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又稱推拿,摩挲和按蹻。它是按摩者以適當?shù)氖址?,作用于被按摩部位的體表上,使被按摩者的機體得到各種力的剌激產(chǎn)生反應,從而提高人體自然抗病能力,促使病體康復的醫(yī)術。這種治療方法,既經(jīng)濟簡便,利于推廣,同時又無副作用。它是祖國醫(yī)學寶庫中的珍貴財產(chǎn)。我國按摩由于歷史悠久,所以各種流派繁多,如氣功按摩、保健按摩、運動按摩、臟腑按摩、經(jīng)穴按摩、子午按摩、小兒按摩、放松按摩、踩摩等等。這里介紹之道醫(yī)按摩是一種武功點穴按摩,是氣功按摩、經(jīng)穴按摩、子午按摩和傷科按摩的綜合運用。其醫(yī)療原理與中醫(yī)按摩的基礎理論是一致的,有著遵循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的特點,是按照四診八綱、理法、方、藥的原則進行的。在施行的過程中,必須尋經(jīng)取穴,明辨補瀉,掌握好時間和次數(shù),點摩結合,剛柔相濟;通過調(diào)陰陽,舒氣血,通經(jīng)絡,利關節(jié),以實現(xiàn)扶正祛邪、陰陽平衡。同時醫(yī)者在施術上必須做到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表入里;由輕到重,由重到輕;循經(jīng)取穴,補瀉分明,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此處介紹之按摩法,是與點穴法中的解救法密切配合進行的。對重傷、陳傷的病員,先使用按時點穴的幾種手法,后使用按摩手法。手法的輕重深淺根據(jù)病員所傷的程度決定。醫(yī)者必須首先熟悉按摩的身體常用部位和穴位。
按摩常用部位及分部穴位
1)常用部位
1.人體基本方位:在敘述人體各部位時,以人體直立,上肢下垂,手掌向前的姿勢為標準。有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有背側、腹側以及顱側、尾側等名稱。在四肢部,有近側(靠近肢體根部)、遠側(離根部較遠)、掌側、背側、橈側、尺側、脛側、腓側等區(qū)別。在比較左右兩個結構的位置時,以軀干正中線為基準,分內(nèi)側和外側。對于上肢或下肢,是以該肢本身的中軸為標準,不用軀干的正中線。
2.人體部位及體表標志
a.頭面頸項部
額部——發(fā)際至眼眶。頭頂部--顱頂中部。
顳部——頭顱兩側。枕部--在顱的后下部。
眼眶部——眼裂周圍。鼻部鼻骨周圍。
顴部——顴骨周圍??诓?-口裂周圍。
頰部——口裂兩側。
腮腺咬肌部——頰部之外側緣。
頦下部——口裂以下至下頜骨。
頸部——下頜骨至鎖骨。
項部——后發(fā)際至肩平面。當頸前俯時出現(xiàn)的隆起為第7頸椎的棘突。
b.肩背腰臀部
肩胛部一肩鎖關節(jié)、肩關節(jié)和肩胛骨的整個部位。背部——第1至12胸椎。當上肢下垂時,肩胛骨的下角與第7胸椎棘突在同一高度。
腰部——第1至5腰椎。兩側髂嵴連線為4至5腰椎的間隙。
臀部——由髖骨和髖關節(jié)的后方組成。
骶髂部一由骶椎和髂骨組成的骶髂關節(jié)周圍。
髖部——髖關節(jié)周圍。
c.胸腹部
胸部——鎖骨平面至12肋骨。胸骨角正對第2肋骨。胃脘部--胸骨劍突以下,臍以上和左右肋軟骨間的部位。
腹部——胃脘以下和恥骨毛際以上的整個部位。
脅肋部——腋下至第12肋骨以上的胸背間。
d.上肢部
肩部——肩關節(jié)周圍。
上臂部——肩關節(jié)至肘關節(jié)。
肘部——肘關節(jié)周圍。
前臂部——肘關節(jié)至腕關節(jié)。
手掌部——腕關節(jié)至掌指關節(jié)。
掌心——手的掌側面及其中心。
掌背——手的背側面。
小魚際部——手的尺側緣。
大魚際部——手的橈側緣之拇指邊。
手指部——掌指關節(jié)至指端關節(jié)。
e.下肢部
股部——髓關節(jié)至膝關節(jié)。
膝部——髖骨和膝關節(jié)周圍。
小腿腓腸部——胭窩至跟踺。
脛部——小腿前側。
踝部——踝關節(jié)周圍。
踱部一一足掌部分。
足趾部——足趾關節(jié)周圍。
2)?分部穴位
(1)經(jīng)絡:經(jīng)絡所包括的范圍很廣,主要內(nèi)容有十二經(jīng)脈、十二經(jīng)別、奇經(jīng)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筋經(jīng)和十二皮部及孫絡等。其中以經(jīng)脈為主,絡脈和孫絡僅是起聯(lián)絡作用的分支,經(jīng)別是它的內(nèi)部支干,奇經(jīng)八脈則參于其間,共同構成整個經(jīng)絡系統(tǒng)。
在推拿的臨床治療中,應分部取穴。經(jīng)常應用到的有下列數(shù)條經(jīng)脈:
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一起于目內(nèi)貲至小趾外側。該經(jīng)脈在腰背部挾脊柱循二條支脈直行,其第1側線在脊柱旁1.5寸處(相當于二橫指),第2側線在脊柱旁3寸處(相當于四橫指)。
督脈——起于會陰部至鼻柱,循行在頭背腰臀正中脊柱處。
任脈——起于會陰部至目眶下,循行在胸腹部之正中。
(2)分部穴位及其分寸(分部穴位可參見前人體穴位圖)
a.頭面頸部
頭維——前額兩發(fā)角,入發(fā)際5分,當神庭穴旁開4寸5分處。
神庭——鼻直上,入前發(fā)際5分。
百會——入前發(fā)際5寸,當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
風池——項后枕骨下,在筋外側凹陷中,略與風池穴相平。
風府——枕骨下,在項后入發(fā)際1寸。
天柱——在項的后發(fā)際(當?shù)?、2頸柱之間)大筋外側陷中。
太陽——眉梢外梢下端,橫指陷中。
攢竹——眉頭陷中。
印堂——兩眉之正中,準對鼻尖。
瞳子窌——目外眥角后5分許。
承泣——目下7分。
迎香——緊靠鼻孔旁外5分。
下關——閉嘴,當耳屏前約一橫指,顴骨弓下陷中。此處張口時即鼓起。
頰車——耳下方約當下頜骨咬肌突起處。
地侖——平口角旁4分許。
水溝——上唇人中溝上三分之一處。
承漿——下唇下陷凹中。
翳風——耳垂后,距耳約5分,骨邊陷中。
魚腰——眉毛正中。
b.肩背腰部
肩井——缺盆上,肩胛骨前,當大椎、肩髁兩穴之間,略向前些。
大椎——第7頸椎棘突下。
大抒——項后第一椎下旁1寸5分。
肩髁一肩端兩骨陷中,舉臂有凹陷處。
風門——第二椎下旁1寸5分。
秉門——肩胛崗上骨縫空內(nèi),近外側緣(曲垣穴外約2寸)。
月市俞——第3椎旁1寸5分。
盲育——第4椎下旁3寸(肩胛骨內(nèi)緣)。
肩真——肩胛下兩骨之間,后腋縫紋端1寸。
心俞——第5椎下旁1寸5分。
天宗——秉風穴下方(約平第四椎)大骨下陷中。
肺俞——第7椎下旁1寸5分。
肝俞——第9椎下旁1寸5分。
膽俞——第10椎下旁1寸5分。
脾俞——第11椎下旁1寸5分。
脊真——第11椎下。
胃倉——第12椎下旁3寸。
胃俞——第12椎下旁1寸5分。
志室——第14椎下(命門穴)旁3寸(平腎俞穴)。
大腸俞——第16椎下旁1寸5分。
小腸俞——第18椎下(第一骶椎)旁1寸5分。
上髎——第18椎旁,在第一骶骨孔中
次髎——第19椎旁,在第一骶骨孔中
中髎一第20椎旁,在第3骶骨孔中
下髎一第21椎旁,在第4骶骨孔中。
八髎一即上、次、中、下髎的總稱。
長強一尾骶骨端下5分處。
承扶一臀下橫紋中央。
c.胸腹部
云門一在巨骨下方,肱骨頭內(nèi)緣喙突下,距正中線6寸。
中府—乳上第3肋間,當云門穴下寸。
肩內(nèi)俞—在三角肌前側緣,與肩外俞穴相對。
膻中——胸前正中線,兩乳正中
期門一乳頭直下二肋端,距正中線4寸。
日月一期門穴下5分。
章門一季肋下,當?shù)?1肋骨之端。
居髎一髂前上棘三分之一的髖后凹陷處。
環(huán)跳一髀樞中,大轉子的后方,兩足并立有凹陷處。中脘一臍上4寸。
大橫一臍旁4寸。
天樞一臍旁2寸。
神闕一臍窩中央。
氣海一臍下1寸5分,
關元一臍下3寸。
中極一胳下4寸。
d.上肢部
少海一屈肋內(nèi)側,大骨(肱骨內(nèi)上髁)前5分許。尺澤一肘窩橫紋中,偏拇指側筋外陷中。
內(nèi)關一腕橫紋上2寸,兩筋間。
列缺一腕橫紋上橈側1寸5分,當兩手虎口交叉,食指盡處。
神門一常后尺側銳骨之端,腕紋線中。
曲池一曲肘外側橫紋頭陷中。
手三里一曲池下2寸。
外關一腕后(陽池穴上)2寸兩骨間。
陽池一常背腕部,無名指直上橫紋陷中。
合谷一手虎口間,歧骨陷中。
八邪一兩手指縫間,左右共8個穴點。
e.下肢部
髀關--伏兔之上交紋。
伏兔--膝蓋上6寸,肉隆起處。
風市--直立垂手指尖盡處,膝上7寸。
鶴頂--膝蓋骨正中直上1寸。
膝眼--膝蓋骨下兩旁陷中。
陽陵泉--腓骨頭前陷中,膝下2寸。
陰陵泉--膝下2寸,內(nèi)輔骨上陷中,與陽陵泉相對稍高些。
足三里--膝眼下3寸,脛骨旁約1寸筋間。
三陰交--內(nèi)踝正中(去踝)直上3寸。
解溪--足次趾直上,足背與小腿齊界處橫紋中。
委中--胭窩橫紋正中央。
承山--小腿肚下,分肉之間陷中。
懸鐘--足外踝3寸,腓骨前。
昆侖--足外踝后5分,跟骨之上陷中。
太溪--足內(nèi)踩后5分跟骨上。
涌泉--足掌心中央(紅相當于足的前五分之二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3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