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遠(yuǎn)鵬
黃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人類走向文明社會的始祖。是他,歷經(jīng)52戰(zhàn),打敗了榆罔,誅殺了蚩尤,平息了戰(zhàn)爭,統(tǒng)一了三大部落,結(jié)束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聯(lián)合體,人類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
|
(一)
中國人一向被稱為“炎黃子孫”,“炎黃”即指炎帝和黃帝.他們代表了上古中國的兩個部落,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黃帝在古籍中頗具神秘色彩。古代帝王世系,不論虞夏商周,莫不以他為上古始祖。所以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著作——司馬遷的《史記》其中第一篇《五帝本紀(jì)》的第一句,即以“黃帝”冠其首:“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關(guān)于黃帝的身世,還有一些記載,《五帝本紀(jì)》的集解有:“徐廣曰:號有熊。”索隱曰:“注號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故也。都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
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山海經(jīng)》中還有一些記述黃帝之處,茲列舉如下:
1、《西山經(jīng)》:(峚山),其上多丹木,員葉而赤莖,黃華而赤實,其味如飴,食之不饑。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span>黃帝乃取峚山之玉榮,而投之鐘山之陽。
2、《西山經(jīng)》:……曰軒轅之丘,無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黃。
3、《海外西經(jīng)》:軒轅之國在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在軒轅國北。其丘方,四蛇相繞。
4、《大荒西經(jīng)》:有軒轅之國,江山之南棲為吉,不壽者乃八百歲。
5、《北山經(jīng)》:軒轅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竹。
6、《大荒西經(jīng)》:有軒轅之臺,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軒轅之臺。
7、《海內(nèi)經(jīng)》:黃帝妻雷祖(一曰“螺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至大師兄,生韓流,韓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8、《大荒東經(jīng)》: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黃帝生禺?,禺?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處東海,是為海神。
9、《大荒北經(jīng)》: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
10、《海內(nèi)經(jīng)》: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
11、《大荒西經(jīng)》: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12、《大荒東經(jīng)》: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fēng)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日“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撅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13、《海內(nèi)經(jīng)》: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嗥爰過,黃帝所為。
14、《大荒北經(jīng)》: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yīng)龍攻之冀州之野。應(yīng)龍畜水,蚩尤請風(fēng)伯雨師,縱大風(fēng)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還有幾條,我們在下面的論述中將會引用到,茲不單列;上列幾條,在下面的論述中倘若涉及,為節(jié)省篇幅計,將不再全文抄錄,僅指出上引“第某條”。
歷史,無限悠遠(yuǎn)。
(二)
軒轅之國,為黃帝入主中原之前的領(lǐng)地;“國于有羆”,也就是“國于有熊”。然而,軒轅之國在何處呢?
郭璞注曰:其國在山南邊也,《大荒經(jīng)》曰岷山之南。
清吳任臣案——《博物志》:“西北有軒轅國,在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睆埡狻端夹x》云:“超軒轅于西海兮”。謂此。《圖贊》曰:“軒轅之人,承天之佑,冬不襲衣,夏不扇暑?!?/span>
清郝懿行則云——“《大荒西經(jīng)》說軒轅之國江山之南,此云岷山者,以大江出岷山故也?!?/span>
我們認(rèn)為,軒轅之國,它并不在東方而在西方,即現(xiàn)在的匈牙利。中國歷史上載“軒轅之國是黃帝當(dāng)諸侯時的領(lǐng)地。因名軒轅,故稱軒轅之國?!薄逗M馕鹘?jīng)》曰“軒轅之國在窮山之際”,正是說明它在歐洲西部。據(jù)匈牙利人自己敘述他們第一代國王是位了不起的英雄,名“阿爾伯特”。從語言學(xué)角度看,“阿爾伯特”正是“有羆氏”(意大利語Alpi,法語Alpes,即“有”,因此,“有熊氏”應(yīng)為“有羆氏”,“熊”是總稱)的古讀,因為那里盛產(chǎn)人熊而得名;又說原來曾住在新疆、中亞一帶,這正符合《西山經(jīng)》中有關(guān)黃帝的平圃即槐江之山的地理位置。
《山海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記曰: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時之水出焉,而北流注入渤水……實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狀馬身而人面,虎文而鳥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南望昆侖,其光熊熊,其氣魂魂;西望大澤,后稷所潛也,……北望諸,槐、鬼、離、侖居之,鷹鸛之所宅也;東望桓山四成,有窮鬼居之,各在一搏。爰有瑤水,其清落落。”
槐江,就是槐鴻,即后來之回訖。丘時之水,就是額爾齊斯河,額爾,就是河;泑水,即鄂畢河;瑤水,就是葉尼塞河,塞,為水的古讀。這些地方,全在前蘇聯(lián)境內(nèi)。這些進(jìn)一步說明,西泰山就是阿爾泰山,可見黃帝當(dāng)時的活動范圍有多么之大,是不可以現(xiàn)時中國境域來局限的。
人類的智慧可窮宇宙六合
更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神英招司之”這句話。英招,即仰韶;仰韶文化發(fā)現(xiàn)地有仰韶廟,因而得名?!暗壑狡浴?,過去有專人管理,這個人死去后被尊為神。而平圃之民,向內(nèi)地遷徙,來到河南,故今河南新鄭縣有一山名叫軒轅山。在中國,分布面較廣的仰韶文化,大體為公元前3000—前1000年,正是在黃帝至西周階段,可能是在黃帝成為天下之共主,建都于河南之后。這時的古文化遺跡,已從新石器末期進(jìn)入了鐵石并用時期,并且是以制作彩陶為特征的,因而又叫彩陶文化。仰韶文化的傳播與黃帝家族的動向有關(guān),今臺灣南部的平埔人可能就是隨黃帝由阿爾泰山遷至中原,后又繼續(xù)南遷的。今日的平埔人可能就是當(dāng)年平圃人的后裔,他們至今仍向南敬天,因為平圃在昆侖與天山之北;向北祭祖,因為臺灣位于中原之南。由此可見,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固有領(lǐng)土,這是有力的佐證。
(三)
在中國神話系統(tǒng)中,有一個十分著名的人物,那也是黃帝。然而,關(guān)于黃帝的類屬,是人還是神,歷來有兩種意見。
從《史記·五帝本紀(jì)》中可以看出,司馬遷基本上是把黃帝軒轅氏當(dāng)作人而非神來看待的,盡管是受到歷史的局限,他仍然擯棄了許多神話等非歷史材料。當(dāng)他寫作《史記》時,根據(jù)他當(dāng)時能夠見到的史料,采取了嚴(yán)謹(jǐn)?shù)目茖W(xué)的態(tài)度,“擇其言尤雅者”,選擇那些比較可靠的史料,編撰了《五帝本紀(jì)》。他這樣寫道:
“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坤先生難言之。……予觀《春秋》《國語》,其發(fā)明《五帝德》、《帝系姓》,顧弟弗深考,其所表現(xiàn)皆不虛?!稌啡庇虚g矣,其軼乃時時見于他說。非好學(xué)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雅”者,正也;“馴”者,順也。“不雅馴”,并非有什么褻瀆污蔑處;“難言之”,是不易解釋得通,強調(diào)的應(yīng)是符合“古文”,符合歷史實際。中國的史家傳統(tǒng)與風(fēng)范,是以事實為依據(jù)?!白硬徽Z怪力亂神”,所以孔子講的黃帝,就排除了神話成分;歷史上也不乏殺身以紀(jì)實的史官,司馬遷從建立信史出發(fā),在論黃帝時就剔除了一些“不雅馴”的材料。
實際上,在《山海經(jīng)》中,黃帝家族的譜系脈絡(luò)是十分清晰的,而且符合史籍記載(詳見附表)。
附表:《山海經(jīng)》黃帝家族譜系表
![]() |
如果有人用“神話說”的否定態(tài)度,輕易地一筆勾銷歷史,恐怕是一種不慎重的作法。
《山海經(jīng)》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chǎn)、巫術(shù)、宗教、醫(y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現(xiàn)象地負(fù)海涵、包羅萬匯。
在《山海經(jīng)校注》中,“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條下,有幾人作注:
郭璞云:“即禹父也。《世本》曰:‘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焙萝残性疲骸肮妒辣尽吩疲骸馍呿?,顓頊生鯀’,與《大戴禮帝系》世次相合,而與前文‘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之言卻復(fù)相背,郭氏蓋失檢也。大抵此經(jīng)非出一人之手,其載古帝王世系,尤不足據(jù),不必強為之說?!?/span>
珂案:郝說是也。且尤有進(jìn)者,神話之世系不可以歷史之世系律之。即如此經(jīng)“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之白馬,亦當(dāng)是生物之白馬,而非人姓名也。此與《大荒北經(jīng)》記“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疑亦當(dāng)是同一神話三分化,彼經(jīng)之“白犬”即當(dāng)于此經(jīng)之“白馬”也。犬馬既俱生物,則經(jīng)所記者,自是神話,何可以歷史律之乎?以歷史釋神話,宜恒扦格而難通也。
這里,袁珂先生是把《山海經(jīng)》中的這兩條記載當(dāng)作了神話,殊不知,“黃帝生……弄明”,這“弄明”即“羅馬”(詳后文),這是一段歷史,而并非神話。
另外,《山海經(jīng)》中所說的白犬,白馬,也并不是白色的狗,白色的馬,而是族稱或地域的名稱,“白馬是為鯀”,說明后來成為鯀的領(lǐng)地,它在多瑙河中下游之陽,大約在巴爾干半島一帶。這怎么能說成是黃帝生了白狗,又生了白馬呢?用這些來證明黃帝非人,證明黃帝是獸,未免太不“雅馴”了吧!
后來,在《山海經(jīng)全譯·序》中,袁珂先生又是這樣分析的:
“《山海經(jīng)》書中,記有好些神譜,有帝俊的神譜,有炎帝的神譜,有黃帝的神譜,等等。其他歷史性的書中,也記有若干古代帝王的譜系。我們?nèi)羰菍⒍咦饕粚φ沼^察,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事實:神話與歷史竟是同步的?!?/span>
“神譜和人譜其實并沒有什么不同。以知原始初民是半口耳相傳的神話視為他們的歷史的?!纱丝勺C,在上古時期,神話和歷史實在同出一源?!?/span>
琴棋書畫,君子四寶。
令人不解的是,既然“神譜和人譜其實并沒有什么不同”,“神話和歷史實在同出一源”,那為什么只能得出“原始初民是將口耳相傳的神話視為他們的歷史的”這一結(jié)論而不是“原始初民是將口耳相傳的歷史視為他們的神話的”這一結(jié)論呢?換句話說,是原始初民混神話于歷史呢,還是袁珂先生混歷史于神話呢?
事實上,關(guān)于黃帝的“神話”并不多見,如黃帝教虎豹熊羆作戰(zhàn),并非神話,也不是教幾個獸方的部落去作戰(zhàn),而是真的驅(qū)趕野獸去打仗(這在后來的中國古代史中亦不乏例證)以打敗炎帝榆罔。戰(zhàn)蚩尤過程中的大風(fēng)、大霧、大雨、干旱等傳說,也不是神話。因為蚩尤當(dāng)過風(fēng)后,應(yīng)龍是黃帝的雨師,女魃是西方之女子,曾居住在中東及中亞地區(qū),那里發(fā)生過嚴(yán)重的干旱,屬世所罕見。據(jù)西方學(xué)者說:這次長達(dá)約70年的干旱,毀滅了兩河流域的輝煌文化?!渡胶=?jīng)》中也提到叔均為此向帝告了女魃的狀,女魃于是隱居起來了。
否定黃帝的存在,不承認(rèn)黃帝是歷史上的真人,最具代表性的論據(jù)有如下兩個?!洞蟠鞫Y記·五帝德篇》:
宰我問于孔子日:“昔者予聞諸榮伊令:‘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耶?抑非人耶?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日:“……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日三百年。”
實際上,孔子是說黃帝生前和身后的影響會長期存在,而且連宰我自己也曾明白地說過:“上世三傳,隱微之說,卒業(yè)之辨,暗忽之章,非君子之道,則予之問固矣。”
另一個例子見《太平御覽》卷七十九引《尸子》:子貢日:“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日:“黃帝取舍己者為人,使治四方,不計而耦,不約而成,此之謂四面?!?/span>
持“神話說”的論者認(rèn)為:“黃帝的相貌也生得極奇怪,傳說他長有四張臉。”(袁珂:《中國古代神話》,106頁)
實際上,“黃帝四面”并不是黃帝真的長有“四張臉”,《管子》說:“昔者黃帝得四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蔟埍嬗跂|方,大封辨于西方,祝融辨于南方,后土辨于北方。”
過去,人們言必稱希臘,言必談羅馬,因為希臘羅馬曾代表了古文化的高峰。然而,古羅馬人又源于哪里?他們當(dāng)然不是現(xiàn)代意大利人,更不是三千年前的伊特魯里亞人,而是從東方來的一個民族。前面我們所引第9條中的“弄明”,亦即羅馬。《十六經(jīng)·立命》說:“昔者黃帝宗質(zhì)始好信,作自為象,方四面,付一心,四達(dá)自中,前參后參,左參右參,踐立履參,是以能為天下宗?!?/span>
“作自為象”,可以作成自己的像;“方四面”,即四座像各向東、南、西、北,坐在四個方向,表明自己通達(dá)天下之情理,而且重視信義和虛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要求,那么肯定會有一把“方四面”的椅子。最近,據(jù)電視中報道,西方學(xué)者用電子計算機把古羅馬神殿復(fù)原出立體圖形,我們看到在寬敞的大殿中間有一把“方四面”的連體坐椅,正符合《十六經(jīng)》所談精神,從而證“作自為象,方四面”絕非虛構(gòu)。因為它是按黃帝的規(guī)格修的廟,說明古羅馬與黃帝家族的密切關(guān)系。
通過以上分析,應(yīng)該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黃帝是一個歷史人物,有關(guān)黃帝的神話傳說都是以史實為基礎(chǔ)生發(fā)出來的,史書上有關(guān)黃帝的若干記載基本上是歷史事實。
一枝楓葉入畫來。
(四)
黃帝既然是一個歷史人物,那么,他就應(yīng)該有史、有跡、有后裔。
關(guān)于上古時期黃帝的一些活動,除了前面我們所引《山海經(jīng)》第14條(郭璞注曰:“冀州中土地,黃帝亦教虎豹熊羆,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而滅之。”)外,先秦百家之言中也多有記載。
《太平御覽》卷79皇王部引《歸藏》云:“昔黃帝與炎帝爭斗涿鹿之野,將戰(zhàn)筮于巫咸”?!洞蟠鞫Y·五帝德篇》載:“宰我問于孔子,……孔子曰:黃帝少典之子也,日軒轅?!瓝崛f民,度四方,教熊貔豹虎以與赤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行其志?!薄兑葜軙L麥解》云:“蚩尤乃逐帝(赤帝),爭于涿鹿之河(按:當(dāng)為阿字),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于黃帝,執(zhí)蚩尤殺之于中冀……”《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記晉侯將出兵勤王,“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黃帝戰(zhàn)于阪泉之兆。”《戰(zhàn)國策·秦策》記蘇秦說秦惠王日:“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span>
關(guān)于黃帝傳說的記載,當(dāng)然要以《史記·五帝本紀(jì)》最為完整而可信,它終歸是我國古籍中對于黃帝史事的權(quán)威性記載。
據(jù)《五帝本紀(jì)》記載,黃帝的如下重要的政治、軍事活動都在涿鹿地區(qū)。先是“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繼而“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眱纱蝿倮?,黃帝又巡視各地,“東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最后,乃能“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span>
不久前,北京大學(xué)城市與環(huán)境學(xué)系王北辰先生,通過對歷史史籍的詳細(xì)考證和實地考察后著文確認(rèn),上述黃帝古跡均在今河北省涿鹿縣境內(nèi)。涿鹿古城和阪泉水在其礬山鄉(xiāng),釜山則是其保岱鄉(xiāng)窯子頭村北面的一山。
茅盾先生在《神話研究》中曾揣測:“我們有理由可以斷言禹以前的歷史簡直就是歷史化了的古代神話。黃帝和蚩尤的戰(zhàn)爭,也許就是中國神話上的神(黃帝)與巨人族(蚩尤)的戰(zhàn)爭?!钡绻巧裨捴械膽?zhàn)爭,又何史跡之有?盡管千百年來,黃帝是人是神,始終是一個謎,然而,《黃帝四經(jīng)》的出土,卻使5000年來的懸案迎刃而解了。
據(jù)1993年10月19日《武漢晚報》轉(zhuǎn)載《北京青年報》消息:《黃帝四經(jīng)》這本書在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入土、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在地下整整沉睡了兩千多年。93歲的臺灣史學(xué)家王塞先生和大陸余明光先生,都將《黃帝四經(jīng)》進(jìn)行注釋編譯。兩位老先生的結(jié)論是一致的:《黃帝四經(jīng)》不是偽書,它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是幾千年來出土的軒轅黃帝第一本書,也可以說是一本“治國之本”的書。那么,軒轅黃帝理所當(dāng)然再不會被歷史學(xué)家認(rèn)為是傳說時代的“傳說人物”了,而是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
黃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人類走向文明社會的始祖。是他,歷經(jīng)52戰(zhàn),打敗了榆罔,誅殺了蚩尤,平息了戰(zhàn)爭,統(tǒng)一了三大部落,結(jié)束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聯(lián)合體,人類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
另據(jù)1994年4月6日《長江日報》報道:神州最早的第一夫人,軒轅黃帝正妃嫘祖,為湖北宜昌人氏,這一推斷已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rèn)同。如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具備了父母并存的完整內(nèi)涵。
雄視天下
另外,新聞傳媒最近又陸續(xù)披露了軒轅后裔的消息。
據(jù)1994年5月17日《羊城晚報》報道:就目前的資料看,姓軒轅的只有江蘇省淮陰市泗洪縣軒轅耀這一家了?!_灣軒轅教會長王寒生老人棄官從事軒轅黃帝淵源考證研究,生前曾對女兒講,國內(nèi)應(yīng)有一家是姓軒轅的,并應(yīng)于1994年被找到。該教會總干事長王麗霞女士1994年4月專程來陜祭陵,見到軒轅耀。她將其父從日文翻譯的黃帝經(jīng)及黃帝姓氏源流譜贈送給軒轅耀各一冊。
未及一月,1994年6月10日,《長江日報》下午版上又出現(xiàn)一篇報道:《姓軒轅者非獨淮陰有——武漢也有軒轅氏》。文章披露:“今年53歲的軒轅素珍祖籍河南省睢縣。她說,自己和妹妹、第弟于1954年隨父親軒轅惠民(已去世)移居武漢。其妹軒轅素知在葛化集團工作,其弟軒轅凱今年32歲,有一個5歲多的女兒叫軒轅韻佳?!?/span>
由此應(yīng)該可以推知,黃帝軒轅氏是一位有血有肉、有子孫后代的真人,而并非神話人物。
《五帝本紀(jì)》載:“黃帝崩,葬橋山。”有人認(rèn)為,在陜西宏偉的黃帝陵墓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黃帝的遺骸物。但是,他也許沒有理會或者說并不了解下面的有關(guān)記述:“帝采首山之銅,鑄三鼎于荊山之陽。鼎成,崩焉;其臣左徹取其衣、冠、幾、杖而廟祀之。”(《綱鑒易知錄》)
“葬橋山”之說,久有爭議;而衣冠冢之事,卻沒有被重視。我國自古就有修紀(jì)念塔和衣冠冢的習(xí)俗,特別是對于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如堯死后,許多地方都有“堯葬”、“帝堯臺”。黃帝最后鑄九鼎而飛升,肉身炁化,只留下衣冠而沒有肉體就不足為奇。
或者還會有一天,會在眾多的非洲金字塔之中、中美的“九丘”之中,印度南部的墓葬中,確認(rèn)出堯的陵墓和紀(jì)念塔,而黃帝軒轅氏的真正陵墓,也未必不會在“荊山之陽”!
從唯物史觀出發(fā),“神”是神化了的人,“神話”是神化了的歷史;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是創(chuàng)下了豐功偉績的人,但又不是一般的人,它是繼炎帝之后,使中國以及全世界進(jìn)入文明時代的歷史巨人和開拓者,同時也是修煉至道肉身炁化飛升的得道真人——這也是他被神化的基本原因。今天,我們應(yīng)該讓黃帝從神話回歸歷史,顯示出“人文初祖”博大精深的歷史內(nèi)涵!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13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軒轅黃帝評傳(節(jié)選)——之黃帝與道家···
下一篇: 列子御風(fēng)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