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最早見于《周易》一書,傳說是伏羲(古代傳說中的神)畫卦,周文王(即商未周族領袖姬昌)作辭(八卦中的文字)。又說文王被囚期間巧遇“天外來客”送與八卦圖(另說是伏羲所送),爾后閑得無聊便演易八卦,距今大約存三千多年歷史?!吨芤住氛J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火、水、雷、風、澤、山八種自然現象(自然力),其中“乾”和“坤”在八卦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最初根源。八卦的八祌圖形是事物千變萬化的基礎,其每一變化都含藏著一種高級深奧的哲理;許多學者認為《周易》是一部百科全書,八卦是東方的第一神秘。
歷史上最早的丹鼎道(仙道)書籍是后漢魏伯陽所著的《周易參同契》,借爻象論作丹之意,基本內容是關于人體奧秘的探索,實質上是對具洽某種特異功能的人身之氣運行軌跡的記錄,對中醫(yī)脈學、針灸、氣功和五運六氣有重,要貢獻。仙道八卦拳就是一種利用八卦原理和氣血運行規(guī)律創(chuàng)造的健身功法,被認為是一切拳法的基礎.想修煉任何門源的拳法時,一定要先從八卦拳開始練起,否則缺乏扎實的基礎,練住何功法將如空中樓閣一般,達不到精深的功效和真正目的。
八卦乃是從無極為起始,經過太極、兩儀、四象之后,終于形成了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以仙道而言,必須先練八卦拳才能進入梅花、武當及少林等拳。
一、無極勢
(一)如圖2-1所示,身體直立,兩臂自然下垂。兩足跟靠近,足尖外指,使兩腳“八”字分開約呈90°,周身放松。
(二)兩眼稍睜,像“睜眼瞎”一樣茫然注視正前方,即使有東西映入眼簾,也要視而不見;兩耳也像聾子一樣,不可有意識地聽外界傳來的聲音,要充耳不聞。
(三)平穩(wěn)安靜地呼吸,甚至感覺不到呼吸才好,讓呼吸的意識完全消失。
(四)要達到“無意識”的境界,必須細心練習,達到虛無的心境是練好拳法的關鍵;練成無極之后,才可開始練習太極。
二、太極勢
(一)如圖2-2所示,在保持腰部穩(wěn)定的前提下,右腳向前踏出(不要勉強跨大步)左膝稍屈,右腿不可僵硬的彎曲,身體自然、協調,保持一定的柔軟性。
(二)隨右腳向前踏出,右臂前伸,右手掌朝前,與肩同高;左臂抬起,左手放在右手下方,掌心向前。雙臂隨上體及頭右轉,兩手如向前推東西一般。
(三)這時,舌頭抵住上腭,氣留丹田,上體及頭向右轉是因為常人多為右利之故、如果你慣于使用左手吃飯、寫字,也可以轉向左方。
(四)反復練習該動作,熟練以后方可練習兩儀勢。
三、兩儀勢
(一)青龍轉身。如圖2-3所示,兩儀勢應具有伸縮性,向左轉為陽儀,向右轉為陰儀。第一步與太極勢完全相同,稱“青龍轉身”。
(二)青龍縮尾。接前,如圖2-4所示,左腳向前踏出與右腳成“八”字形(足尖內指),雙手仍保持原來的姿勢。正面看來,頭及雙手完全置于體側,與雙腳垂直。大腿及膝蓋相貼緊,小腿分開,稱“青龍縮尾”。
(三)青龍返首。接前,如圖2-5所示,左臂保持原狀,右腳向前踏出的同時,右臂伸向身前,五指張開,右腳與左腳成“丁”字形,兩膝半屈
(四)青龍出洞。接前,知圖2-6所示,左腳向前踏出,與右腳成“八”字形,大腿及膝貼緊;右手朝前,臂稍屈,使右掌護住自己的面部,左手在右手之下,保護胸部。
(五)青龍轉身。接前,左腳向前踏出,右膝稍屈;左臂前伸,左手掌朝前,與肩同高;右手放在左手下方,掌心朝前。雙臂隨上體及頭左轉,兩手如向前推出一般(圖2-7)。整個動作在結束“青龍出洞”以后,改為向左側進行,開始做陽儀動作。即與太極勢轉身方式和要求完全相同,只是從左方進行。
(六)接前,右腳前踏與左腳成“八”字形,雙臂及頭置于體側,與兩腳垂直,兩大腿及膝蓋貼緊,小腿分開(左(陽)青龍縮尾)。
(七)接前,右臂保持原狀,左腳向前踏出的同時,左臂伸向身前,五指張開,左腳與右腳成“T”字形(左(陽)青龍返首),兩膝半屈。
(八)接前,右腳向前踏出,與左腳成“八”字形,大腿及膝貼緊,左手朝前,臂稍屈,使左手掌護住面部,右手在左手之下,保護胸部(左(陽)青龍出洞)
四、四象勢
(一)四象勢接兩儀勢之后,同樣由“青龍轉身”開始,接做“青龍縮尾”;但在四象勢中,做完左“青龍轉身”后需接做右“青龍縮尾”等,左右交互進行。
如圖2-8、2-3、2-10所示,接“左青龍出洞”。先向左做“青龍轉身”,但頭和手不轉向左后方,而是伸出左腿、臂以后,直接轉到右側,成“右青龍縮尾”。要求右腳固定,移動左腳,使兩腳成“八”字形,大腿及膝貼緊,小腿分開。
接著,左腳向左踏出,與右腳成“T”字形;左臂前伸,右手隨之,做出“左青龍返首”動作,然后再向右做“右青龍出洞”,方法是右腳固定,左腳右移,使兩腳成“八”字形,右手朝前,護面部,左手在下護胸部。
(二)雞子鉆天。接前,如圖2-11所示,右腳尖指向外側,左腿提起,右腿半屈;左手掌朝下壓地,右臂高舉過頭,使手掌朝后直立。
(三)白蛇伏草。接前,如圖2-12所示,左腳向左側大步踏出,與右腳成大“T”字形,右臂經身前下劃,手掌朝下,置于大腿中部,左手盡量伸直,掌心向外,置于左膝外。
(四)右向“青龍出洞”變右向“青龍轉身”:接前,如圖2-13所示:,左腿收回與右腳成“八”字形,右手在前護住臉部,左手在其下,護住胸部,做成“右青龍出洞”;然后,踏出右腳變成右向的“青龍轉身”。
五、八卦勢
做完四象便進入八卦。它是由四象分衍成的八種形態(tài):乾卦獅形動、坤卦麟形功、坎卦蛇形功、離卦雞形功、震卦龍形功、艮卦熊形功、巽卦鳳形功、兌卦猴形功。練過無極、太極、兩儀及四象之后,必須再選出八種形態(tài)中的一種,努力勤加練習。
(一)乾卦獅形功
1、右向“青龍轉身”開始,圖2-14做右向“青龍縮尾”和“青龍返首”動作;然后做左向“青龍出洞”。
2、獅子張嘴(圖2-15),接前,左腳向右前方大步踏出,腿盡量伸直;而右膝稍屈。左手隨左腿前伸平舉,掌心向上;右臂上舉過頂,肘稍屈,手掌朝前上方。
(二)坤卦麟形功
1、麒麟回首。坤卦和乾卦一樣,都是從右向的“青龍轉身”做起。如圖2-16所示,右腳踏出,同時右臂稍彎曲向前平舉與肩同高,手舉向上,指自然微屈;左手置于腹前,掌心朝前,左腿微屈。
2、麒麟轉身。接前,如圖2-17所示,雙臂保持原來的姿勢,左腳上步,足尖內轉,與右腳成“八”字形(右腳不動,足尖仍朝前),大腿及膝部貼緊,小腿分開。
3、大鵬展翅。接前,如圖2-18所示,雙手一直保持原來的姿勢,左腳浮離地面,與右腿并攏,隨右膝下蹲。
4、麒麟吐書。接前,如圖2-19所示,左腳放下與右腳成“八”字形,雙手掌心朝上置于胸前上部右手稍置上方。
上述坤卦動作,均是朝右方進行,所以兩眼注視右手;右方動作做完以后,必須以同樣方法,向左方再做一遍。
(三)坎卦蛇形功
1、白蛇吐信。如(圖2-20)所示,從左向“青龍轉身”開始(接四象勢“右青龍轉身”時,可上左腳變?yōu)椤白笄帻堔D身”),將左手置于腹部右側,手掌朝右;右手上舉過頂,掌心朝前上方。
2、白蛇纏身。接前,如圖2-21所示,將右腳踏出,與左腳成“八”字形,雙腿及膝部貼緊;左手伸向身體右后方,掌心朝后,右手通過臉部置于胸前左肩外側,恰似雙臂抱住上體一般。
做出“白蛇伏草”動作。然后做左向“青龍出洞”,最后做左向“青龍轉身”。做完左向各姿勢以后,再依次從右側做“白蛇吐信“……
(四)離卦雞形功
1、青龍返首。接四象勢,如圖2-23所亦。從右“青龍轉身”做起,接做“青龍縮尾”和“青龍返首”。
2、大蛇翻身。接前,如圖2-24所示,將右手下放到與肩同高,肘微屈,掌心朝上;左臂伸向身后,掌心向上;右膝彎曲,抬平大腿。上體稍前傾。
3、最后右腳著地,上左腿做左向“青龍返首”、“青龍出洞”和“青龍轉身”。
(五)震卦龍形功
1、左向兩儀勢。開始時,先做左向“青龍轉身”,接著按左向兩儀勢依次做“青龍縮尾”、“青龍返首”和“青龍出洞”動作。
2、青龍飛升。接前,如圖2-25所示,最后將左腳向左側踏.出兩腳成“丁”字形,兩臂向兩側張開,掌心朝上。
3、做完左側“青龍飛升”以后,從右側依次做兩儀勢和“青龍飛升”。
(六)艮卦熊形功
1、首先,按順序向左做“青龍轉身”、“青龍縮尾”和“青龍返首”。
2、黑熊返背:接“左青龍返首”,如圖2-26所示,上體右轉,左腳收回與右腳成“八”字形。同時,右手掌朝上置于腭下,如托住下腭一般;左手臂向后伸直,掌心朝上。
3、大蛇翻身:接前,如圖2--27所示,右膝屈,足尖朝下,大腿抬起;右臂前伸,肘半屈,掌心朝上,做“大蛇翻身”姿勢。
4、右腳前踏與左腳成“T”字形,做出右向“青龍返首”和“青龍出洞”,做完以后,再從右向“青龍轉身”做起,在相反方向做“青龍縮尾”、“青龍返首”、“黑熊返背”和“大蛇轉身”;最后,左腳前踏與右腳成“T”字形,做出左向“青龍返首”和“青龍出洞”。
(七)巽卦鳳形功
1、首先,做左向“青龍轉身”和“青龍縮尾”。
2、鳳凰于飛。接左“青龍縮尾”,如圖2-28所示,右腳后撤半步,右膝彎曲;右臂高舉過頭,手掌朝前;左臂稍彎曲,向前平伸,掌心朝上。
3、鳳凰急降。接前,如圖2-29所示,左腳向左踏出,與右腳成“T”字形,左手下降,置于左膝上方,掌心朝上;右臂屈肘,掌心向下,置于右肩外側。
4、鳳凰再升。接前,如圖2-30所示,右腳上步與左腳成“八”字形,左手上舉過頭,掌心向下;右手垂直下放,置于體側,掌心向前。
5、鳳凰伏地。接前,如圖2-31所示,左腿向左側跨一大步,左手下放置于左膝上,掌心向內;右手掌心也向內,置于大腿上方,兩手像抱住大球一般。整個動作完成以后,必須在右方做出“鳳凰于飛”。
6、右向鳳凰于飛。接前,如圖2-32所示,身體向右轉,左膝稍屈,左臂上舉過頭,掌心朝前;右臂稍彎曲,向前平伸,掌心朝上。
(八)兌卦猴形功
首先,按順序向左做出“青龍縮尾”和“青龍返首”和“青龍出洞”。
2、右收拳,接前,如圖2-33所示,左腳向左跨出,與右腳成“T”字形,兩手于胸前合攏,手心向上,拇指朝后,如在胸前托東西狀。
3、左收拳。收左腿使兩腳成“八”字形,按順序在右側做“青龍縮尾”、“青龍返首”、“青龍出洞”和右收拳動作(圖2-34)。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2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道醫(yī)學的學術方法
下一篇: 張至順道長八部金剛功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