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 道德經(jīng)注解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十六章 (2)

      德玄 2024-11-30 17:18:45

      蕓蕓眾生的命根


      “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

      ,歸根曰靜
      ,是謂復(fù)命,復(fù)命曰常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蔽覀兛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天地間的萬物
      ,生長最快的是什么?--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耙盎馃槐M,春風(fēng)吹又生”
      ,把它的根挖掉以后
      ,只要有一點(diǎn)不盡之處,它又會很快地長出來
      。生生不息的力量
      ,草木似乎算是最快、最明顯的例子
      。依中國人陰陽五行的術(shù)語來說
      ,木是代表于生發(fā)之機(jī),東方把木表現(xiàn)作生生不息的現(xiàn)象
      。草木是同一詞意
      。“蕓蕓”代表一種普普通通的草
      ,也用來形容宇宙萬物的生生不息
      。死了一批,又生一批
      ;越生越多,叫做“蕓蕓”
      。后世便由這道家的“蕓蕓”
      ,和佛家的“眾生”,演變成文學(xué)上一個很優(yōu)美的名詞“蕓蕓眾生”
      。后來又有“林林總總”一詞的出現(xiàn)
      ,也是形容猶如草木的多得不可勝數(shù)的情形。

      0979.jpg

      老子

      ,一切萬物那么多彩多姿
      ,“各復(fù)歸其根”,他觀察每一個生命
      ,皆是依賴它自己的根本而活
      。草木無根,活不了的。人也有根
      ,人的根在哪里
      ?我常常看到許多朋友一心求道
      ,卻是盲修瞎煉
      ,拼命把丹田當(dāng)作根,那是不對的
      ;也有人誤認(rèn)為根在肚臍
      ,更是離譜。肚臍只是未出生時和母親接連一起吸收養(yǎng)份的通口而已
      ,一落地就剪斷了
      ,怎么會是修道的根呢?人的根是在虛空
      ,在頭頂上
      。虛空就是我們的泥土,這就是人與萬物不同之處
      。植物的根栽在泥土中
      ,人與植物相反,根栽在虛空中
      。所以
      ,道家講修道,“還精補(bǔ)腦
      ,長生不老”
      ,此“精”不完全是指精蟲之精,只是與精蟲有連帶關(guān)系
      。我們看中國國畫
      ,主壽的壽星老人--南極仙翁,他那個腦袋被畫得比平常人高出一重來
      ,叫做“壽頭”
      。腦子也是智慧的淵源。所以
      ,嬰兒剛生下來時
      ,頭頂?shù)膰栝T凹處,里面還是洞開的
      ,與天根相接
      ,在人的肉體生命來說,所謂“天根月窟常來往”
      ,便指此處
      。等到此處封閉堅硬以后
      ,他就慢慢開始會講話,意識漸漸成長
      ,天根便截斷了
      。要修到還精補(bǔ)腦,長生不老
      ,腦的內(nèi)涵
      ,就是指此“根”。


      但是

      ,要如何“歸根”呢
      ?唯一的方法,就是求靜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皻w根曰靜,是謂復(fù)命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蹦軌蜢o到極點(diǎn),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
      ,回歸生命的根本
      。這個根是什么?--虛空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爸绿摌O,守靜篤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痹诜鸺覄t直截了當(dāng)?shù)馗嬖V我們“空”。所謂空
      ,也只是個形容詞而已
      ,千萬別認(rèn)為空就是沒有,那就錯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盏扔诶献铀f的“清虛”。那么
      ,“歸根曰靜
      ,是謂復(fù)命”
      ,靜到極點(diǎn)是怎樣的一種狀況呢
      ?道家有兩句話:“虛空粉碎,大地平沉”
      ,描述這個靜到極點(diǎn)的境界
      。連空也要打破,才是真靜。


      道家講修道的過程

      ,“煉精化氣
      ,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其原則沒錯
      ,但這之間的種種程序變化,麻煩得很
      。一定要做到
      ,不但沒有身形人我的感覺,連這個物質(zhì)世界
      、意識影像
      ,甚至虛空的感受都沒有了,才算合乎“致虛極
      ,守靜篤”的境界


      老子的文章剛剛在此露出一點(diǎn)道的曙光,馬上筆鋒一帶

      ,又轉(zhuǎn)回去了
      。如同打太極拳一樣,看似一拳打過來
      ,卻又縮回去
      ,你說不打嘛,等一下那只手又從另一邊攻來
      ,難以提防
      ,擋也擋不祝這是道家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精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独献印愤@本書的編述也是這樣
      ,因此接著又說明道體作用的現(xiàn)象。


      “復(fù)命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找到生命的根源,便能“不生不死”
      ,永遠(yuǎn)常在
      ,永遠(yuǎn)存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爸T幻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你體會到生命根源是不生不滅,那就叫作明道
      ,成了明白人
      ,再也不懵懵懂懂
      ,迷迷糊糊了。如果人不明白道的根本
      ,不明白生命的本來
      ,“不知常,妄作兇”
      ,亂作妄為
      ,必然大兇大害,沒有好結(jié)果
      。不知生命真理所在
      ,莫名其妙,亂用道體
      ,下場的危險性
      ,自不待言。


      我們拿中國哲學(xué)的看法來講

      ,不管是佛學(xué)也好
      ,道家也好,《易經(jīng)》也好
      ,講人生都沒得呆板
      、固定的結(jié)論。本來嘛
      !歷史上有哪一個人真能找到結(jié)論呢
      ?我們看《易經(jīng)》最妙了,八八六十四卦
      ,最后一卦是未濟(jì)--囗火水未濟(jì)
      ,是永遠(yuǎn)沒完,下不了結(jié)論的
      。一切事物的發(fā)展
      ,永遠(yuǎn)沒得底,無量無邊
      ,永無止境
      ,難以捉摸。也可以說它永遠(yuǎn)自有源頭活水來
      ,滔滔不絕
      ,滾滾而來。如何加以形容
      ,那是各人各家的主觀
      。《易經(jīng)》由乾坤開始
      ,到未濟(jì)而終
      。我們?nèi)糇x懂了,就體會到古人所說“閑坐小窗讀《周易》
      ,不知春去幾多時”兩句詩的意味了


      我經(jīng)常對同學(xué)們說,有二樣?xùn)|西必需要學(xué)--佛學(xué)與《易經(jīng)》

      。但這兩門學(xué)問
      ,窮一輩子之力,并不易學(xué)通
      ,也不需學(xué)通
      。不學(xué)通,永遠(yuǎn)追求不到
      ,似通非通的那個樣子
      ,其味無窮,一輩子有事消遣--老了也不寂寞
      ,越研究越有趣
      。古人說,“夜讀《易》”
      ,如果夜里讀《易經(jīng)》
      ,鬼神都受不了。我的經(jīng)驗
      ,是夜里讀《易經(jīng)》
      ,保險睡不著覺。剛剛讀啊讀
      ,看出一點(diǎn)名堂
      ,便想弄個清楚,繼續(xù)看下去
      ,等告一段落再睡
      ,結(jié)果一段接一段,不知不覺天已經(jīng)亮了
      。真是“閑坐小窗讀《周易》
      ,不知春去幾多時”,一整個春天何時溜走了
      ,都不知道
      ,這個味道很好。


      若是學(xué)通了的人

      ,把人生看得一清二楚
      ,透透徹徹,這個人生還有什么味道
      ?還有什么美感
      ?隱隱約約蠻好
      ,拉開人生的內(nèi)幕,一望無遺
      ,那就一點(diǎn)都不藝術(shù)了
      。也許這是笑話,總之
      ,假如真把易學(xué)貫通了
      ,“微妙玄通”,通達(dá)一切
      ,那也好


      “常”并不全等于永恒

      ,一個人不知常
      ,那就要從自己的生命回過頭來找?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胺蛭锸|蕓
      ,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
      ,是謂復(fù)命
      。”也就是說宇宙生命的來源
      ,本來是清虛的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又何必對什么事都抓得很牢,不肯放手呢
      ?其實沒有一樣?xùn)|西可以抓住的
      。你別刻意去計較,整個宇宙萬物
      ,本來都屬于你嘛
      !人家問我,怎樣學(xué)布施才不過分貪心營利集財
      ?我說:“地球都是你的
      ,你為什么不布施?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狈凑_(dá)觀不犯法
      ,地球也是你的、他的、大家的
      ,也是自己的
      。這是知常。我們生命的本來
      ,不生不滅
      ,對這不生不滅的本源,要把握得住
      ,認(rèn)識得透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安恢?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妄作兇”,醉生夢死
      ,盲目人生
      ,那將沒有好結(jié)果的。


      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币盐兆〉赖谋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才懂得做人,才懂得做事

      。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北隳堋叭荨保亟罂梢园萑f象
      ,蓋天蓋地
      。因為有此胸襟,智慧的領(lǐng)域擴(kuò)大
      ,不可限量
      ,故說“容乃公”,自然做到天下為公
      ,毫無私心


      既然能“容乃公”,當(dāng)然“公乃王”

      。王者
      ,旺也,望也
      ,助也
      。一切萬物皆欣欣向榮,活活潑潑
      ,彼此得助
      。命相家常告訴看相的人,依你八字要做某一件事
      ,需選某一個自己的“旺相日”
      。是初一
      ,還是十五?比如說
      ,某人屬火
      ,而木能生火,那么那個屬木的日子
      ,便是他的“旺相日”
      。“相”是輔助
      ,幫助的意思
      。在五行中,各人有各人的旺相日
      ,你的旺相日對你比較有利
      ,對于他人,那就不一定了


      “公乃王”

      ,此“王”并不一定作王解。照現(xiàn)代意思解說
      ,一切為社會
      ,佛家則言一切為度眾生;忘了自我
      ,處處為人著想
      ,你度眾生,眾生亦度你
      。若用一般合作的標(biāo)語說
      ,那便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蹦銥槿巳耍巳藶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最后不分彼此
      ,都是一樣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肮送?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王乃天”,就符合天地自然法則
      。天地生長萬物
      ,日月照臨萬物,公平無差,并不計較報酬
      ,這是“天乃道”的自然法則


      有天地一樣無所不包的胸襟,便合乎道的原則

      ,那么才能“道乃久”
      ,源遠(yuǎn)流長,長生不老
      。佛家所說的“無我”
      ,就是“大公”,就是“天道”
      。明白了天道
      ,就“沒身不殆”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皼]身”
      ,是說我們這個生命
      ,活到最后一口氣不來
      ,死后骨頭化成灰塵,肉體了了
      ,但是生命的精神卻永遠(yuǎn)常存
      。長生不老,它的重點(diǎn)
      ,全在“致虛極
      ,守靜篤”這六個字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1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陳致虛《道德經(jīng)轉(zhuǎn)語》四十八
      朱元璋《御解道德真經(jīng)》七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長久
      。天地不自生者
      ,人本不知
      ,天地自生不生,但見風(fēng)雨霜露益於世人
      ,亙古至今不息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十五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
      ,故強(qiáng)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 孰能濁以澄
      ?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
      ?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
      ,故能敝而新成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夫惟不識,故強(qiáng)為之容
      2024-12-18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十五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也
      ,謂天無以清
      ,將恐裂;地?zé)o以寧
      ,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
      、寡
      李榮《道德真經(jīng)注》二十三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故飄風(fēng)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故從事于道者
      ,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
      ,同于失。同于道者
      ,道亦樂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于失者
      ,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希言自然。希
      ,少也
      。多言數(shù)窮,少言合道
      ,故曰自然
      。道則非無非有,
      2024-12-27
      李榮《道德真經(jīng)注》二十三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四十一
      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上士聞之
      ,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忘
      ;下士聞道
      ,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進(jìn)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質(zhì)直者渝,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钡离[無名
      ,夫惟道,善貸且成
      。 天地未有之先
      ,原是虛虛無無,鴻
      2024-11-14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