣做,不但害了孩子,更害了自己。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在人的一生中,有8個社會心理階段。每個階段是人生的一個轉折期,都會有一個特殊的兩難問題出現。
這些重要的生活任務,需要個體去加以解決。比如:
當個體遭遇成長危機,家庭教養(yǎng)環(huán)境直接關系著危機是否能夠得到積極解決。
父母管太多,看似是愛孩子,實際上,孩子卻會因此受傷。因為孩子覺得父母是最親近的人,卻不相信他,他會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什么意義。
時間長了,孩子甚至會覺得父母根本不愛他。這種潛在的信任缺失,會導致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
所以,那些需要孩子自己面對的成長挑戰(zhàn),父母要學會少管。
以色列有一則寓言,也許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冬天到了,刺猬媽媽想和小刺猬擠在一起取暖過冬??墒?,真要實現這個想法,刺猬媽媽犯難了。遠一點,小刺猬借不到著媽媽身體里的熱氣;湊近了,身上尖銳的刺會傷及對方的身體。
經過多次磨合,刺猬媽媽終于找到了恰如其分的距離,既給了小刺猬溫暖,又不會傷害他。
父母和孩子,也要保持這種距離,適度管,孩子才有自我成長的空間。
其實,徐濠縈不是不管,只是和我們理解傳統(tǒng)意義上的“管”不太一樣。在一些父母眼里,“管教”就是“禁止”和“懲罰”的代名詞。
徐濠縈也是管女兒的。比如,女兒“談戀愛”,她是知情的。而且,她和那個男生見過面,這等于告訴孩子,我在關注你。
她認為女兒有喜歡的人很正常。因為14歲的女兒正處于青春期,自我和性意識在覺醒,她渴望與同伴交往,也試圖建立與異性的關系,這都很正常。
媒體曝光之后,徐濠縈能站在女兒的角度,擔心媒體的報道會影響到男生的家庭。她請輿論高抬貴手,多給小年輕一些自由。
徐濠縈表面上給人感覺像是不管孩子,實際上她還是始終在“管”的。這是一種看不見的“管”。
智慧的父母,把重點放在關心孩子的感受上,他們想著為孩子成長提供什么幫助,而不是單純禁止他們做什么事。
管的最高境界,不是有所為,而是有所不為。
猶太人育兒有個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孩子并非你的杰作”。
管,是為了不管。如果父母從小幫助孩子建立了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他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等孩子長大了,就不用你管了。
如果孩子做的事利人利己,是真善美的,父母就該支持鼓勵,少干涉;
如果孩子做的事損人利己,是假惡丑的,父母就要堅決教育,多引導。
養(yǎng)育孩子是科學,更是藝術??茖W講究方法,而藝術追求人性。如果我們學會用對人性的充分理解,去重新審視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孩子們會成長得更好更快樂。
最后和大家分享華德福教師的祈禱文。愿這首小詩,每天提醒我們:
不想,再迷戀于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專家
只想,當一個,生命的陪伴者
不想,再沉迷于扮演一個拯救生命的英雄
只想,與你平起平坐,望著你,聽你說故事
不想,要再去改變別人的生命
只想,走入生命的更底層
深深地聆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83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老人健身試試健身球
下一篇: 三個穴位對抗暈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