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鷙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黃元吉祖師講義:
《易》曰:“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以發(fā)生之初,去天不遠,其炁柔脆,須其勢而導之、迎其機而養(yǎng)之,猶可抵于純化之域,太和之天。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以赤子呱地一聲,脫離母腹,雖別具乾坤,另開造化,然渾渾淪淪,一團天真在抱,無知識、無念慮,靜與化俱,動與天隨。古仙真含宏光大,厚德無疆,較諸赤子,殆相等也。
當父母懷抱之時,鞠育顧復,足不能行,手不能作。雖有毒蟲,不能螫焉;雖有猛獸,不能據(jù)焉;雖有攫鷙,無從搏焉——以動不知所之,行不知所往,是無虞于毒蟲,而毒蟲不得螫之也;無虞于猛獸,而猛獸不得據(jù)之也。且危居在榻,偃息在床,不為攫鷙所窺,而攫鷙亦來得搏之也。倘年華已壯,動履自如,雖有游行之樂,不獲靜室之安,其能免惡物之患者,蓋亦鮮矣。況赤子初生,未知牡牝之交歡合而朘作。
足見元精溶溶,生機日暢。人能專炁致柔如嬰兒之初孩,則自有精之可煉。第其時呱呱而泣,聲聲不斷,雖至終日呼號,而咽嗌不嗄,此非常隨意而喚,任口而騰也。要皆天機自動,天籟自鳴,無安排,無造作,和之至矣。得知元和內(nèi)蘊,適為真常之道,不假一毫人力以矯強之,而守其真常,安其固有。
《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斯之謂歟?若非以和柔之氣,修諸身心之中,安得生而益生,天體滋至于勿替,人之祥莫祥于此。第自強壯而后,天心為人心所亂,精神之耗散者多。今以太和為道,大靜乃能大動,至柔方克至剛。
于是以心役氣,務令此氣同歸赤子,不以氣動心,致使此心乘乎太和,庶幾和而不流,強哉矯矣,非獨赤子為然也。
觀之萬物,其始柔脆,其終強壯。柔脆者生之機,強壯者死之兆。是以物壯則老,不如物稚則生。生者其道存,老者其道亡。故曰物老為不道,不道不如其早已。
世之修道者,盍早已其老之氣,而求赤子之氣乎?果得同于赤子,無恐無怖,無識無知,一片渾淪,流于象外,所謂和也。夫天道以和育物,人能知之,則健行不息,故曰常。
知常則洞達陰陽,同乎造化,故曰明。修身立命,奪天地生殺之僅,人之祥瑞,莫大于此。煉神還虛,得長生不壞之道,強斯至也,又何不道之有哉?此教人修身之法,取象于赤子。
莊子曰:“赤子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稿木,心如死灰,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焉有人災物害哉!“毒蟲”幾句即此意。
后云采藥煉丹,須取天一新嫩之水,此水即人生生之本。猶如一輪紅日,夜半子初,清清朗朗,照耀于滄海之中;又如一彎秋月,發(fā)生庚震之方 ——正是修士玄關(guān)竅開,恍惚杳冥,方有此境。
蓋以初炁致柔,猶萬物折枝抽芽。于此培之養(yǎng)之,方能日增月長,至于復命歸根,以成碩果之用。若桑榆晚景,則物既老而將衰,不堪采以為藥。但老非年邁之謂也,是言藥老不可以為丹。若以年而論,即老至八、九十歲,俱可以修成長生不老之仙。
何者?一息尚存,此個太和之炁,俱足于身,無稍欠缺。非至人抉破水中之天,一身內(nèi)外,兩個消息,則當面錯過者多矣。
學者欲修金丹大道,非虛心訪道,積德回天,則真師無由感格,白虎首經(jīng)莫覓,一任青年入道,必至皓首無成。更有誤認邪師,錯走岐路,一生之精力,竟流落于禽獸之域者不少,學者慎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56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