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上等士人聽說“道”,努力實踐;中等士人聽說“道”,半信半疑;下等士人聽說“道”,大加嘲笑。不被嘲笑就算不上真正的“道”。所以通常有這樣的說法:明顯的“道”好像昏暗,前進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嶇。上等的“德”好像低下的山谷,最大的白好像有黑垢,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像懈怠,質(zhì)樸純真好像混濁。最大的方好像沒有棱角,最大的器物很晚才完成,最大的聲音少有回響,最大的形象沒有形狀。“道”隱藏而沒有名稱。只有“道”,才善于付出而且成就萬物。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a href="/ddjy_100/44.html">老子在這里則按照“聞道”之后的表現(xiàn)將人分為三等:上士、中士、下士。這個“士”原本指讀書人,這里指不同素質(zhì)的人。聞道之后,立即心領(lǐng)神會,而且馬上就去實踐的人,說明對“道”是相通的、感應(yīng)的,這是“上士”;聞道之后,“若存若亡”,有的記在心里,有的忘記,“亡”就是“忘”,也就是將信將疑,半信半疑,這種人對“道”不是完全領(lǐng)會,沒有全部感應(yīng),這是“中士”;聞道之后,大加嘲笑,說明對“道”完全不相信,因與他世俗所見所聞完全不同,而加以排斥、嘲諷,這是“下士”。這三種人的區(qū)別標準就是“道”。老子在第十七章中將統(tǒng)治者、管理者分為四等,表面上看是從被領(lǐng)導(dǎo)者、從民眾的態(tài)度上區(qū)分的,其實判斷的標準也是“道”。比如最上等的領(lǐng)導(dǎo),人民意識不到他的存在,這正是符合“道”的無為而治的統(tǒng)治者。
為什么“不笑不足以為道”——不被嘲笑的反而算不上真正的“道”呢?這是因為“道”是難以被一般百姓所理解的,說明“道”有一定的神妙性。“道”雖然真真實實地存在,但卻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
“故建言有之?!薄敖ㄑ浴本褪枪耪Z或古諺。所以俗話說:“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明明白白的道,明顯的道,好像昏暗的;前進的道,好像是后退一樣;夷就是平,平坦的道路,好像“纇”,纇就是崎嶇的。“明道”、“進道”、“夷道”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若昧”、“若退”、“若纇”,可見“道”的表現(xiàn)都是相反的,這就是老子說的“反者道之動”、“正言若反”?!暗馈钡谋憩F(xiàn)是如此,其他事物也都是如此。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弊罡叩牡戮褪堑?,好像是低下去的山谷,本來是最高的,反而看上去是低下去的山谷;最大的白就是最潔白的東西,看上去好像有污點,有污垢;廣大的德好像還不足還不夠;剛勁的德好像是懈息的,“偷”通“懈”;最質(zhì)樸的、純真的東西好像是混濁的,“渝”就是混濁?!暗隆睆牟煌慕嵌瓤梢苑譃樗姆N:“上德”、“廣德”、“建德”、“質(zhì)德”?!敖ǖ隆本褪恰敖〉隆?,“質(zhì)真”就是“質(zhì)德”?!按蟀兹羧琛币痪洌窈啽?/span>和通行本都放在“上德若谷”之后,可是從文義上看,如果放在“大方無隅”之前,與“大方無隅”等“大”字句合成一類,這樣讀起來就連貫了。這四種德都是指人的本來的德性,所以稱“上”、“廣”、“建”、“質(zhì)”,而不是指仁義禮智等后天的道德倫理,在老子看來,仁義禮智只是“下德”、“狹德”。人的德性是“道”的體現(xiàn),所以表現(xiàn)出來的是“若谷”、“若不足”、“若偷”、“若渝”。就是低下、不足、松懈、混濁?!巴怠笔堑《璧囊馑?,是剛健的反義詞?!坝濉痹谶@里是混濁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空虛的意思,通“窬”。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我們知道方方正正的東西都有棱角,但是最大的方?jīng)]有棱角;最有才干的人是很晚才有成就的,一般早熟的人都早衰,所以特別熱門的都不可長久;最大的聲音好像沒有回聲,最大的音響是沒有回聲的;最大的形象是沒有形的。所以道就是大,是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但它們的表現(xiàn)全是相反的。
這一切都說明大道是隱藏的,“道隱無名”是一個總結(jié),既然是隱藏在里面。就不能從外在表現(xiàn)來判斷它;既然是“無名”,就不能從名稱上來理解它。
最后一句“夫唯道,善貸且成”,是指“道”善于付出給萬物,并且善于成就萬物。帛書乙本寫作“夫唯道,善始且善成”,意思是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善于成功。兩者并不矛盾。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5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四十章
下一篇: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