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朱雙琴(右)和同伴在山里彈唱 通訊員馬安林攝
本報記者束繼泉 特約記者徐雁初 通訊員馮開春
因病,因情,因累,因緣……一些都市里的年輕人,到武當山閑居下來。
“世外桃源”
下雪了。3月6日的武當山,被茫茫大雪覆蓋,圣潔而安詳。
五朵峰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的全真觀村,地處武當半山腰,海拔800多米,與武當金頂垂直距離約8公里?;蛟S因為大雪駕臨,鮮有游客的身影。
兩棵千年古銀杏樹的背后,一座土屋給漫天飛雪增添了一抹暖色。兩根木柱撐起的山門,上書“琴人谷”三個篆體字。兩塊籬笆扎制的門,掛著“非請勿進”的木牌。
一襲紅色披風的長發(fā)女子,盤坐于土屋門前的石凳上,古琴擱于雙膝,雙手撥弄琴弦。低低淺淺的琴音,斷斷續(xù)續(xù)飄向深谷。
紅衣女子叫朱雙琴,在這里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已經(jīng)快一年了。
和朱雙琴一樣,這里常年居住著10多名年輕人。
幾扇竹簾、幾個蒲團、幾杯清茶,不大的空間里,擺設(shè)井井有條。四周的泥巴墻,掛著一層淺綠色的席子,簡單而溫馨。
一個被朱雙琴稱為“流泥”的小伙,正引領(lǐng)幾名男童背誦“三字經(jīng)”。朱雙琴盤坐在門前的石凳上,或吹簫,或彈琴配樂。偶有來訪者,她會第一時間微笑著打招呼。
琴聲戛然而止,“下課”時間到了,眾人從土屋出來?!昂么蟮难?!”一聲稚嫩的童音,激起幾名孩童的歡呼與追逐,小孩子們是流泥從老家?guī)淼?。山野之中,這樣的嬉鬧顯得有些肆無忌憚。
一頭披肩長發(fā)的流泥在武當山隱居多年,去年4月遷居到此。時間長了,大家習(xí)慣叫他這個雅號,甚至忽略了他的真實姓名。
距“琴人谷”百米開外的“初廬”,住著另一撥城里人。兩撥人各自生活,平時偶有往來。
劈柴,烤火,修身山野
在人們眼中,朱雙琴才貌雙全。除了琴棋書畫,耕種、捏泥人、砌墻這些事兒,她也會。
朱雙琴兩縷青發(fā)下垂,乍一看就像《白蛇傳》里的小青姑娘。很少有人知道,隱居武當山之前,她是福州一家廣告公司的白領(lǐng),年收入近10萬元。
1986年出生的朱雙琴,是宜昌市夷陵區(qū)人,由于家庭條件較差,小學(xué)畢業(yè)沒多久就跟村里人到福建打工,先從刷盤子做起,后來干起營銷。2007年,朱雙琴入職福州一家廣告公司。由于父母年近六旬,身體不好,家里還有一個妹妹需要照顧,朱雙琴把賺來的錢,幾乎全交給了家里。
朱雙琴文化底子薄,在廣告公司感覺很吃力。久而久之,經(jīng)常失眠。
睡眠不好導(dǎo)致身體素質(zhì)嚴重下降。朱雙琴于2010年請假3個月,前往武當山習(xí)武健身,身體逐漸恢復(fù),于是回到福州上班??苫氐焦局?,神經(jīng)再度繃緊。
2010年底,朱雙琴干脆辭掉工作,重返武當山潛心修養(yǎng)。在此期間,她結(jié)識了來自廣西的流泥,跟著學(xué)會了武術(shù)、彈琴、吹簫等。隱居全真觀村后,朱雙琴每天過著簡單、規(guī)律的生活。
每天清晨5點多鐘,朱雙琴會率先起床,朝土屋里的每個房間喊“起床了,起床了”,然后打掃干凈土屋門前用磚鋪就的平臺,這是大家練功的場所。朱雙琴煮好菜葉稀飯,大伙7點多鐘餐畢,接下來是兩小時的集體打坐,背道德經(jīng)、三字經(jīng)。
午飯過后,或午休,或洗衣,時間自行支配。下午彈琴、舞劍、下棋、喝茶、烤火等,各取所需,有時也搞集體勞動,做做衛(wèi)生,耕田種菜什么的。晚上是相互交流時間,沒有電視,與外界的交流,全靠手機QQ那小小的窗口?!拔以谏揭袄锏玫街厣?!”朱雙琴偶爾會在QQ空間里,或者微博上,寫一些類似的感悟。
柴米油鹽
有人踏雪來訪,給大伙兒帶來驚喜:一條大頭魚,幾斤排骨,兩塊豆腐,還有一些山上沒有的蔬菜。
午飯前,土屋旁的廚房熱氣騰騰。不巧停了電,屋里黑漆漆的,打著手電筒炒菜,一束光柱隨著鍋鏟來回晃動。
山上停電停水是常有的事。剛來這兒時,做飯基本上靠朱雙琴一個人,后來人多了,大家便輪流做飯,兩人一天,會做的不會做的都上陣。
廚房的一角,人們圍坐在磚頭碼成的凳上烤火,上方的屋檐掛著一串串臘肉,已被煙火熏成了褐色?!拔覀兂缘牟耸亲约悍N的,一年四季自給自足,只有山下人來訪,或者有人下山后返回,才能帶一些新鮮魚肉上山,改善改善生活。”朱雙琴說。
聽說要“加餐”,大伙兒都主動到廚房里當幫手,有的切菜,有的添柴。主廚陳峰永蓄著濃密的大胡子,臉上的笑意閃爍在手電光里。他的廚藝還不錯,每當有人提著魚肉上山,他總喜歡搶著下廚。
“摘兩兜白菜來燉豆腐?!睆N房傳來指令,14歲的吳光兵應(yīng)答一聲,叫上一個小伙伴,跑到后邊的菜地里,扒開積雪摘白菜。這些跑腿的事,平時一般由幾個小字輩包攬。
像吳光兵一樣的小家伙,在“琴人谷”共有4人,大的16歲,小的剛滿10歲。這些男孩均來自廣西山區(qū),去年夏天進山,成為流泥的徒弟,吃喝拉撒和習(xí)武讀書,全由流泥包辦。
白菜摘來后,朱雙琴掰掉幾片黃葉,切好洗凈,徑直端到廚房,借著手電光倒進鍋里。隨著“哧哧”的聲響,鍋里的熱氣直往上躥。
一陣忙碌后,終于開飯了,大家把桌子抬到廚房門口的光亮處,各自打了飯,圍著桌子夾菜。
“水放多了一點,飯煮爛了,將就一下?!标惙逵啦缓靡馑嫉匦α诵Α?/span>
楚天都市報副刊訊 本報記者束繼泉 圖為“美女隱士”玄霞通訊員馬安林攝
收徒、賣琴維持開銷
午飯過后,朱雙琴邀請來訪的客人到土屋品茶。土屋正中間的地毯上,安放著一個很矮的古董茶桌,一套古銅色的陶瓷茶具。
流泥到土屋左前方的另一間小屋里,拿來幾個蒲團,那兒是他的居室,平時睡覺就在那里打地鋪。
以蒲團為凳,客人們圍坐在茶桌邊。朱雙琴換上一件青色的袍子,像專業(yè)沏茶師一樣,不停地泡茶、倒茶,話題轉(zhuǎn)到流泥的琴藝上來。
80后的流泥是廣西梧州人,來自山溝的一戶農(nóng)家。他在武當山習(xí)武修行10多年,擅長古琴和武術(shù),期間多次到加拿大、俄羅斯等國交流琴藝和劍術(shù)。
在“琴人谷”,流泥靠慕名拜師學(xué)藝者的學(xué)費,支撐自己和徒弟們的生活。
空閑時間,流泥會用山上尋來的上好古木,精雕細刻制作古琴。往往幾把古琴同步制作,完工需要近兩年時間,遇到游客索琴,價錢全由游客自定。
朱雙琴曾在老家學(xué)過砌墻,去年初夏,她發(fā)動眾人四下尋來磚瓦石頭,花兩三天時間便砌起集更衣、洗澡、如廁于一體的兩間小瓦房,還添置了熱水器、洗衣機。
據(jù)同伴介紹,流泥與朱雙琴在大山里朝夕相處,日久生情。今年春節(jié)前夕,兩人在各自的老家擺酒舉行了婚禮。
對這一說法,兩人不置可否。
城里人的小憩之地
武當山隱士中,不乏高學(xué)歷者,且大多為80后,90后。
有著“美女隱士”之稱的玄霞,出生于1989年,浙江瑞安人,2011年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xué)院制片專業(yè)。剛走出學(xué)堂的她,被一場重病擊倒。在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治療之后,玄霞被家人送到武當山休養(yǎng),目前身體正在慢慢恢復(fù)中。
“琴人谷”是玄霞的半個家,隔三差五她會過來住上幾天。在這里,她學(xué)到了很多才藝,下圍棋便是朱雙琴手把手教會的。有時端坐于棋盤前,兩人會廝殺好幾個小時。
1988年出生的美女小杜,2010年畢業(yè)于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后,和幾個同學(xué)在成都開了一家茶社,生意還不錯。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與現(xiàn)在的師兄結(jié)緣,于是來到武當山過起隱居生活。每天讀書、舞劍的日子,小杜感覺十分愜意。她的讀書日記,已經(jīng)寫了厚厚一大本。
蓄著濃密大胡子的陳峰永,是一位85后畫家,臉上隨時寫滿熱情,偶爾有些靦腆。他幾年前畢業(yè)于藝校后,教過書,后來考入武當山藝術(shù)團從事舞美和武術(shù)工作。最初,陳峰永只是慕名到“琴人谷”參觀、體驗,逐漸與流泥、朱雙琴等人成為好朋友。體驗多次后,他干脆辭職上山,過起了隱居生活。
下一步,陳峰永計劃在全真觀村尋找一處閑置的村居,加固改造成畫室兼休養(yǎng)場所。受陳峰永的影響,十堰城區(qū)兩名80后個體老板聶東和周偉,也時常拎菜上山,住上三兩日,尋找簡單的快樂。
隱居無法逃避現(xiàn)實
3月6日下午,武當山上還是大雪飄飛,下得山來但見陽光燦爛,地上并不見一絲殘雪。
武當山道家文化研究會秘書長、知名道家養(yǎng)生研究員張守武說,武當山確實有非常多的神奇之處,都市里的年輕人正是沖著武當山的自然環(huán)境和道家文化的魅力而來。他們與大山為伴,以“現(xiàn)代陶淵明”自居,享受城里人難得的悠閑時光。
張守武分析,來武當山隱居的,大致分四種情況:有的借山野之氣強身健體;有的試圖遠離情感的糾葛與困惑;有的因生活太累、壓力太大,尋求一個清靜之地;有人的的確確愛武當、愛靜養(yǎng),來山里尋找一種緣分。
張守武稱,他與道家文化研究會的主要成員,曾多次前往全真觀村看望“都市來客”。他研究發(fā)現(xiàn),如今需要短期隱居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周末和法定節(jié)假日,想找個山野之地棲息身心的大有人在。由此,他們準備以研究會的名義,申報一個“隱修谷”項目,計劃整體租賃一個僻靜的山村,專門為城市里的需求者,提供短暫的隱居場所。
對此項目,湖北省社會心理學(xué)會高級心理咨詢師舒聞銘表示贊同,他認為這可以讓整天生活在霧霾和喧囂中的現(xiàn)代都市人,適時調(diào)節(jié)緊張的生活節(jié)湊,舒緩高壓的心理情緒。但對于長期的隱居行為,舒聞銘并不認可。
舒聞銘認為,除了少數(shù)真正的“隱居高人”外,大多數(shù)選擇長期隱居的人,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不能正確面對挫折、對現(xiàn)實感到不滿意,同時缺乏信念支撐而產(chǎn)生的逃避心理和行為。隱居只是他們“尋找快樂”的一個借口,實際上是一種自卑心理的掩飾。只有化壓力為動力,變逃避為正視,才會在工作和生活中發(fā)現(xiàn)快樂、享受快樂。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16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淺談沈從文湘西散文的道家思想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