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 處其厚, 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德的人并不刻意追求德,所以才有德;下德的人不愿失去德,所以反而沒有德。上德的人不妄為而且無意作為,下德的人有所作為而且有意作為。上仁的人有所作為但無意作為,上義的人有所作為而且有意作為,上禮的人有所作為但沒有人回應他,于是就伸出手臂來強迫別人。所以喪失了“道”而后才有“德”,喪失了“德”而后才有“仁”,喪失了“仁”而后才有“義”,喪失了“義”而后才有“禮”。 “禮”這個東西,就是忠信的不足, 也是禍亂的開端。 有先知先見的人,正是“道”的虛華、 愚蠢的開始。所以大丈夫總是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淺薄,立身誠實而不居于浮華。因此要舍棄后者而采用前者。
這一章太重要了,它是通行本《德經》的第一章,而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以及最早的注釋本——《韓非子·解老》,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后,因此這一章才是全書的第一章。因此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郭店竹簡本《老子)甲乙丙三種摘抄本沒有這一章。這一章實際上把人按道和德分成了五個層次,最高的是上德、其次是下德,再次是上仁,再次是上義,再次是上禮。上德就是前面說的玄德、玄德就是道。所以人也分五種人,有道之人、有德之人、有仁之人、有義之人、有禮之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崩献右婚_頭就將“德”分為“上德”與“下德”。什么是“德”?“德”就是德性、品德,就是一個人的天性、稟性。“德”這個字甲骨文就是直行,遵循正道而行。后來就是直心,正直的本心、本性。“德”與“道”是什么關系?“德”是“道”的具體體現,“道”是“德”的實際內涵?!暗馈笔菬o形的、不可見的,“德”是有形的、外顯的。隱含在內的就是“道”,顯現出來的就是“德”?!暗馈睘轶w,“德”為用,體用不二,兩者是不可分割的。
當然“道”也有不外顯的,所以“道”的層次比“德”要高。“德”又分兩個層次:上德、下德——上等的德性與下等的德性,區(qū)分的標準就是表現形式,是不是有意地把“德”表現出來?!吧系隆辈皇怯幸獾乇憩F出德性,也就是無心地表現出來,是自然而然的;“下德”卻是有意地表現出德性,一旦有意就是有目的,也就有勉強的成分、造作的成分,并且容易產生虛偽。兩者的結果也是不同的?!吧系隆敝嗽绞菬o意識、不刻意地表現德、追求德,反而越有德;“下德”之人越是有意識、刻意地去表現德、追求德,反而越沒有德。為什么?因為“德”是“道”的體現,“道”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任何刻意的、有心的、有為的東西都不符合“道”。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薄跋碌聻橹幸詾椤边@一句,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都沒有,王弼本有,有的本子則寫作“下德為之而無以為”。我們這里依據王弼本。上德是“無為而無以為”,也就是說上德的人是不妄為的,而且無以為?!盁o以”就是無意,沒有主觀地去作為,是無意地去作為。下德是“為之而有以為”,下德的人是有所作為的,而且是有意去作為,帶有主觀的意念。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比示褪侨寮倚麚P的仁道,具有上仁的人是有所作為的,知道怎樣去有所作為,但是他也是無意地去作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鄙狭x的人,是有意地去為之的,有意地去有所作為,就好像那些見義勇為之人,那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仗義之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鄙隙Y的人,有所作為但沒有人回應他,于是他就伸出手臂來,強迫別人來服從?!叭又本褪菑娖葎e人。這種“有以為”,是最低等的人。禮就是用來限制別人的,別人都不聽他的,他就伸出手臂來指揮別人,你們必須要聽他的。
“上仁”、“上義”、“上禮”之人,他們都是有為的,只是有為的程度有差別。從有為的程度上看,上仁最低,上義次之,上禮最高。前面說過“上德”是無為,“下德”是有為??梢娚先?、上義、上禮都屬于“下德”?!吧系隆本拖喈斢凇暗馈保跋碌隆本褪侨?、義、禮等品德。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所以失去了道才講究德,失去了德才講究仁,失去了仁才講究義,失去了義才講究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禮是忠信的薄,薄了就是不足了,為什么要講禮?因為忠信不足所以才講禮。很簡單,大家都要遵守道德規(guī)范,就因為太不遵守道德規(guī)范了,所以才強迫你要去遵守道德規(guī)范,可它也是“亂之首”,就是禍亂的開始開端,你越講禮,就有人越不講禮。
德其實是我們道的一種體現,我們當代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道德缺失。溫家寶總理在劍橋大學解釋金融危機時,他說,這場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深層次的原因是道德缺失。道德缺失就是缺德,沒有德,就是沒有道,不符合大道。我們今天講法和禮或者說道德是什么關系?法就是法律法規(guī),是強制性的。禮就是倫理道德,禮溫和一些。禮是最高的法,法是最低的禮,所以法和禮兩者都是外在的,都是外在的一種約束,是一種他律,而這個仁和義是內在的一種自律。我們說他律是必要的,這個社會沒有法沒有禮那肯定不行,但是自律更重要。那么老子的道在哪里呢?就是上德,最高的德,是自律還是他律?是無律,沒有約束,叫你回歸本性。老子將人分為五個層次,依次為道、德、仁、義、禮?!暗馈笔亲罡邔哟?,“禮”是最低層次。仁、義是有意的表現,是“下德”的反映,“禮”則是災禍的開始,這里的“禮”除了道德規(guī)范之外,還包括了“法”,是指控制、束縛人的本性的外在東西。在老子時代,“禮”已經成為統(tǒng)治者控制人心的工具,因此,老子反對“禮”與“法”而向往自然無為的“道”。在當今社會,同樣如此,如果一味強調法律、法規(guī)、制度、獎懲,只注重硬性管理,不注重柔性管理,往往會招來怨恨和反抗,久而久之,人本身的自然的本性、純樸的德性就被泯滅,人們就會去追求浮華、淺薄,那是非常危險的,災禍就要臨頭了。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鼻熬褪窍龋R就是見識,“前識者”就是有先見之明,先知先覺的人,這種人的出現就是道的浮華愚蠢的開始。真正的道它不是先知先覺,你有了知覺有了先后那已經不是道了,道是處于那種渾然一體無思無為的本來狀態(tài)之中,不必要去鑒別,沒有什么先知先覺、后知后覺的區(qū)分,所以說“前識者”不再是道了,而是愚蠢的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彼源笳煞颍褪堑玫乐?,總是處在敦厚這一面,而不是處在淺薄這一面,最敦厚的是什么東西?就是道,“湛兮似或存”,非常深的就是“道”啊?!疤幤鋵?,不居其華?!彼翘幪幹v誠實,而不追求浮華。凡是那些浮華的人都不是得道之人,凡是那些淺薄的人也都不是得道之人。
“故去彼取此”,所以要舍棄后者,要采用前者。后者就是浮華和淺薄,前者那就是厚實。
所以老子語重心長地要求領導者“處其厚,不居其??;處其實,不居其華”,敦厚與誠實是有德之人的表現,淺薄與浮華是無德之人的表現。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5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張其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下一篇: 張其成《道德經》第三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