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武學的萌芽與早期的道教武術
引 言
題目稱武學而非武術,是因為本文所探討的主要是武術思想層面,而非技術層面。當然,對技術層面也會有所涉及,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對傳統(tǒng)武術而言,思想和技術真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互倚互存。當然,就本文而言,重在前者。
就中國傳統(tǒng)武術而言,并非只局限于技擊,而是一門包含了諸多文化內(nèi)涵的龐大體系。盡管,中國歷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有“重文輕武”的傳統(tǒng),視武術為“末技”。一般來說,文化人往往不屑于武技;習武人中,有文化者亦是鳳毛麟角。不過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是,古往今來,成就較高的武術家往往都并非是一介武夫,而是文化層次較高的人。足見文武之道,相輔相成。現(xiàn)舉幾例:
如明代的唐順之,參與過平倭??官撩麑⑵堇^光曾向唐順之請教槍法,而唐順之則親自持槍為戚繼光示范,足見二人英雄相惜。唐順之曾著有《武編》,在此書中他對古代傳下來的武術進行了研究和注解。不過,唐順之并非戚繼光那樣的行伍出身,他本人中過進士,曾出任兵部主事、翰林編修,最高做過太仆少卿。唐的文采十分出眾,與王慎中、歸有光合稱嘉靖三大家,有《唐荊川先生文集》傳世。而武術可以說僅僅是他的個人愛好。
再如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黃宗羲之子黃百家,乃是內(nèi)家拳的傳人。黃宗羲去世后,黃百家繼續(xù)編纂,最終完成了《宋元學案》。黃百家在武術上師從內(nèi)家拳家王征南,并著有《內(nèi)家拳法》一文。此文是研究中國古代武術的寶貴資料。
清代著名的武術家、武學理論家萇乃周同樣出身書香門第,是歲貢生。據(jù)《重修汜水縣志》記載,萇乃周“潛心《周易》,洞徹陰陽起伏之理,遂刪定古人拳譜,向背出入,條分縷析,細入毫芒”。因其對于武術的癡迷,最終放棄了科舉,而一心陶醉于鉆研武術,終成一代武學宗師。萇乃周的武學著作多引經(jīng)據(jù)典,體現(xiàn)出了其本人不凡的文化功底。
近代如清末民初的孫祿堂,曾著《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皆以易學、道學論武,吸引了大批讀者,一時間慕名拜訪者絡繹不絕。當時用傳統(tǒng)哲學解釋武學的,又豈止孫祿堂一人?形意拳家薛顛,因在教拳時常用禪、道的理論解說拳術,被人贊譽為是“所談皆易理易數(shù),所演皆象勢象形,全革花勢浮文之俗套。闡揚禪理,發(fā)為武術,學者一經(jīng)指授,莫不洞明竅要,不但僅能鍛煉身體,且可由此明心見性”。
還有詩、書、畫、醫(yī)、拳并稱五絕的民國奇士鄭曼青,也是文人習武之典型。其中,其拳法師承民國的楊式太極拳名家楊澄甫先生。鄭曼青一生著述頗豐,有《唐詩針度》、《玉井草堂詩集》、《鄭曼青畫集》、《曼髯三論》、《女科心法》、《談癌八要》、《鄭子太極十三篇》、《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老子易知解》、《論語釋旨》、《易全》等等。其中《鄭子太極十三篇》為近代論太極拳的難得佳作,鄭曼青在此書中嘗試用易道、醫(yī)學、物理等解釋太極拳?!多嵶犹珮O拳自修新法》出版時,更有蔣介石、于右任為此書題詞,顧維鈞為之作序。1949年后,鄭曼青赴臺灣,繼續(xù)致力于太極拳的推廣。晚年時,又旅居美國,將太極拳傳播到大洋彼岸。鄭曼青為太極拳在海外的傳播和發(fā)展所作出的貢獻,在20世紀難有與之比肩者。今天,臺灣和美國的太極拳習練者,多為鄭氏的門人弟子。
當代,最值得一提的是頗有國際影響力的功夫巨星李小龍。曾在華盛頓大學攻讀哲學(一說為“選修”)。2009年,李小龍的武術著作在國內(nèi)首次出版。只要翻閱這些著作,便不難感受到李小龍對道家思想的推崇備至。他不僅經(jīng)常引用《道德經(jīng)》闡釋其對功夫的理解,甚至還對道家思想有過專門論述。其遺著《功夫之道》共四部分,其中第三部分即是《中國功夫中的道家思想》。不僅如此,李小龍本人也曾實修一些佛道的功法,并且對這些功法有著自己的獨到理解。
這些例子,足以證明,中國傳統(tǒng)武術乃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技藝。
可以說,傳統(tǒng)武術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傳統(tǒng)文化的各個方面都有所吸收,其中就包括了道教丹道。對于傳統(tǒng)武學中的丹道,這里僅僅簡單舉幾個例子以窺其一斑:
武學經(jīng)典《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據(jù)說傳自達摩,不過究其內(nèi)容,與道教丹功更為相近。這兩部經(jīng)書版本很多,但無論哪個版本,都會出現(xiàn)的陰陽、精氣神、經(jīng)脈等內(nèi)容。這顯然非佛教所有,卻是道教修煉歷來所重視的。還有金水、玉莖、昆侖、元海等等,乃是丹道特有的術語。且在《易筋經(jīng)》文中,更出現(xiàn)過“順施成人,逆用成仙”這樣明顯的道教痕跡。佛言成佛,何言成仙呢?可以這么說,即使此二經(jīng)中的功法與古印度瑜伽之類的氣功或佛教中的某些功法存在某些關聯(lián),如今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這兩部經(jīng)實際上已是完全被丹道理論改造過的面貌了。這兩部經(jīng)的出現(xiàn),不僅反映了中國佛教對道教的吸收,也證明了道教內(nèi)丹功法確實對武術有所影響。
清代萇乃周在其武學著作中多次談及丹功修煉相關內(nèi)容,并且用到道教內(nèi)丹隱語。近代的武術學者徐震曾對此評論說:“(萇乃周)崇信信道教,想要練成‘金丹不壞之體’、‘超凡入圣’這是他的落后面。”徐如此評價,用今天的眼光看來顯得十分幼稚可笑。但從反面印證了萇氏受道教影響很深的事實。
武俠小說中關于所謂“內(nèi)功”的描述并非空穴來風,實際上正是對融入傳統(tǒng)武術中的道教內(nèi)丹修煉的一種經(jīng)過藝術夸張的表現(xiàn)。如金庸在《笑傲江湖》中所寫的“欲練此功,必先自宮”的葵花寶典,根據(jù)臺灣學者龔鵬程《葵花寶典》一文考據(jù),古代的某些修煉者為了避免欲根不凈、元陽走泄,的確采用過凈身修行的方法。通過本文,再閱讀小說,同樣可以對小說中的相關情節(jié)有一個較為實際的認識。
丹道和傳統(tǒng)武術都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特別是道教丹道學對人生命的探討、對健康的追求,對于今天的人們?nèi)跃哂袉l(fā)意義。盡管近些年來,丹道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對于廣大人民群眾來說,仍顯曲高和寡。相對而言,武術更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很多人通過習練太極拳以及其他拳術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如果以武術作為丹道修煉的“方便法門”,不僅可以有利于道教丹道思想的傳播,使更多人的健康受益,而且也可以使人們對傳統(tǒng)武術有更全面的認識,有利于傳統(tǒng)武術的發(fā)揚光大。
中國傳統(tǒng)武術本身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尤其是許多外國人,正是通過中國傳統(tǒng)武術開始了解中國文化,并由此喜歡上中國文化。特別是太極拳,被很多國外的人士稱為“哲學拳”,受到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民眾的歡迎。但目前,我國學者對傳統(tǒng)武術的研究主要局限于體育領域,而對其的文化內(nèi)涵的發(fā)掘還遠遠不夠。與此同時,道教的一些養(yǎng)生功法,也受到很多國內(nèi)外人民群眾的喜愛??梢哉f,不論丹道還是傳統(tǒng)武術,都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全世界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目前,我國學者對傳統(tǒng)武術的研究主要局限于體育領域,而對其的文化內(nèi)涵的發(fā)掘還遠遠不夠。
此外,還有很重要一點。傳統(tǒng)武術的功力訓練中廣泛汲取佛道二教的修煉方法,但由于歷史久遠,相關領域研究過于薄弱,導致這些功法資料面臨失真、甚至失傳的可能。上世紀,曾有武術學者采訪過筆者的師爺、太極梅花螳螂拳第五代傳人閻學信。后來,這位學者在其著作中記述螳螂拳的功法,包括了“達摩祖氏三回九轉(zhuǎn)還陽法、太乙真人八段錦、魯?shù)蚁墒磩庸Α?。筆者曾對其中的魯?shù)蚁墒呛畏缴袷グ偎疾坏闷浣?,后在研究道教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魯?shù)蚁蓪崬殛懙叵?/span>之誤也,其功法應為陸地仙十二動功,乃是以十二個陸地神仙命名十二種功法。武術學者由于對宗教缺乏了解,竟然生造了一個神仙,并將動功誤記作洞功,鬧了一個大笑話。原本深入民間、考察傳統(tǒng)武術,乃是一好事。但是出現(xiàn)這種失誤,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而太乙真人八段錦這種功法,據(jù)筆者了解,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分罕見,幾乎失傳。筆者還曾了解到,北京白猿通背拳門內(nèi)也有一套八段錦,與今天流行的版本不同,內(nèi)容更為復雜,風格更為古樸?;驌?jù)此可認為,太乙真人八段錦也是一套類似的功法。這些功法若保存到今天十分不易,有必要對其進行研究、整理和挖掘。
成功的例子,如:1993年,由武漢體育學院承辦、鄖陽地區(qū)體委、武當拳法研究會承辦的國家體委科研課題《武當拳派源流、拳系及內(nèi)容研究》獲“科技進步三等獎”。此課題考察了武當功夫的歷史和現(xiàn)狀,介紹武當功夫獨特的理論與技術體系,否認了“張三豐無其人”、“武當無拳”等論點。
又如:對《張三豐全集》的研究,盡管,張三豐被很多人認為是內(nèi)家拳的始祖,但卻很少有武術研究者認真閱讀過其原著。而在歷代高道中,道教學者對于張三豐的研究也屬于相對較少的。
一、傳統(tǒng)武學的萌芽與早期的道教武術
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歷史源遠流長,非三言兩語可概括。既然本文探討的是傳統(tǒng)武學和道教丹道,在切入正題之前,有必要先對早期的傳統(tǒng)武學和道教武術作一下簡單的概括。
(一)傳統(tǒng)武學的萌芽
今天可以見到的中國最早的武學理論,當推《莊子》中《說劍》和《吳越春秋》中“越女論劍”。由于《吳越春秋》成書于東漢,《說劍》當為更早。不過,二者皆非純粹的武學著作。其中,“越女論劍”屬于史書記載的一段,講的是越王勾踐向越女請教劍道。而《說劍》實際上是一篇寓言,講的是莊子借劍向趙王闡釋治國之道的故事。文中雖然有對劍術的描述,但實際上是以劍道論治道,且治道是主要方面,并非純粹探討的武術理論作品。不過,據(jù)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講,其祖上曾有“在趙者,以傳劍論顯”??梢姡墩f劍》這篇寓言的背景是有歷史根據(jù)的,也可知當時的劍術已經(jīng)形成了理論,只是具體內(nèi)容已無從知曉。如今所能了解的最早有名目的武學著作是《漢書·藝文志》中所記載的“蒲苴子弋法四篇、劍道三十八篇、手搏六篇”,屬于兵技巧十三家中的三家。此外,這十三家還包括了射法和蹴鞠等篇。據(jù)《藝文志》稱:“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也?!庇纱丝芍?,這些武術理論是為軍事作戰(zhàn)服務的。盡管,《藝文志》中記載的這些典籍均已遺失,但可以看到那時的武術理論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體系,并且可直接應用于實戰(zhàn)。
傳統(tǒng)武術真正繁榮是在明清至民國。這段時期,各種武學著作大量涌現(xiàn),如俞大猷的《劍經(jīng)》、唐順之的《武編》、吳殳的《手臂錄》、王宗岳的《太極拳論》等等。本文所依據(jù)的武學材料,也主要集中于這一時期。
-
早期的道教武術
今天的道教武術首推武當,然而武當功夫并非最早。早在東晉,著名的道士葛洪在《抱樸子外篇·自敘》中說:“曾受刀楯及單刀雙戟,皆有口訣要術;以待取人,乃有祕法,其巧入神。若以此道與不曉者對,便可以當全獨勝,所向無前矣。晚又學七尺杖術,可以入白刃取大戟。然亦是不急之末學,知之譬如麟角鳳距,何必用之。過此以往,未之或知。”
葛洪的這段自敘是目前筆者所了解的資料中關于道教武術的最早記載。由“口訣要術”、“乃有祕法”等語,可知這類武技的傳授十分隱秘,這倒是確實很符合道教傳統(tǒng)。而另一方面,也能夠從中推斷出,當時的道教武術已經(jīng)形成了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足見其傳承已久。而“其巧入神”、“當全獨勝,所向無前”等說法則充分表明,此類武技的實戰(zhàn)價值很高。可以說,無論是理論層次,還是實戰(zhàn)技巧,都已經(jīng)發(fā)展得較為完善了。但是,由于其傳授方式頗為隱秘,加上道教內(nèi)部對這類“不急之末學”也并不重視,當時的這些武技未能流傳下來。倒是應了葛洪本人所說的“過此以往,未之或知”,很是遺憾!
不過,需要指出一點:東晉時的道教武術尚未與內(nèi)丹修煉融合,或者說即使有也只是淺層次的,程度不深。從葛洪所言的“不急之末學”、“何必用之”等語中明顯可以看出,此類武術僅僅是在萬不得已時的應急手段,不似發(fā)展到今天的道教武術,已經(jīng)可以將武技作為修煉的一部分。當然,這與東晉時的內(nèi)丹學尚不成熟有很大關系。根據(jù)當今丹道研究公認的說法,道教內(nèi)丹理論大成時期是可以上溯至黃帝時期,然而真正普及廣傳卻是唐末和宋朝的事情。而從現(xiàn)有的武術資料中看,丹道內(nèi)容的大量出現(xiàn)也是從明清開始,這與內(nèi)丹學的發(fā)展是能夠大致對應的。如今的太極拳中流傳著一句傳自明代道士張三豐的遺訓:“愿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徒為技藝之末。”從“不急之末學”到“不徒為技藝之末”,其中反映出了道教武術的演變。回顧歷史,再看今天,丹道對于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影響早已不再局限于道教武術了。
以下將詳細論之。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復歸于無極_志同道合的武術與道家
下一篇: 修之為丹——概說丹道與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