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的主題是:上善若水。我們要介紹老子《道德經(jīng)》的第8章。第8章一開頭就是我們所念的這一句:上善若水。我把原文念一遍,再做進(jìn)一步的說明: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jī)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它的意思我們用白話文簡單說一下: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善于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很接近道。居處善于卑下,心思善于深沉,施與善于相愛,言談善于檢證,為政善于治理,處事善于生效,行動善于待時。正因為不與萬物相爭,所以不會引來責(zé)怪。
我們先說“上善若水”。我提過,我第一次到北京首都機場第三航站樓的時候,在二樓用餐的地方看到一個屏風(fēng),上面就寫著“上善若水”四個字。同時,我在別的地方看過也聽過很多人講這四個字,可見我們中國人很喜歡“上善若水”。“水”聽起來就讓人覺得既溫柔又清潔,還有流動性,充滿活潑的力量。而“上善”是指最高的善,這個詞聽起來十分抽象;但你一說“上善”像水一樣,馬上就變得很具象了。因為你可以立刻掌握到水的一些特性,然后思考為什么最高的善像水一樣呢?老子為什么要用水做比喻呢?我們由水可以學(xué)到什么樣的啟發(fā)呢?事實上,在老子《道德經(jīng)》里面跟水有關(guān)的說法,另外還有七處。譬如像,海、江海、深淵、水的泛濫、水往下流等等。還有一處(《老子·第78章》)特別提到水的特性,就是所謂的“柔弱勝堅強”。水是柔弱的,但你攻擊堅強的東西時,沒有比水更有力量的。水一旦聚合起來,力量大得不得了。比如黃河決堤,會沖垮城鎮(zhèn)。值得留意的是,老子接著為什么會講到水很接近“道”呢?水很接近“道”有兩方面的理由,我們從這個理由也可以學(xué)會老子的思維方法。兩方面的理由一個是針對萬物,一個是針對人類。我們所見到的存在的東西本來就只有兩個:一個是萬物,一個就是人類。
對于萬物來說,水善于提供幫助,而不與萬物相爭。萬物的存在,尤其是有生命之物,無不需要水。像我們常說的陽光、空氣、水是生命中不能缺少的。水可以滋潤萬物,對萬物有利,而不與萬物相爭。譬如在《管子》這本書里面就提到,水是大地的血脈,好像筋脈之間的血液相通一樣。水是什么呢?水是萬物的本源,一切生命的基礎(chǔ)。事實上,在古希臘時代,第一位西方哲學(xué)家泰勒斯留下兩句名言。第一句是他說:水是萬物的起源。水是生命的來源,充滿無限的活力,有如帶著神明的力量而遍在萬物之中。泰勒斯的年代比老子可能稍微早一些,但他只留下斷簡殘篇,所以我們沒辦法說他整個的思想系統(tǒng)是如何。但至少“水”對人來說是很特別的一種存在之物,所以老子用它來描述接近“道”的現(xiàn)象,是相當(dāng)合理的。再看,在人類這一方面。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就怕處在卑下的地方,被別人踩在腳底下;但是水就偏偏不排斥這一點,它就是處在最低下的地方、最卑污的地方。人們討厭的,水一點都不排斥。
所以水在這兩方面,對萬物來說、對人類來說都通通包容,通通接受,沒有造成任何困難與沖突,所以它最接近“道”。怎么說呢?因為“道”生出萬物,包括人類在內(nèi)?;旧?,能夠存在的東西,都從“道”獲得它的力量與支持。所有的一切都在“道”里面,道不排斥任何東西。從人的角度來看,會認(rèn)為某些東西毫無用處或者骯臟不潔;但是由道的角度來看的話,沒有那個問題。就像莊子在《秋水篇》所說的:“以道觀之,物無貴賤”。從道來看,萬物沒有貴賤之分,凡存在之物皆來自于道,皆在道之中存在、發(fā)展。從事科學(xué)研究的人就會欣賞這樣的觀點。英國生化學(xué)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研究中國的科技文明一輩子,他寫了幾十本專業(yè)的著作講到中國科技文明的發(fā)展,其中第二本就專門探討中國科學(xué)思想的起源。他怎么說?他認(rèn)為中國科學(xué)思想起源于道家的老子與莊子。怎么說?研究科學(xué)的人不能有“人類中心主義”的想法,而必須超越個人喜怒好惡的偏見。比如,人的排泄物又臟又臭,但對于醫(yī)生來說,他從里面可以判斷一個人身體是否健康,所以根本不考慮臟不臟、臭不臭的問題。這正是道家思想的啟發(fā)。
李約瑟先生是英國學(xué)者,可謂旁觀者清。他談到中國科學(xué)思想起源的時候,強調(diào)這就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就事論事,而不考慮個人的情緒與欲望,這樣才能進(jìn)行客觀的科學(xué)研究。就好像我們在《老子》第一章所念到的“故常無欲,以觀其妙”這樣的一種立場,而“有欲”可以看到萬物的邊界。兩者兼顧,科學(xué)研究才能夠發(fā)揮它對人類社會的貢獻(xiàn)。老子在本章里面提到最高的“善”像水一樣,它最接近“道”,是因為道對萬物與人類都可以接納包容。而另一方面道本身是無形的,而水是有形的,所以只能說它“接近”道,而不能說水就是道。這一點就跟古希臘時代說“萬物的起源是水”不一樣了。無形的才可以作為基礎(chǔ);一旦有形的話,就只能成為特定的某一樣?xùn)|西。所以老子的立場是從無形生出有形,“有形”就是指后面的萬物了。所以對老子來說,用水來描寫接近道的狀況是很好的比喻。在漢代出版一本書叫做《淮南子》,其中大量發(fā)揮老子的思想。《淮南子》書中談到水的時候怎么說呢?他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然而水之大,像海洋一樣,沒有限制,深不可測,無窮無涯。不管地面上的雨量增減,對水都沒有任何影響。所以在天上是雨露,落地了就來潤澤。萬物沒有水無法生存,許多事情沒有水也辦不成,而水本身沒有私心,不求回報而全面照顧萬物。這是《淮南子》里面到了漢代的時候也對于水這么推崇,顯然是認(rèn)同老子這樣一種觀點。
事實上,在儒家里面對水也非常推崇。孔子強調(diào),一個人要行善,作一個仁者,但是同時也需要表現(xiàn)智者的特色。他有一次就兩者并舉了,他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就是明智的人欣賞流水,行仁的人欣賞高山。高山象征仁者,因為它無所不包容,像動物、植物、礦物,無不接受。那么智者呢?他欣賞流水,因為水順著形勢而流動變化,順時、順勢而行,活潑流動,隨遇而安。這不是一種深刻的智慧嗎?
我們先把(第8章)前面一半做個介紹,說明道家為什么特別推崇水,因為它最接近道的表現(xiàn)。道是無形的,水是有形的。水非常柔弱,但是也有它堅強的一面。水處在卑下的地方,但是它包容一切,對萬物都有利,不跟萬物相爭。同時焦點轉(zhuǎn)到人類身上的話,人類最厭惡的是卑下的地方,而水完全不排斥。
可以說我們看到水往低處流,就會想到水也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fā),好像水往低處流,所有的地方不論是我們覺得好不好,干不干凈,臟不臟,貴或賤,水都毫不在乎。所以講到人的一生的時候,我們不也是有柔弱的時候,也有堅強的時候嗎?有得意的時候,也有失意的時候。所以看到水的流動的情況,我們就會覺得可以得到啟發(fā)。尤其是相對于古希臘時代的哲學(xué)家談到水的重要,而孔子對于流動的水也充分加以肯定,到孟子的時候還進(jìn)一步去推廣水的特色,說水源泉滾滾,可以一直流向大海,只要有源有本的話,它是源源不絕的。所以看到水可以得到各方面的啟發(fā)。
而老子是特別就萬物與人類兩方面來進(jìn)行他的思維,這種思維的模式很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為什么?因為我們看到的就是萬物與人類,但是有個問題:萬物與人類都是短暫的、充滿變化的,有開始也有結(jié)束的。所以學(xué)習(xí)哲學(xué)就要問,老子為什么非提出一個“道”不可呢?因為他要建構(gòu)的是一個“2+1”的系統(tǒng)?!?+1”的“2”就是指萬物和人類(自然界和人類),而“1”就是指來源與歸宿,也就是所謂的道。這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西方所有的大哲學(xué)家也都有類似的建構(gòu),把他的哲學(xué)講成“2+1”的一個結(jié)構(gòu)。這種結(jié)構(gòu)成立的話,人對于自己的生命才能夠獲得真正的安頓。但是因為“2+1”的那個“1”太抽象了,超越我們思維的范圍之外了,所以老子實在是很聰明,他用水做比喻,他說這個水最接近道。所以我們透過水的特色——它如何對萬物有利,不跟萬物相爭;如何在人的社會里面,它不在乎卑污的地方,水往下流;它等于是對于人、對于萬物都完全包容,完全接受——代表這個道也是如此。否則你作為萬物的來源與歸宿,怎么去表現(xiàn)你的特色呢?所以老子用水做比喻,對于中國或西方的哲學(xué)家都是很好的參考。
我們從水可以學(xué)到什么?我們都知道水跟萬物是不爭的,我們跟別人不可能完全處在無爭的情況;但是與人無爭的話,最好還是要順其自然,讓你本身的心情放松,也保持好的人緣。這樣一來,你不爭到最后沒有人可以跟你爭了。何況你如果是蓄意去相爭的話,很容易造成“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情況。跟別人在一起,能夠多替別人考慮,盡量不跟別人相爭,做一些對別人、對大家都有利的事情,這不是從水這邊可以學(xué)到的一些心得嗎?我們這一集先只談第8章的前面一小段,第8章的后面一大段可能可以給我們更具體的啟發(fā),我們下一集還會就這方面做個說明。
你從“上善若水”四個字,有沒有什么樣的個人的體驗?zāi)兀肯肼犅犇愕囊庖姟?/span>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huadaodejing/58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