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言若反
為了重申“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以及后面的“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等的一貫涵義,且讓我們引用《莊子·外篇》的《(月去)篋》篇中所說的話,便可了解老子當時所以菲薄圣人譏刺仁義,都是為了世間多假借圣人的虛名,以及偽裝仁義的招牌。猶如近代和現(xiàn)代人,任意假托自由和民主為號召,實際是為了達成私欲的借口,醉心于獨裁者如此,西式民主的真實內(nèi)容,又何嘗不如此?舉世滔滔,無可奈何。如莊子所說:
故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事先推測估計他的財富儲蓄),圣也。入先(在行動的時候,必身先士卒),勇也。出后(得手的時候,先要掩護同伴撤走,自己最后退卻),義也。知可否(能判斷可不可以行動),智也。分均(平均分配所得的利益),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有也。
由是觀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圣人之
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在《天運》篇中又提到:“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處,靚而多責?!?/span>
從表面看來,老子和莊子這種思想言論,好像是一種反派的哲學,尤其為狹隘觀念的宗教徒,并非大宗教家或教主,甚至,為走入儒家岔路的頑固派,或明知故犯,敢用而不肯說的事功派所深惡痛絕,認為是“不經(jīng)之談”。其實,這正是“天理”“良心”的公平哲學。公道自在人心,只是一般說不出所以然,或是不忍心說得太透徹,說穿了,反黨乏味。司馬遷著《史記》,便用比較含蓄的論調(diào)來反映道家與老莊這類思想。到了元、明之間,民俗文學的小說家們,卻在小說的著作里,表達了很多這方面的思想。說得痛快淋漓而有韻味的,如明末的賈鳧西所作的《木皮散客鼓兒詞》。他生當家破國亡的未造,秉著一腔忠義之憂,便借此道理而大發(fā)天地的牢騷,如說:
忠臣孝子是冤家,殺人放火享榮華。
太倉里的老鼠吃的撐撐飽。老牛耕地使死倒把皮來剝。
河里的游魚犯下甚么罪?刮凈鮮鱗還嫌刺扎!
那老虎前生修下幾般福?生嚼人肉不怕塞牙!
野雞兔子不敢惹禍,剁成肉醬還加上蔥花!
古劍殺人還稱至寶!墊腳的草鞋丟在山洼!
殺妻的吳起倒掛上元帥??!頂燈的裴謹捱些嘴吧!
活吃人的盜跖得了好死!顏淵短命是為的甚么?
莫不是玉皇爺受了張三的哄?黑洞洞的本帳簿哪里去查?
好興致來時頑鐵黃金色!氣殺人運去銅鐘聲也差!世間事風里孤燈草
頭露!縱有那幾串銅錢你慢赭沙!
風箱式的說話藝術(shù)
老子為了說明天理的公平,與真正圣人的無主而任負化育,便直接指出天地間萬事萬物的生滅變化,既不是誰所主宰,也不是天地的有心制作。萬物的造化生滅,都是乘虛而來,還虛而去。暫時偶然存在的一剎那,只是有無相生的動態(tài)而已。因為有剎那綿延絕續(xù)常有的動,于是誤認為動態(tài)即是存在,而不承認返有還無的靜態(tài)也是存在的另一表相。所以他說:“天地之間,其猶橐囗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span>
“橐囗”,是舊式農(nóng)業(yè)社會用作鼓吹通氣的工具,俗話叫做風箱。也就是《淮南子》本經(jīng)所說的:“鼓橐吹捶,以銷鋼鐵”的冶煉金屬的工具之一?!伴摇保侵杆耐庑蔚南錂?。“囗”,是指它內(nèi)在的往來活動的管片。但在舊式的農(nóng)業(yè)社會里,用布縫成兩頭通,中間空,用來裝置雜物的布袋,也叫做“橐”。至于“橐”,是三面密縫,一面通口的布袋?!班怼?,便是后世的七孔笛??傊?,“橐囗”,是老子用通俗習慣使用的東西,來說明這個物質(zhì)世間的一切活動,只是氣分的變化,動而用之便有,靜而藏之,就好像停留在止息狀態(tài)。
其實,這個天地的萬物,都在永遠不息的動態(tài)中循環(huán)旋轉(zhuǎn),并無真正的靜止。所謂靜止,也只是相似止息而偶無動態(tài)感覺的情景而已。因此,同樣的原理,不同表達的《周易·系辭傳》里便說:“吉兇悔吝,生乎動者也?!比f事萬物,動必有咎。在動的作為里,所謂好的成分的吉,只占四分之一。不好的兇,和僅次于兇的不好——悔、吝,便占四分之三。
然而天地與萬物,畢竟都在動態(tài)中生生不已地活著。活像是動,動是活力的表現(xiàn)。因此,愈動而愈生生不已。生生不已和永遠活動互為因果,互為生活。
既然了解到天地之間氣分的變化往來,變動不息,生生不已,有無相生,動靜互為宗主。那么,就可進而了解到一切人事的作為、思想、言語,都同此例。是非,善惡,禍福,主觀與客觀,都是不能肯定的確有一絕對性的標準。如果一定要理論上爭辯到有一個絕對的道理,這個絕對也只是在文字上,人為的,暫時裁定為窮盡之處而已。其實,在動態(tài)中,愈動而愈出,永無有窮盡的一點。猶如數(shù)理在開發(fā)中,也永無盡止。同樣地,人世間的是非紛爭,也是愈動而愈有各種不同方面的發(fā)展,并無一個絕對的標準。“才有是非,紛然失心。”只有中心虛靈常住,不落在有無、虛實的任何一面,自然可以不致屈曲一邊,了了常明,洞然燭照。這便是“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的關(guān)鍵。但也有認為老子這兩句話,是明哲保身、與世無爭的教條,所謂“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尤其是后世修煉神仙丹道學派的道家們,認為說話是最傷元氣的行為,而且是促使短命,造成不好運氣的最大原因。所謂“數(shù)窮”便是氣數(shù)欠佳、運氣坎坷的表示。因此修道之士,便有“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的嚴厲訓誡了。這種說法,是否絕對合理,姑且引用古體文的“其然乎,其不然乎”兩句話來做結(jié)論,由大家自去思考取決了。
如果轉(zhuǎn)進一層,了解到“橐囗”與風箱的作用,那么,便可明白老子所說的“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的話,并不完全是教人不可開口說話。只是說所當說的,說過便休,不立涯岸。不可多說,不可不說。便是言滿天下無口過,才是守中的道理,才與后文老子所說“善言無瑕囗”的意旨相符。否則,老子又何須多言自著五千文呢!譬如風箱,在當用的時候,便鼓動成風,助人成事。如不得其時,不需要的時候,便悠然止息,緘默無事。倘使如“灌夫罵座,禰衡擊鼓”,說來無補于事,那便有違“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的明訓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1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五章(1)
下一篇: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三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