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集的主題是有無互相配合,要介紹《老子?第11章》,其中談到“有”與“無”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章。我們先把原文讀一遍,
《老子·第11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它的意思并不復雜,它說:車輪上的30根木條,聚集在一個車軸中,有了軸心空虛之處,才有車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皿,有了中間空虛之處,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室內(nèi)空虛之處,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帶給人便利,“無”發(fā)揮了它的作用。
這章內(nèi)容聽起來好像蠻簡單的,但因為它提到“有”與“無”這兩個詞,所以特別值得注意。在《老子》書中談到有、無,有三種用法:第一種用法是有無相生,我們在前面第2章就提到有無相生了。有無相生什么意思呢?它是針對一樣東西,譬如說一朵花過去沒有,叫做“無”,現(xiàn)在開出一朵花了,叫做“有”;這朵花隔一段時間之后凋零了,枯萎了,又不見了,又變成“無”了。所以有無相生是針對一樣東西的存在來說,這是第一種用法。第二種用法就是這邊所說的有無互相配合。有無互相配合怎么說呢?譬如你有一張紙,這張紙可以讓你做一些用處,但它必須是空白的,你才能拿來寫字。如果這張紙上面填滿東西,你就沒有辦法用來寫字了。所以“利”與“用”、“有”與“無”是互相配合的。所以,這個“有”“無”是針對一樣東西的存在(有)和它的使用(無)兩方面來說,叫做有無配合。前面的有無相生,這邊的有無配合,都是相對的概念。而另外一種是比較特別的,在《老子·第40章》才會出現(xiàn),就是“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這么簡單的一句。因為它里面提到 “有生于無”,就有一種先后順序,從“無”生出“有”這樣一種順序,所以就特別值得留意。我們到40章再談。
在這里老子舉三個例子來說明,使用了歸納法,就是用車子、用器皿、用房屋來做例子。我們在讀的時候大家注意到了,第一句,我們說“當其無,有車之用”,這個“車”在古代念jū,漢朝以后才念成chē,因為jū與“器”、與“室”是押韻的。很多人研究《老子》,說它在內(nèi)容里面有很多地方押韻,這個已經(jīng)不太容易去研究了,因為很多音都是古代的音,跟現(xiàn)在的念法不同。我們今天學習《老子》,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老子的思想。至于他使用的文字,當然有非常奧妙的地方,因為老子是很有學問的人。
在這里我們就簡單分析一下第一種情況。第一種情況說,車輪上有30根木條,聚集在一個車軸中,有了軸心空虛之處才有車的作用,最后這一句顯然又轉(zhuǎn)了一層。事實上你有了軸心空虛之處,才能夠把這30根木條所湊成的一個車軸或是車輪做出來。車,它不是只有車軸空心,車子上面還是有空的地方讓人可以乘坐。所以這邊又轉(zhuǎn)了一層,跟后面兩個例子不完全一樣。古人為什么說要30根竹條插在一個車軸里面呢?他說一個月30天,所以就用30根輻條來作為一種參考,代表古人的生活跟自然界的計算或規(guī)律,總是想辦法去配合的。所以在這里所說到的,當你有了軸心空虛之處,你才有車子的作用,你可以這樣去理解。
第二個叫做“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古人制作器皿是用陶土或粘土,“埏埴”的“埏”就是用手來加以摶,去揉,把這個土摶成一個器皿的樣子。摶土為器皿,你摶的時候,中間一定要是空的。如果中間是滿的話,那只能夠成為一個裝飾品,無法發(fā)揮它作為器皿的作用,不能裝東西,不能盛水,那有什么用呢?所以你光是有一個器皿是不夠的,你還要有中間空虛的地方,你才能夠利用它。
第三個舉例,他說“鑿戶牖以為室”,這個情況比較特別。為什么你要去挖開門窗呢?因為古代在北方很多地方,住的地方靠山,你在山邊就挖個洞,這就是你可以居住的地方。所以古代的官員有一種叫做司空,司空就負責把山挖孔的,也就是今天所謂的建造房屋,這是一個官位??鬃釉隰攪?jīng)做過小司空,就是負責工程建設的副長官。
今天講建造房子不是去挖什么樣的孔,那么古代是怎么樣呢?鑿戶牖以為室。我先在山邊開始挖,挖一個門,挖一個窗,那里面還要繼續(xù)挖,把它挖空才能住人,否則里面是滿滿的山壁的話,怎么能住人呢?所以這就是說有房屋、有門窗,你還要把里面挖空,才能夠讓人居住。所以這是古代、現(xiàn)代房屋上比較明顯的差異,需要稍微加以解釋的。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老子用三個例子,一個是我們乘坐的車子,一個是我們用來裝東西的器皿,另外一個是我們所居住的房屋。這三樣東西里面一定要有空的地方才能發(fā)揮它的作用。所以你說一樣東西,如果光是“有”它的話,代表是具有某種條件,叫做有利。但是如果沒有空無的地方,它的用處就發(fā)揮不出來。所以談到“利”,代表你擁有什么東西,那么光有利不夠,你還要“用”,要用它的話,需要把它空出來。就好像你有個杯子,杯子里面裝滿水的話,你有再好的酒、再好的茶都不能裝了,一定要把杯子空掉??盏糁?,這個杯子就有各種用途了,你可以考慮需要怎么用就怎么用。所以這里面提醒我們:要經(jīng)常把自己放空,你才能夠讓自己可以隨著時機、條件來應變,展現(xiàn)自己最大的能力。所以人活在世界上,不論從事任何行業(yè),都希望能夠有適當?shù)挠锰?,那么請問:這用處要如何表現(xiàn)呢?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你要能夠放空自己,讓自己保持在一種可以應變、可以應用的狀態(tài)。
最后一句談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就是“有”與“無”的觀念了?!独献印防锩嬲劦健坝小迸c“無”的觀念,我們在這邊再重復一下,因為這樣的觀念很容易引起混淆。第一種是有無相生。一朵花本來不存在,過一段時間它出現(xiàn)了,隔一段時間之后它又消失了。所以從無生有,從有又到無,這是有無相生,在一樣東西上面可以看得出來。第二種就是這邊所說的“有無配合”,配合起來怎么回事呢?就是要“利”與“用”兩個字。你“有”一樣東西,代表你具備某種有利的條件,有可能可以去做成某些事。但一定要能夠讓它“無”,把它里面實實在在的狀況去掉,空虛化、空無化,它才能夠發(fā)揮它的作用。所以“有”與“無”是互相配合的。這兩種是基本的思考。第三種“有”與“無”,我們先把答案說一下。并不是真正的有變成無、無變成有,因為那是不可能的。你說有變成無,你還可以理解。無變成有,這怎么說呢?嚴格意義上來說的話,任何“無”都不可能成為“有”。所以王弼的解釋就講得非常的精彩。王弼說老子說的“無”是指“無形”,他說的“有”是指“有形”。在最原始的情況,無形就無名,有形之后才能夠有名,給它定一個名稱。
所以回到《老子·第1章》,它的斷句就很清楚了。一開頭就說:“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睘槭裁礋o名呢?因為無形。為什么有名呢?因為有形,你要把它加以掌握,就要給它定名稱。然后再進一步談到無欲、有欲。所以我們反反復復就是要強調(diào),對于《老子·第1章》不能夠用“有”與“無”來斷句,原因就在這里。因為在老子那個階段,從他的著作里面使用“有”與“無”看得出來,他并沒有那種完全的虛無的觀念。如果是完全的虛無的話,怎么會變成“有”呢?這又不是變魔術(shù),頂多只能說原來無形,后來變成有形,讓你可以把握住了。原來的無形并不等于虛無,這是老子里面非常關鍵的概念。
我們學到了老子用三種比喻,講到車子,講到器皿,講到房子,他說你要讓這三種東西發(fā)揮它作用的話,除了擁有它,一定還要讓它進入一種空無的狀態(tài)。它如果保持空虛,你才能夠把它的作用發(fā)揮出來。如果它本身是充滿的、充實的,那就已經(jīng)沒有別的用處了。
我們也是一樣。我們平常學習任何知識的時候,都屬于一種“有”,我得到這個知識,但是你取得這個有利的條件怎么去用呢?用的時候一定要靈活?!办`活”這兩個字就有趣了,代表你不能夠死腦筋,認為這個事情非這樣不可、非那樣不可,我們要與時俱進;同時靈活應用之后熟能生巧,經(jīng)常把自己放空,使自己所擁有的能力可以在各種特殊的情況下發(fā)揮出來。就好像你開車,開始完全按照規(guī)矩,到后來就可能進入一種化境,就是不再受規(guī)矩所限,而能夠隨機應變,達到一個最好的效果。
尤其在當代西方的存在主義里面,有一位哲學家叫做馬塞爾,他特別提到一個現(xiàn)代人很熟悉的觀念,叫做“擁有就是被擁有”。你擁有一樣東西,同時你也被它所擁有,因為你心心念念都在這個東西上。所以一個人如果擁有太多的話,他有時候反而忘記了自己是誰,他忘記了誰是生命的主體,他忘記了自己這個生命本身是不受任何條件限制的,是具有無限可能性的自由的。所以我們在學習《老子》的時候,可以從各種角度來加以理解,而碰到像“有”“無”這樣的關鍵概念的時候,就要特別用心去思考,加以掌握。
請問從今天所學的,你能不能想象一下:你對于什么樣的東西,有了它之后,代表具有有利的條件,怎么樣又設法使它變成空無,讓你可以充分發(fā)揮它的作用呢?能不能舉個例子來說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huadaodejing/58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