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 道德經(jīng)注解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十六章 (1)

      德玄 2024-11-30 17:15:36

      致虛極

      ,守靜罵
      。萬物并作
      ,吾以觀復(fù)
      。夫
      !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
      。歸根日靜
      ,是謂復(fù)命。復(fù)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義
      。沒身不殆

      1103.jpg

      靜的妙用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并作
      ,吾以觀復(fù)。夫
      !物蕓蕓
      ,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
      ,是謂復(fù)命
      。”這是道家修道的原則和方法
      ,離開此原則都不對
      。有些人想修道、學(xué)靜坐
      ,那便應(yīng)該讀懂此文
      ,徹底了解真正的方法。其實
      ,只要有個方法在
      ,已不叫求靜,而是求動
      。既然要放心打坐
      ,那么你還再加個什么方法
      ,那豈不更亂更忙嗎?


      老子》及一切道家學(xué)神仙丹道的經(jīng)論

      ,合成《道藏》
      ,有八千余卷之多,《老子》只是其中一卷
      ,看是看不完的
      。你若讀完,準(zhǔn)有發(fā)瘋的可能
      。但我全讀完了
      ,卻沒有發(fā)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催^以后
      ,我明白了這一卷所謂的“那個”,就是那一卷所說的“這個”
      ,自然而然加以融會貫通
      。大概地說,八千多卷的《道藏》
      ,根本離不開老子的六個字:“致虛極
      ,守靜篤?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疤摗辈畈欢嗟扔诜鸺业摹翱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有些道家丹經(jīng)上干脆也用空,那是唐
      、宋以后丹書受了佛家影響的原故


      以往的道家只有“清”與“虛”兩個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扒濉笔切稳菽莻€境界

      ,而“虛”則是象征那個境界的空靈,二者其實是一回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爸隆笔莿釉~,是做到
      、達到
      ;“致虛極”,要你做到空到極點
      ,沒有任何染污。至于空到極點是個什么樣子呢
      ?若還有個樣子就不叫空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諞]得個相貌可尋。


      而“守靜篤”講的是功夫

      、作用
      ,硬要你專一堅持地守祝且用禪宗黃龍南排師的幾句形容詞:“如靈貓捕鼠,目睛不瞬
      ,四足據(jù)地
      ,諸根順向,首尾直立
      ,擬無不中
      。”一只精靈異常的貓
      ,等著要抓老鼠
      ,四只腳蹲在地上,頭端正
      ,尾巴直豎起來
      ,兩只銳利的眼珠直盯即將到手的獵物,聚精會神
      ,動也不動
      ,隨時伺機一躍,給予致命的一擊
      。這是形容一個參禪的人
      ,參話頭,作功夫
      ,精神集中
      ,心無旁騖的情況。不如此
      ,道功無法成就


      神宗大師們另外還有個比喻:“如雞之孵卵”。這就不像貓捕老鼠

      ,瞪眼張爪
      ,蓄勢待發(fā)了。而是閉著眼睛
      ,迷迷糊糊
      ,天塌下來都不管,你踢他一腳
      ,他叫也不叫
      ,理也不理,只是死心眼直守著那個心肝寶貝的雞蛋。這樣也是一種修定的功夫
      ,也是形容虛到極點
      ,靜到極點,如同老子所說的:“致虛極
      ,守靜篤”這六字真言
      。這六字,已經(jīng)把所有修道作功夫的方法
      ,與修道的境界
      、層次,都說完了
      。世界上各宗各派
      、各式各樣的修道方式,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下面接著加以說明理由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白鳌笔切稳菰~,宇宙萬物
      ,山河大地
      ,無時無刻不在變動,永無止境地發(fā)展創(chuàng)化
      。一直在動中
      ,并沒有靜過,宇宙的表現(xiàn)
      ,是一個動態(tài)的世界
      。每一個人都在不停地忙碌,每一根草都在生生不息地成長
      ,這是一種道的作用狀況
      。所有生命都在生化中,這是合理的
      ;生化到了盡頭
      ,自然死亡,這也是合理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叭f物并作”都在創(chuàng)造變化,活活潑潑朝向死亡之路走去
      。因此
      莊子解釋天地萬事萬物說:“方生方死”
      。剛剛出生落地的那一天,就是死亡開始的那一天
      。一個小孩生下來滿一個月
      ,親戚朋友高高興興來慶祝,而在前面的二十九天的生命現(xiàn)象已成為過去了
      。早已死亡。就算后來活一百年
      ,但在前面的九十九年
      ,也都已死亡,消逝得無影無蹤


      從生命的兩頭來看

      ,莊子很幽默地指出人生的一切,根本就是“不亡以待時盡”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胺缴剿馈保磥硭菩腋F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實際是在那里等死而已
      。只不過排著隊比別人多等些時候罷了。從第一天出生開始
      ,等到最后一刻結(jié)束
      ,這有多么的滑稽可笑!道家這種看法
      ,未免大傷感了
      。其實,更深一層體會
      ,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即生即死
      ,即死即生
      ,又何必那么看不開呢?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不死

      ?“萬物并作
      ,吾以觀復(f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皬?fù)”是回頭的來路
      ,如果借用佛家“無量無邊”的形容詞來說生命的力量,本是無窮無盡
      ,一直保留在那里
      ,永遠不生不滅
      。不生并非斷滅相,不是枯寂
      ,更不是完全沒有東西
      ,而是說永遠有無限的能量存在那里,用而不用
      ,不會消耗殆荊這種無比偉大的生命價值
      ,姑名之為不生,在老子叫“復(fù)”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皬?fù)”也是個卦名,復(fù)卦又稱做“地雷復(fù)”--囗
      ,上面是坤卦
      ,表征為地,下面是震卦
      ,表征為雷
      。雷表示電能,生命發(fā)展的能源
      ,從此發(fā)生
      。因此老子在后文提出“反回去”的觀念“反者,道之動”
      ,回歸生命本初的狀態(tài)
      。修道是返回根本,追求生命最初來源的那個東西


      “萬物并作

      ,吾以觀復(fù)”,有志向道的人
      ,不是魯莽地橫沖直撞
      ,向前窮進,而是回頭走
      ,走到生命來源之處
      。禪宗后世的慣用語“還我本來面目”,可當(dāng)參考
      ,作為此話的注解
      。真發(fā)現(xiàn)自己本來面目,明心見性
      ,便開始接上那生命本具
      、源源不斷、龐大無比的能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1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陳致虛《道德經(jīng)轉(zhuǎn)語》四十八
      為學(xué)日益章第四十八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
      ,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有為之道須落著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八十
      、八十一
      【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
      ,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
      ,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
      ,不相往來。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重復(fù)。愛生安土
      。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不遷
      。雖有甲兵
      ,無所陳
      2024-12-20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八十、八十一
      朱元璋《御解道德真經(jīng)》七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
      。天地不自生者
      ,人本不知,天地自生不生
      ,但見風(fēng)雨霜露益於世人
      ,亙古至今不息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十五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
      ,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 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惟不識
      ,故強為之容
      2024-12-18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十五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
      ,將恐裂
      ;地?zé)o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
      、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
      ?非乎?故至譽無譽
      2024-12-23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三十九章
      李榮《道德真經(jīng)注》二十三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于人乎
      ?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
      ,同于德;失者
      ,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于德者
      ,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
      ,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希言自然
      。希,少也
      。多言數(shù)窮
      ,少言合道,故曰自然
      。道則非無非有
      2024-12-27
      李榮《道德真經(jīng)注》二十三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四十一
      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上士聞之,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
      ,若存若忘;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