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山漆不須疑,屈指何曾有數(shù)推。
鋒簇涂來瘡即合,杖笞敷上痛無知。
損傷跌撲堪排難,腫毒癰疽可救危。
豬血一投俱化水,真金不換效尤奇。
注:本詩出自清·趙瑾叔《本草詩》。
按:三七味甘微苦溫無毒。時珍曰:彼人言其葉左三右四,故名三七,蓋恐不然?;蛟票久狡?,謂其能合金瘡,如漆之粘物,出廣地山中,故名。散血止痛,去瘀消腫。治一切吐血衄血,血痢血崩。南人軍中用為金瘡要藥,云有奇功。又云:凡杖撲傷損,瘀血淋漓者,隨即嚼爛,罨之即止;青腫者,即消散。若受杖時,先服一二錢,則血不沖心;杖后敷之,去瘀消腫易愈。產(chǎn)后服,亦良。大抵此藥氣溫、味甘微苦,乃陽明、厥陰血分之藥,故能治一切血病,與麒麟竭、紫礦相同。腫毒,醋磨涂,刃杖傷,嚼涂。血痢崩下,煎汁服。得生地、阿膠,治吐衄。得當歸、川芎,治惡血。生廣西山洞中者良,略似白及、地黃。有節(jié),味微甘,頗似人參。以末摻豬血中,血化為水者真。一名金不換,貴重之稱也。(李紹林)
三七味甘微苦,性溫。主要有兩大功用,一是止血,一是散瘀消腫而定痛。本品常用于各種出血。例如:配沙參、炒山梔、黃芩、白芨、杏仁、生藕節(jié)、枇杷葉等,可用于咳血;配生赭石、竹茹、黃芩炭、白芨、焦神曲、烏賊骨、仙鶴草、灶心土等,可用于吐血;配白茅根、大小薊、炒梔子、荷葉炭、血余炭、銀花炭等,可用于鼻衄血;黃柏炭、瞿麥、茅根炭、小薊炭、燈心炭、生地黃等,可用于尿血;配防風、地榆炭、赤石脂、槐花炭等,可用于便血;配阿膠、艾炭、棕炭、蓮房炭、當歸炭、川斷炭、桑寄生等,可用于子宮出血或月經(jīng)過多。
單用本品為細末,用溫開水送服五分至一錢,一日二、三次也有止血效果。但配合應證湯藥使用則更好。三七既有止血作用,又有散瘀血、消腫定痛的作用。常配合乳香、沒藥、骨碎補、川續(xù)斷、血竭等,用于跌打損傷、瘀血青腫等癥,既可內(nèi)服,又可外用。用三七為末摻于傷口或搗爛外涂于受傷處,既能止血又能散瘀消腫而定痛。本品配銀花、連翹、赤芍、紅花、歸尾、花粉、乳香、沒藥等,也可用于癰腫瘡瘍的腫痛。
對頻繁發(fā)作的心絞痛患者,也可應用,但用量可稍輕些。白芨、三七都能止血,但白芨偏用于肺胃出血,如咳血、吐血。三七則可用于一切出血。烏賊骨為末外摻于傷口處,也能止血,但其作用是斂澀而止血。三七為末外摻(或搗爛外涂),能粘合傷口、散瘀消腫而止血,并且同時有很好的止痛作用。
建議:三七的功效與作用,三七又名田七,明代著名的藥學家李時珍稱其為“金不換”。三七是中藥材中的一顆明珠,清朝藥學著作《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為中藥中之最珍貴者。三七的功效與作用,三七,始載《本草綱目》,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又名金不換,參三七,田三七,滇三七。此外,被稱為“三七”的還有:菊科植物菊葉千里光的全草或根,叫做菊葉三七或土三七。有活血、消腫的功效,內(nèi)服往往有惡心嘔吐的副作用,所以多作為外用藥使用。另外,還有一種“竹葉三七”又名甜七(注意與“田三七”的區(qū)別)、竹節(jié)參、白三七、水三七、野三七(注意不是野生的“參三七”),是五加科植物大葉三七的呈竹鞭狀的根莖。三七的功效與作用,有止咳、化痰、散瘀、活血作用(也有止血補益作用),以下所談的三七均指三七。
三七,主流商品是栽培品,主產(chǎn)云南和廣西,銷全國并大量出口,一般種植四年收獲,夏秋季節(jié)(8-9月)采收的充實飽滿,質(zhì)量較好,稱“春七”,冬季(1
1月)采收的形瘦皺縮,質(zhì)量較差,稱“冬七”。以個大堅實,體重皮細,外皮青黃,斷面棕黑色——行話稱“銅皮鐵骨”,無裂痕者為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97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力拔山兮氣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