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上面這一段話,是老子要我們看通人生的道理。世界上的人,就是為了名與利。我們仔細研究人生,從哲學的觀點看,有時候覺得人生非??尚?,很多非常虛假的東西。像名叫張三或李四的,只是一個代號,可是他名叫張三以后,你要罵一聲“張三混蛋”,那他非要與你打架不可。事實上,那個虛名,與他本身毫不相干,連人的身體也是不相干的,人最后死的時候,身體也不會跟著走??!
利也同樣是假的,不過一般人不了解,只想到?jīng)]有錢如何吃飯!拿這個理由來孜孜為利。古人有兩句名詩:“名利本為浮世重,世間能有幾人拋?!泵谑澜缟鲜亲顕乐氐?,世界上能有幾個人拋去不顧呢?
“名與身孰親”,他要我們了解名就是假的,比起身體來,當然愛自己的身體。如果有人對你說,你最好不要出名,你出名我殺了你;那你寧可不出名,因為還是身體重要。
“身與貨孰多”,身體與物品比較,你手里拿了五百萬鈔票,遇到強盜,用刀逼著你說:“把你的錢放下給我,不給我就殺了你?!边@時你一定放下那五百萬元,因為身體重要。人對于生命當然看得更重要。
“得與亡孰病”,得與失哪一樣是毛???當然我們一定說,得到比較好。但是,一個人又有名,又有利,那就忙得非生病不可;你說窮了再生病,連看病都沒有醫(yī)藥費怎么辦?這就涉及空與有的問題了。前面兩句,名與身相比,身與貨相比,我們一定說身體重要,貨是物質(zhì),當然其次。其實這一句“得與亡孰病”,就解釋清楚前面那二句了。老子對這些問題并沒有講哪個對哪個不對,兩頭都對也都不對。名固然是虛名,與身體沒有關(guān)系,但是虛名有時候可以養(yǎng)身,沒有虛名這個人還活不下去呢!虛名本身不能養(yǎng)身,是間接的養(yǎng)身。身與貨、身與名,兩個互相為用,得與失兩個也是互相為用。
這個道理,后來道家的莊子也曾引用。在《莊子》雜篇之《讓王》中,當時韓國遭遇了魏國的騷擾,打了敗仗,魏國要求韓國割地,韓國實在不愿意,痛苦極了。有子華子者勸韓王割掉算了,現(xiàn)在讓了地將來還可以反攻拿回來。他問韓王,名利權(quán)位與身體比,哪一個重要?韓王說當然身體重要。再問他,身體與膀子比較,哪一個重要?韓王說,當然身體重要。所以子華子就勸他,現(xiàn)在你等于生了病,兩個膀子非砍不可了;你砍了脖子以后仍有天下,有權(quán)位,你愿意權(quán)位呢,還是愿意要膀子呢?韓王說,我看還是命比膀子重要。這是有名的故事,后來禪宗的大師相堂禪師有名的詩句——“天下由來輕兩臂,世間何故重連城”,就是由此來的。
說到人的生命,一個當?shù)弁醯?,天下都屬于自己的,但是與自己生命相比的話,沒有了生命,有天下又有何用?如果現(xiàn)在有人說,現(xiàn)在的天下還是屬于漢高祖的,那漢高祖做鬼也會打你兩個耳光,說,不要騙我了,與我根本不相干了嘛!可是活在人世間的人看不開,偏偏看重連城之璧玉。藺相如見泰昭王拼命護璧,因為那塊璧的價值,可以買到現(xiàn)在法國、德國連起來那么大的土地?!疤煜掠蓙磔p兩臂”,這是莊子用老子的重點加以發(fā)揮。天下固然重,權(quán)位固然重,如果沒有生命的話,權(quán)位有什么用?天下有什么用?可是,就實際情形看來,還是天下重要,所謂“世間何故重連城”,人世間為了財富,為了虛名,忙碌一生,連命都拼進去,又何苦來哉?!
老子更進一步告訴我們,懂了這個道理——生命的重要,那么,“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你對一樣東西愛得發(fā)瘋了,最后你所愛的丟得更多,就是“愛別離苦”,這是佛說的“八苦”之一?!岸嗖乇睾裢觥保悴氐臇|西不管多么多,最后都是為別人所藏。
報紙上曾有兩則新聞,說宜蘭有一個人,一輩子討飯,死了以后,在床下找出五六十萬元來,這正是“多藏必厚亡”。同樣的,美國有一個人也是如此,平常討飯過日子,死的時候遺留了一百多萬。這樣的人生,不知道他是否也算看得很透;也許上帝的意旨要他這么做,真是不可思議??!
因此老子教我們了解一個人生的道理,人生什么才是福氣。“知足不辱”,真正的福氣沒有標準,福氣只有一個自我的標準,自我的滿足。今天天氣很熱,一杯冰淇淋下肚,涼面半碗,然后坐在樹蔭底下,把上身衣服脫光了,一把扇子搖兩下,好舒服!那個時候比冷氣、電風扇什么的都痛快。那是人生知足的享受,所以要把握現(xiàn)實?,F(xiàn)實的享受就是真享受,如果坐在這里,腦子什么都不想,人很清醒,既無歡喜也無痛苦,就是定境最舒服的享受。
不知足,是說人的欲望永遠沒有停止,不會滿足,所以永遠在煩惱痛苦中。老子所講的“辱”,與佛家講的“煩惱”是同一個意義。
“知止不殆”,人生在恰到好處時,要曉得剎車止步,如果不剎車止步,車子滾下坡,整個完了。人生的歷程就是這樣,要在恰到好處時知止。所以老子說,“功成、名遂、身退”,這句話意味無窮,所以知止才不會有危險。這是告訴我們知止、知足的重要,也不要被虛名所騙,更不要被情感得失蒙騙自己,這樣才可以長久。
這一節(jié)是說人生“沖氣以為和”的“中和”道理,也就是后來子思在《中庸》上所說的道理。下面的兩章,再把這兩章加以發(fā)揮。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2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四十三章
下一篇: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四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