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 道德經(jīng)注解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二十章(1)

      德玄 2024-11-30 17:26:16

      絕學(xué)無憂,唯之與阿

      ,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馁馄湮囱朐?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
      ,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儡儡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
      ,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
      ,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
      ,飉(liáo,風(fēng)的聲音)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于人
      ,而貴食母。

      1139.jpg

      知識是煩惱的根源

      絕學(xué)無憂”這四個字

      ,有些人重新整理《老子
      ,將它歸于前面一章,成為“見素抱樸
      ,少私寡欲
      ,絕學(xué)無憂”。

      絕學(xué)無憂”做起來很難

      。絕學(xué)就是不要一切學(xué)問
      ,什么知識都不執(zhí)著,人生只憑自然
      。漢朝以后
      ,佛學(xué)從印度傳入中國,佛學(xué)稱成了道的大阿羅漢
      ,為“無學(xué)位”的圣人
      ,意思是已經(jīng)到了家,不需再有所學(xué)了
      。其實
      ,嚴(yán)格而言,不管是四果羅漢
      ,或者菩薩
      ,都還在有學(xué)有修的階段,真正“無學(xué)
      ,那已經(jīng)是至高無上的境界了

      古人有言:“東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

      ,此心同
      ,此理同。”就是說真理只有一個
      ,東西方表達的方式不同。佛學(xué)未進人中國
      ,“無學(xué)”的觀念尚未在中國宏揚
      ,老子就有“絕學(xué)”這個觀念了
      。后來佛家的“無學(xué)”,來詮釋老子的“絕學(xué)
      ,頗有相得益彰之效

      修道成功,到達最高境界

      ,任何名相
      、任何疑難都解決了、看透了
      ,“絕學(xué)無憂
      ,無憂無慮,沒有什么牽掛
      。這種心情
      ,一般人很難感覺得到。尤其我們這一些喜歡尋章摘句
      、舞文弄墨的人
      ,看到老子這一句話,也算是吃了一服藥
      。愛看書
      、愛寫作,常常搞到三更半夜
      ,弄得自己頭昏腦脹
      ,才想到老子真高明,要我們“絕學(xué)
      ,丟開書本
      ,不要鉆牛角尖,那的確很痛快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墒且徽J為自己是知識分子,這就難了
      ,“絕學(xué)”做不到
      ,“無憂”更免談?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style="color: rgb(0, 100, 0);">讀歷史而落淚
      ,替古人擔(dān)憂”,有時看到歷史上許多事情
      ,硬是會生氣
      ,硬是傷心落下淚來,這是讀書人的痛苦毛病。其實
      ,“絕學(xué)無憂”真做到了
      ,反能以一種清明客觀的態(tài)度,深刻獨到的見解
      ,服務(wù)社會
      ,利益社會。

      接著

      ,老子便談道德最高修養(yǎng)的標(biāo)準(zhǔn)
      。他說:“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
      ,相去若何?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
      。”“”與“”兩字,是指我們講話對人的態(tài)度
      ,將二者譯成白話
      ,在語言的表達上都是“是的”。但同樣“是的”一句話
      ,“”是誠誠懇懇的接受
      ,“”是拍馬屁的應(yīng)對,不管事實對或不對
      ,一味迎合對方的意見
      ,這便是“唯之與阿,相去幾何”之處
      。許多青年朋友和我們談話時
      ,每說:“你的看法很好,不過我……
      ,這就是“
      。“不過
      、“但是”這類轉(zhuǎn)語
      ,往往隱含著低聲下氣,不敢得罪人的順從心理
      。然而
      ,真理是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不能隨便將就別人
      ,做順?biāo)饲榈摹?/span>

      尤其是做學(xué)問

      ,漢儒轅固生就罵過漢武帝的丞相公孫弘說:“公孫子
      ,務(wù)正學(xué)以言,無曲學(xué)以阿世
      。一個讀書人
      ,不可在學(xué)問上
      、思想上
      、文化上將就別人,附和別人
      ,為了某種私利拐彎抹角
      ,那就不對了,儒家非常重視讀書人這一點的基本人格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style="color: rgb(0, 100, 0);">唯”與“”實質(zhì)內(nèi)容并不一樣,但是表面上不易分別

      老子說這些道理

      ,并非教我們帶著尖刻的眼光,專門去分析他的言行舉止
      ,是“”是“
      ;而是提醒我們自己
      ,學(xué)習(xí)真誠不佞的“
      ,避免虛偽造作的“
      。千萬別讀了老子這句話
      ,結(jié)果處處挑剔別人
      ,不知一切道德修養(yǎng)
      ,應(yīng)從反求諸己開始

      另外

      ,“善之與惡
      ,相去若何
      ?”善與惡若是往深一層去觀察,那也許是劃分不出距離的
      。善惡之間
      ,很難分辨。往往做了一件好事
      ,反而得到惡果
      。據(jù)我個人的人生經(jīng)驗,以為以前救過的人
      ,現(xiàn)在想想
      ,倒覺得是件壞事。因為他們以后繼續(xù)活下去的那種方式
      ,反而是傷害到其他更多的人
      。所以,善與惡的分際,簡直難以捉摸
      。而且
      ,所謂善惡、是非
      、好壞
      ,若真以哲學(xué)的立場徹底研究,那更無法確定出一個絕對的標(biāo)準(zhǔn)

      雖然絕對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難求

      ,但是一個社會因時因地所產(chǎn)生的相對道德標(biāo)準(zhǔn),一個修道人也應(yīng)該遵守
      。這是“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即使你超越了相對的窠臼
      ,到達了絕對的境界
      ,在這個世界上,你仍有必要陪大家遵守這個世界的種種規(guī)則
      ,避免舉止怪異
      ,驚世駭俗。此即老子的另一句話
      ,“和其光
      ,同其塵。”不可不畏
      ,不得不畏
      ,不能不畏,在文字上雖只一字之差
      ,但是其意義相去甚多
      。不可不畏乃發(fā)自于自己內(nèi)心的認識與選擇,為了利益眾生而隨順眾生
      ,不是受外在環(huán)境的制約
      ,執(zhí)著一般相對的價值標(biāo)準(zhǔn)。比如有個東西
      ,大家都認為是黑色
      ,這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語言稱呼,你也就跟別人說是黑的
      ,不必硬說是白的
      ,否則將有麻煩,無法彼此溝通

      我發(fā)現(xiàn)我們一些老朋友

      ,天天翻報章雜志
      ,天天大作文章,相勸省點力氣
      ,少寫一點
      ,可是都自認為沒有辦法,因為他有一副憂世憂國的心腸
      ,總想對社會貢獻出一點力量
      。像有好幾位老教授,我也經(jīng)?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ハ鄤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你少教一點書吧
      ,多保養(yǎng)自己一點
      ,同樣也做不到,因為他們對國家民族的前途
      ,還是擔(dān)憂掛慮得不得了
      。因此,要“絕學(xué)無憂
      ,逍遙自在
      ,除非得了道。未得成道之先
      ,憂世之心
      ,或者掛慮個人的安危,是免不了的

      老子素描修道者的人生

      接著

      ,下面一段,可以說是老子的“勸世文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style="color: rgb(0, 100, 0);">荒兮其未央哉”,“”是形容詞
      ,像荒原大沙漠一樣
      ,面積廣大無邊,永遠沒有盡頭
      。這句話放在這一段里
      ,應(yīng)作什么解呢?——《易經(jīng)》最后一卦“未濟
      。我們看看歷史
      ,看看人生,一切事物都是無窮無盡
      ,相生相克
      ,沒有了結(jié)之時

      明末崇禎年間,有個人畫了一幅畫

      ,上面立著一棵松樹
      ,松樹下面一塊大石,大石之上
      ,擺著一個棋盤
      ,棋盤上面幾顆疏疏落落的棋子,除此之外
      ,別無他物
      ,意境深遠。后來有個人拿著這幅畫
      ,來請當(dāng)時的高僧蒼雪大師題字
      。蒼雪大師一看,馬上提起筆來寫道:

      松下無人一局殘

      ,空山松子落棋盤

      神仙更有神仙著,畢竟輸贏下不完

      這一首詩

      ,以一個方外之人超然的心境,將所有人生哲學(xué)
      、歷史哲學(xué)
      ,一切的生命現(xiàn)象,都包括盡了
      。人生如同一局殘棋
      ,你爭我奪,一來一往
      。就算是傳說中的神仙
      ,也有他們的執(zhí)著,也有他們一個比一個高明之處
      。這樣一代一代
      ,世世相傳,輸贏二字永遠也沒有定論的時候
      。蒼雪大師這首名詩
      ,相當(dāng)能夠表達老子“荒兮其未央哉”的意思。

      那么

      ,在這一個永遠向前推進的時空時
      ,一個修道人該如何自處呢?“眾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登春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熙熙”二字
      ,并不見得是好事,單就文字解釋
      ,是很太平
      、自然、舒適
      、自在
      ,看起來很好的樣子。所以許多人的名字都取個“”字
      ,如清朝皇帝“康熙

      然而,“”字是好而不好

      ,吉中有兇
      。司馬遷《史記》上提到:“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我們看這個世上
      ,每個人外表看來好像沒怎樣,平平安安活著
      ,其實內(nèi)心卻有諸多痛苦
      ,一生忙忙碌碌,為了生活爭名奪利
      ,一天混過一天
      ,莫名其妙地活下去,這真的很快樂
      、很滿足嗎
      ?老子指出一般人這樣生活,自認“如享太牢
      ,如登春臺
      ”好像人活著,天天都上舞廳
      ,天天都坐在觀光飯店頂樓的旋轉(zhuǎn)廳里
      ,高高興興地吃牛排大餐;又好像春天到了
      ,到郊外登高
      ,到處游山玩水
      ,頗為愜意。牢是牛
      ,古代祭禮以牛作大祭的犧牲

      老子對人生的看法,不像其他宗教的態(tài)度

      ,認為全是苦的
      ;人生也有快樂的一面,但是這快樂的一面
      ,卻暗藏隱憂
      ,并不那么單純。因此
      ,老子提醒修道者
      ,別于眾人,應(yīng)該“我獨泊兮其未兆
      ,要如一潭清水
      ,微波不興,澄澈到底
      。應(yīng)該“如嬰兒之未孩
      ,平常心境,保持得像初生嬰兒般的純潔天真
      。老子一再提到
      ,我們?nèi)诵薜乐料喈?dāng)程度后,不但是返老還童
      ,甚至整個人的筋骨
      、肌肉、觀念
      、態(tài)度等等
      ,都恢復(fù)到“奶娃兒”的狀態(tài)(大陸的湖北、四川地區(qū)
      ,稱呼還在吃奶的嬰兒為“奶娃兒”)
      。一個人若能時時擁有這種心境,那就對了
      。這和上面講過“專氣致柔
      ,能嬰兒乎
      ”的道理是一樣的。

      還有

      ,下面一句話也是修道人的寫照
      。“儡儡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余
      ,而我獨若遺
      ”“儡儡”,如同孔子在《易經(jīng)》上說的“確然而不可拔
      ,自己站在那里
      ,頂天立地,如一座高山
      ,不可動搖
      。“無所歸
      ,也就是孔子所言
      ,“君子不器”,不自歸于任何典型
      。你說他是個道人
      ,卻又什么都不像,無法將他歸于某一種范圍
      ,加以界定
      。而“眾人皆有余”,世上的人
      ,都認為自己了不起
      ,拼命追求,什么都想占有
      ;而我什么都不要
      ,“遺世而獨立”,好像世界上的人
      ,都忘了我一樣。

      這種風(fēng)范

      ,做起來還真不易
      。辛稼軒有兩句詞說:“須知忘世真容易,欲世相忘卻大難
      。”自己要將這個社會遺忘
      ,還算容易,但要社會把你輕易地忘掉
      ,那可不簡單
      。“人怕出名
      ,豬怕肥”
      ,尤其在社會上有了一點名氣的人,更難做到
      。到時你想遠離這個社會
      ,歸隱山林
      ,不再過問世事,這倒好辦
      ,因為只要你真看得開
      ,放得下便可。但是
      ,你一躲到深山野地去
      ,有許多人還是會千方百計找你出來,說你有道啊
      ,要你干這干那
      ,絕不放過你。這就是“欲世相忘卻大難”了
      。所以老子最后只好騎著那匹青牛
      ,悄悄逃出函谷關(guān)去了。

      《老子》這第二十章

      ,實際上全部在闡述前面他所說“和其光
      ,同其塵
      ”的道理。我們研究古文典籍
      ,大可不必另外從別處引經(jīng)據(jù)典
      ,大作文章,只要以原書各節(jié)內(nèi)容互相對照詮釋
      ,便可尋出其原本含意
      。老子亦是如此,他的每一個觀念
      ,在本文中自有他的注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1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五十二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
      ,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復(fù)守其母
      ,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
      ,終身不勤
      。開復(fù)歸其明,無遺身殃
      ,是謂襲常
      。 金丹一物,豈有它哉
      ?只是先天一元真氣
      ,古人喻為真鉛、為金花
      、為白雪
      、為白虎初弦之氣——種種喻名,總不外乾坤交媾之后
      ,乾失一陽而落于坤宮
      ,坤得此
      2024-11-14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五十二
      陳致虛《道德經(jīng)轉(zhuǎn)語》四十八
      為學(xué)日益章第四十八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
      ,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八十
      、八十一
      【第八十章】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
      ,樂其俗。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重復(fù)
      。愛生安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不遷
      。雖有甲兵,無所陳
      2024-12-20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八十<div   id= 、八十一" onerror="nofind(this)" >
      朱元璋《御解道德真經(jīng)》七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長久
      。天地不自生者,人本不知
      ,天地自生不生
      ,但見風(fēng)雨霜露益於世人,亙古至今不息
      ,未見天有自生者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十五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澄
      ?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惟不識
      ,故強為之容
      2024-12-18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十五
      李榮《道德真經(jīng)注》二十三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fēng)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
      ,同于道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