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德者道之用也,莊子曰:物得以生謂之德,時有淳醨,故德有上下。上古淳樸,德用不彰,無德可稱,故云不德,而淳德不散,無為化清,故云是以有德。建德下衰,功用稍著,心雖體道,跡涉有為,執(zhí)德可稱,故云不失。跡涉矜有,比上為粗,故云是以無德也。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知無為而無為者,非至也。無以無為而無為者,至矣。故上德之無為,非徇無為之美,但含孕淳樸,適自無為,故云而無以為,此心跡俱無為也。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下德為之者,謂心雖無為以功用彰著,而跡涉有為,故云為之。言下德無為而有所以為,此心無為而跡有為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仁者兼愛之名,下德衰而上仁見,所以為兼愛之仁,故云為之。行仁而忘仁,亦欲求無為,故云而無以為。此則心有為而跡無為也。且上仁稱無為者,據(jù)跡欲無為而方上義爾,未可以語下德之有為也。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義者裁非之義,謂為裁非之義,故曰為之。有以裁非斷割,令得其宜,故云而有以為,此心跡俱有為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仍之。
六紀(jì)不和,則為禮以救之,故曰為之。禮尚往來,不來非禮,行禮於彼,而彼不應(yīng),則攘臂而怒,以相仍引也。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失道者,失上德也,上德合道,故云失道。夫道德仁義者,時俗夷險之名也,故道衰而德見,德衰而仁存,仁亡而義立,義喪而禮救,斯皆適時之用爾。故論禮於淳樸之代,非狂則悖,忘禮於澆醨之日,非愚則經(jīng),若能解而更張者,當(dāng)退禮而行義,退義而行仁,退仁而行德,忘德而合道,人反淳樸,則上德之無為也。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制禮者,為忠信衰薄而以禮為救亂之首爾,用禮者,在安上理人,豈玉帛云乎哉!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識者,人之性識也,謂在人性識之前,而制此檢外之禮,雖欲應(yīng)時,實喪淳樸,故云道之華。禮以救亂,所貴同和,而失禮意者,則將矜其玉帛,貴其跪拜,如此之人,故為愚昧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
有為者,道之薄。禮義者,德之華。故圣人處無為之事,其厚也,不處其薄矣。退禮義之行,其華也,自居其實矣。
故去彼取此。
去彼華薄,取此厚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58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jīng)三十七
下一篇: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jīng)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