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中,王體,柳長華
心腎相交理論淵源于《內經(jīng)》,但作為中醫(yī)藏象學說提出來則是歷經(jīng)漢唐以來內丹煉養(yǎng)家的養(yǎng)生實踐以及醫(yī)家的臨床實踐.才形成了人體關于心腎相交、心腎不交生理與病理的系統(tǒng)認識。但是,考析現(xiàn)代關于心腎相交理論的學術研究可知,不僅存在對心腎相交生理認識的缺失,還存在對相關概念或內涵的錯誤認識。如朱文鋒主編的《中醫(yī)診斷學》首次簡要地回顧了心腎相交的學術源流,但對心腎相交的生化機制避而不談,還誤認為周慎齋首次提出“心腎相交”這一名稱。有的學者運用易理從宏觀上闡釋其成因及生化機制,雖言之成理,但未能真正闡明其衍變的過程及其實踐特征。有學者還因為不理解心腎相交的核心內涵,而作出“心腎相交和心腎不交理論已無存在的必要”的反傳統(tǒng)論斷。上述不足之處。均是由于對內丹煉養(yǎng)術及其對心腎相交形成貢獻的了解缺失所致。故筆者擬從醫(yī)籍、丹經(jīng)文獻人手,系統(tǒng)闡述心腎相交發(fā)生淵源、生化機制及其作為改善身心健康模式的特征,并揭示其從理論說明到臨床應用的進程。
1 心腎相交思想的發(fā)生源流
《素問》最早闡述了水火相交與情志生理的關系,“解精微論”云:“夫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由于“心藏神,腎藏志”,故“水火”所代稱的就是心、腎所藏的情志,這就初步揭示了心腎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這一認識得到了內丹煉養(yǎng)術的發(fā)展,東漢后期《周易參同契》云:“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郭,運轂正軸?!庇捎诳病㈦x與水火升降相對應,而坎離水火實乃乾坤二氣之“用”,故上文實際上表達了水火升降之交媾關系。又云:“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擔持。雄陽播玄施,雌陰化黃包?;煦缦嘟唤樱瑱噍洏涓?。經(jīng)營養(yǎng)鄞鄂,凝神以成軀?!彼^天地之精、日月、雄陽、雌陰、混沌,與上文“坎離”都是人體元氣的代稱,可視為人體心腎所寓之氣的隱喻:而“根基”、“鄞鄂”則為陰陽水火交媾而產(chǎn)生具有生生之功的新質。《周易參同契》以極其晦澀的比喻方式表達了內煉之中心腎關系及其形、氣、神的內涵。
魏晉時期,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jīng)》云:“夫心者火也。腎者水也,水火既濟?!庇衷疲骸八鸺葷?,骨氣通于心也?!边@里最早明確提出了心腎水火既濟的概念,還運用“水火既濟”來說明“骨氣”與心相通之生理。此說被隋楊上善及唐初孫思邈所繼承,《黃帝內經(jīng)太素》與《千金要方》云:“夫心者火也,腎者水也,水火相濟?!?/span>
晉代上清派內煉經(jīng)典《黃庭經(jīng)》也進一步探討了心、腎的功能以及二者相交關系。其《內景經(jīng)》指出:“兩神相會化玉漿,淡然無味天人糧。”所謂“二神”即指心腎之氣,此處闡明了心腎之氣相交而化生“玉漿”的生化現(xiàn)象。又《外景經(jīng)》亦云:“脾中之神游中宮,朝會五神和三光,上合天氣及明堂,通利六腑調五行?!鄙衔囊云⑸駷橹袠?,匯合其他四臟之神,成“五神”。這種對五臟之氣相交的論述既是對《內經(jīng)》臟器之間生克承制及其病理變化關系的發(fā)展,也是對《周易參同契》關于心腎關系模糊論述的明晰化,成為唐代丹家關于五臟氣交產(chǎn)生內丹藥物之認識的先導。
六朝時代《中藏經(jīng)》云:“火出于木,水生于金,水火通濟,上下相尋。人能循此,永不湮沉?!边@就從內煉養(yǎng)生學角度進一步闡述了心腎相交作為養(yǎng)性延命之要訣,即心腎水火顛倒升降是其最基本內涵,也是對《周易參同契》“坎離匡郭”內涵所作的具體闡釋。
2 心腎相交生化內涵的確立
前文表明,漢至唐初的醫(yī)家、養(yǎng)生家以其內煉實踐為依據(jù).初步探討了心腎相交的生化機制及其作為養(yǎng)生之秘要的思想,但言之不詳。唐至五代末期,內丹煉養(yǎng)家重視在人體內尋找內丹藥物。并歸之于心腎,繼而概括出其生化內涵:一是心腎相交的動力與基本形式:二是心腎相交的兩個特征(形、氣、神交融;體質改善過程中的心腎相交的層次遞進)。
2.1心腎相交的基本形式與動力古人認為天道與生命之道是和諧統(tǒng)一的,關于自然界天地之氣的升降之道,《素問·六微旨大論篇》云:“升已而降,降者調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别B(yǎng)生家以心腎為人體生命小天地,認為其升降運動亦如天道。唐末鐘離權認為心腎氣液升降是對天地自然之道的相應與相從,《靈寶畢法》云:“以一日比一年,以一日用八卦,時比八節(jié)。子時腎中氣生,卯時氣到肝;肝為陽,其氣旺,陽升以入陽位,春分之比也;午時氣到心,積氣生液,夏至陽升到天而陰生之比也;午時心中液生,酉時液到肺,肺為陰。其液盛,陰降以入陰位,秋分之比也;子時液到腎,積液生氣,冬至陰降到地而陽生之比也。周而復始,運行不已?!鄙衔恼J為心腎之氣液是隨著天地四時陰陽的消長而自然生發(fā)、轉化與升降。此外,大約同時期的《呼吸靜功妙訣》(敦煌遺書P.3810)、《華佗先生內照圖》亦闡述了大致相同的觀點。
煉心,在修行中至關重要
從上述天人相應觀點出發(fā),內丹煉養(yǎng)家認為人體內心腎氣液之間不問斷地升降相交是人體正常生理的最基本活動形式。這種心腎內所寓的氣液升降運動,同時伴隨著肝肺之氣液的左升右降,是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基礎。唐《真龍虎九仙經(jīng)》認為心腎氣液逆向升降需要通過肝、肺之氣螺旋式地左右升降交纏來完成,并實現(xiàn)五臟氣液于脾土之位的和合。內丹家通過內煉實踐揭示了其具體生理效驗,如五代丹家陳樸《內丹訣》云:“心火腎水交媾而丹降”,其生理效應是“百脈流通,萬竅開張?!庇终f“心中溫熱,四體和暢,心神搖動”,即出現(xiàn)人體內經(jīng)絡氣血暢通、“陰陽大和”的身心平衡狀態(tài)?!吨T真內丹集要》“論八關節(jié)”亦描述了大致相同的效驗,云:“坎離交媾,精氣逆流,方得百關通透,四肢百脈和氣通流也?!?/span>
此外,丹家明確指出心腎升降運動的動力在于心之“火”。唐末崔希范《入藥鏡》云:“心者,上之性也,其要在乎覆下火而上之,性火不可發(fā),然火前不起,則水必泄也。腎者,水也,下丹田之用也。因全腎以守氣海,則根源成矣,不守腎。水則不成矣。故水者下流也,下流乃常人之用也;水者精也,能上用之則圣人,謂之道矣?!边@里“覆下火而上之”指心火的正常生理乃是下降于腎,使腎氣上升。由于“火前不起”引發(fā)“水必泄也”,不但闡明“火”乃是心腎之“氣”、“水”升降的原動力,還暗寓心腎不交的病理機制。以上關于心腎相交的論述是宋代以來嚴用和、周慎齋等醫(yī)家關于心腎相交與不交論述的先導。
2.2心腎相交的特征
2.2.1心腎相交之形、氣、神交融心腎相交是以神為主導的心腎氣液的升降和合,其特征之一就是形、氣、神三者之交融。《人藥鏡》指出:“心者,神也;腎者,氣也。神定氣和則真人降焉??神氣之和,會成于還源還舊樸也。神不足,氣不和,則真人不降矣?!庇衷疲骸吧駨臍?,氣從神,神能守氣,則氣能生神矣。二者相守,聚而成形,是所謂鼎也?!贝尴7睹鞔_指出心腎相交乃是心神與腎中元氣的相交,“神氣”之相從、相守即是所謂立丹鼎,從而能夠采取身體內之“本元”即丹藥,進入煉丹結胎的程序。表明心腎相交是形、氣、神三者和合相交,共同完成的。清代丹家張松谷作了進一步闡發(fā),指出心腎相交是先天氣(或稱腎陽)發(fā)生的源泉,故內煉之要旨在于收攝心火(心神、心念)入陰蹺穴;《丹經(jīng)指南》“補虧正法”云:“常人腎中,本無此先天氣,必以心火下注陰蹺,日漸積集,而后腎中始有此陽氣也?!边@就指明了心腎相交實際上乃是內煉中先天氣發(fā)生的根源。又云:“大抵最難收攝是心火,今欲以之入水,誠非一日所能致也。其至要緊處,惟忌念起。念起即外散,雖坐無益??傊?,務要此虛靈不昧之體,歸入陰蹺穴中而不出。安居既久,則神自化氣。神,心神也,屬火。陰蹺居腎底,水臟之極深處也?;鹑胨?,火須為水滅。而火中熾燃之性,存于水中,非化氣而何?惟此氣中,有神在內,故非常人之氣可比。此各仙經(jīng)中,每言必得先天氣者以此。非堅定心性,不能得也。氣自化精(氣中有真液,故能化精),精氣神三者,渾而為一,更不知何者為精?何者為氣?何者為神?”上文認為收攝心神之要在于“堅定”個人“心性”,由此心火(心神)人于腎水而安居于陰蹺穴內,神溶于氣中,從而煉神化氣催動“先天氣”的發(fā)生??梢?,心腎相交過程中腎中所產(chǎn)生的“先天氣”實際上融合了心之神、心之火的屬性,是腎藏心之功能的體現(xiàn)。體現(xiàn)了形、氣、神融合的特性。
2.2.2體質改善進程中心腎相交的層次遞進養(yǎng)生家還體會到伴隨著人體體質的改善,心腎相交還呈現(xiàn)出層次遞進的特征。五代陳樸在《內丹訣》中詳盡揭示了內煉過程中心腎相交與人體身心素質改善的遞進關系(類似的觀點在唐末鐘離權的《靈寶畢法》、無名氏的《葛仙翁太極沖玄至道心傳》等丹經(jīng)中均有系統(tǒng)的表述,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論述)。首先,心腎相交始于體內真氣之發(fā)動?!秲鹊ぴE》“一轉歌”云:“天一生氣,名日中黃,其氣藏于膽,以為性命之根元。內丹之藥,先閉舌下兩竅,內通膽中生氣,至喉舌之間,有微微苦味,是生氣通流,然后求神為丹也?!庇终f:“生氣通流則陰陽大和,心腎交媾,故日漸相謀也。”上文指出,真氣首先從膽竅發(fā)動,交合心膽氣液,進而引動心腎相交,達到“陰陽大和”的生理狀態(tài)。
其次,心腎相交使體內真陰、真陽充滿?!岸D歌”解“心光腎液合丁壬”云:“二轉則養(yǎng)陽,使心之光感于下,三轉則養(yǎng)陰,使腎之液交于上。真水真火,上下交合,以配丁壬,而抱養(yǎng)真丹,以成造化之功也。”又,解“心腎始交通”句云:“初降藏之心,以養(yǎng)真火;二轉歸所謂養(yǎng)陽即降心火于下(腎),養(yǎng)陰則使腎水上交于上(心),一上一下,從而分合“養(yǎng)陽、養(yǎng)陰”,使真陰、真陽充滿,蓄積心、腎,以利于進一步深入相交。
人身自有陰陽
再次,心腎相交促進體內真陰、真陽進行深層次的相交和合。“四轉歌”解“玉關泉透合丁圭”句云:“閉住鼻息,則華池水滿淋下心絡,水火內交,心氣下降,腎氣上騰,丁壬配合,以養(yǎng)圣胎?!薄拔遛D歌”:“以水求火,以陰感陽,水火既濟,陰陽大和,故日火向水中生也。氣到心之后,與真水相激,吸氣一半之后,漸覺心頭氣動,內丹在丹田,如魚涌躍,乃是陰陽大和?!薄傲D歌”:“月華真陰,激動丹田中真火,水火相交,如沸湯之狀,四體汗出,百脈舒暢?!薄捌咿D歌”:“要在和順內外,使外之日月英華,合乎心腎之水火,陰陽交通,神氣和會?!鄙鲜龅谒闹恋谄咿D的三個步驟均體現(xiàn)了心腎相交深入時的身心良好效應。不但生理上氣機調暢,排除病邪,精神情志也極其清和舒適,即是人體心腎水火、神氣的全面交會融合。從體質改變意義來說,這種心腎相交的遞進關系其實構成了內丹改善人體體質的模式特征。
3心腎不交病理模式形成及臨床運用
前述概括了漢代以來內煉養(yǎng)生家通過其內煉實踐,對改善體質之心腎相交“順向”的生化機制進行了探討,也闡述了“逆向”不交的機制:自唐代以來還特別論及心腎之間“相交”與“不交”的關系。如五代《鐘呂傳道集》“論天地”云:“以真氣投真水,心火與腎水相交煉為精華?!庇帧罢摮樘怼痹疲骸拔逍胁活嵉梗埢⒉唤绘?,三田不返覆,胎仙不氣足?!闭撌隽诵哪I關系兩種類型即相交與不相交,心腎相交則能獲得改善體質的新生物質,心腎不交則無法獲得。二者涉及人體生理與病理之間轉換,其實探討的是人體由病態(tài)向健康轉歸的病機。
唐末五代以來丹家關于心腎相交思想的論述顯然大大推進了晉唐以來皇甫謐、孫思邈等醫(yī)家關于心腎水火思想的論述,而宋元醫(yī)家如許叔微、朱丹溪等人則直接用于對臨床病因病機轉歸的分析。南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卷八“傷寒時疫上”之“治陰中伏陽破陰丹”記述了一則驗案,云:“李信道得疾,六脈沉伏不見,頭疼身溫煩躁;須用破散陰氣,導達真火之藥,使火升水降,然后得汗而解矣?!鄙鲜鲇盟庴w現(xiàn)內丹醫(yī)學之心腎水火相交原則.用藥后“得汗”是心腎水火相交而藏氣和合的重要體現(xiàn)。南宋養(yǎng)生家夏元鼎《紫陽真人悟真篇講義》不經(jīng)意中使用了“心腎相交”的概念,云:“以往以心為離,以腎為坎,使心腎相交,水火既濟?!泵鞔苌鼾S襲用了這一概念,并使用至今。
元代煉養(yǎng)家亦闡述了心腎不交的病機特征,《養(yǎng)生秘錄》“中黃內旨”云:“今之人蓋火燥炎上,水濕潤下,自勾引陰邪之氣,乘間而入,令人多病壽夭?!睆酿B(yǎng)生學角度提出心腎水火不相交,則會導致“陰邪之氣”與腎陰水濕滯之氣相并為病根,陰盛則陽傷,從而導致多病損壽。
明清醫(yī)家、煉養(yǎng)家還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不斷促進心腎相交理論臻于成熟。其中,周慎齋的《慎齋遺書》較為系統(tǒng)地闡述了心腎相交思想及其應用,云:“心腎相交,全憑升降,而心氣之降,由于腎氣之升,腎氣之升,又因心氣之降。夫腎屬水,水性潤下,如何而升?蓋因水中有真陽,故水亦隨陽而升至于心,則生心中之火。心屬火,火性炎上,如何而降?蓋因火中有真陰。故火亦隨陰而降至于腎,則生腎中之水,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陰真陽也。真陰真陽者,心腎中之真氣也?!庇痔岢隽搜a益心腎用藥的原則,云:“欲補心者須實腎,使腎得升,欲補腎者須寧心,使心得降,六味丸,丹皮、茯苓,所以寧心也。地黃、山藥,所以實腎也,乃交心腎之法也?!?/span>
當然養(yǎng)生家主要通過闡明心腎不交病機以明理,并指導養(yǎng)生實踐。例如清代閔一得《瑣言續(xù)》云:“心后有兩絡通腰腎.人用心太勞而心血枯,兩腎之精逆上以救,故勞心者其腎必虧,此腰酸疼之癥所由致也。今于心后退降其,其血隨下,血便化白而腎氣充足,故須略存之。”閔氏指出勞心則傷心血,母病及子,則腎陰亦同樣受損,既明其理則立法行功煉精化氣以逆轉心腎不交。但是,中醫(yī)臨床家則以心腎相交理論為指導,創(chuàng)制了補真陰、補真陽、交通心腎等方劑。如韓懋據(jù)此創(chuàng)“交泰丸”,《韓氏醫(yī)通》卷下“藥性裁成章第七”云:“火分之病,黃連為主??生用為君,佐官桂少許,煎百沸,人蜜,空心服,能使心腎交于頃刻?!鼻宕t(yī)家陳士鐸認為心腎相交可生智慧,《辨證奇聞》“健忘門”云:“夫心腎交而智慧生,心腎離而智慧失。人之聰明非生于心腎。而生于心腎之交也,腎水資于心,則智慧生生不息,心火資于腎,則智慧亦生生無窮?!辈{此創(chuàng)“神交湯”(方略)以治療健忘癥。
4小結
心腎相交理論源于《內經(jīng)》,通過漢唐以來內煉養(yǎng)生實踐總結而豐富:宋代以來心腎相交理論被醫(yī)家引入到臨床實踐之中,至明代形成其完整的理論形態(tài)。柳長華教授認為,中醫(yī)學歷經(jīng)兩千多年而長盛不衰,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其技術手段或療效,而在于其獨特生命觀得到了代代傳承。心腎相交理論體現(xiàn)了道家生命觀對復雜生命現(xiàn)象的獨特體察與實踐驗證,并完成了與中醫(yī)生命觀之間的完美契合。充分說明了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獨特生命觀所具有的頑強的生命力與理論創(chuàng)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文鋒.中醫(yī)診斷學(中醫(yī)藥學高級叢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756.
[2]陳利國.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1.
[3]徐靜.心腎相交和心腎不交理論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博士論文,2008.
[4]五代·彭曉注.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道藏.20)[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135.
[5]張燦琿等校.針灸甲乙經(jīng)校注(下冊)[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64,1216-1217.
[6]隋·楊上善撰注.黃帝內經(jīng)太素[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影印版),1957:32.
[7]唐-孫思邈著,劉更生等點校.備急千金要方[M].華夏出版社,1993:186.
[8]唐·梁丘子撰.黃庭內景玉經(jīng)注.修真十書(道藏.4)[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867.
[9]李聰甫.中藏經(jīng)語譯[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0:4-6.
[10]唐末·鐘離權.靈寶畢法(藏外道書.6)[M].成都:巴蜀書社,1990:104.
[11]何振中.“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道家內煉闡解[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12(1):13—15.
[12]五代·陳樸.內丹訣(道藏.24)[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226—228.
[13]元·玄全子.諸真內丹集要(道藏.32)[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471.
[14]南宋·曾性.道樞[MI.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91—392.
[15]清·三陽道人張若虛.丹經(jīng)指南(道藏精華,第四集之二)[M].臺灣:自由出版社.2000:273.
[16]修真十書·鐘呂傳道集(道藏.4)[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660,670.
[17]南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M].日·大阪向井八三郎刊行,享保二十一年(1736)影印本.
[18]南宋·夏元鼎.紫陽真人悟真篇講義(道藏.3)[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34.
[19]元·無名氏纂.養(yǎng)生秘錄(道藏.1O)[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718.
[20]明·周慎齋著,民國曹炳章評注.慎齋遺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59:8.
[21]清·閔一得.瑣言續(xù)(藏外道書.10)[M].成都:巴蜀書社,1990:507.
[22]明-韓懋.韓氏醫(yī)通.中國醫(yī)學大成(第22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8-9.
[23]清·陳士鐸著.鄭炳純等校點.辨證奇聞[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146.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16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心身統(tǒng)一性命雙修 ------試論中···
下一篇: 黃元吉內丹思想研究(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