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道家內(nèi)丹內(nèi)丹術(shù)之丹道養(yǎng)生內(nèi)丹術(shù)要論,由道醫(yī)閣整編自明代正統(tǒng)道藏:玄問
或問日:道家者流,其謂玄者何也?日:玄,天也。即道之大原出于天也。日:其亦始乎老子玄之又玄之謂乎?日:然。吾聞諸史氏日:道家者流,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擔(dān)足萬物。其為衛(wèi)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徙,應(yīng)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羨,黜聰明。釋此而任衛(wèi),則無所取焉。
又日:道家無為而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衛(wèi)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能為萬物主。此太史氏之先黃老而后六經(jīng)者也。老子生周末,嘗為柱下史,周衰述上下經(jīng)而隱。其徒則關(guān)尹、亢倉、莊、列是也,其言一本于修道德、全性命而已。內(nèi)而修之,抱一守中所以全生也二,外而施之,不爭無為所以利物也。惟處乎大順,動合自然,慎內(nèi)問外,而純粹不雜。靜一不變,擔(dān)然無極,動以天行,乃合乎天德者也。雖用于世,以慈儉謙約,為用不過,固守退藏,不為物作,一,返乎虛無平易、清靜無為、柔弱素樸。是以天下之物,本以謙則無累,含以虛則無礙,行以易則無難,變以權(quán)則無窒,使民自化、自樸、自正焉耳矣。蓋將全物之本然,而復(fù)乎一初也乎。故不拘乎仁義忠信,政教俗化之絲紛棋布也,非以是為不可周于世也。蚓周衰俗薄,亦將拯弊救危,以還乎純古者焉。其采儒墨之善也。
孔子嘗問禮焉,其言日: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譏議人者也;博辨閎遠而危其身,好發(fā)人之惡者也。此孔子之謂博古知今而聞諸老聰云。楊子之[非]兼愛,遇老子而舍者爭席。墨子之尚同明鬼,殆若類焉。而莊列之書且雜其說。名家者,則治國用兵,尚賢愛‘民近之。縱衡家者,則翕張強弱與奪似之。而傳世之久,為道之宗,莫過精神專一,澹足萬物,去健羨,黜聰明為要,是以虛無為本也。若無欲而樸,不吉。而信,其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后其身而先焉,外其身而存焉。故曲全枉直,知盈守洼,知新守弊。則明而若昧,進而若退,辨而若訥,巧而若拙,直而若屈。不割其方,不穢其廉,雖直而不肆,雖光而不耀,以全其用也。若其操以誠,行以簡,待以恕,應(yīng)以默,蓋以事物為粗跡,以空虛為妙用。故儒以其寓言放說,皆荒唐繆悠之辭,不切于世用。雖然,抑亦不出乎通三才之理,序萬物之性,違死生之常,外事物之跡而為言也。固有以見夫六合之外,天地之先,斂萬有于一息,散一息于萬有者歟。是日凝寂,曰邃深,日澄徹,日空同,日晦冥。信所以渾乎,洋乎,游太初乎。且天地之運,輕清上浮者,積氣也;重濁下沈者,積塊也。周流六虛,往來無窮,而訕伸消長,剛?cè)徇M退,通乎晝夜,代乎四時。其風(fēng)霆流形,庶品露生,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消自息,萬物相渾侖而未離,其黑形質(zhì)具,皆天地含精而化生,是故常生?;灰?。其晦明禪續(xù),無一息之異也。所以外天地,遺萬物,庶出乎理氣之囿,而造化無極無朕之先,非聲臭之可測,象數(shù)之可求也。瞑津芒昧,超乎萬物而為萬物根本,豈不至玄至微也哉。楊雄之謂玄也,以數(shù)準易,設(shè)方州部家畸贏之用,其亦歷曹之一端歟,非吾所謂玄也。
史遷日:世之學(xué)老子者則絀儒,學(xué)儒學(xué)亦絀老子,亦何互相譏議之甚哉。然而虛玄之長也,后之宗之者,舛誕偏繆而至也。豈皆老莊之失使然哉。善學(xué)者故必求夫虛無之本也,是之謂玄。
或問:子之言玄也,若本諸實,而經(jīng)籍之謂皆先天地而卑宇宙,陋霸夷而尊王道。其所貴者,返求諸身,修己以厚生,超形以遺幻,然后神化莫測,后天而終,與夫老莊之言何若異哉?日:道一而已,豈有無虛實之殊也哉。予稽諸載籍,信不誣也。特老子之傳以《道德》上下篇為本。后之人不失之雜,則失之誕。其謂內(nèi)圣外王之說也,非無君人南面之術(shù)焉,特用之不同耳。其于修煉則日谷神玄牝,致虛守靜,守中抱一,守一處和而已。后之倡其說者,財有真?zhèn)涡罢嫜?。若《陰符》之言兼修身治世,則與《道德》合矣。若《龍虎上經(jīng)》之文,則與石壁《參同》合矣。然學(xué)《老子》者,舍仙道尚何從焉。其日內(nèi)丹,莫不以神黑為本,外丹莫不以鉛汞為宗。金液與天地造化同途,蓋神室為丹之樞紐,日魂月魄為真鉛汞也。陽升陰降,不離子午之方;日往月來,必居卯酉二位。陽火自子而升,至巳為陽極,而陰生于午也。陰符自午而降,至亥為陰極,而陽復(fù)生于子也。神室中虛逕寸圓高中起以混三才,即吾中肩也。出陰入陽以生真汞,內(nèi)煉玄精,則火自坎生,水自離降。是以坎離以南北為經(jīng),砂汞乃其異名。惟水火為干坤之用,即金土二用也。其曰三五與一,天地至精,順三一而得其理,則三五相守,金火乃相運持。丹砂生于真鉛之中,金火即真鉛也。故經(jīng)曰:鉛者金精,水者道樞也。《參同》亦曰:干坤位乎上下,而坎離升降于中,坎戊月精,離己日光,五行為經(jīng),以坎雄金精、離雌火光也,皆居中官。土德自震而起,至干而滿,歷巽而消,至坤而盡。抑有無相制白者,金精也。黑者,水基也。金為水母,母隱子胎。水為金子,子藏母腹。金歸性初,乃水金還性也。蓋丹砂乃木之精,得金乃并。金水既合,則木火為倡。金木相縈,水土相配而成丹矣。其曰藥物也,干陽生坤,坤陰包干。干金生坤土,象干之中爻,居坤之內(nèi),是乃金水同宗。象坤之中爻,居干之內(nèi),乃木火同位。干坤寄體坎離之中,而坎離乃為干坤之用?;鹬蓴?shù)七,返居?xùn)|震,為七返。金之成數(shù)九,返居北坎,為九還。故火煉于土,金入為水,包裹飛凝開闈靈戶也。然必得火煉鉛而成丹也。其曰火候也,斗樞鐘律之運,本九一之數(shù),合二六三九之數(shù)。終必復(fù)始,含元抱真,播精于子,寅申為陰陽之極。策數(shù)之法,蓋月以十二卦分之,卦得二日有半,各以本卦之爻,行本卦之策。自八月觀卦以后,至正月泰卦,陽用少二十八策.陰用老二十四策。自四月大壯以后一至七月否卦,陽用老三十六策,陰用少二十二策。十二卦周即為一月之功,十二月周即為一歲之運。返復(fù)循環(huán),無有余欠。此與邵子《先天圖》周始具同,皆伏羲易象位次也。是故天根月窟之妙,陽始于復(fù),極于干;陰生于妮,極于坤。循環(huán)六十四卦,無毫發(fā)異焉。此其陶冶萬類,終始無形,合乎大通,混冥也乎。故深閎廣大不可為外,拆毫剖芒不可為內(nèi),抑亦弗畔于道矣。其納甲之說,干納甲壬,坤納乙癸,震納庚,巽納辛,艮納丙,兌納丁,皆定位也。而坎納戊,離納己,初無定位也。且六卦之陰陽,即坎離中爻之周流升降也。朱子謂:姑借此以寓其進退之候,是也。財《火記》之作,其有本哉。后之人因砂汞假喻之說,遂有內(nèi)外丹砂之別,各托文以詫世。然以人靈于物,又豈全假草木金石,而后能造神化之機也哉?《參同》所謂托號諸石,覆冒眾文,是矣。然雖諸子之所罕言,而即性命神黑之謂耳。若夫"窮陰陽之至理,奪造化之至神,丹道其盡矣乎。蚓丹之喻特假象耳,又何爐鼎、火藥、鉛汞、龍虎、嬰、牝牡之謂也。若《關(guān)尹》有曰嬰兒藥女、金樓絳宮、青蛟白虎、寶鼎紅爐、誦尼土偶之類,老子之時無之。或謂偽書者,此也。茍執(zhí)象泥文,舍源求流,姑好為神怪譎誕,以夸世眩俗,皆方仗怪迂之言。少君、樂大、文成、五利、公孫之流是也。若《抱樸子》黃白變化之事類之,務(wù)以左道惑眾,僥幸一時,其肆妄稔惡,為有不敗亡者哉。噫嘻,善言仙者,止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是以忘形以養(yǎng)氣,忘氣以養(yǎng)神,忘神以養(yǎng)虛而已矣。故執(zhí)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氣全,我未之能易也。抑虛極則靈明,-靈明則神化,乃與天為徒,游物之初矣。輕清之氣上浮,則至陽之質(zhì)與之俱升?;蛟唬菏ト瞬粠熛桑秦M來誣世也耶,而求之道其惟守中乎。
或問:丹之守中中已矣。何教之設(shè),眾法異衛(wèi)之紛紜乎,是果亦守中之可盡乎,而必外資術(shù)數(shù)而然哉?日:道豈岐而二乎。天也者,積氣也。上帝則天之主宰也。由淇津未判之初,三黑化生,即梵清景、玄元始也。妙無者,性之始。妙有者,黑之始。由三黑而生九黑,即九霄也。虛無之界無窮,輕清之黑無體,而宰制之神亦無方也。以宰之有所隸焉,是降經(jīng)錄以訓(xùn)之,符法以闡之,以是法立焉。而其傳尤著者,漢天師、茅真君、許旌陽、葛仙翁、丘真君也。曰三洞四輔、清微、靈寶、神霄、鄧岳者,洞輔之品,經(jīng)錄是也。清微始于元始,而宗主真元闡之,次而南岳魏君、陵郡祖君,祖宏四派之緒,倡其宗者,朱洞元、李少微、南畢道、黃雷淵、李虛極,而張、許、葉、熊而下,振益衍矣。靈寶始于玉宸,本之《度人經(jīng)》法,而玄一三真人闡之,次而太極徐君、朱陽鄭君、簡寂陸君,倡其宗者,田紫極、育洞微、杜達真、項德謙、王清簡、金允中、高紫元、杜光庭、寇謙之、留沖靖,而趙、林、白、陳而下,振亦衍矣,是有東華、南昌之異焉。神霄則雷霆諸派,始于玉清真王,而火師汪真君闡之,次'而侍宸王君、虛靜真君、西河薩君、伏魔李君、樞相許君,倡其宗者,林靈素、徐神翁、劉混康、雷默庵、萬五雷、方貧樂、鄧鐵崖,而上官、徐、譚、楊、陳、唐、莫而下,振亦衍矣。鄧岳則朱熙明、鄭知微、盧養(yǎng)浩、葉法善,倡其宗者,左、鄭、潘、李,而派益衍矣。然究其要也,俱不出乎三黑五行之妙焉。
經(jīng)日:三五與一,天地至精,即河圖三五之數(shù)也。是以雷霆合九一之數(shù),陽雷陰霆,霜生霆煞,樞陰機陽,雷善霆惡,皆藏乎太極之中。求諸身則中肩雷垣也,五黑五雷也。心為靈府,五官之主宰也。以己之靈合三黑五行之妙,可以燭幽破暗者,以至陽而煉至陰,以至明而燭至暗也。南斗陶魂,六水數(shù)也。北斗鑄魄,七火數(shù)也。以煉己之工煉魂,聚其昏散之氣,超其沈著之念,而化生陽明之界,以脫陰晦之境矣??梢钥v閉陰陽者,會二五之精,凝九一之氣。養(yǎng)之內(nèi)日丹,施之外日法。以五黑激剝而成聲,雨旸之用備于呼吸之頃。以己之神役彼之神,則寂然之中此感彼應(yīng)矣。所以發(fā)天地之煞機,合陰陽之制化,皆己之靈與之合德通神者也。若驅(qū)劾邪魅,御除災(zāi)癘,則猶末事耳。且古者吁天擒祭之設(shè),流而為梼祠榮檜者,自漢武以來有之。
傳曰:薦之上帝,齋戒沐浴,以杞上帝,皆所以達其誠也。雖蘋系澗扯之微,亦可事也,特寓其誠焉。故日: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務(wù)修德音,以享鬼神。茍誠息德虧,惟假外飾,文繡慕經(jīng),綴華繪綺,縱衡交錯,務(wù)極耳目之街,以夸世駭俗。厥所事也,果鐘鼓玉帛云乎哉。蚓道之設(shè)象,皆則夫天真地只昭布森列之儀,是有科范儀典之制焉。皆致敬竭誠之端耳,使瞻禮之皈斯有格也。后之人則不然,惟聲利是趨,藻敝是尚,皆棄本逐末,舍真競偽,又何異夫巫祝貪佞之徒,以僥口體貨財之為計哉。且高其闡奧,異其蹊逕,神其機緘以惑眾鼓類,使嗣之者習(xí)為儔倡,不究諸內(nèi),惟眩諸外,豈不去道遠矣,尚何冀感通之謂也哉。噫,雖授之之異,而殊途同歸,無二道也。善嗣之者,必博參而約守,以辨疑解惑而已,非徒號多齋異之謂至也。法不云乎,真中有神,誠外無法。由是觀之,果符呎呈訣之云哉。抑古之謂師德者,草而衣,木而食,饑餓其體膚,摧礪其身心,澡滌其氣慮,物欲情垢無一毫足以涵其中,制其外也。則混乎天人一致之工,神明與居,心與天一,吾心即天也。故以天合天,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玄此非玄也。則感應(yīng)之機,其致一也,豈有一發(fā)之問哉。所謂純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倫,不亦宜乎。舍是而汨于塵垢,流于聲耀,蔽于紛華,而更相師友,若蟻慕蜂聚,而日我仙也,我靈也,非邪則妄矣。豈莊子之謂大宗師者哉。嗟夫,經(jīng)所述也,微彭、魏則幾淪于方仗矣;法所秘也,微王、白則流于巫祝矣。然官天地,府萬物,與鬼神合其吉兇,尚于予言廓而求之,所謂致命通玄也,將可默識矣。
道家的所謂“內(nèi)丹”,乃是相對于“外丹”而言。燒煉“外丹”需要爐鼎藥物,掌握火候。而修煉“內(nèi)丹”則不用真的爐鼎、藥物。丹道家為了表述修煉“內(nèi)丹”的功理功法,則借用類比的手法,把人體喻作“爐鼎”,精氣神喻為“藥物”,以意念呼吸作為“火候”,經(jīng)“筑基”、“初關(guān)”、“中關(guān)”、“上關(guān)”等幾個步驟的長期修煉,可使人體固有的精、氣、神“三寶”,聚而成為“內(nèi)丹”,以達到延年益壽返老還童的目的。那么什么是“內(nèi)丹”呢?伍仲虛《天仙正理直論》作了明確解釋:“胎即神氣耳,非真有嬰兒也,非有形象也。蓋大丹之成,先以神人乎氣,后氣來包乎其神,如胎兒在胞中無呼吸又不能無呼吸,生滅之相尚在,出入之跡猶存,若胎孕之將產(chǎn)時,故比喻之曰懷胎、移胎、出胎?!?br>這樣,佛家的舍利有物可見,而道家的內(nèi)丹除了有透視功能的人能見到其光團外,只有修煉丹功進入胎息境界的人才能親身體驗得到。在古丹經(jīng)中,所謂“內(nèi)丹”、“金丹”、“圣胎”、“胎息”等,全是同一比喻,并不是
指在下丹田或其他部位真的結(jié)了一粒質(zhì)地堅硬的“金丹”,或真的懷了一個胎兒,筆者領(lǐng)悟《胎息經(jīng)》文并以進入胎息境界四年多的親身體驗,以為“胎息”是一種功能,即胎兒的呼吸功能。胎兒分娩后,臍帶剪斷,口鼻呼吸開始,而在母體中的“胎息”功能也就逐漸消失。練內(nèi)丹功者經(jīng)長期練功,把在胎兒時就具有的“胎息”功能重新恢復(fù)起來。因此,進入胎息的練功者,同時具有口鼻呼吸以及胎息兩種功能。在乎時,口鼻呼吸仍有,而下丹田內(nèi)的“胎息”即使不在練功時也一刻不停地恒動。王文祿《胎息銘》:“吐惟細細,納惟綿綿,坐臥亦爾,行立但然”,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而在練功時,口鼻呼吸亦變得又微又細,“似有似無”,“若存若亡”。在靜定中,“凡息即停,真息自動”。這時練功者體內(nèi)真氣的活動情況與胎兒元氣以腹臍為中心的聚散情況就完全一樣了:聚則成團,散則無形;力量時強時弱,范圍可大可小,強則大,大至延及中丹田、上丹田,弱則小,小至僅在腹中微動,甚至不覺其動。正如《養(yǎng)真集》所說:“神凝氣結(jié),止有一息,腹中旋轉(zhuǎn),不出不入,名曰胳息。”因此,胎息也就是內(nèi)丹的實質(zhì),乃是以元氣為主體的人體精氣神的結(jié)合物。它在人體中乍聚乍散,聚則成團,散則無形。正如進入胎息十多年的內(nèi)蒙古氣功科學(xué)研究會顧問張有光先生在“我對胎息的理解與體驗”一文中所說的親身體驗?zāi)菢樱骸巴ǔN铱偢杏X所謂胎息,實際上是一團凝聚力與擴散力都很強的氣,一刻也不停地以丹田為中心做強勁的運動,同時它又同臟腑和經(jīng)絡(luò)構(gòu)成網(wǎng)絡(luò),進行聯(lián)動以至恒動?!?br>道家之所以十分重視內(nèi)丹功的修煉,以期“結(jié)丹”,即進入胎息境界,其原因在于胎息與壽命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古人云:“服丹守一,與天相畢,還精胎息,延壽無極?!币驗榫毠φ叱擞谐H说目诒呛粑?,還有常人所沒有的胎息功能,而全身毛孔的呼吸功能也比常人強。因此,可以吸收大量字宙能量以增強體質(zhì),如偶有病氣也能及時掃下除。體內(nèi)精滿、氣足、神旺,精氣神被煉得充充盈盈,活活潑潑的,再加上平時注意起居飲食等方面的養(yǎng)生,持盈保泰,那么祛病健身、延年益壽甚至返老還童,那是必然的了。
道家重要功法“內(nèi)丹功”可使任督互通、體健神采
中國儒學(xué)
10小時前
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理論認為:陰陽失調(diào),乃百病之源。內(nèi)丹功一旦練成,可使小周天水火既濟、任督互通,達到高度的“陰平陽秘”,使人病源消除,各種沉疴痼疾自會霍然而愈;同時,可打通任督二脈,使人體健神采、豁達長壽。對修煉內(nèi)丹功者來說,這是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階段。內(nèi)丹家認為,只有修煉出元陽真氣,使其沿小周天路線運轉(zhuǎn),結(jié)成內(nèi)丹,才能真正保證人體健康,并奠定進修高層次功法——丹道大周天功的基礎(chǔ)。
姿勢:
每日子時(晚11∶00~凌晨1∶00)和卯時(凌晨5∶00~7∶00)(如無此條件,早晚練功即可),擇一安靜處,盤膝而坐(雙盤最好,單盤也可),頭正身直,雙目垂簾,舌抵上腭,全身放松,雙掌相疊置于小腹處或撫于雙膝上。
功法:
盤好坐姿后,雙目內(nèi)視下丹田(臍內(nèi)一寸三分處),摒棄一切思慮、欲望、雜念,用自然呼吸法,以鼻吸氣,做到深、緩、勻、細,不能勉力而行,須順其自然。以意將吸入之氣微微送入下丹田內(nèi),與先天而存、潛伏于下丹田的元陽真氣相接相合,融為一體。吸氣后,稍作停閉,不用意力,自然地將氣從鼻中輕輕呼出(以耳無聞其聲為準),呼氣時,意念不要離開下丹田。如此一吸一呼為一息,息息歸根,反復(fù)習(xí)練。開始可先練十多分鐘,以后隨功力進展,逐漸延長。
當思緒完全平息,身心進入松靜狀態(tài)時,忽覺下丹田一動,隨之再動又漸溫?zé)?,仿佛一團模糊之物從中超然而出,身心內(nèi)外,有一氤氳虛無恍惚氣象。此情即是先天元陽真氣產(chǎn)生,古氣功術(shù)語稱作“道自虛無生一氣”。此時,練功者須守住心神,心不攀緣,亦不著相。即做到既不歡喜,也不驚疑,更不要分析到底是怎么回事??傊?,應(yīng)保持一種物我兩忘狀態(tài),無論功中境界如何玄妙,皆以平常心待之。練內(nèi)丹功是一個磨煉心性的過程,練功者需不斷磨去執(zhí)著心,勿妄求速成。心煩氣躁,越不容易取得功效。所謂“欲速則不達”,誠為至理。
堅持練功,入靜境界日漸穩(wěn)定,下丹田溫?zé)岣斜憔従弿浡_來,此時形神合一,仿佛全身融入虛空之中。如能保持心性不為諸緣所動,意念達如明鏡止水,習(xí)者會感到下丹田氣動,一股強而有力的真氣從下丹田開始流注循環(huán),先達會陰,過尾閭,沿督脈上行,經(jīng)夾脊,至玉枕,到百會,順前額下至面頰,過“鵲橋”(指舌),接入任脈,回至下丹田。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氣通小周天”。氣通小周天后,真氣可以沿任督二脈周而復(fù)始、自動運轉(zhuǎn),愈煉愈純,久之凝結(jié)成丹。
如丹田處現(xiàn)溫?zé)?、舒泰、暢美之感,那時,外腎興起。須閉目以意內(nèi)視下丹田,呼吸氣息深入該處,吸氣時加意念,意隨息而行,與元陽真氣互成一片;呼氣時不管它,隨其自然。如此一吸一呼為一息,息息歸根,意念集中于丹田。須注意的是,吸氣時意雖隨息而行,但切不可執(zhí)著于呼吸。大約十至數(shù)十息,外腎即會完全軟縮,恢復(fù)常態(tài)。元精被采回,歸還于下丹田之中,復(fù)化為氣。此步功法,道家亦稱為“煉精化氣”。唯真氣充足至一定程度,才會自動循小周天路線運行,打通三關(guān),完成筑基之功。
氣通小周天過程中,若真氣充足,循經(jīng)而行時,神意要隨著真氣走;若真氣不足而停下來時,則神意也要停下來,繼續(xù)溫養(yǎng)下丹田,待真氣力量充實了,再順其自然而行。此情,古氣功術(shù)語稱為“彼是主來我為賓”,即讓識神退位,元神主事,虛靜無為,在真氣自動運行中,體悟自然之理。
運營人員: 馮玉鵬 MZ014
腎分左右生精之所為玄武所居
這才是真正丹道通于科儀法術(shù)之處
其中最關(guān)鍵的是口鼻在以人身象征天地的理念中口鼻為肝肺所在。魂魄作用之處
呼吸為無極變?yōu)樘珮O這個太極
心因藏神,大家都知道換心的,習(xí)慣性格都換了。因心主火火化為土為戊土。人身之中央
影響五臟根本是土無論是脾土與思維的關(guān)系
下品奪舍中品奪神哪怕魂魄不在其志其神依舊留存
這是比靈.魂更加本質(zhì)的法.術(shù)
當然這個還是略過了
心是重要的一個器官是血氣樞紐能滲透到毛細血管
科儀還是法.術(shù)所謂的宣經(jīng)
都是通過心發(fā)指令以氣血為兵通行全身
也就是說所謂讀經(jīng)書通過心氣紐帶很深刻的舌震動讓心臟把義理傳遞全身去理解
這個無論哪個宗,教都會通用
這個作用原理以不同方式被運用
不然誦讀經(jīng)典不同語言說神寄居于人的心
是為啥的
是心為宣讀咒義宣讀經(jīng)義之關(guān)鍵
心若與意合就是戊己土合為金光通達全身
這時候,不是這個教派經(jīng)典的問題,而是你可以通過任何包含深刻義理的經(jīng)典
讀出金光
虔誠不是必須但是卻是一個很捷徑簡單的方法
丹道中會有一個濁水化清的環(huán)節(jié)
這個水可不是腎臟
濁水人體代謝雜質(zhì)聚集最多的地方
是膽水?在膽
如果犯了這種低級錯誤,那就是抱歉,他們在瞎扯淡
或者終不能化濁水為清
什么可以輔助這種膽水之濁化為清氣呢
是我們的津液也就是哪怕你肚子饑餓看到美食生成的口水也有這種作用
這本身就是人體的一種藥
自產(chǎn)自銷
產(chǎn)量高一些那么特定作用也會增加些
(以上文章選自群聊天記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4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男子丹道術(shù)南宗丹法之煉精化炁
下一篇: 宋元時期:宋代丹道大師李簡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