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馬上就要到了春季了,相比較寒冷干燥的冬季而言,春季是比較舒適的了吧,但是在這時候,天氣在變得越來越溫暖的同時,環(huán)境也是越來越潮濕的了,我們在這時候就特別容易出現(xiàn)身體的不適了哦,所以就要通過食物祛濕了,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吃什么能祛濕吧。
海帶銀耳羹
原料:海帶50克,銀耳20克,冰糖適量。
做法:先將海帶洗凈切碎,銀耳泡發(fā)后與海帶一起加水用文火煨成稠羹,再加適量冰糖。1日內服完,可常服。
功效:有疏肝、補脾腎之功,對于我們肝臟以及脾腎都是非常有好處的了,可以幫助我們把體內堆積的毒素以及濕氣都排出來,這無疑是我們在春季的時候最合適吃的食物了。
土茯苓扁豆脊骨湯
原料:鮮土茯苓400克,扁豆60克,生姜3片,豬脊骨500克。
做法:扁豆用鍋炒至微黃,土茯苓刮皮洗凈,豬脊骨洗凈,然后將全部材料放進煲內,加水適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煲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祛濕解毒。對脾虛濕盛、皮膚濕毒瘡癢者尤宜,對于濕氣比較重的朋友們來說,在春季的時候就適合吃這種食物了,可以極大的幫助我們祛濕,而且還能夠幫助我們保護肝臟,可謂是一舉多得哦。
豬肝綠豆粥
原料:新鮮豬肝100克,綠豆60克、大米100克,食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先將綠豆、大米洗凈一起煮,大火煮沸后再改用小火慢熬,煮至八分熟之后,再將豬肝切成片狀或條狀,放入鍋中同煮,熟后再加調味品。
功效:補肝養(yǎng)血、清熱明目、美容潤膚,特別適合面色蠟黃、視力減退、視物模糊的女性,對于我們的肝臟很有好處,還可以祛濕,這正是春季養(yǎng)生保健的重點了,因此我們就不能錯過了這種食物哦。
這就是我們給大家介紹的幾款食物了,這些食物的祛濕功效是很出色的了,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吃這些食物就可以幫助大家祛除濕氣的了,而且還是可以幫助我們保護肝臟的了哦,這些食物無疑是非常適合我們在春季的時候食用的了,不要錯過。
春季谷雨節(jié)氣如何去養(yǎng)生?春季空氣干燥,但是春季屬于梅雨節(jié)氣,所以說很潮濕,要注意一些去濕氣的食譜來食用,春季谷雨節(jié)氣吃什么食物比較好,下面的這些食療方法可以試試,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的作用,對于提高人體免疫力有好處。
1、白菜干茶樹菇扁豆薏米湯
材料:白菜干、茶樹菇各30克,扁豆、薏米各20克,雞骨架200克,蜜棗2個,姜3片。
做法:白菜干洗凈后浸泡20分鐘,茶樹菇洗凈稍浸泡,雞骨架用開水焯兩分鐘,扁豆和薏米洗凈,之后將所有材料一起放進燉盅或者瓦煲內煲,加入2000毫升清水,大火燒開以后改成小火,然后加入鹽調味即可出鍋食用。
功效:白菜干是白菜曬干而成,具有消燥除熱、通利腸胃、下氣消食的作用;茶樹菇具有補腎滋陰、健脾胃、提高人體免疫力,可以有增強人體免疫力的作用,對于防病有好處,而且扁豆和薏米還可以有去濕氣的作用,這樣的養(yǎng)生湯品具有清熱解毒潤肺的作用,對于健脾祛濕來說有一定的好處和效果。
2、淮山薏仁瘦肉湯
材料:白茯苓8克,薏仁10克,扁豆10克,淮山10克,大棗10克,豬瘦肉100克。
做法:豬瘦肉切塊,其他材料洗凈一起放入煲內,加入400毫升清水,大火煲滾后,小火煲90分鐘,加鹽調味即可。白茯苓可以有祛濕利尿的作用,還能健脾胃,薏米可以消腫,和扁豆一起吃的話,可以有很好的健脾的功效,對于調理體質來說有一定的好處和效果,同時也可以有生津潤肺的功效。
谷雨節(jié)氣的一些去濕氣的食譜,上面介紹了幾種,這些食療的方法可以起到去濕氣的作用,對于健脾胃來說也有一定的好處,日常生活中這樣的養(yǎng)生食譜可以經常吃,特別是春季濕氣重的季節(jié),大家可以根據上面的制作方法來制作,營養(yǎng)價值高。
春困是由于春季氣溫漸暖以后,身體的汗腺、血管由冬天收縮的狀態(tài)轉為舒張,外周血液循環(huán)逐漸旺盛導致大腦供血相應減少,缺氧而引起的。這是人體對自然變化的一個正常反應。隨著身體對氣候的逐漸適應會自然緩解。
中醫(yī)認為,導致春困主要有以下原因:
1、《素問》“春三月,此謂發(fā)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鞍l(fā)陳”就是升發(fā)冬天儲藏的腎陽之氣,如果冬天沒有做到避寒就溫、神志內收、沒有顧護好陽氣,就會導致春季陽氣升發(fā)不足, 上升到頭面部的陽氣就不足,人便會哈欠連連。
2、春屬木,通于肝,主疏泄。若肝氣郁滯、氣機不暢,就會影響陽氣的正常升發(fā),從而引發(fā)春困。
3、肝氣過旺,傷及脾土,或脾胃素虛,則脾失運化,人體被濕氣所困,導致運化失常、清陽不升,從而引發(fā)春困,同時還可能伴有疲勞乏力、食欲不振或腹瀉等癥狀。這主要是脾虛濕氣太重造成的。
濕氣是“萬惡之邪”,體質虛弱的人,陽氣不振,難以祛除寒邪,進而濕氣侵襲,以致血運不暢。導致濕氣重的原因有哪些?
1、高鹽飲食。中醫(yī)學認為,咸入腎,腎主水,過咸傷腎,水濕泛脾使液化障礙,鹽的攝入量過高會直接導致血壓升高、脾胃失調、肥胖等。
2、飲食油膩。油炸食品和烘烤食品吃得過多,痰濕便會聚集不化。
3、飲食不規(guī)律,晚餐過飽。晚上吃得太多,脾胃來不及運化,停積于體內,日久化生痰濕。
4、作息不規(guī)律,熬夜。作息時間不規(guī)律會讓脾胃無法得到充足的休養(yǎng),因此長期熬夜、失眠的人也會出現(xiàn)脾虛。
5、情志不暢,憂愁思慮。導致肝脾不和而損傷脾胃正常運營功能而脾虛。
6、環(huán)境因素。比如四川多濕,那里的人不吃辣椒就會不舒服。比如夏天空氣濕度大,很多人體內都會有濕,身體會變得很重、很懶。
脾虛濕重的表現(xiàn)有哪些?
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脾失健運,水濕內停,癥見食欲不振,脘腹痞悶,大便溏泄,惡心欲吐,肢體困倦,浮腫,小便不利,舌苔白膩,脈緩等。
《圣濟總錄》卷四十四:“脾虛 虛則生寒,令人心腹脹滿,水谷不消,噫氣吞酸,食輒嘔吐,霍亂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氣結,惡聞人聲?!?
推薦八種祛濕食物
1、 薏米
據《本草綱目》記載,薏米:“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養(yǎng)顏駐容、輕身延年”。《隨息居飲食譜》王孟英認為“健脾益胃,補肺緩肝 并煮湯飲。亦可蒸食,煮粥煮飯,無不宜之。脾約便堅,不宜多食。性專達下,孕婦忌之?!?
薏米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清熱排膿等功效。可作羹或與梗米煮粥、飯食用,為食療佳品,祛濕宜炒后用。
2、赤小豆
2020年版《中國藥典》記載:赤小豆甘、酸,平。歸心、小腸經。具有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的功效。用于水腫脹滿,腳氣浮腫,黃疸尿赤,風濕熱痹,癰腫瘡毒,腸癰腹痛。赤小豆中含有的皂角甙成分可刺激腸道,因此它具有良好的利尿作用,此外赤小豆還含有蛋白質、脂肪、淀粉等成分。
3、陳皮
《本草備要》里說:(陳皮)調中快膈,導滯消痰,利水破癥,宣通五臟,統(tǒng)治百病,皆取其理氣燥濕之功。
陳皮兩個特別的功效:燥濕和理氣。陳皮燥濕,尤其擅長化中焦脾胃的濕氣。正所謂一兩陳皮一兩金,百年陳皮勝黃金。
陳皮含有揮發(fā)油、橙皮甙、維生素B、維生素C等成分,適合胃部脹滿、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情況。陳皮含有果膠,能夠減少脂類物質在血管中的沉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預防動脈硬化。陳皮有獨特的芳香氣味,還有改善睡眠的作用
4、冬瓜
冬瓜性微寒,入膀胱經,有利尿的作用,做湯食用還要攝入大量的水分,因此喝冬瓜湯有利尿排水的作用。冬瓜中含有一定的丙醇二酸,具有很好的抑制糖類轉化為脂肪的作用,再加上冬瓜湯中含水量很高,食用可以增強飽腹感,減少功能成分的攝入,再加上冬瓜不含脂肪,熱量很低,食用有降脂減肥的作用。
5、芡實
芡實性平,味甘、澀,具有固腎澀精、補脾止瀉、利水滲濕、補中益氣、滋補強壯之功效。在健脾胃方面,芡實一來可以加強脾胃的消化能力,提高脾胃功能,二來能緩解脾虛,調理因此造成的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癥。在蘇東坡的 養(yǎng)生 之道中,就強調吃芡實。
6、荷葉
“荷葉減肥,令人瘦劣”。荷葉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現(xiàn)代研究表明,荷葉也有降血脂的作用。荷葉清香細膩,生長在水中,清澈而翠綠,營養(yǎng)價值豐富,可取其作為烹飪原料,增味解膩。將荷葉泡茶,有清暑利濕、涼血止血的作用。
7、淮山藥
山藥味甘而性平,入脾、肺、腎三經。具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等多種功效?!峨S息居飲食譜》認為“煮食補脾腎,調二便,強筋骨,豐肌體,辟霧露,清虛熱。既可充糧,亦堪入饌。不勞灌溉,廣種為宜?!?
8、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等功效。常用治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病證。被譽為中藥“八珍”之一。現(xiàn)代研究表明,茯苓具有調節(jié)免疫功能、抗腫瘤、抗衰老等藥理作用,實為延年、益智、抗衰老之佳品。茯苓特點是補而不峻,利而不猛。藥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虛濕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濕中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unjiys/280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春季養(yǎng)生的禁忌,這些事不宜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