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
現(xiàn)在摘錄其中的一段,以補充老子軍事哲學(xué)的實際情形,使大家了解中國文化、軍事思想的仁政之道。
“楚師軍于邲”,有一次楚國與晉國作戰(zhàn),戰(zhàn)爭勝利了,楚國的整個部隊,還在前線沒有撤退,以勝利軍的姿態(tài)住在晉國的邊界,臨近鄭地“邲”這個地方。這時有一個楚王高級干部名叫潘黨的,對楚王說:“君盍筑武軍而收晉尸以為京觀”,他建議建筑一個紀(jì)念館,以紀(jì)念這次戰(zhàn)爭的勝利,把戰(zhàn)場上晉國戰(zhàn)死的很多尸體,給予封存。他的理由是:“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他說戰(zhàn)爭勝利了,一定要告示后代子孫,不要忘記我們國家武功的強盛。
楚莊王在春秋戰(zhàn)國的時代,算是一個了不起的明主,他答復(fù)潘黨說:“非爾所知也”,這個道理你不懂??!“夫文止戈為武”,從文字上看,“武”是“止”、“戈”兩個字合攏而成的,上面是“戈”,下面是“止”,意思是說,一個壞人,不服教化,想用戰(zhàn)爭來侵略別人,危害世界,那我們只好用戰(zhàn)爭來處理,以戰(zhàn)止戰(zhàn),目的是用戰(zhàn)爭來阻止戰(zhàn)爭,這就是“止戈為武”的道理。
“武王克商”,武王革命,推翻了暴虐無道的商紂王,他自己所作的頌歌說:“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從今以后,我們不再用戰(zhàn)爭了,要把武器收起來,不再使用武器了。社會上需要的是道德仁愛的教化,只有道德仁愛的教化,才可傳之永久,發(fā)揚光大。希望后代的子孫,對這種實行仁政的精神,要永遠保持著。
武王當(dāng)時又做了一篇《武》的文章,這也是我們中國文化中軍事哲學(xué)的原理?!?span style="color: rgb(0, 100, 0);">耆定爾功”,這個時候,天下安定,國家人民都蒙受福祉,這種大功勞,并不是侵略戰(zhàn)爭得來的?!?span style="color: rgb(0, 100, 0);">輔時繹思,我徂維求定”,本著文化傳統(tǒng)仁愛的精神,求得天下國家人民永遠的安定?!?span style="color: rgb(0, 100, 0);">綏萬邦,屢豐年”,使天下萬國都得到太平,每個人都生活得很好,并能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助,而得到經(jīng)濟安定,生活富足。
“今我使二國暴骨,暴矣”,兩國是指楚國和晉國。楚莊王說,因為戰(zhàn)爭,使晉國被打死很多人,戰(zhàn)場上的尸體骸骨暴露,我覺得已經(jīng)很殘暴很殘忍了?!?span style="color: rgb(0, 100, 0);">觀兵以威諸侯,兵不戢矣”,我們的武功軍力,雖然很了不起,但是沒有推行仁政給人家看,只拿武力給人家看,這會引起其他國家產(chǎn)生壯大自己的想法,這樣一來,戰(zhàn)爭就永遠不會停止,最后我們還是會失敗的。“安能保大”,戰(zhàn)爭雖然勝利了,但仁政沒有推行,不能使世界獲得永久的和平,使各個國家向仁義的路上走,這樣下去,我們的國家民族,又怎么會永久保持壯大呢?
“猶有晉在,焉得定功”,何況晉國還沒有完全失敗??!這次戰(zhàn)爭,晉國雖然吃了敗仗,但我們并不是推行仁政,無法以德服人,因而也不能使其心服,這怎么算是很大的事功呢?“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戰(zhàn)爭打下來,違反了老百姓的生活希望,使老百姓痛苦的事還很多,不能使他們安居樂業(yè),這又有什么光榮可言!“無德而強爭諸侯,何以和眾”,我們的國家沒有推行仁政,只是在各國之間以武力相爭,更不能使天下人真正崇拜與信服,大家又何以能和睦相處呢?
“利人之機,而安人之亂,以為己榮,何以豐財”,我們這一次作戰(zhàn),是利用敵人的缺點才打勝仗的,又怎能忍心看到他們國家動亂,而認為是自己的光榮呢?!有這樣的心態(tài),又怎么去做復(fù)興經(jīng)濟的建設(shè)?!
“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軍事思想上的七種德行,我一樣都沒有,真是丟臉得很,又拿什么垂示后代子孫呢?!“其為先君宮,告成事而已”,我只是想建筑我楚國祖宗的祠堂,舉行一個祭禮,向祖宗報告這次軍事作戰(zhàn)已經(jīng)完成;并且說明我這個子孫,雖為一國之君,并沒有推行仁政,只靠武功而霸天下,不算高明?!?span style="color: rgb(0, 100, 0);">武非吾功也”,這次軍事的勝利,我不敢居功,也算不得是我的功勞。
“古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于是乎有京觀,以懲霪慝。”古時候明王圣主,也用兵打仗,那只是教化那些犯了不敬之罪的國家,教化了以后,什么東西都不要,“取其鯨鯢而封之”,只拿他國家有代表性的東西封存起來?!?span style="color: rgb(0, 100, 0);">鯨鯢”是很大的魚骨頭,上古的人認為是寶貝,作為傳國之寶。拿現(xiàn)代來講,是一個國家標(biāo)志性的東西。
這就是我們上古的文化,只是懲罰那些不遵教化的國家,決不想侵占人家的土地,也不想占有人家的經(jīng)濟資源。“以為大戮”,這樣就是很大的懲罰了。于是后來才建筑了京觀——起一個紀(jì)念館,象征很高明道德的教化,以示處罰那些不遵教化不守道德的罪惡行為,而垂誡后世。
“今眾無所,而民皆盡忠,以死君命,又何以為京觀乎?”從這個地方,我們看得出楚莊王真了不起,他來到戰(zhàn)場上一看,戰(zhàn)死的敵人都是晉國老太爺老太太辛苦養(yǎng)大的孩子,他們有什么罪呢?他們是為自己的國家效命,為自己的國家盡忠而死的。他的國家雖然打敗了,可是他個人卻是盡忠報國的。這些人死去的靈魂也值得我們尊重,因為他是接受國家的命令,“以死君命”的。若再把他的尸體封存起來,建造一座偉大的京觀,作為自己光榮的紀(jì)念,這是很不應(yīng)該的。
“祀于河,作先君宮,告成事而還”,因此,他沒有采納他的“高級干部”潘黨的建議,只在黃河的南岸,設(shè)奠吊祭兩國陣亡將士。在城里,只建一座祀告祖宗的祠堂,向自己的祖先禱告,誓為楚國的光榮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而努力,不會為祖先丟人,并班師回國。
大家都知道孔子著《春秋》,這是歷史哲學(xué)一個說明善惡行為標(biāo)準(zhǔn)的著作,留給我們后世子孫為榜樣。我們文化思想的寶藏,都在“四書五經(jīng)”之中?,F(xiàn)我們把《左傳》中這篇戰(zhàn)爭哲學(xué)、軍事哲學(xué)的一個史實,用來注解《老子》,是非常恰當(dāng)?shù)?。?dāng)然,還有許多歷史的事跡和歷代明王圣主的嘉言懿行,無法在這里一一列舉引述。
前面是說“道之用”,說明道用之于軍事、政治方面的大道理。下面第三十二章,講到道的修養(yǎng)功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1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三十一章(1)
下一篇: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三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