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論述
網(wǎng)絡(luò)
2023-09-20 18:02:27
中華道學歷史源遠流長
,內(nèi)容博大精深
,既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又是世界文明的寶貴財富
。
道家歷來崇尚黃帝。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始者
,五千年的偉大中華文明皆同黃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現(xiàn)在我們中國人仍然說自己是黃帝的子孫
。先秦時代,道家之祖
老子著《
道德經(jīng)》五千言
,影響深遠
,道家思想遂蔚為“顯學〃。道教創(chuàng)立
,奉老子為教主,以其《道德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
,規(guī)定為教徒必須誦習的功課,道家與道教融合而為中華道學
。幾千年來,它經(jīng)過長期的演變和發(fā)展
,積累成豐富的道學文化,對中國社會的政治
、經(jīng)濟、哲學
、倫理道德、文學藝術(shù)
、醫(yī)藥學、養(yǎng)生學
、古化學以及民族心理、社會風俗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
,起過相當重大的作用。因此
,如果不了解中華道學的豐富內(nèi)容,也就不可能全面
、深刻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在現(xiàn)今中國建設(shè)現(xiàn)代化國家的過程之中
,也需要吸取道學文化的精華,以推進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物質(zhì)文明建設(shè)
。
中華道學文化的核心是"道〃
。那么
,什么是"道〃?老子認為
,"道〃是產(chǎn)生宇宙萬物的總根源,也是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盛衰變化的總規(guī)律
。《道德經(jīng)》開章明義就講:
“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無名
,天地之始。有名
,萬物之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贝蟮兰葻o形象,又無名稱
,不能用人類的語言和文字去形容它、描述它
。《清靜經(jīng)》說:"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
,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惫蚀蟮接钪婵臻g,小到瓦礫微塵
,無不有"道〃的存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兜赖陆?jīng)》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
。”學者們評述說
,這是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首次提出的宇宙創(chuàng)生模式。對于這些話
,我是這樣理解的:"道〃即是無形無象的浩然正氣,在宇宙還未形成之前的混沌時期
,由浩然之氣將混沌一分為二,分出了陰陽天地
;之后,又是浩然之氣運行日月
,天生成萬物,地長養(yǎng)萬物
,如此周而復始,永不停止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大道化生萬物以后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
,讓萬物自然生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道"的法則落實在社會層次方面,這就是人們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按照"道〃的原則行事
,這個行為規(guī)范的核心就是"清靜"
、"無為〃和"自然"。也就是說
,人們應(yīng)該效法"天道〃,體會天地自然的規(guī)律
,順其自然地把握自己,成就高尚
、完整的人生境界,才能獲得人生與社會的永恒
。
人生一世,應(yīng)該和諧
、美滿與幸福,人們相互理解
、幫助、支持
,與自然相協(xié)調(diào)。但是
,怎樣才能實現(xiàn)這樣的人生目標呢?我想首先應(yīng)該做到道家的“清靜〃
。老子認為"清靜可以為天下正〃,意即清靜是天下最高的法則
,心清神靜,就可以處理好天下之事
。道家的“清靜〃并不是現(xiàn)代語言中的安寧寂靜之意
,而是去私寡欲
、摒除雜念的意思。在老子看來
,這是一種最高的人生境界。老子認為
,一個人只有不斷地反省自己,剔除從外在環(huán)境沾染上的私欲雜念
,才會像變渾濁的流水一樣,靜止下來重新變清
。人出生之時,自然純凈
,一無所有,隨著生命歷程的展開
,逐漸生出和沾染上種種欲念,如果不時時用淡泊寧靜的"道"來抵御心中的私欲雜念
,整日爭名逐利
,耽于聲色犬馬,就會迷失生活的方向
,步入生命的歧途。人生路向誤導的結(jié)果
,便是“甚愛必大費
,多藏必厚亡〃
,為身外之物破費精神
,耗盡心力
,到頭來一無所有,空拋卻寶貴的人生
。明于此,就當"致虛極
,守靜篤〃,堅守清靜自然之道
,人生于是走上正軌。
“無為〃是道學的中心思想
,早為人們所熟知,但是相當多的人對它并沒有正確的理解
,只是望文生義地解釋為"無所作為〃;其實
,道家的“無為〃是順其自然,按照天道自然的法則辦事
,不妄作為的意思。老子《道德經(jīng)》中說
,
"無為而無不治無為而無不為’,,這才是〃無為〃的真正宗旨。譬如人生處世
,有人用淡泊寧靜的心與利于他人的觀念去面對世間一切事物,不貪婪
,不存非分之想
,總想為社會做點力所能及的好事,用這樣的心情去對待家庭
,尊老愛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
,他就會受到人們的尊重,自身又無掛礙
,無煩惱,既能適應(yīng)繁忙的事務(wù)
,又能神清氣爽,內(nèi)心寧靜
,得到充分休息,使體內(nèi)的組織細胞保持正常的新陳代謝
,滋養(yǎng)生息,長此以往
,他自會身強體壯,延年益壽
。這就是“無為〃的人生實踐。反之
,如果有人總想“有為〃,貪欲之心太重,隨時想把別人的財富據(jù)為己有
,貪贓枉法,胡作非為
,“不知常,妄作兇〃
,每天都在煩惱與恐怖中生存,結(jié)果只能加速自身的死亡
。人是天地之間一眾生,如果人人都用道家"無為〃的思想告誡自己
,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用淡泊寧靜的心和利于他人的意念去生活
,去工作,去創(chuàng)造
,那么人類自然就會和諧相處,社會自然得到平衡發(fā)展
。
世人都有永生的愿望,這是人類自古以來便有的傳統(tǒng)
。從遠古開始,中國人的內(nèi)心深處就藏著一個秘密愿望--長生不老
,不死長存。這樣的民眾心理
,由中國道教神仙長生的生命哲學充分顯示了出來。道教信仰神仙長生
,認為世間具有上根之人通過修習神仙之道,可以使生命獲得永恒不朽
。盡管到目前為止,長生不死尚無實證,但長期以來道教對這一境界的追求卻產(chǎn)生了不少有益于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
,在人類探索養(yǎng)生長壽之道的歷史進程中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道家與道教的生命科學實踐
,主要有道教醫(yī)學、道教養(yǎng)生學
、道教仙學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道教醫(yī)學與中醫(yī)學有密切的血緣關(guān)系
,但又以其
祝由、秘方、氣功診病治病等構(gòu)成獨立于中醫(yī)之外的獨特醫(yī)療治病系統(tǒng)
。道教養(yǎng)生學包括導引行氣(即今之氣功)、食養(yǎng)食補及日常生活等方法
、技術(shù)和理論。它構(gòu)成了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學和保健學的主體與基本內(nèi)容
。道教仙學包括
內(nèi)丹、外丹等修仙之術(shù)
,雖然其中含有一定的宗教內(nèi)容,但卻對人體科學
、智能開發(fā)以及古代化學等領(lǐng)域的研究實踐做出了重要貢獻。
道教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
,即人的生命由自己控制掌握,人發(fā)揮自我主體能動性
,可以延續(xù)生命的長度,提高生命存在的質(zhì)量
。這方面的途徑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歸結(jié)為兩大方面:一方面是養(yǎng)生,一方面是道德修養(yǎng)
。這種關(guān)于生命科學的歷史實踐,對于現(xiàn)代社會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它在理論和方法手段上彌補了西方近現(xiàn)代醫(yī)學、保健學與實踐體系的不足
。首先,道家與道教主張在養(yǎng)生活動中應(yīng)當身心并重
、形神俱完、性命雙修
;在形體保健中強調(diào)心智完整與道德修養(yǎng)的雙重意義。這種以修德養(yǎng)性為養(yǎng)生第一要務(wù)的修道特征
,對于今天社會具有相當重要的指導意義。其次
,道學提倡全面養(yǎng)生,即從精神修養(yǎng)
、飲食、鍛煉以及日常生活衛(wèi)生等各個方面來進行養(yǎng)生
、發(fā)展身體、增進健康與延長壽命
。道家和道教反對偏頗和單一的修煉,認為生命是一個大系統(tǒng)
,必須從各個方面、采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加以養(yǎng)護和發(fā)展
。其三,道家與道教認為生命健康長壽的關(guān)鍵是人體內(nèi)部精
、氣
、神的充盈旺盛。因而養(yǎng)生治身的原則是動靜結(jié)合
、內(nèi)外結(jié)合、煉養(yǎng)結(jié)合
、形神結(jié)合,重在提高與發(fā)展人的內(nèi)在精神和生理水平
。其手段方法也就不是那種激烈的運動和比賽,而是重視靜養(yǎng)精神
、內(nèi)煉精氣、導引形體
、飲食補養(yǎng),從而構(gòu)成了在世界醫(yī)療保健體系中堪稱獨樹一幟的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養(yǎng)生文化體系
。由此可知,道教養(yǎng)生的方法無疑對延長人的生命
,充實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
;然而,僅僅如此還是不夠的
,生命還欠缺了一方面,不能盡善盡美
。要使生命發(fā)出光華,萬古不朽
,還必須在道德上下功夫,通過自我努力
,成為道德上無懈可擊的君子。養(yǎng)生加道德實踐
,這才是完美的人生
,這才是生命的坦途,這才能夠不朽
。這就是道教生命哲學的主體性原則。
道教認為
,要想從根本上解脫生死的煩惱,使人生走向永恒
,必須加強身心的修煉,過一種合乎道德的生活
。道教經(jīng)典從《太平經(jīng)》、《清靜經(jīng)》到后來民間流行的功過格
,都提倡人生在世,應(yīng)該多行善事
。一個行善的人,光明正大
,心中充滿正氣,活得自在踏實
,所謂"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這種充滿浩然正氣的心態(tài)對生理健康大有好處。人的長壽是由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交互作用而完成的
,一個具有善良意志的人,心地是清靜無為的
,摒棄了種種邪惡欲念,一心向善
,自然有利于身體安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德行充實者必會長壽,這是道教用"道〃指導人生解決生命問題的一個準則
,它對于世界文明和人類健康長壽事業(yè)具有重大的價值。
道教認為
,要想長生不老
,僅有個人的道德實現(xiàn)是不完美的
,還必須濟世救人
,利他利民
,建功立德。如果僅滿足個人的修煉
,只能拯救自我的生命,這是很不夠的
,而且不能證道成仙。只有廣建陰德
,濟物救世
,行種種方便
,做無量善事,拯救普天之下人們的生命
,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拯救
。道教文化中保存了許多中華民族的美德
,如孝敬父母
,敬老恤孤
,憐貧憫疾
,先人后己,損己濟物
,助人為樂,濟人貧困
,解人之厄,扶人之危
,抑惡揚善等等。這些美德都值得發(fā)揚光大
,以凈化社會的空氣。
道教不僅試著解決生命的最終歸宿
,而且熱切關(guān)懷生命存在的質(zhì)量高低問題,也就是關(guān)心世人是否生活得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鞓贰?/p>
怎樣才算是幸福生活
?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宗教家都在探討這一問題
。古希臘的哲人德謨克里特告訴人們: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黃金
,它的居處是在我們的靈魂之中。古希臘的另一大哲人亞里斯多德認為
,人的心靈可分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兩大部分,人們只要具備了這兩種德性
,并進而使兩者處于有秩序的和諧狀態(tài),就進入幸福和至善的境界
。所以他認為,幸福就是心靈完全合于德行的活動
。老子以“無為〃作為人類本性和最高的道德
,認為"道常無為〃。無為包含有無欲的意?在內(nèi)
,這種無欲無為的道德老子又把它叫做"自然〃,講"道法自然〃
。人按照道的這種無為無欲生活即是幸福。老子贊美“貴柔〃
、"知足〃、"不爭〃等品行
,在道德修養(yǎng)方法上主張"少私寡欲〃、"為道日損"
、滌除玄覽〃等。認為據(jù)此修行
,人生就可以免禍得福。
道教的幸福觀可以說與以上中外哲人的思想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道教認為,幸福不在于占有物質(zhì)財富的多寡
,物欲的滿足并不意味著就是幸福。比如餐宴過度之后人們常常感到腸胃的痛苦便是一例
。道教同樣認為,精神的因素在幸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主張精神上逍遙自在,不為外面的花花世界所勾引
,不為外物所染
,心靈便清靜明亮
。心如赤子
,知足常樂
。精神上與至善的德行合拍,人就生活得充實美滿
。道教繼承老子,主張無欲無為
。所謂無欲,不是禁欲
,不是“存天理,滅人欲〃
,而是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人欲是貪得無厭的
,如不加以控制,就會走火入魔
,縱欲傷身,談何幸福
?所謂"樂極生悲"
,就是縱欲過度
,帶來的只是痛苦。因此合理控制自我欲望
,既不縱欲,也不禁欲
,適度得中,就找到了幸福的感覺
。所謂“無為〃
,并不是坐享其成
,什么事也不干,而是不妄為,不亂來
。比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這就不是胡作非為,就屬于"無為〃的范疇
。搞假藥假酒,以假冒偽劣產(chǎn)品坑人騙人
,甚至不惜圖財害命,這就不屬于道教講的"無為〃
,而是屬于"有為〃。有為必傷生
,最終弄巧成拙,在人生舞臺上演出一幕幕悲劇
,哪里還有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所以按照“無為〃的原則生活,就是讓自己的行為合乎自然規(guī)律
,合乎道德規(guī)范,過一種合乎理性的生活
。無欲無為,效法自然
,按照這一原則去生活
,去體證生命
,相信一定會達到一個新的人生境界。
成都恩威集團與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了“中華道學文化研究中心〃
,其宗旨是"弘揚中華文化
,光大民族美德,繁榮學術(shù)研究,促進社會文明〃
。為此
,中華道學文化研究中心邀請了一批在道教研究方面卓有建樹的專家
、學者,編撰了這套"中華道學文化系列’叢書
,包括有道教醫(yī)學、道教內(nèi)丹與養(yǎng)生學
、道教倫理、道教神系
、道教儀禮
、道教文學
、道教音樂、道教宮觀等方面的內(nèi)容
。旨在客觀介紹,以使熱心中華文化的社會各界人士對道學文化有一客觀
、正確、全面的了解
。在此基礎(chǔ)上
,我們再進而發(fā)掘這座思想文化的寶庫
,用之于當用之處,無疑將對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我相信,炎黃子孫
,同心協(xié)力,必能使中華民族之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
薛永新
1994年元月18日
簡述老子及其開創(chuàng)的道家學說
老子姓李名耳 ,字聃,一字伯陽
,或曰謚伯陽,春秋時期人
,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
。老子為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
莊子并稱“老莊”
。道家學說是無所不能、永恒不滅
,有辯證法因素和無神論傾向
,是老子總結(jié)古老的道家思想所形成的道家完整的系統(tǒng)理論
,它以“道”為最高哲學范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
,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也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jù)
。
道家學說主要思想:
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即“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因而“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
,《老子》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
,“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zhuǎn)化
,此外
,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
,損有余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
“民之饑
,以其上食稅之多”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
。
道家傳統(tǒng)與革新:
有正宗而后有革新
。在西歐,如恩格斯所論:“一般針對封建制度發(fā)出的一切攻擊必然首先就是對教會的攻擊
,而一切革命的社會政治理論大體上必然同時就是神學異端”。
在中國
,漢初儒、法合流
,所謂“陽儒陰法”或“雜霸王道用之”的封建正宗形成之后
,道家‘思想以其被罷黝、受排斥的現(xiàn)實遭迂
,加以它固有的主張?zhí)斓雷匀弧⒖棺h倫理異化的理論趨向
,便一直被視為思想異端。
但道家并未因此而掩旗息鼓
,相反地,歷代道家學者卻仍然以與封建正宗相對立的異端身份
,崛強地從事于學術(shù)、文化的創(chuàng)造活動和批判活動
,并不斷地求得進展
,獲取許多重要成果
,尤其在發(fā)展科學、文藝和哲學思辨等方面更作出過超邁儒家的獨特貢獻
。這樣,形成了道家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
道家思想中,老子與莊子的“德”,究竟指哪些方面?
《道德經(jīng)》其實是“道經(jīng)”和“德經(jīng)”的兩部分
,上半部分1-37篇是“道經(jīng)”
,主要是論述道的內(nèi)涵、描述等等
,而下半部分38-81篇是“德經(jīng)”
,主要論述是道的日常生活和國際治理上面的應(yīng)用,包括生活的準則
,政治理論,戰(zhàn)爭理論等等內(nèi)容
。
這一篇我們來聊聊道家思想的“德”道德是什么意思?道家思想的德其實和我們通常理解的“道德”是不一樣的
,甚至可以說,是完全相反的
,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說的“道德”的德是傳承了儒家思想的“德”,主要強調(diào)在社會倫理中的一種道德品質(zhì)
,比如儒家思想中就包括“溫良恭儉讓”的五德
,儒家也有“仁義禮智”的“四端”
,也是指四種基本德性
。而道家思想的德
,是一種對道的精神的一種實踐
,意思就是按照道的精神行事,就是一種德
。我們分開來聊聊
,道家思想中
,老子和莊子對“德”的具體論述。
首先
,老子在這一篇中,區(qū)分了“上德”和“下德”
,老子說:“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意思是說,擁有上德的人
,對人有德,而不自以為有德
,才是真正的德。下德的人
,對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
,所以反而無德了
。擁有上德的人順應(yīng)自然
,無心作為,下德的人順應(yīng)自然而有心作為
。所以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中
,上德和下德的差別在于“無為”和“有為”。
老子說:“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贝蟾乓馑际钦f,生養(yǎng)卻不占有
,幫助他人,卻不以功高自居
,成就了萬物
,卻不做他人的主宰
,這是最高的德性
。老子還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這里的“孔”代表空,空代表無
,無代表道,大概意思是說
,有至高德性的人,他的一切言行舉止
,都是依照道的方式來行事的
。
其次
,莊子是如何論述德呢?在莊子的道家思想中
,其實也表達了類似的意思,《莊子·德充符》一篇中
,莊子也論述了,“德”是一種內(nèi)心的自然狀態(tài)
,是一種天然本性。莊子這篇“德充符”
,其中“充”表示充分和完全的意思,而“符”就是驗證的意思
。所以“德充符”意思是說,我們怎么去驗證一個人表現(xiàn)出了完美的德行
。
莊子在這一篇中講了三個獨腳人的故事,也就是身體有殘疾的人
,他們都能做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也就是他們雖然身體殘疾
,但能坦然接受自己
,并將自己視為萬物的一部分,這是一種有“德”的境界
。
除了形體殘缺,莊子在這篇中
,還說一個哀駘它的故事,魯哀公聽說在衛(wèi)國有一個人相貌奇丑
,而且還沒有權(quán)勢、利祿
、口才和學識,但是每個與他相處過的人
,都不愿意離開他
;女子見過他
,都要做他的妻子。于是魯哀公把他找來要看看這人真的有什么本事
,魯哀公與他相處一個月之后
,就發(fā)現(xiàn)自己非常信任他
,甚至愿意把國事交付于他,在哀駘它走了之后
,感覺很惆悵
。于是魯哀公就來問孔子
,這個人到底什么地方這么有魅力呢?
孔子說
,他去楚國的時候
,路上看見一群小豬在剛死去的母豬身上吸奶
,一會兒突然就驚慌失措地跑開了,因為小豬覺得母豬不是自己的同類了,小豬愛母親
,不是愛母親的形體,而是愛它形體內(nèi)在的力量
。戰(zhàn)死沙場的人,不用武器上的裝飾品陪葬
;被砍斷腳的人
,沒有理由再愛惜自己的鞋子了
。所以孔子說,哀駘它之所以不動聲色地取信于人
,不是在于他的外在的東西
,而是他內(nèi)心的力量
。哀駘它是一個“才全而德不形”的人。他的德性能潛移默化
,不知不覺地影響他人
。
在莊子眼中
,人有三種境界,一種是“形全”
,就是身體沒有什么缺陷的人
;第二種是“才全”
,就是即便是形不全
,卻依然能夠保持自我的本性真實
,來面對一切處境
;第三種是“德不形”
,類似老子說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
,就是像哀駘它一樣
,在很多人看來,他是一個沒什么本事的人
,他的才能和德行讓人完全看不出來痕跡,似有若無
,正是順其自然的極致表現(xiàn),這就是“才全而德不形”
。
所以
,其實不管在老子還是莊子的道家思想中
,“德”是萬物得之于道者,能保持內(nèi)心的自然狀態(tài)的人
,就是有德之人
,“德”是一種萬物的天然本性
,能保持這種本性,就是一種“德”
。最高的境界就是“才全而德不形”
,讓人完全感覺不到“德”的存在和痕跡
,一種“無為”的境界
,才是一種大智慧
。
簡單論述道教、道家思想和養(yǎng)生
道教
,是一種發(fā)源于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宗教
。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
。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
,道教被認為是與儒教和佛教一起的一種占據(jù)著主導地位的宗教.道家所主張的“道”
,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zhì)及其自然循環(huán)的規(guī)律
。自然界萬物處于經(jīng)常的運動變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則
。
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
、“返樸歸真”、“順應(yīng)自然”
、“貴柔”等主張,對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