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梁
《周易》與內(nèi)丹究竟有沒有關(guān)系?這一直是人們關(guān)注的問題?!吨芤讌⑼酢穼ⅰ兑住贰ⅫS老、爐火(煉丹)三者并列,沒有講《周易》中有丹道。宋代儲華谷說:“黃老之學(xué)出于大易,爐火之說據(jù)于黃老,三者同出于《易》?!彼谝淮慰隙挼ぴ粗凇兑住??!段牟瘯氛f得更為明白:“天地間只此一陰一陽,其本體則謂之道,其化機(jī)則謂之《易》,其神用則謂之丹。”在這里,作者以陰陽的體、化、用闡明了道、《易》、丹之間的關(guān)系。我認(rèn)為,《周易》中的確有內(nèi)丹的理論與實踐,這是不容懷疑的。、
周易與丹道密不可分
原始反終,以知生死
1.了知生死的奧秘
《系辭傳上》說:“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原始反終”,鄭虞作“原始及終?!边@可能是對的,從道理上與字形相近易于錯訛上說得通。韓康伯注說:“死生者,終始之?dāng)?shù)也?!笨追f達(dá)的《周易正義》說:“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說者,言用易理原窮事物之初始,反復(fù)事物之終末,始終吉兇皆悉包羅,以此之故,知死生之?dāng)?shù)也。”
始終與生死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事物之始即人之生,事物之終即人之死??鬃雍苤匾暼说纳绬栴},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保ā墩撜Z·先進(jìn)》)“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朝聞道,夕死可也。”(《論語·里仁》)在孔子看來,不知道生,也不知道死,了解了生,也能推知死:人的生死是客觀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應(yīng)該是生也愉快,死也愉快,只要追求到了人生最髙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和人生境界,雖死何憂?!對生死這對范疇,孔子更重視“生”、更重視人間世事。
《論語·先進(jìn)》篇記錄季路問事鬼神及死的問題有這樣一段記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边@表明孔子是把人之生的問題及其相關(guān)事宜放在生死問題的首位的。
孔子為什么這樣重視生死問題呢?從他本人來講,他嘆于周室衰微,有感于奴隸制的禮崩樂壞,自命“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論語·八佾》),重整天下,復(fù)興周室。而他自己也精于養(yǎng)生之道,堅持“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xiāng)黨》)做到“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他“齊必變食”,“祭必齊如也”。 (《論語·鄉(xiāng)黨》)
這里的“齊”與“齋”通,表明孔子齊一心志,排除了雜念,可能誘發(fā)了氣動,嘗到了身心怡樂,進(jìn)入了理想的仁者、智者境界的狀態(tài)。正因為如此,孔子也十分注意觀察自然,效法自然。例如,《論語·子罕》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墩撜Z·陽貨》說:“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因此,我們可以說:“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是孔子體察自然“窮事物之初始,反復(fù)事物之終末”,從而推知死生之說的,當(dāng)然,這兩句話中也可能寓含著仿效自然物之始終,探討人生如何延年益壽的問題。
從孔子“法天”的思想,以及戰(zhàn)國時期已有的《行氣玉佩銘》推測,孔子有可能從自然物之始終推知人之長壽的奧秘,只不過孔子沒有直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而已。
2.順生人,逆成仙的雛型
元代陳致虛《周易參同契分章注》說,“《系辭》曰‘易與天地準(zhǔn)?!誓軓浘]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何謂原始?蓋順行陰陽之道以生人物,……是知謂知生也,何謂返終?能逆行先天之道,超凡入圣,……是知謂知死也。”
我們認(rèn)為,陳致虛的看法是有根據(jù)的。第一,《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終于未濟(jì),標(biāo)志著終則返始?!吨芤住妨呢缘呐帕惺鞘浊?,次坤,屯、蒙……象征著“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系辭傳下》) 即萬物和人的產(chǎn)生及其幼稚階段的狀況。
至既濟(jì)卦為離下坎上之卦,從初爻到上爻,各爻皆當(dāng)其位,似乎事物已經(jīng)到了窮盡的地步,矛盾消失了,斗爭停止了,沒有什么問題了,乾坤幾乎息了。但是,在既濟(jì)之后又繼之以未濟(jì)卦。這一卦是
坎下離上卦,各爻皆不當(dāng)位,意味著事物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一個過程終了,接踵而來的是一個新的過程。
這樣,事物的變化永遠(yuǎn)沒有止境,所以《序卦傳》說,“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jì)終焉?!?/span>
事物的發(fā)展是蜒旋式上升的,高級階段往往出現(xiàn)近似某些低級階段的現(xiàn)象,雖則近似,卻是已發(fā)展變化了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講,《周易》終于未濟(jì),意味著一陰一陽的變化在髙一階段的開始,也就可以理解為終則返始了。
第二,《易傳》作者追求無思,無為境界,與道教煉丹法則,“無為之后、繼以有為。有為之后,復(fù)返無為”(張三豐:《道言淺近說》)有相似之處?!断缔o傳上》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孔子在這里講的“無為”,大概是指天地未分,先天元氣渾沌未分的狀態(tài),以及天地自然無為的規(guī)律。因為孔子還說過“易與天地準(zhǔn),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保ā断缔o傳上》) 韓康伯注說:“作易以準(zhǔn)天地?!笨追f達(dá)《周易正義》說,“易與天地準(zhǔn),……言圣人做易、與天地相準(zhǔn),謂準(zhǔn)擬天地,則乾健以法天,坤順以法地之類是也?!蔽艺J(rèn)為,與天地準(zhǔn),就是要效法天地之無為。
此外,清代董德寧在《周易參同契正義》中也說,“《易》曰:‘?dāng)?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今修丹之道亦然,故順逆相須,陰陽交互,而后造化無窮也”其實,《周易·說卦傳》所說“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同《周易·系辭傳上》說的“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是一致的,都蘊含著順生人,逆成丹(仙)的思想。
二、復(fù)見天地之心
1.心的主宰作用
《復(fù)·彖》云:“復(fù)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fù)其道,七日來復(fù),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fù)其見天地之心乎?”孔穎達(dá)《周易正義》說:“復(fù)其見天地之心乎者,此贊明復(fù)卦之義。天地養(yǎng)萬物,以靜為心,不為而物自為,不生而物自生,寂然不動,此天地之心也。此復(fù)卦之象,動息地中,雷在地下,息而不動,靜寂之義,與天地之心相似,觀此復(fù)象,乃見天地之心也。天地非有主宰、何得有心。以人事之心論天地,以示法爾?!?/span>
孔穎達(dá)以主宰之意釋“心”,謂《復(fù)·彖》以人心比喻天地之無為而無不為,目的是“示法”。這是極其恰當(dāng)?shù)?。《周易》中約有十七處提到“心”字。根據(jù)其寓意與用法,大致可以分四類:
①指人心,即思想。如,《泰·六四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边@里的“中心”指發(fā)自內(nèi)心?!吨t·六二象》曰:“鳴謙君子,中心得也?!边@里的“中心”也指人心?!断獭ゅ琛吩唬骸疤斓馗卸f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边@里明確指人心?!兑妗ぞ盼濉坟侈o及《象》曰:“有孚惠心。”惠心即惠民之心。《益·上九》爻辭曰:“立心勿恒?!薄傲⑿摹币嘀溉诵摹!毒ぞ湃坟侈o曰:“為我心惻?!薄遏蕖ち坟侈o曰:“其心不快”;九三爻辭曰:“厲熏心”;九三象曰:“危熏心也?!边@幾個“心”皆指人心?!堵谩ぞ潘摹坟侈o及象曰:“我心不快”;“心未快也”。這里的心與艮卦中之心含義完全相同?!断缔o傳》中說的“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薄笆ト艘源讼葱耐瞬赜诿堋保弧傲⑿奈鸷恪钡鹊?,都指人心(即思想)而言。
②以人心擬物。《坎》卦辭:“習(xí)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边@里的“心”指水之心。水本來沒有心,說水有心,只是說水的特性是不停頓地向低處流動,就象有一顆心在支配它的行動一樣?!熬S心亨”,水流歸大海,經(jīng)歷千山萬壑,其形體經(jīng)常處在艱險之中,但是,其心卻是相通的。
③隱寓某種義理。如《明夷·六四》爻辭曰:“獲明夷之心”;《六四·象》曰:“獲心意也。”《雜卦傳》說:“明夷,誅也?!泵饕牡囊馑季褪敲魇艿桨档膫?,“明夷之心”,謂明夷之理,即是君子處于明夷之時應(yīng)該怎么辦。“獲心意”,即“獲明夷之心”。
④指乾卦、坤卦的屬性。《系辭傳下》說:“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臺臺者。”“說”與“悅”同。“能說諸心”,乾坤至健至順,恒易恒簡,知險知阻,將天下事理會得極透極準(zhǔn),自然歡悅?!皬?fù)其見天地之心乎?”
屬于上述四類中以人心擬物,意思是說天地如象有一顆心主宰著它的意向和行動,引伸而言,就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規(guī)律。在自然界,無時無處不是陰陽消息的過程。復(fù)卦只有初九是陽爻,其他五爻都是陰爻,說明一陽在下初生微動,雖被五陰在上壓抑,但它生意油然,其生生之勢不可阻擋。從卦序來說,復(fù)卦次于剝卦,剝卦只有上九是陽爻,其它都是陰爻,說陰剝陽到了極處,不過陽無剝盡的道理,一旦剝窮上,就要反下而為復(fù)。從天文歷法上講,復(fù)卦正與陰歷十一月、冬至、建子(或一日之子時。即以十二地支記時,每一支約兩小時,十二支與24小時相應(yīng))相應(yīng)。
在冬至之時,我國黃河中下游白晝最短,夜間最長,這一天大地受熱最少。應(yīng)是大地最冷的節(jié)令。然而,冬至也正是大地轉(zhuǎn)暖的開始,適宜于萬物萌發(fā)的過程。所以,孔子說“復(fù)其見天地之心乎?”是非常恰當(dāng)?shù)谋扔鳌?/span>
宋代邵雍曾詠詩贊許孔子的這個發(fā)現(xiàn)。他說:“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包犧。”天地之心沒有一時間斷改移,只有在建子之月,冬至?xí)r看得最清楚。這時一陽初動,意味著大動;萬物未生,意味著要大生。猶如飲酒恰在玄酒味淡時,玄音恰在大音聲希時,醞釀著暢飲和大的樂章即將開始。
2.順乎陰陽變化的自然規(guī)律
陰陽是構(gòu)成天地變化的基礎(chǔ),也是立《易》的根基?!兑住分詾殛?、剛,坤卦為陰、柔。沒有陰陽與乾坤,天道與易道都談不上。因此,《周易》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說卦傳》)》;“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系辭傳上》)。
《周易》的作者對陰陽的變化有如下的閃光的思想:
笫一,陰陽必須相交才能出現(xiàn)合乎規(guī)律的變化:咸卦《彖》曰:“二氣感應(yīng)以相與?!毕特贼尴聝渡?,艮為山,兌為澤,山澤通氣。同時,咸卦初六與九四相應(yīng),六二與九五相應(yīng),九三與上六相應(yīng),總起來是內(nèi)外六爻無不相應(yīng)。這種陰陽二氣上下相交相感相應(yīng)而和合,即是“相與”。
泰卦是乾下坤上,乃“天地交而萬物通”之象,所以稱為“吉亨”之卦,國君能夠“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保ā短ご笙蟆罚@種陰陽二氣相交的思想貫通《周易》。反之,“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span>(《歸妹·彖》),
第二,陰陽相交有一定的規(guī)律,天地人三才的行動都要遵守。《豫·彖》說:“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圣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就是說,天地遵循自然規(guī)律而動,所以日月之度不過差,四時之行不愆忒。統(tǒng)治者也效法天地治理國家,一切按法律辦事,則刑罰清簡,人民悅服。
第三,陰陽相交要“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span>(《兌·彖》)以兌卦為例,從整個一卦說,一陰在二陽之上。該卦二、五都是陽爻,是謂剛中。三、上都是陰爻,是謂柔外。剛中是陽剛居中,有中心誠實之象,所以利貞。柔外、陰爻在外,有接物和柔之象,所以說亨。“亨,利貞”是兌卦卦辭。剛中則誠信,必然順乎天理。柔外則和順,必然應(yīng)乎人心。
道教內(nèi)丹以十二辟卦或六十四卦論火候,無不以復(fù)卦所在子時為一陽發(fā)生之兆,乃進(jìn)陽火之始,以坤卦為退陰符之終,這與《周易》“復(fù)其見天地之心乎”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著名道教學(xué)者俞琰說:“天地開辟于此時,日月合璧于此時,草木孽萌于此時,人身之陰陽交會于此時,神仙于此時而作丹,則內(nèi)真外應(yīng),若合符節(jié),不先不后,正當(dāng)其中。”(《周易參同契發(fā)揮》)。
三、正性命,煉身心
1.性命是什么?
《論語·子罕篇》說:“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笨鬃又v命是極其謹(jǐn)慎的,往往是舉其要而言?!吨芤住分v性、命的地方不少,約有三十來處,有的是《易經(jīng)》的作者講的,只有《易傳》中的性命是孔子說的。《周易》中有兩處是“性命”二字連用,如《乾·彖》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這里的性命是指決定物之所以為物,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性質(zhì)。分開來說是性與命,其實是一事二義?!洞蟠鞫Y記·本命》說》“分于道謂之命,形于一謂之性?!睆钠渥匀凰x予的角度講,叫做命,從其決定事物之間的差異性來講,又叫做性。性,是命之性,乃自然賦予,非人所為。
命,乃性之命,各有差異,不能千篇一律。所以,“各正性命”,是講世界的統(tǒng)一性和萬物的差異性,希求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和諧統(tǒng)一的?!墩f卦傳》說:“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這里的“性”指人性,命指天命?!绊樞悦怼?,包括“天之道”與“民之故”?!墩f卦傳》還說:“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祌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shù),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fā)揮于剛?cè)岫?,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這里說的“窮理”是窮盡事物之理?!?/span>盡性”是窮盡人之性?!薄?/span>以至于命”之命是天命。此外,《系辭傳》上單獨提到“性”: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薄啊尚源娲妫懒x之門。”“成之者性也,”
是接“繼之者善也”而來,講陰陽之氣交迭運動而發(fā)生變化,生生不已的善一旦落實而成為某一具體事物時,便是性?!俺尚浴笔墙印疤斓卦O(shè)位而易行乎其中矣”而來,意思是經(jīng)常用《易》以崇德廣業(yè),結(jié)果使它變成本性。假如能“成性存存”,即足“道義之門”,道義即由此而出?!肚の难浴氛f:“……利貞者,性情也。”這是解釋乾元的性情——即健。性是事物的本性,是從靜態(tài)講,情是性之外在的表現(xiàn),是從動態(tài)講。所以性與情實際上是一回事。
《周易》的性命說對道教煉丹中的性命雙修論有著很重要的影響。首先,道教以“命”為先天“元氣”,認(rèn)為人自臍帶一斷,則性命分開,“性”帶氣上移于“天邊”(心),“命”帶氣下入于“海底”(腎),二者相距八寸四分。煉丹就是鍛煉后天的性命,使之合一,長此以往,先天的性命便自然地發(fā)現(xiàn)。
這同《周易》講“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希求事物保持(或復(fù)歸)自己區(qū)別于他物的特性,并且在事物之間和諧統(tǒng)一的思想是一致的。
其次,《周易》作者認(rèn)為任何事物都是統(tǒng)一性與特殊性的結(jié)合,亦即命與性的統(tǒng)一。道教學(xué)者認(rèn)為,“性即神也,命即氣也。性命混合,乃先天之體也?!?/span>(《入藥鏡》混然子王道淵注)二者是極其相似的。
第三,性與命是一而二的?!洞蟠鞫Y記》說:“分于道謂之命,形于一謂之性?!薄吨芤住纷髡哒J(rèn)為性命是一事而二義的思想早于《大戴禮記》。元代道教學(xué)者說:“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其名雖二,其理一也?!保ā吨泻图妨墩摬俊罚┛梢姡澜虒τ谛耘c命的關(guān)系的闡述是同于儒家的。
2.“閑邪存其誠”
孔子講“正性命”,一是講萬物各自保持其區(qū)別于他物的本質(zhì)規(guī)定性,各得其宜,互不妨害,二是講萬物間彼此和諧,充滿無限生機(jī)。人們在對待自然物與社會問題時是這樣,要延年益壽也必須這樣一一既復(fù)歸人之先天,又與宇宙萬物(包括人在內(nèi))和諧相處。
人自降生之后即有各種不利于其生長的外界因索的干擾,“閑邪存其誠”(《乾·文言》)就是修煉身心,延年益壽的好方法?!吨芤住分杏性S多這樣的養(yǎng)生道理。
首先,“閑邪存其誠”,防范邪惡不使其侵入于心,保持內(nèi)心之誠。這不但是儒家,也是道家,道教的養(yǎng)生出發(fā)點和根木。
其次要“懲忿窒欲”(《損·大象》),“慎言語,節(jié)飲食?!?/span>(《頤·大象》)。既不使外欲傷身,也不使言語招禍,或飲食不當(dāng)而損害身體。因此,《易》作者主張“君子以懿文德”(《小畜·大象》)即細(xì)行必矜,獨善其身。
第三,強(qiáng)調(diào)道德的修養(yǎng)對于身心健康的至關(guān)重要?!兑住分髡咧鲝埿奚聘倪^,習(xí)他人之長,補(bǔ)己之短。如《蹇·大象》:“君子以反身修德”;《益·大象》:“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薄肚の难浴罚骸胺e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薄断缔o傳下》:“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薄兑妗ご笙蟆罚骸熬右砸娚苿t遷,有過則改?!薄洞笮蟆ご笙蟆罚骸熬右远嘧R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钡谒模皹诽熘保ā断缔o傳上》),一切順乎自然規(guī)律。這些思想也都是道教煉丹所堅持的。
四、天地變化,圣人效之
1.天人合一論的典范
《系辭傳上》說:“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這是《周易》中對天人合一論比較典型的論述,
《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論主要包括如下的內(nèi)容:
第一,天人互相感應(yīng)。例如,《乾卦·彖傳》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辟Y猶賴也;統(tǒng)者,屬也。這是說,萬物依賴“天”之德而有始,而萬物又屬于天?!独へ浴ゅ鑲鳌氛f:“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薄洞笥小ど暇拧吩唬骸白蕴斓v之,吉,無不利?!?/span>
《無妄·彖傳》曰:“……大‘亨’以正,天之命也?!薄洞笮蟆ど暇拧吩?,“何天之衢,亨?!备吆嘞壬f:“何讀為荷,擔(dān)也,受也。衢讀為庥,庇蔭也。亨即享字,祭也。筮遇此爻,在受天之庇萌,宜舉行享祭。”《革卦·彖傳》又說:“……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中孚卦·彖傳》:“……中孚以‘利貞’,乃應(yīng)乎天也。”
不過,《周易》中的天人感應(yīng)論與在它之前存在的那種天人直接相通,而無中間環(huán)節(jié)的天人感應(yīng)論不同:一是《周易》作者認(rèn)為,“易與天地準(zhǔn),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系辭傳上》)。在《周易》作者看來,《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不是《易》效法天、地、人,而是天地、人效法《易》。因此,人們只要按《周易》卦爻變化的原則行事,那么,就一切合符天意,萬事大吉。二是《周易》中的《傳》還從卦象的角度賦予了天地以等級觀念。《說卦傳》認(rèn)為天即乾卦,又稱為父和君。地即坤卦,又稱為母。天和地比較,“天尊地卑”(《系辭傳》上),貴賤不同。至于人,《周易》也認(rèn)為有王、圣人、賢人、君子、大人、小人、百姓等等不同的等級。
第二,天和人必須和諧。《乾·文言》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秧
這里的鬼神非指宗教之鬼神,乃指天地造化之跡,也就是自然規(guī)律的功用。北宋張載說:“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保ā墩伞ぬ推罚皻庥谌松浑x,死而游散者謂魂”,“物生既盈,氣日反而游散,至之謂神,以其仲也;反之為鬼,以其歸也?!保ā墩伞游锲窂堓d關(guān)于鬼神是陰陽二氣屈伸、變化的思想正好是對《周易》《乾·文言》中鬼神的極好解釋?!兑住纷髡哒J(rèn)為,天與人和諧不是所有人都能達(dá)到,只有掌握自然規(guī)律者才能進(jìn)入這種極髙的堍界。
第三,人必須效法天地。怎樣效法?一是通過認(rèn)識自然,了解自然去認(rèn)識其規(guī)律·這就是《系辭傳上》說的“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二是了知事物的始終一一推原出“始”為何物?!敖K”為何物,從而知道“生”為何物,“死”為何物,達(dá)到既樂生又不畏死。
第四,效法自然的方法是摹擬。《系辭傳上》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jì)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薄兑住纷髡哒J(rèn)為,《易》即摹擬天地自然而作,天地怎樣,《易》即是怎樣。這里的“不違”也就是相似相同。這里的“不過”即是沒有差忒。
《易》作者認(rèn)為,天地自然仿佛有“智慧”,其智慧遍及于萬物,其規(guī)律包含在天下一切事物中而沒有一點差忒。而《易》也包融了自然界萬事萬物的所有問題,以反映了自然規(guī)律的《易》道去解決天下的所有問題,也絕對不會出現(xiàn)遺漏和差忒,不存在過或不及的問題。這樣人們便會達(dá)到“樂天”——順乎自然,“知命”——承認(rèn)并且順應(yīng)客觀規(guī)律,能夠做到這樣,當(dāng)然不憂了。《易》作者認(rèn)為,通過這樣的摹擬,世界如何,《易》亦如何,二者幾乎完全一致,所以說“不違”、“不過”、“不流”、“不憂” 。
元代道教學(xué)者俞琰說:“丹法以天為鼎,以地為爐,以月為藥之用,而采取必按月之盈虧。以日為火之候,而動靜必視日之出沒。自始自終,無一不與天地合。”(《周易參同契發(fā)揮》)可見,道教煉丹必以天人合一論為其基礎(chǔ),與《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論有著極其密切的聯(lián)系。
2.煉丹途徑的啟示。
《周易》中有泰卦與未濟(jì)卦。泰卦是乾下坤上,象征天地相交,陰陽相接,萬物無不通暢。未濟(jì)卦是坎下離上
,坎為水,離為火,象征《周易》所蘊藏的自然與社會的矛盾即將在新的階段上重新開始,物不可以終窮。事物生生不已,永遠(yuǎn)沒有止境。
以上這種思想對道教煉丹很有啟示,道教內(nèi)丹的基本途徑是坎(水)離(火)相交,生命機(jī)體生生不息,內(nèi)則各部分平衡相融,外則和諧統(tǒng)一。這種思想可能受到《周易》泰、未濟(jì)的啟迪,難怪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說》“推演五行,較約而不繁,舉水以激火,奄然滅光明。日月相薄蝕,常在晦朔間,水盛坎侵陽,火衰離晝昏,陰陽相飲食,交感道自然。”清代劉一明對此解釋說:“金丹之道,陰陽調(diào)和之道,陰陽和則生丹,陰陽背則敗道。”
五、遠(yuǎn)古高功夫師的足跡
1.存不存在湮沒的周易功?
《周易》中是否存在內(nèi)丹功法?回答是肯定的。首先是《周易》中有比較系統(tǒng)的內(nèi)丹理論。例如:“天地變化,圣人效之”的天人合一論;順生人、逆成丹的雛型——原始反終,以知生死,從而復(fù)歸太極;“復(fù)見天地之心”的原始的煉丹火候論。其次,《周易》中對人們修養(yǎng)德性的要求可能誘發(fā)出氣功?!肚の难浴氛f“閑邪存其誠”;《損·大象》說:“懲忿窒欲”《頤·大象》說“慎言語,節(jié)飲食”:《系辭傳上》說“無思也,無為也,感而遂通”等等,都有誘發(fā)出氣功的可能;第三,《周易》中的咸,艮、困、震、夬、頤等卦即有具體的修煉功法。
2.遠(yuǎn)古髙功夫師的偉大實踐
《周易》中盡管沒有具體的功法名稱及操作程序,但是卻留下了春秋時代以前髙功夫師練功實踐的一些片斷:
①咸卦功。《咸·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yīng)以相與?!边@是兌上艮下卦?!皟丁毕笳魃倥?、“艮”象征少男,少男少女,陰陽相應(yīng)相合?!皟丁庇譃闈?,“艮”又為山,澤在山上,澤水下滲,山沉穩(wěn)而堅定地承受?!断獭こ趿贰跋唐淠础?,咸同感,通撼。拇,足之大指。“咸其拇”,即撼動足之大指。
《咸·六二》:“咸其腓。”腓即小腿肚?!跋唐潆琛奔春硠有⊥榷??!断獭ぞ湃?,“咸其股?!惫杉创笸?。“咸其股”,即撼動大腿?!断獭ぞ盼濉?,“咸其晦?!被蓿蟊成系睦锛谷??!跋唐浠蕖保春硠雍蟊成系睦锛谷?。
②艮卦站樁功。艮卦是艮上艮下。艮卦卦辭說,“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本褪钦f練功開始時,脊背如山一樣靜止,全身都寧靜無動,斂神入靜進(jìn)入山的心態(tài),穩(wěn)當(dāng)泰然,達(dá)到了唯我又無我,對外界毫無感覺,甚至有人走過庭院也看不見,感覺不到庭院里有人?!遏蕖こ趿罚骸棒奁渲骸?,趾乃腳趾。“艮其趾”,即從腳趾開始靜止?!遏蕖ち?,“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彪铻樾⊥榷恰!棒奁潆琛保凑{(diào)整小腿肚?!遏蕖ぞ湃?,“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毕蓿?,是人體上體與下體交際的地方。夤、即膂,是連結(jié)上下體的東西,即夾脊肉、脅部肉,把夤裂開了,人體將分為兩部分。“薰心”,心如火熏一般。這里講了腰部、脊背肉,脅部肌肉的調(diào)整。放松、腰要中正,不可僵硬。心如火灼。
“六四:艮其身。無咎?!边@里指調(diào)整腰部以上的身體,主要指胸腹,要求身軀象山一樣安靜、寧靜。《艮·六五》:“艮其輔,官有序,悔之?!薄拜o”,即頰骨?!棒奁漭o”,即把整個頰骨、臉部都放松,寧靜下來。“言有序”,可能是練功中默念的咒語(可引申為練功意念),耍按規(guī)則,順序進(jìn)行?!遏蕖ど暇拧罚骸岸佤?,吉?!薄岸亍?,借為“耑”,即頭。練功時頭部要調(diào)整好,要正中,寧靜、安祥,與天相接,光明。這種艮卦功要求練功時想著山的形象,自己完全與山合為一體,自己的腳即是山腳,腰即是山腰,頭即是山頂,寧靜地站立于天地之間,周身感到穩(wěn)定,心態(tài)平靜自然,磊落大方,仿佛與宇宙融合,與天地相通,甘露紛紛霏霏降落下來,沐浴著全身。
③復(fù)卦功。復(fù)卦是震下坤上?!稄?fù)·彖》說“復(fù)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fù)其道,七日來復(fù),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fù)其見天地之心乎?”復(fù)卦是內(nèi)卦為“震”,為動,陽剛發(fā)而欲快。外卦為“坤”,為順,虛無空曠,任其上升,發(fā)展。復(fù)卦是一陽爻在下,五陰爻在上,象征陽剛初萌,深藏于地,正在逐漸孕育、發(fā)展。說明陰陽二氣的變化是陰氣發(fā)展到至極,物極必反,陽氣即萌發(fā)出現(xiàn)。陰陽周而復(fù)始,天地萬物流傳不息。而五陰爻在上,一陽爻在下發(fā)動,也可以理解為老子講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
五陰爻在上即是“虛極”,“靜篤”。一陽爻在下即是“萬物并作?!睆?fù)即是萬物循環(huán)往復(fù)。這要求練內(nèi)丹的人要了解陰陽反復(fù)之道,不要一味追求事物的成熟、壯或鼎盛,而要清心寡欲、安靜、做到如象每年十一月(建子)冬至、天地正于虛靜中開始孕育“萬物并作”一樣。
④夬卦功。初九曰,“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本湃唬骸皦延陧枺袃?,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恒,無咎?!边@里的“趾”即腳趾,“頄”即顴骨?!皦延谇爸骸?,“壯于頄”,即要求練功時腳趾與顴骨都要恰當(dāng)配合其他部位的動作。
⑤頤卦功。初九曰:“舍爾靈龜,觀我朵頤?!鄙?、棄也。爾,你也。靈龜,明智的龜,是可以不食而長壽的動物,也是一種美味佳肴。朵頤,口頰蠕動欲食甚至垂涎欲滴的樣子。這可能是練功時用舌尖頂住上顎,一味想到美味——龜,而使任督相通,致使津液涌于□腔的狀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03/12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術(shù)數(shù)》與傳統(tǒng)數(shù)學(xué)
下一篇: 《易》科學(xué)與《易》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