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陰陽
神治,齋醮科儀,醫(yī)者一半,患者一半,其主要目的,是調(diào)動患者本身的去病抗 體,達到自我調(diào)節(jié)、自我去病的目的。
道家思想沒有絕對的精華,絕對的糟粕,我們絕對不同意學界關(guān)于“精華”與 “糟粕”的說法。糟柏利用好了,也會轉(zhuǎn)化為有用之物。
陰陽學說認為,一切事物的形成、變化和發(fā)展,全在于陰陽二氣的運動。陰陽既 對立,又互根,以彼此消長的形式運動并相互轉(zhuǎn)化。只有陰陽統(tǒng)一起來,才能推動事 物的變化和發(fā)展,這樣陰陽才能長期共存。陰陽學說是我國哲學史和文化史的主線, 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二、九宮
相傳我國原始社會氏族部落的領(lǐng)袖伏羲時代,有龍馬出自黃河,背負“河圖”。 有神龜出自洛水,背負“洛書”。伏羲得到后,就根據(jù)“河圖”、“洛書”上的陰陽點 而畫八卦。所以,《周易?系辭》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p>
洛書之數(shù),有歌訣述之甚明: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洛書 之數(shù)與后天八卦相符,由洛書化簡后形成的九個格子直線斜邊相加均得十五的宇宙密 碼圖被稱為九宮圖,在方術(shù)中用途甚廣。
三、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一個金屬制的盆可把水盛載,使水不會漏走或容易被土吸干,所以金可生水;一 棵樹因水的滋養(yǎng)而漸漸生長,所以水能生木;一枝木枝可以維持火的燃燒,因而木能 生旺火勢也;火把木或?qū)ο鬅M而變灰,灰堆積而為土;或太陽照耀大地,使大地充 滿生氣,亦為火生土,而土生金者,金屬之出處必從土中來,泥土亦發(fā)揮其保護作 用,使金不會被水浸蝕而氧化。
四、五行相克
火克金、火可使金屬溶化變型,是克制金屬的云素。金屬制成的刀、錘'、斧、可 把樹木、木塊破開,如一把斧頭可把一棵樹砍斷,把樹枝鋸下;木克土者,樹木是唯一可生出樹根,而根可把泥土抓實,樹根太多可把泥土侵占;土克水,所謂水來土 掩,土也是唯一可把水重重圍著,把水吸干,木也能吸水,但水太多,木便起不了作 用,所謂一物治一物,也是五行的定律。至于水克火,燃起的火種,只要潑水過去, 火便熄滅。
五、五行制化
(一)火太大,要把火撲熄,如直接用水去淋火,其作用便相反了,因火燒得利 害,要用水去熄滅它是很難的。因火力過大,火便會爆開,這時應(yīng)用土來制其威化其 猛了。
(二)水太大,水猛可以沖崩堤,土便不可直接把水來掩,此其時在洪水經(jīng)過的 地方廣植林木,水再來時便可把洪水泄弱,而土亦得木之助,把泥土牢牢纏著,不易 于缺裂了。
(三)木太多,用金屬制的刀斧直接砍伐樹木,刀斧也會折斷或斷口,倒不如用 一些樹木來燃燒,其效果更好呢!為何要制化呢?假使用一把刀去砍一棵大樹或一堆 樹木,刀必然會破損,甚至折斷,浪費金屬材料,這時樹只砍下枝葉,而刀已缺口 多,刀不成刀,而樹仍然屹立不倒,又想保留刀子,用火把多余的樹燒去,便是最好 的方法。
(四)金太多,不能用火去燒,要用水去浸蝕它,使其失去金屬的剛硬,亦即陰 陽調(diào)和之法,猶如一個沒有知識的粗人與一個市井之人講理,最后可能大打出手,倒 不如找一位他的朋友或鄉(xiāng)親跟他慢慢交涉,效果會好得多,所謂避重就輕,便是制化 的目的。
(五)土太多,用樹木去制服它,也是不太好,應(yīng)先用金屬制的働,把泥土抓 松,或把土里藏著的金屬掘出來,使土質(zhì)不致太硬,根便很易把泥土抓實了。
六、符箓方術(shù)
道教典籍認為,占卜是表達神的意旨的;符箓是天上神的文字,祈禳是道士舉行 一種儀式,可以對神有所請求的方法,禁咒是神嚴厲的語言。這些術(shù)來自古代的巫 祝,是道士的主要教術(shù)。道士為人占卜以“決吉兇”;書符篆以“驅(qū)鬼辟(避)邪”, 為人齋醮祈禳以“祛災(zāi)求福”,念咒以“去災(zāi)、退鬼、避猛獸”。這些術(shù),在道教屬 符篆派,主要為正一派所掌握?!抖葱`寶太上六齋十直圣紀經(jīng)》:“道者,靈通之至 真;術(shù)者,變化之玄技也。形之無形,因術(shù)以濟人。人之有靈,因修而學道。人能學 之,則變化自然也。夫道之要者,在乎深簡而易攻也。術(shù)之秘者,唯符藥氣也。符 者,三光之靈文,天之真信也。藥者,五行之華英,地之精液也。氣者,陰陽之和 氣,萬物之靈爽也?!?/p>
一盟威道(五斗米道)東漢順帝時(公元126--144),沛人張陵于蜀中創(chuàng)立正一盟威道(俗稱五斗米道)。據(jù)《三國志·張魯傳》、《后漢書·劉焉傳》等史書記載 丹鼎派又稱金丹道教,是對道教中以煉金丹求仙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最早由古代的神仙家、方仙道發(fā)展而來 符箓派符箓派又稱符水道教,是對道教中以符咒等方術(shù)治病驅(qū)鬼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 于君道三國時道教的一個道派,流傳于東吳一帶,存在時間不長,托教祖于吉之名而傳道,從北方流入江南 李家道魏晉時的一個道派,活躍于江南一帶。據(jù)《抱樸子·道意》記載:吳大帝時,蜀中李阿穴居不食,號稱八百歲公,后不知所在 帛家道魏晉時的一個道派,活動于北方及江浙一帶。帛家道的來歷還不太明確,依據(jù)史料只知與帛和有關(guān) 清水道五斗米道的支派,托稱為張?zhí)鞄熂遗鶆?chuàng)。清水道以清水為人治病,據(jù)《三天內(nèi)解經(jīng)》說:在清明求愿之日,向一甕清水燒香禮拜,認為道在水中 靈寶派靈寶派以《靈寶五符經(jīng)》為看家經(jīng)典。靈寶的說法,東漢方士已有,起源于一種神秘的「符」,據(jù)說是護身法寶,所謂「無上靈寶謁」正是《太平經(jīng)》對這種寶符的贊頌 上清派上清派的成立和陶弘景的努力分不開。在陶氏之前已有上清派的雛形,造作了一些經(jīng)典 樓觀道北魏時陜西終南山一帶興起的道派,是繼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之后產(chǎn)生的又一有名道派 重玄學派道教中以「重玄」思想注解《道德經(jīng)》而聞名于世的一個學派,并非有組織的道派 閭山派閭山派,是道教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臺灣等地流行的一個重要流派 天心派宋代正一派的一個支派,以傳授一種新符箓「天心正法」而得名 神霄派內(nèi)丹與符箓?cè)诤隙a(chǎn)生的符箓新派,形成于北宋末。神霄派的創(chuàng)始人為江西南豐道士王文卿,他托稱得唐道士汪君之傳 清微派唐末產(chǎn)生的內(nèi)丹與符箓相結(jié)合的新的符箓道派,該派稱其符法出于清微天元始天尊,故名。據(jù)《清微仙譜》說 東華派北宋末靈寶派分化出的一個支派,創(chuàng)始于道士寧全真。據(jù)載:宋尚書王古原繼承丹元真人東華嫡傳,后傳給得靈寶之法的田靈虛,田氏合東華、靈寶二家之學,傳給寧全真 凈明道凈明道發(fā)生于對許遜真人的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xiàn)崇拜熱 大道教(真大道教)大道教創(chuàng)始人為劉德仁,金皇統(tǒng)二年(公元1142)他托稱有老人授其玄妙道,此即大道教的創(chuàng)立 太一教(太乙道)太一教由衛(wèi)州(今河南汲縣)人蕭抱珍創(chuàng)建于金熙宗天眷初(公元1138-1140)。太一教的得名起于該教對太一神的崇奉 全真道全真道興盛于金元時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元以降,與正一道作為兩大道派延續(xù)至今 玄教 龍虎宗的一個支派,為元代道士張留孫創(chuàng)建。張留孫是信州貴溪人,幼從伯父學道龍虎山上清宮,為張宗演弟子 龍門派全真道的一個支派,奉全真七子之一的邱處機為開派祖師。因邱處機曾隱修隴州龍門山,故取名[龍門] 遇仙派全真道支派之一,為北七真之一的長玄真人馬鈺所創(chuàng),以清凈修煉為主旨 南無派全真道支派之一,為北七真之一的長真祖師譚處端所創(chuàng) 武當派因起于湖北武當山而得名。武當山又稱「太和山」,明代以前早已是道教活動圣地,為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的發(fā)祥地 碧洞宗全真道龍門派的支派。清朝康熙年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所創(chuàng)。陳為湖北武昌人,曾在武當山太子坡投師于全真道士詹太林,后入川在青城山傳道 中派 元道士李道純,道號瑩蟾子,為南派白玉蟾的再傳弟子,丹法融匯三教,核心要訣為「守中」、「中和」,在內(nèi)丹法中自成一家,被后世道教稱之為內(nèi)丹[中派] 東派 道教內(nèi)丹功法的一派,明嘉靖時陸西星所創(chuàng)。陸字潛虛,青年時偏于儒家,后轉(zhuǎn)向內(nèi)丹 西派 道教內(nèi)丹功法的一派,清咸豐年間李涵虛所創(chuàng)。李為四川樂山人,自稱于峨眉山遇呂洞賓及張三豐,得丹法秘要,于咸豐六年(公元1856)成道 追問:那現(xiàn)在還有那些流傳下來了? 回答:而今許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 正一教 、茅山教、嶗山教、武當教、閭山教及香港、臺灣的民間道教派別。 追問:謝謝
其實沒有四大門派,大致只有兩大。
從修行方式上來說道教主要分為二個派別--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張以符咒等方術(shù)治病驅(qū)鬼,后者主張煉金丹求仙,分外丹與內(nèi)丹二脈。 另外還有二者兼?zhèn)涞拿钫娴?,妙真道源于方仙道,黃老道,是最久遠的宗派,是所有流派基本思想的創(chuàng)建者,是道教的活化石。
道教的分派,一般認為是開始于宋、元。道教歷史上比較有影響的有6個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靈寶派,正一派、凈明派、茅山上清派等等。正一為符箓派,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龍門派,遇仙派,南無派,隨山派,崳山派,華山派,清靜派等。繼承了丹鼎派。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2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道醫(yī)對人體“精”的認識
下一篇: 大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