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流勇退的類型
等兩次之,從秦、漢之后,看歷史上風(fēng)云人物的作為風(fēng)格,取其稍微類同于道家的,如漢代的張良與諸葛亮,原本存心都想“功遂身退”,但很可惜其遭遇仍然不能遂其所愿。張良雖然不肯居功,只自謙退封于“留”地而為“留侯”,但卻身不由己,不能再加上三點水而一“溜”了之,以已絕人間煙火食的半仙之分,結(jié)果仍免不了受呂后的飲食所害而歿。與其如此,還不如諸葛武侯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身成絕代之功,更為劃算。
也許由此歷史經(jīng)驗的教訓(xùn),致使后來道家人物的作為,如東晉的抱樸子——葛洪,南朝齊梁之際的陶弘景,更加小心謹慎。葛洪便早早抽身,自求出任為勾漏令,以宦途當(dāng)隱遁,暗暗修他所認為的仙道以終。陶弘景則及早掛冠神武門,悠哉游哉,造成“山中宰相”的局面,作他的洞天《真誥》,自在精神領(lǐng)域了事。
到了隋唐之間,文中子以儒佛道三家通才的學(xué)養(yǎng),講學(xué)河汾,造成唐初開國一班文武兼資的盛世人才,在人文文化上立下莫大功德,但結(jié)果姓名隱沒不彰,反令后世多方考據(jù),是為退身幕后的曠代奇人,雖無赫赫事功,卻真合于身退之道。
至于宋初,隱逸在華山的陳摶,已經(jīng)完全走入道家的神仙行列,另當(dāng)別論。南宋的韓世忠,知機早退,騎驢湖上,笑傲山林,可算明智之舉,難能可貴。明初的誠意伯劉基,以亦儒亦道的姿態(tài)出山,輔助朱元璋而成功帝王事業(yè),但結(jié)果仍然難逃被毒而亡。
此外,另如佛家出家的高僧而返還俗世初服,成功留名于歷史的,如元初的劉秉忠,明永樂時期的少師姚廣孝,可算切實作到了“功遂身退”。此外如幫助朱元璋,專任辦理西番外交政治的高僧宗泐禪師,不論道業(yè)學(xué)問,或者事功,都是第一流的人物,但照樣不能“功遂身退”而圓寂于西番任所。由此可見無論如何高明的人物,畢生能完全合于“功遂身退,天之道”的,確是不易了!難道“名韁利鎖”,當(dāng)真牢不可破嗎?
但從唐宋以后儒家思想的觀點來看,對于老子的這句名言,雖然并無非議之處,只是把它換了文字的表達,變成“謙讓”或“謙光”的美德而已。其實,后世的儒家是心有不甘,不敢完全茍同老子的觀念,尤其反對修仙成佛之說,因此而搬弄文字的表相而已。這種思想,最有意趣的代表作品,莫如清人一首借題發(fā)揮、詠呂純陽的詩:
十年橐筆走神京,一遇鐘離蓋便傾。
不是無心唐社稷,金丹一粒誤先生。
介于道家、儒家的風(fēng)范,能夠做到“功遂身退”,入世又似出世的,歷史上有沒有這一類的典型人物呢?我認為從兩晉清談玄學(xué)的影響,在南北朝之間,有著不少風(fēng)流人物。風(fēng)格最為標準的,要算梁武帝的名臣韋睿。他善于從政,也善于用兵作戰(zhàn),有諸葛亮綸巾羽扇、指揮若定的豐神,又有“上善若水”、“功成不居”的意境。如遇老子,或者肯收他為徒,較之函谷關(guān)的守關(guān)吏尹子,應(yīng)無遜色??上媳背@一時代,在歷史上不大出色,因此南北朝的人物也都被人所遺忘埋沒了。
韋睿,字懷文,京兆杜陵人。他是漢丞相韋賢的后裔,系出名門世族。自少即受郡守祖征的賞識,認為是“干國家,成功業(yè)”之才。當(dāng)南齊紊亂之際,他肝衡人物,認為梁武帝蕭衍還可算是命世之才,便決計輔從。歷遷太子右衛(wèi)率,出為輔國將軍、豫州刺史,領(lǐng)歷陽太守,后遷調(diào)合肥,以功進爵為侯。
梁武帝決心北伐,魏遣中山王元英為征南將軍,率兵南來御敵。韋睿奉命統(tǒng)部北伐,屢建奇功。他素來體弱多病,雖在前線作戰(zhàn),也未嘗騎馬,只乘坐白木板輿,手執(zhí)白如意,督厲將士,勇氣無敵。平常與士卒同甘苦,極力愛護部下,令出必行,戰(zhàn)無不勝。魏人軍中有謠:“不畏蕭娘與呂姥,但畏合肥有韋虎?!睂λ窇秩f分。
當(dāng)前方軍情緊急的時候,梁武帝遣親信曹景宗與他會師,而且特別對景宗說:“韋睿,卿之鄉(xiāng)望,宜善敬之?!币虼耍白谝婍f睿,執(zhí)禮甚謹。但每當(dāng)戰(zhàn)勝,景宗與其他將領(lǐng),都爭先上報。獨韋睿遲遲報告,不愿爭功。有一次,在慶祝勝利的慶功宴會上,韋睿與景宗同席,酒酣興至,大家倡議賭錢來作余興,約定以二十萬為賭注。景宗一擲便輸,韋睿趕緊把一張骰子翻轉(zhuǎn),變成景宗是贏家,韋睿自己還連聲說:“奇怪!奇怪!”
其實,蕭梁朝代開創(chuàng)之初,所有的巨僚將佐,莫過韋睿。梁武帝明知他的才能,但始終不委任他作統(tǒng)帥,反而用一個無大才略的宗室臨川王蕭宏來當(dāng)元帥,而且又派曹景宗與他并肩作戰(zhàn),在在處處,都心存顧忌。好在韋睿自知茍全于亂世,隱避林下,并非上策,只有如此行其自處之道,不貪名利,不爭功勞,而且還在功成之時,深自謙退,以免猜忌。因此他活到七十九歲而歿,遺囑但穿常眼薄葬便了。總算在他身死的時候,感動得梁武帝親臨慟哭,完結(jié)他一生茍全于亂世,“功遂身退,天之道”的名劇。
與韋睿行跡有所不同,便是后梁元帝蕭繹的功臣、荊山居士陸法和。他先識侯景必反,但沒有人相信其言。到了侯景派兵攻擊湘東,他自請統(tǒng)兵以解湘東之危,受任郢州刺史。后又向元帝建議大舉定魏的政策,不為所用,自稱:“吾嘗不希釋梵天王生處,豈窺人王位耶!但于空王佛所,與王有因緣,如不能用,則奈業(yè)何!”及元帝失敗,齊宣帝封他為太尉,賜甲第。他只求將府第作佛寺,終日焚香靜坐偏室,預(yù)期死日。到時果然坐化,尸縮三尺如嬰兒大小。這也是“功遂身退”、異常之道的一例,頗可耐人尋味。
附“功遂身退,天之道”的一些資料:
獨庵老人——姚少師《自題像贊偈》
看破芭蕉拄杖子,等閑徹骨露風(fēng)流。
有時搖動龜毛拂,直得虛空笑點頭。
應(yīng)臬姚少師影堂有《自題偈語》詩(明詩紀事)
冀北江南事已非,禪機未了說戎機。
止聞智者師黃石,曾見功臣著衲衣。
衫翠濕空春欲老,砌塵凝席客來稀。
一參偈語低徊久,颯颯靈風(fēng)動素緯。
明·蒼雪大師詩四首
鶴馬遺蹤自道林,相傳野老尚堪尋。
花開不擇貧家地,鳥宿偏投嘉樹陰。
棄世久拼隨世遠,入山惟恐未山深。
命根斷處各根斷,十載應(yīng)難負寸心。
山深糜鹿好為群,水草豐饒隔世氛。
牽犢飲流嫌污口,讓王洗耳怪來聞。
鴻飛易遠逃羅網(wǎng),水草難求脫斧斤。
不是絕人何大甚,人情更薄是秋云。
匹夫有志實堪從,難奪三軍氣所鐘。
圣代唐虞如在上,隱淪巢許亦相容。
楚狂昔日歌衰鳳,漢室今誰起臥龍。
草木余年能遂養(yǎng),大夫何必受秦封。
天子潯陽特詔宣,虎溪慧遠志辭堅。
僧因賜號恩逾重,山不稱臣怒受鞭。
獅子爪牙隨踞地,象王鼻孔任撩天。
慧持入定今何在,老樹枯禪不記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1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九章(2)
下一篇: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十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