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道的用是變,也就是佛家講的無常,它不永恒固定,隨時都在變。天地間的事物沒有不變的,所以“道常無名”,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形態(tài),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應用。“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樸”字,老子有他自己的注解。后世研究《老子》的,加了很多注解,其實都是畫蛇添足;《老子》本書的注解,以后再慢慢說。這個“樸”字,代表道的原始運用,最初的運用,最細微的運用;這個“樸”看起來很小,但天下沒有人可降服它的,“臣”字則是降服的意思。《老子》許多文字與禪宗的話頭一樣,要從許多角度去看,要多方面去體會,自有很多的領悟。它另一個意義,等于我們常說的一句話,處事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千萬不能說我只想做大事,小事就一概不管;假如小事都做不好,還能做大事嗎?連一鍋稀飯都煮不好,卻說要救天下國家,那不是吹大牛嗎?現(xiàn)在的年輕人常常落入一種幻想,光想做大事,但又不腳踏實地地去干。尤其是搞哲學、佛學的青年人,一開始就要度眾生。我常對他們說,先把自己度好了再說吧!只怕你不成佛,不怕沒有眾生度?!皹恪笔莻€小點,不要輕視這個小點,因為它的關系非常的大。要做一件大事業(yè),如果小的地方不注意,可能就危及大局了。“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如果真懂得“樸”的應用,才能做一個帝王,或做一個領袖;以現(xiàn)代觀念而言,一個家庭中有一大堆子孫,你在家就是領袖,也是個侯王。你這個侯王就要懂得“守樸”,最基本的一點樸實無華要守得住。能抓得住基本那一點原始的運用,“萬物將自賓”,賓者客也,那萬物就由你做主,都向你這歸依而來了。“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崩献訉Φ赖倪\用,文字上看起來容易懂,但深入去研究,就很難懂了。他先不淡“樸”字怎樣下注解,只先告訴你一個道理:遇到天氣干旱,希望下一陣大雨解除旱象,就要天地相合,陰陽交會;也就是地氣上升,碰到高空的冷空氣,才會下雨。天氣干旱所下的雨叫甘露,又叫甘霖?!懊衲疃跃?,上天下雨是平均的、公平的,沒有辦法因個人的意愿而獲得。比如說,甲地要曬谷子,不要下雨,但又四天旱,水源枯竭,人民沒有水喝,需要下大雨。結(jié)果需要與不需要的地方,都一起下雨。只能說,需要的得到了就是甘露,不需要的則霪雨成災??墒翘斓厥菬o心的啊!要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樸實呢?不要用機心!如果用一個辦法,耍一個花樣就不對了,因為,天地是自然對待任何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上古的原始社會,一切都很樸實,大家也不需要穿衣服?,F(xiàn)在外國人還在提倡裸體運動,但在上古社會無所謂裸體,人類的身上本來都長毛的,我們老祖宗身上長的毛與其他動物是一樣的。后來人類有了“不好意思”的意識,在肚臍下面,用樹葉綴起來遮著,上身也用獸皮遮著,慢慢的進步就有了衣著。在吃的方面,是茹毛飲血,肉類是連毛帶血吃進去的。盲腸的作用,就是可以消化動物的毛;后來發(fā)明了火種,知道熟食,于是盲腸就逐漸退化,越來越短,最后認為是多余的,要開刀割掉,人類就不敢茹毛飲血了。社會日漸文明,可是在文明的后面很多的罪惡就來了。“始制有名”,“名”就是刑名,代表法令,代表制度;換句話說,“名”代表人類文化觀念的成立。人類有了教育、有了文化,接著一大堆的辦法、理論都出來了?!胺蛞鄬⒅埂保碚撛蕉?,社會越亂,要適可而止?!爸箍梢圆淮?,人類越進入文明,社會的思想就越混亂,于是就會盲從,不曉得如何才好。所以,老子道家的思想,認為文明的發(fā)展要適可而止,過分的發(fā)展,會變成尖銳,尖銳了就會出毛病。所以,道的作用,“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如把“譬”字移到下面來,成為“道之在天下,譬猶川谷之于江?!保透菀锥?。意思是,“道”在宇宙的作用,比如川谷之于江?!掠陼r山上的水流到溪谷中去,溪谷中水滿了,就流到河川,最后一切歸之于大海。也就是說,天下不論什么事情,皆要歸之于“道”?!暗馈睆男味碌挠?,又回到形而上的道體,所以說“道法自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1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三十一章(2)
下一篇: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