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系統(tǒng)科學認為:系統(tǒng)內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對于這一理論,中國養(yǎng)生學亦早有認識。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yǎng)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通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yǎng)生則殃”。這里的“官”就是指人體系統(tǒng)中的各個要素,而要素與要素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影響的。中國養(yǎng)生學認為,在人體這個大系統(tǒng)中,最大的兩個要素就是“心”與“身”,這二者的統(tǒng)一構成了人的正常生命活動。人們平時所說的身心健康就指生命活動所處于的這種最佳狀本。養(yǎng)生所迫求的正是這種最佳狀態(tài)。中國養(yǎng)生的系統(tǒng)思想體現(xiàn)在“心身統(tǒng)一,性命雙修”的修養(yǎng)理論之中。
一、存心養(yǎng)性,以道全形
既然系統(tǒng)內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和影響的。那么,通過“心”的修養(yǎng),就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于是,在中國養(yǎng)生學界便有人提出了“存心養(yǎng)性,以道全形”的修煉主張。
“心”在中國養(yǎng)生學上的理解是不同于現(xiàn)代生理學的理論的。在中國養(yǎng)生學上,“心”的主要涵義是指人的思維器官和人的意識。如《孟子·告子上》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边@里明確指出感覺器官只是人和外物相接觸的媒介,只起引導作用,而不能思考;思維器官則是專門思考的,這個思維器官便是“心”?!豆茏印ば男g上》也說:“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認為在人的思維活動中,心處于“君”的地位,九竅則是各司其職的“官”?!端貑枴れ`蘭秘典論》也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梢?,心就是意識。心的修養(yǎng)也就是精神一類的修養(yǎng)。關于“性”,在中國養(yǎng)生學上也是指精神一類的東西。如《玄膚論》說:“性則神也”?!鹅`源歌》說:“神是性兮氣是命”?!段湫g匯宗》說:“性之根謂神”。那么,性是哪種神呢古人一般將它歸為元神類。(1)《重陽祖師授馬丹陽二十四訣》云:“性者是元神”。《道家丹鼎門》云:“恍惚元神,真性之根”??梢?,存心養(yǎng)性乃為養(yǎng)神之道,深受古代養(yǎng)生家的重視?,F(xiàn)在有人將古代一些注重精神修養(yǎng)的理論統(tǒng)統(tǒng)斥之為唯心主義的東西,是過于簡單和武斷了。
精神對于物質具有反作用,人的心理因素會影響人的生理功能。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在中國養(yǎng)生學上儒家提出了要“存心養(yǎng)性”,道家提出了要“修心煉性”,佛家提出了要“明心見性”。(參見《性命圭旨》)在這里,盡管三家的說法不完全一致,但無不強調了一個“性”的修養(yǎng)問題。
怎樣養(yǎng)性?對于這個問題,在中國養(yǎng)生學領域,是有著不同的理解的。例如,孔子的理解是落實在其“仁”的思想理論框架之中的。何謂“仁”?孔子說“克已復禮為仁?!薄墩撜Z·顏淵》以下引文只注篇名)又說:“孝梯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不難看出,孔子的仁的理論主要是強調人的修養(yǎng)問題。這種修養(yǎng)既包括人的德的修養(yǎng),亦包括人的性的修養(yǎng)。從德的修養(yǎng)來看,孔子強調的是“以禮制心”。這種“禮”乃是一處客觀規(guī)范,與“仁”互為表里、相互統(tǒng)一。如果我們把禮看成是一種外部強制的話,那么,“仁”則是內心的自覺。從性的修養(yǎng)來看,孔子強調的是“以靜治身”。這種“靜”乃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它與“壽”互為因果,緊密聯(lián)系。把“靜”看成是一種修養(yǎng)方法,“壽”則是其必然結果。然而,在人的修養(yǎng)過程中,怎樣才能達到“靜”的境界呢孔子從德和性兩個方面提出了要求。對德的要求是“約之以禮”,以禮來約束,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頗淵》)并特別強調說話要謹慎,“仁者,其言也【不認識】”。(《顏淵》)對性的要求則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強調心理上的衛(wèi)生??鬃诱f“君子不憂不懼”?!额仠Y》認為只有拋掉一切精神負擔,對名利得失、生死壽夭都置之度外,“子罕言利與命”,(《子罕》)才能獲得“靜”的境界,達到養(yǎng)性的目的。
孟子對于“存心養(yǎng)性”的理解比孔子說得明確。例如孟子說“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以下引文只注篇名)明確指出“存心養(yǎng)性”是合乎天道自然的。孟子認為:存心養(yǎng)性不僅合乎天道自然,而且也是人類安身立命的根本?!把龎鄄欢奚硪院钪?,所以立命也”。(《盡心上》)在孟子的養(yǎng)性理論中,“存心”與“養(yǎng)性”雖然都屬于精神一類的修養(yǎng),但二者不是等同并列的關系,而是遞進的,表現(xiàn)出修養(yǎng)功夫的深淺之分,如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上》)反映出“養(yǎng)性”的功夫當比“存心”更深一層同時也說明了,只有長期的存心養(yǎng)性,使意氣合一,才能達到自我與萬物融為一體的境界。至于怎樣才能“存心養(yǎng)性”?孟子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減少欲望,“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盡心下》)不難看出,孟子的養(yǎng)性理論或多或少地受到過道家學說的影響。
修身養(yǎng)性,對于健康也是大有好處的
道教對于存心養(yǎng)性亦有自己的理解。如《太玄經(jīng)》說:“喜怒傷性,哀樂傷神。傷性則害生,傷神則侵命。故養(yǎng)性以全氣,保神以安心。氣全則體平,心安則神逸,此全生之要訣也?!背浞挚隙损B(yǎng)性對人的物質形體具有積極的影響。那么,存心養(yǎng)性是什么呢道教認為,存心養(yǎng)性就是“洗心”。何謂“洗心”高沫說“洗心曰齋”。(《道生八箋·清修妙論箋》)道家編有“洗心歌”一首,指點了“存心養(yǎng)性”的迷津。其歌云:“福生于清儉,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靜,命生于和暢;患生于多欲,禍生于多貪,過生于輕慢,罪生于不仁。戒眼莫視他非,戒口莫談他短,戒念莫入貪淫,戒身莫隨惡伴。無益之言莫妄說,不干已事莫妄為。默、默、默,無限神仙從此得;饒、饒、饒,千災萬禍一齊消;忍、忍、忍,債主冤家從此隱;休、休、體,蓋世功名不自由。”(同上)可見,齋戒便是道教存心養(yǎng)性的法門。
對于如何存心養(yǎng)性,佛教提出了“十善道”的要求。何謂“十善道”《華嚴經(jīng)》云:“一曰性自遠離一切殺生;二曰性不偷盜;三曰性不邪淫;四曰性不妄語;五曰性不兩舌;六曰性不惡口;七曰性不綺語;八曰性不貪欲;九曰性離旗患;十曰性離邪見?!狈鸺艺J為,養(yǎng)生中“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優(yōu)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清靜經(jīng)》)寒山子說:“養(yǎng)生之道,除嗜去欲,音神保和,所以無累也。內抑其心,外檢其身。所以無過也。先人后已,知柔守謙,所以安身也。善推于人,不善歸已,所以積德也。功不在大,過不在小,去而不二,所以積功也。然后內行充而外丹至,可以冀道于仿佛耳”。(轉引自《遵生八箋·清修妙論箋》)
古代醫(yī)家對存心養(yǎng)性亦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孫思邀說:養(yǎng)性之要,在于“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又說:善養(yǎng)性者,當“非其書勿讀,非其聲勿聽,非其務勿行,非其食勿食”。(《千金冀方》)無不強調了一個心理健康的問題?!额愋抟E》中更有存心養(yǎng)性的口訣一首云:“笑一笑,少一少;惱一惱,老一老;斗一斗,瘦一瘦;讓一讓,胖一胖。”
總之,中國養(yǎng)生學認為,只有存心養(yǎng)性,才能得道,而得道才能全形。就是說,只有通過養(yǎng)性,才能改變和提高人的心理素質,而良好的心理素質又會反作用于人的生理功能,以此推動人體的健康,獲得延年益壽的效果。
二、修身立命,以術延年
如果我們把“存心養(yǎng)性”看成是一種精神修養(yǎng)的話,那么,修身立命則屬于形體的鍛煉。身、命是什么身、命是人之本體,身、命是物質。《玄膚論》說“命則精與氣也?!币虼?,修身立命與存心養(yǎng)性不同,存心養(yǎng)性在于得道,以道全形;而修身立命則在于有術,以術延年。
那么,修身立命應該有哪些術呢?這在中國養(yǎng)生學界可謂是眾說紛紜。然而,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大要術一為行氣術,一為導引術。行氣術就是練氣術,也就是養(yǎng)氣術,相當于現(xiàn)在所說的靜氣功。一般說,在中國養(yǎng)生學上,道教的修身立命偏愛于行氣術。所以《抱樸子》中介紹有“胎息行氣法”、“龜咽行氣法”、“內視行氣法”等。(2)導引術就是體操法,相當于現(xiàn)在所說的動氣功。一般說,在中國養(yǎng)生學上,醫(yī)家的修身立命偏愛于導引術。所以《諸病源候論》中介紹有導引法100多種。(3)
中國養(yǎng)生學認為:雖然行氣與導引同屬于修身立命的手段,但二者對形體養(yǎng)護的效果是不同的。行氣術大致偏重于“養(yǎng)內”,而導引術則偏重于“養(yǎng)外”。其養(yǎng)內者“以恬臟腑,調順血脈,使一身之氣流行沖和,百病不作。”(《壽世保元》)其養(yǎng)外者,以活動肢體,使機體充腆,容色悅澤,而達到外表上的健、力、美。所以《太清導引養(yǎng)生經(jīng)》說“行氣者,則可以補于里導引者,則可以治于四肢。”
在我國,最早進行形體養(yǎng)護并獲得養(yǎng)生實效的大概就是傳說中的彭祖,據(jù)說他活了800歲。《莊子·刻意》曰:“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迸碜娴拈L壽經(jīng)驗告訴人們,最好的修身立命手段應該是實行行氣與導引的結合,做到養(yǎng)內與養(yǎng)外的統(tǒng)一。而這正是系統(tǒng)理論在形體養(yǎng)護上的具體應用?!?/span>淮南子》說:“是故,真人所游,吹叼呼吸,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申,??是養(yǎng)形之人也?!保ā毒裼枴罚娬{了在形體的養(yǎng)護上應該是行氣與導引的互補。
在養(yǎng)生的實踐中,由于人們看問題的視角不同,故對修身立命中的行氣術和導引術是各有推崇的。如晉人葛洪比較推崇行氣術。他說:“行氣而盡其理者,亦得數(shù)百歲?!保ā侗阕又晾怼芬韵乱闹蛔⑵┏浞挚隙诵袣庠谛误w養(yǎng)護中的作用。葛洪認為,這種作用可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瘡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饑渴,或可以延年命?!保ā夺寽罚┒袣庵笠?,葛洪認為唯“胎息而已”。什么是胎息?葛洪說:“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釋滯》)《胎息精微論》也說“胎息之妙,切在無思無慮,體合自然。心中死灰,形如稿木,即百脈暢,關節(jié)通矣。若憂慮百端,起滅相繼,欲求至道,徒費艱勤,終無成功?!?/span>
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唐人呂洞賓也是很推崇行氣術的。他說:“息精息氣養(yǎng)精神,精養(yǎng)丹田氣養(yǎng)生,有人學得這般術,便是長生不死人?!保ㄞD引自《古今圖書集成》第394冊卷112)這里講的是行氣術中的“內丹修養(yǎng)功”。呂洞賓還有一首五言詩,更是詳細地論述了行氣術的功夫“養(yǎng)【不認識】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反復,普化一聲雷,白云朝上升,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百字碑》)大意是說,修身立命中的養(yǎng)氣是很重要的,養(yǎng)氣就是養(yǎng)先天之氣。在練習養(yǎng)氣時,必須是忘言忘守,因為忘言氣不散,忘守神自安,所以言守兩忘,方可養(yǎng)氣。養(yǎng)氣中要注意排除一切雜念,使心息相依,達到入靜的要求。呂洞賓認為,人只有真正的入靜,才能使神歸氣穴,使先天之氣自回。而在養(yǎng)氣中如果先天之氣能回到丹田,背脊上便會出現(xiàn)一股熱氣直往上升,一直升到泥丸,從而使氣循環(huán)不已,并且周流暢達。此時全身靈竅開通,津液源源而來,令人舒適輕松,就象飲長生仙酒和入逍遙仙境那樣美妙。這種美妙的情形惟有習練者才能體驗到。
有人推崇行氣術,亦有人推崇導引術。如漢末名醫(yī)華佗說“是以古之仙者,熊經(jīng)鷗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jié),以求難老。”(《三國志·華佗傳》)認為導引在人的形體養(yǎng)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他創(chuàng)編了“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的五離戲。唐代道士司馬承禎亦認為“夫肢體關節(jié)本資于動用,經(jīng)脈榮衛(wèi)在于宣通。今既閑居,乃無運役事,須導引以致和暢”。(《服氣精義論》)強調利用導引術來活動肢體關節(jié),以促進形體的養(yǎng)護?!妒備洝ど裣蓪б芬裁鞔_指出:“人之五臟六腑,百骸九竅,皆一氣之所通,氣流則形和,氣【不認識】則形病。導引之法,所以行血氣,利關節(jié),辟除外邪,使不能入也。傳曰:戶樞不蠢,流水不腐。人之形體,其亦由是。故修真之士,以導引為先?!薄独侠虾阊浴芬鄬бg持完全肯定的態(tài)度,認為導引“不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有益無損”。清人潘霸認為導引“利關節(jié),和血氣”,“試能日行一二次,無不身輕體健,百病皆除?!保ā秲裙D說·記》)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推崇導引術的養(yǎng)生家當中,雖然對于導引術在形體養(yǎng)護中的作用意見一致,但是,在導引的形式上則有兩種不同的理論。一種認為:“人之形體,上下相承,氣之源流,升降有序”,故導引應有次第。(《服氣精義論》)也就是《云笈七簽》中所說的:“導引之道,務于詳和,俯仰安徐,屈伸有節(jié)”,(卷36)即按一定的方法和順序進行。我國民間流傳的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jīng)等大致都屬于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的產(chǎn)物。另一種理論是:“夫導引不在于立名眾物,粉繪表形著圖,但無名狀也?!敝赋觯骸盎蚯?,或俯仰,或行臥,或倚立,或躥踢,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導引也?!保ā侗阕印e旨》)認為導引應是一種隨意的身體活動,不要受什么人為的約束。“蒲氏導引術”大致可以被認為是這一理論指導下的產(chǎn)物。(4)因為蒲虔貫曾說得很清楚“事閑隨意為之,各數(shù)十過而已。”(《保生要錄·調肢體門》)
關于導引的直接功用亦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導引的直接功用是為了防病健體。如孫思遂在介紹“天竺國按摩法”時就說過:“日能依此行三遍者,一月后除百病,行及奔馬,補益延年,能食、眼明、輕捷,不復疲乏”。(《千金要方·養(yǎng)性》)在《攝養(yǎng)枕中方·導引》中孫思邀也說過“常行之,勿語其狀,久而上仙?!薄对瓢l(fā)七簽》在介紹“赤松子坐引法”時也說“能長為此法,令人耳目聰明,延年益壽,百病不生。”(卷34)蒲虔貫在介紹他的“小勞術”時也說“每日頻行,必身輕、目明、筋壯,血脈調暢,飲食易消,無所奎滯?!保ā侗I洝ふ{肢體門》)一句話,導引是為了“療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抱樸子·別旨》)其作用是防患于未然。另一種意見認為,導引的直接功用是為了療疾延年。如《遵生八箋》中的“五臟一腑導引法”就是為了治療臟腑疾病而編排的。其肝臟導引法是為了“去肝家積聚風邪毒氣”,其心臟導引法是為了“去心胸風邪諸疾。”清人沈金鰲說得更明確:“導引、運動,本養(yǎng)生家修煉要訣,但欲長生,必先卻病”因此他說:“其所導、所運,皆屬卻病之法”。(《雜病源流犀燭》)“沈氏導引術”就是根據(jù)這一認識而創(chuàng)編的。(5)
總之,導引既有防病的功效,亦有療疾的功能。正如張君房所云:導引“或以逆,卻未生之眾病或以攻,治已結之篤疾”。(《云筑七簽》卷36)?!冻帏P髓》更是說得詳細:“夫以導引名。謂逆者,順之;促者,舒之;邪者,正之;沮洳者,融液之;驗蕩者,和濟之?!币苍S這就是導引受到人們特別推崇的原因所在吧。難怪有人稱導引“實養(yǎng)生之大律,祛病之玄術?!保ā侗阕印e旨》)看來這是并不夸張的。
盡管行氣術偏重于養(yǎng)內,導引術偏重于養(yǎng)外,但是,系統(tǒng)觀的理論告訴我們,人體畢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內和外是相通的,因此,行氣術在“養(yǎng)內”的同時亦有“養(yǎng)外”的作用。如《道藏精華錄》中介紹的“龜憋等氣法”就是這種典型?!胺磧墒謸?jù)膝上,仰頭象龜取氣,致元氣至丹田,治腰脊不知痛”。而導引術在“養(yǎng)外”的同時亦有“養(yǎng)內”的作用,象玄鑒所云:“導引于外,而病愈于內,亦如針艾攻其榮俞之源,而眾患自除于流末也?!保ā对企牌吆灐肪?/span>36)靈劍子也說:別看導引只是“摩試手腳,堰亞【不認識】拳,伸展拿溺”一類的肢體活動,它能使“五臟六腑神氣通去往來”,而讓“諸疾退散,病能痊愈”。(《道藏·洞亥部》)可見,行氣術與導引術在人的形體養(yǎng)護上其作用是各有側重、各有兼?zhèn)涞?。正是這一特點,才有可能使它們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經(jīng)久不衰,而最終成為中國養(yǎng)生的最主要的兩種養(yǎng)生術。
三、性命雙修,延年益壽
盡管在中國養(yǎng)生學上有“養(yǎng)性”、“養(yǎng)命”之別,但是在人體這個系統(tǒng)中,性和命是難以分割的。清人顏元說:“形,性之形也;性,形之性也。舍形則無性矣,舍性亦無形矣。”(《存人編》卷一)既有形體又有精神意識的人,才是一個完全的人。所以古代養(yǎng)生家說“性無命而不立;命無性而不存。”(《性命圭旨》)正因為性與命是人的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所以中國養(yǎng)生強調身心兼?zhèn)?、性命雙修,即所謂“形性不二,心身一也?!保ā洞嫘跃帯肪矶段湫g匯宗》說:“如真求大道旨趣而歸正覺,則必需性命雙修不可”。劉一明也在《悟真篇》中作注說“性命必須雙修”。
然而,性命雙修有一個“以修性為主,修命為輔”,還是“以修命為主,修性為輔”的間題。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態(tài)度,正好構成了中國養(yǎng)生的兩大陣營,我們姑且稱之為“性主論”或“命主論”。
提倡“性主論”者有南朝人劉思,他曾明確表示“將全其形,先在理神”,因為“恬和養(yǎng)神,則自安于內;清虛棲心,則不誘于外”,而“神恬心清,則形無累矣?!彪m然劉思在論述人體的時候也認識到“形者,生之器也”。但他更強調“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故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而心蕩,心蕩則形傷?!保ㄒ木姟秳⒆印肪硪弧肚迳竦谝弧罚┧鲝堃孕扌詾橹鳌⒁孕廾鼮檩o。宋人王安石與劉思的認識一致,不過他比劉思論述得更加清楚。他說:“神生于性,性生于誠,誠生于心,心生于氣,氣生于形,”明確指出“形者,有生之本,”堅持了先有形體、后有精神意識的唯物主義認識論路線。正是從這種認識出發(fā),王安石得出了“故養(yǎng)生在于保形”的結論。但怎樣養(yǎng)形呢?王安石認為正好應該將認識上的順序顛倒過來,即:“充形在于養(yǎng)氣,養(yǎng)氣在于寧心,寧心在于至誠,至誠在于盡性”。一句話,“不盡性不足以養(yǎng)生”。(引文均見《禮樂論》)中國佛教在性命雙修的問題上一般也主張“性主論”。《悟真篇》云:“釋氏以了性為宗,頓悟圓通則直超彼岸?!薄缎悦缰肌吩疲骸岸U家【不認識】以神為性, 以修性為宗,以離宮修訂立都。故詳言性,而略言命?!?/span>
提倡“命主論”者有晉人皇甫溢,他曾在《玄守論》中說:“人之所至異惜者,命也;道之所必全者,形也?!闭J為命,形是人的生命物質,而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則是第二性的,修性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對命、形的物質產(chǎn)生積極的反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養(yǎng)生的著眼點最后都應落實在命、形上,故他的主張是:重在修命,輕在修性。清人顏元在修性、修命哪個為主的問題上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說:“佛輕視了此身,說被此身累礙,耳受許多聲,目受許多色,習鼻受許多味,心意受許多事物,不得爽利空的去,所以將自己耳目口鼻都看作賊。充其意直是死滅了方不受這形體累礙。所以言‘圓寂’言‘涅’”。(《存人編》卷一)顏元認為,佛家的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因為形體不是精神的累害,而且沒有形體就沒有精神的存在,“不惟氣質非吾性三累害,而且舍氣質無以存養(yǎng)心性?!保ā洞嫘跃帯肪矶╊佋仓鲝垺懊髡摗?,反復強調“耳目聰明,肢體健利,吾身之用也?!保ā读朂S先生言行錄》)除了皇甫溢和顏元以外,中國道教也是主張以修命為主的,正如《性命圭旨》所云“玄門擷以氣言命,以修命為宗,以水府求玄立教,故詳言命,而略為性?!?/span>
清凈為天下正
在“性命雙修”的問題上,中國養(yǎng)生學界不僅有“以哪個為主”的爭論,而且有“誰先修,誰后修”的不同。有人主張先修命,后修性。如《悟真篇·后序》中云:“先以修命之術順其所欲,漸次導之以道。”劉一明在為《悟真篇》作注時說:“故金丹之道,必先有為,于后天中返先天,還我本來命寶。命寶到手后,不為造化所移,于是抱元守一,行無為之道,以了真空本性,直超最上一乘之妙道矣。”何謂“有為”?有為即修命。何謂“無為”?無為即修性。所以劉一明說:“蓋金丹之道為修性修命之道。修命有為,修性無為。有為之道者,以術延命也無為之道者,以道全形也?!保ā段蛘嫫纷ⅲ?/span>
有人則主張先修性,后修命。如《武術匯宗》說:“其修明心見性,乃修道第一步功程。命即腎也,精也,元氣也。吾人煉精化氣,氣化神,神還虛,以后天補先天,即本于此。此即修道之第二步功程,亦即修道之結局也。故性修死而命修話,先完第一步,再修第二步,而第一步自亦在二步之中,即性功悟成,再修命功,始可心無雜念,而純一命功,則修命功時,性功自亦同時并進也,是即為性命雙修?!逼湔撌隹芍^精辟。
總之,“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淮南子·原道訓》因此,人的養(yǎng)生既要養(yǎng)形又要養(yǎng)神,既要修性又要修命。只有形神兼?zhèn)洹⑿悦p修,才能使人體得到和諧統(tǒng)一的發(fā)展而益壽延年,這便是中國養(yǎng)生學得出的結論。
責任編輯
陳長榮
注
(1)古人將人之神分為元神,欲神兩種?!霸裾?,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欲神者,乃后天所染氣察之性也”(《玉清金荀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刀》)
(2)參見拙著《古代養(yǎng)生長壽史話》,黃山書社1987年版。。
(3)(4)(5)參見拙著《中國導引強身術》,安徽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16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行愿與修證 ------王重陽的創(chuàng)教···
下一篇: 心腎相交生化機制的發(fā)生學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