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本就是文雅之物,國人飲茶更是早已脫離了解渴的低層次需求,在飲茶上我們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種道,一種情趣,一種境界??v觀歷代文人雅士,飲茶時他們所追求的也大都是一種品茗與心境特殊的融合。于是,很自然地禪與茶結(jié)合到了一起。茶道中人常說“一人品茶,謂之禪茶”,而佛家則更是有著“禪茶一味”之說。
“禪”是“禪那”略稱,意為“靜慮”、“修心”。禪宗自南朝宋末達(dá)摩在中國創(chuàng)立,至六世分南北兩宗,而南宗慧能的頓悟說較北宗神秀的漸悟說更近禪旨,得以承繼五祖弘忍衣缽,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風(fēng)流所及,宗派紛紜,于南宋傳入日本。
飲茶最易將人導(dǎo)入禪境。茶性清涼,可伏心中燥熱,可滌體內(nèi)沉濁;茶味枯淡,可去名利之欲、可息奔競之心。由實(shí)物之茶沖水泡為有形有態(tài)有色、可視可觸可飲之茶湯,茶湯復(fù)冒出絲絲縷縷、飄飄渺渺、視之則無、嗅之若有之茶味,茶味又讓人進(jìn)入無限廣大、清朗空明、不可言說之茶境,這是茶逐漸由“有”入“無”、由形而下升華為形而上的過程,這是茶在虛化、淡化中不斷超越自身、超越時空的過程,這是茶由“形質(zhì)”蛻變?yōu)椤熬瘛?、由“?shí)物”蛻變?yōu)椤办`物”的“返魅”與“顯靈”過程。入此境者,即茶即禪,即禪即茶,飲茶即是參禪,參禪即是飲茶。唯恍唯惚,若有若無,非出非入,不即不離。道心冥契,天人合一??捎^照實(shí)相,可體悟本真。其妙味佳境,唯宜心領(lǐng),實(shí)難言傳。如趙州禪師,只是一味“吃茶去”。
其實(shí),心靜之處就是最好的茶場。深諳此道者,無論行走坐臥,無論有茶與否,他隨時都在“吃茶”。直如淤泥之中可綻蓮花、火宅之上可得清涼。飲此心茶者,不拘茶跡,不落茶痕。不取茶相,不取非茶相。有茶亦飲,無茶亦飲。飲而不飲,不飲而飲。無心用茶,茶靈自附。茶靈附體者,心飲之間,與空相應(yīng),與真相冥,與外相通,與內(nèi)相融,與物相諧,與人相和??吹闷疲氲猛?。提得起,放得下。進(jìn)得去,出得來。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事來即應(yīng),事過即忘。無所不備,無所不可。隨其所便,因其所宜。隨時做主,立處皆真。在世出世,妙行無住。輕安自在,活潑空靈。情不隨境轉(zhuǎn),心不被物迷。生死一瞬,常作終極之想;自他不二,盡可悲天憫人。榮辱在所不計(jì),毀譽(yù)無動于衷。信念八風(fēng)不動,名利云淡風(fēng)輕。直飲得地老天荒乾坤轉(zhuǎn),直飲得神清氣爽逍遙游。
心靜茶至,茶至靈來。靈來神往,道現(xiàn)其中。善飲心茶者,最得茶靈三昧。此乃飲茶之上上境。
六祖慧能后有兩大弟子:一為懷讓,一為行思。懷讓后又傳馬祖道一,行思后又傳石頭希遷。馬祖、石頭以后,學(xué)人更多。
說到石頭希遷,當(dāng)時他到慧能這里時,慧能就快要圓寂了,《五燈會元》記載:六祖將示滅,有沙彌希遷,問六祖:“和尚百年后,希遷未審當(dāng)依附何人?”六祖道:“尋思去!”
石頭希遷前往青原山靜居寺,參禮行思和尚。唐天寶初年(742),希遷禪師得法后,即離開青原前往南岳衡山南臺寺。南臺寺的東側(cè)有一塊巨石,狀如蓮臺,希遷禪師乃結(jié)庵其上,開法化眾。時人皆稱之為“石頭和尚”。
在南岳弘法期間,石頭希遷禪師除了日常接眾之外,還作過一些文字著述,現(xiàn)存有《參同契》和《草庵歌》。關(guān)于《參同契》的寫作因緣,《五燈會元》記載的:
有一天,希遷禪師看《肇論》,至“會萬物為已者,其唯圣人乎”一語時,拊幾而嘆曰:“圣人無已,靡所不已。法身無象,誰云自他?圓鑒靈照于其間,萬象體玄而自現(xiàn)。境智非一,孰云去來?至哉斯語也?!?br>
石頭希遷讀到這里,很受觸動。圣人能夠忘掉自己,所以萬物無不是自己。法身無形無相,但哪個又不是法身?圓鑒靈照,昭明體透,萬象有形的無形的無不一一呈現(xiàn),境智非一,無去無來,這話大妙矣哉!
于是掩卷而坐,石頭希遷不覺進(jìn)入夢中,夢見自己與六祖同乘一龜,游于深池之內(nèi)。醒來之后,仔細(xì)推詳:“靈龜者,智也。池者,性海也。吾與祖師同乘靈智,游性海矣?!彼熘秴⑼酢罚?
“竺土大仙心,東西密相付。
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
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
執(zhí)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
色本殊質(zhì)象,聲元異樂苦。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濁句。
四大性自復(fù),如子得其母。
火熱風(fēng)動搖,水濕地堅(jiān)固。
眼色耳音聲,鼻香舌咸醋。
然依一一法,依根葉分布。
本末須歸宗,尊卑用其語。
當(dāng)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
當(dāng)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對,比如前后步。
萬物自有功,當(dāng)言用及處。
事存函蓋合,理應(yīng)箭鋒拄。
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guī)矩。
觸目不會道,遠(yuǎn)足焉知路?
進(jìn)步非近遠(yuǎn),迷隔山河固。
謹(jǐn)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br>
這篇詩體法語,雖文字簡約,但義理卻極為豐富深邃。魏晉時魏伯陽著有《周易參同契》,石頭希遷也有禪宗《參同契》,這是禪宗從本土固有文化汲取智慧靈感的例子。在這首《參同契》里,石頭希遷講了南北宗的問題,講了心理事理物理的諸多問題,人心萬物融貫一體,圓融妙明。經(jīng)過這一番理論的契悟和創(chuàng)作后,他的禪法更為通達(dá)與峻猛了。
石頭和尚曾有一段上堂法語,顯示了他對禪法的透徹把握,運(yùn)用之際,不遜于師。他說:“吾之法門,先佛傳受(授)。不論禪定精進(jìn),唯達(dá)佛之知見。即心即佛,心佛眾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汝等當(dāng)知,自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凈,湛然圓滿,凡圣齊同,應(yīng)用無方,離心意識。三界六道,唯自心現(xiàn),水月鏡像,豈有生滅?汝能知之,無所不備?!?br>
石頭和尚禪風(fēng)高峻,他接人的機(jī)鋒語錄中這樣的對話,干凈利落,直指人心,發(fā)人深省:
如,時門人道悟問:“曹溪意旨誰人得?”師曰:“會佛法人得?!痹?“師還得否?”師曰:“不得?!痹?“為甚么不得?”師曰:“我不會佛法?!?br>
又有僧問:“如何是解脫?”師曰:“誰縛汝?”問:“如何是凈土?”師曰:“誰垢汝?”問:“如何是涅槃?”師曰:“誰將生死與汝?”
再有,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問取露柱。”曰:“學(xué)人不會?!睅熢?“我更不會?!?br>
再有,大顛問:“古人云,道有道無俱是謗。請師除?!睅熢?“一物亦無,除個甚么?”師卻問:“并卻咽喉唇吻,道將來?”顛曰:“無這個。”師曰:“若恁么,汝即得入門?!?br>
(一葉/20210314)
在飲茶習(xí)慣的傳播上,佛教起了很大的作用。因?yàn)榉鸾烫岢U,這種清凈需要提神,驅(qū)睡,而茶葉正具有這種功能,故寺廟以及僧人種茶、制茶、飲茶蔚然成風(fēng)。這也足見金沙寺僧人發(fā)現(xiàn)“五色土”,首創(chuàng)紫砂壺,把茶、禪和壺鏈為一體是再自然不過。此茶禪一味之一也。
禪能怡情養(yǎng)性,然非一日之功,且須靜心參悟,方能頓悟其中機(jī)妙。茶亦然。不管何種茶,品出真味,須要時間,更須悉心體味,方功到自然成,有朝一日醍醐灌頂,豁然開朗。別人說這茶如何如何,那是人家的感受,如果你沒有品過這款茶,只能“被接受”,是說不出人家那切身感受的,只有你一如人家那樣悉心體味,你才會感同身受,首肯認(rèn)可。茶如禪,禪似茶,都有苦盡甘來,濃去淡至,回味不已的特質(zhì)。此茶禪一味之二也。
參禪說到底是悟道,是修身養(yǎng)性,是精神境界乃至靈魂生活的追求,是豐子愷評論李叔同境界之“二層樓”(精神生活)乃至“三層樓”(極具宗教色彩的靈魂生活)。品茶亦然。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叨陪末座,非茶不重要,茶乃國飲,且影響遠(yuǎn)及世界各地;只是相對前面六種,茶似乎不太重要(在基本的物質(zhì)生活尚且難以滿足的情況下),畢竟飽暖思飲茶,這說明茶既是物質(zhì)的,又是精神的,甚至對有些人來說是靈魂的(如個別得道高僧)。茶品到一定時候完全可以說是精神享受,物質(zhì)滿足反倒退而次了。儒、道、佛看似不相干然又內(nèi)聯(lián)不斷,本質(zhì)上都是提高修為提升精神境界的`。參禪后的得道在漫漫人生路上充其量只幾次,一壺茶滋味最好也只三四泡而已,好比人生真正引以為豪的也只幾次而已,這么看來不只茶禪一味,茶禪和人生竟也一味起來,故品茶參禪實(shí)則也是體悟人生。茶禪一味,標(biāo)志著儒家、道家、佛家都已經(jīng)將飲茶作為與精神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體驗(yàn)。飲茶已然(尤其在物質(zhì)生活水準(zhǔn)日益提高的當(dāng)下)由物質(zhì)層面上升到了精神享受文化消費(fèi)。一茶一世界,一禪一菩提。此茶禪一味之其三也。
曾于今年四月八日、五月十七日兩度有幸于臨港新城滴水湖畔之“倚湖茶莊”品茗,頗消受了一番,那款棗香四溢、瑪瑙湯色、紅亮通透、釅濃醇厚的大葉種熟普給我的印象太強(qiáng)烈了,如今似乎還頰齒留香。品茶之余,順帶欣賞了其中布置,一幅大羊“茶禪一味”行書條幅讓我兩度駐足,寫的是極具仙骨佛心,令人歆羨,暗想好茶的我,他日也能得其手澤,或把玩或懸諸陋室,當(dāng)甚幸。七月八日晚蒙大羊厚愛邀我至其府上聊天喝茶,我焉能不去。品茗三巡,時至晚十點(diǎn),我忍不住把珍藏已久的想法說了出來,許是大羊兄正沉浸于品茗神侃的高興中,立馬裁紙磨墨,瞬間“茶禪一味”四字立就,首字“茶”尾字“味”濃墨,中間“禪”“一”字淡,尤其“禪”字水墨洇染,亦字亦畫,頗有禪意,妙不可言。人說妙手偶得,信哉。整幅字集“濃墨宰相”與“淡墨探花”于一體。書法中有儒家的中和,道家的飄逸,乃至佛家的空靈。想來忠民兄是滿意此作的,要不然不至于日期外順寫“茶后一揮,禪味自由指間瀉出耶?!惫苤懈Q豹,寥寥數(shù)字見出書家之功力性情與狀態(tài)也。
難忘張忠兄的好茶,難忘大羊兄的佳字,也難忘古人的智慧結(jié)晶——茶禪一味,留下雪泥,留待將來再細(xì)細(xì)品味。
中國禪茶文化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安瓒U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史上的一種獨(dú)特現(xiàn)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xiàn)。
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發(fā)生接觸并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茶道程序
禪茶屬于宗教茶藝。自古有“茶禪一味“之說,禪茶中有禪機(jī),禪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啟迪佛性,昭示佛理。
禪茶茶藝還是最適合用于修身養(yǎng)性,強(qiáng)身健體的茶藝,套禪茶茶藝共十八道程序,使大家放下世俗的煩惱,拋棄功利之心,以平和虛靜之心,來領(lǐng)略“茶禪一味”的真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46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科學(xué)沖泡烏龍茶分3步驟
下一篇: 健康吃粽五原則甜粽配綠茶食用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