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zé)o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發(fā)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正而貴高將恐蹙。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shù)車。無車不欲?,f琭如玉。珞珞如石。
此章是守法之要。返本還原之意也。
昔者是胚胎之時(shí)。惟有靈性,一炁貫通,本來之一也。如今世欲多端,雜念橫生,故不得一。要從虛無二字,返元為一。如昔之得一者一樣,虛其心、忘其形、絶其意、歸其清、守其靜、還其空。得其一而歸有。有中復(fù)靜謂之得一。
得一者如天。天之高也、悠也、久也、明也,此其為天也。因得一而清。
博也、厚也、此其為地也。因得一而寧。
明也、虛也、昭也、洞也,此其為神也。因得一而靈。神者不散,而聚潛藏不露,靜以合德,虛以歛形,空以得一。散而充塞天地,聚而入于微渺。水火不焚溺,金石不障蔽,立日月而不影,此其為神也。神何以靈乎。清心靜意忘物忘形,惟精惟一,以諆?nèi)觀以一貫流通,信心虛無,而歸于空,歸空不空。抱道守一,始得神靈。
天也地也大地皆空。四圍不著,虛空一身乾坤盡在掌握。真炁隨其流通,身外之身,此其為谷也。上不上、下不下、前不前、后不后、左不左、右不右、中不中,虛無一炁之閑耳。此其為真谷也。因其得一而盈。
草木也,飛走也,日月星辰也,天地也,此其萬物也。天地得干之真火,坤之真水,從虛無而生形,此物也。天地得乾坤水火交泰,抱一虛無媾精,清靜生炁,得陽火而成日,天地之命也。得陰水而成月,天地之性也。性命流通,生生化化,而育萬物,皆得天地陰陽之炁。以靜而守一。萬物故能生。
今日動(dòng),明日移,真火一照,真陰不滋。萬物豈能生乎。如人之稟父母,陰陽媾精,交泰而生,即天地稟乾坤之氣。同父母之氣,原是虛無,因世欲所染,故歸于實(shí)如今要返虛無,有何難哉?在一念間耳。念仗摕o見。心死真心現(xiàn)。意絶真性明。性明而命歸。命歸而神立。神不外散。先天起而諸氣潮。氣潮有信。不失時(shí)候周流天下。聚散有度。此人之萬物也。人若外現(xiàn)外聽,心馳意往,則神耗動(dòng)舉無度。多言無忌。負(fù)重挐輕則氣耗,神耗,精隨而耗之,氣耗精亦隨而耗之。神隨精聚。氣隨精生。精亦逐神氣之消散。心動(dòng)神耗。意動(dòng)氣耗。念動(dòng)精耗。常常虛無。則精氣神之不耗者。纔是萬物得一而生。
侯王者心也,心灰無容于物,心灰無容于形,心灰無容于心,謂之侯王得一。一身歸空,一炁返正。存神而不存人。存性而不存心。存物隨氣。隨氣養(yǎng)神。神安命則立。氣安性則明。命立性明。謂之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掌湟?。一貫其氣。其志G撝聽o之一也。
天之震怒。是不清也??耧L(fēng)驟雨。轟雷掣電。此其所以不清也。天不清。因氣不和。氣不和將欲裂。裂者。變也。氣散神不歛。故不和而變。水竭山搖。地脈枯而不寧。此其所以發(fā)也。地之無以寧者。不靜之故耳。發(fā)者。起也不虛不無。神固無以靈。不靈將欲歇。歇者。止也。谷不虛無以盈。竭之而不開。塞之而不貫。谷不虛。惟恐竭。天不清。惟恐裂。地不寧。惟恐發(fā)。神不靈惟恐歇。
此其不空耳??罩猩?。萬物始生。入于頑空。則萬物無以生。頑空。萬物不生而滅。在空不空中。恐萬物有滅??斩娌豢罩庖?。心不灰。則侯王不正。侯王不正而貴高。居貴本于賤。居高本于下。不本賤下。則身心蹷裂。因心有容于物。有容于形。心有容于心故蹷之。無容心者。故不蹷。常以戒慎恐懼。不睹不聞。清心靜意。忘物忘形。心無其心。意無其意。無無亦無。無無不無。如此則不裂不發(fā)。不歇竭。不滅。不蹷之患也。因其得一于我也。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無他。順則一生。千千萬萬。從此而始。逆則一從一而鍘U則忽然貫通矣。此是賤之本?;乱病J且院钔踝苑Q孤寡不榖。心原本于一。孤者。單也。寡者。獨(dú)也。不谷者。無同類也。言其孤于一。寡于一。不谷于一。一者。清也。靜也??展葌髀曇?。如此其以賤為本耶。難道不是此說之非乎。你不看車之輪輻周流難計(jì)其幅。不動(dòng)。則易明其輻也。如人之氣靜。則可無期限。動(dòng)則有限之元?dú)狻R子谏⒈M。氣盡猶之乎車無輻也。故致數(shù)車。無車不欲。無車不欲其輻。如無人不欲其氣。車無輻不行。人無氣豈能生乎?,f琭如玉者少。珞珞如石者多。言其多必自少。貴必自賤。高必自下者故耳。因其得一。于我也。返我昔日之陰陽。歸于虛無。而成不二之道。故以言天地之清寧。欲人得一而法天地。使其谷神不死。與大道同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57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呂祖《道德經(jīng)》釋義第三十八章
下一篇: 呂祖《道德經(jīng)》釋義第四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