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明真人(1734~1821)為清代著名內丹家。號悟元子,別號素樸散人。山西平陽府曲沃縣(今山西聞喜縣東北)人。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年十七(乾隆十五年,1750),身患重病,百藥不效。次年赴甘肅南安養(yǎng)病,愈醫(yī)愈重,喜遇真人賜方,沉疴盡除。十九歲外游訪道。二十二歲在榆中(今屬甘肅)遇龕谷老人,授以內丹秘訣,遂師之。此后,為求參證,居京師四年,河南二年,堯都(今山西臨汾縣南舊平陽縣,為古之堯都)一年,西秦(今甘肅靖遠縣)三年,來往不定者四年。十三年間,三教經書,無不細玩。然于疑難處,總未釋然。乾隆三十七年,復游漢上,又遇仙留丈人,經其指點,十三年疑團始被解釋云云。后半生一直隱居甘肅榆中縣棲云山、興隆山修道,設壇傳教,著書立說,成為晉、陜、甘、寧一帶頗具影響之全真龍門派道士。
他精通內丹、《易》學,兼通醫(yī)理,撰著有《周易闡真》《悟真闡幽》《修真辨難》《象言破疑》《修真九要》《陰符經》注等,以發(fā)揮內丹之道。后被輯為《道書十二種》,流傳頗廣,為清代內丹學一大家。又撰有醫(yī)書《沙脹眼科》行世。其內丹學具有濃厚的三教合一思想。其《指南針序》以中正之道為“貫通三教之理”,謂中正之道,“在儒謂之中庸,在釋謂之一乘,在道謂之金丹。”他撰《周易闡真》《孔易闡真》,以易學論金丹,以金丹釋儒門易學。其《修真辨難》稱:“大學中庸,俱身心性命之學,其中有大露天機處,特人不自識耳。至于贊易十傳,無非窮理盡性至命之學。”故其內丹理論中,頗多融合儒釋、特別是理學思想的言論。
劉一明對內丹學的闡發(fā)頗為全面。主張性命雙修,循序漸進。分丹法為上中下三等,分藥物為內外,謂內藥生于自身,為元性,外藥乃虛空中真一之氣,為元命,并采理學之說,謂性分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對《參同契》《悟真篇》《陰符經》等的注疏有獨到之處,對火候的分別尤稱細微,但其說較伍柳一派為隱晦。
思想與著述
劉一明深研《易》學,兼通醫(yī)術,是當時著名的醫(yī)學家,內丹家。他認為“《易》非卜筮煉度之書,實皆窮理盡性至命之學”。其內丹學具有明顯的三教合一思想,特別是儒道融合思想十分濃厚。主張“丹道即易道,圣道即仙道”。其《指南針序》有“在儒謂之中庸,在釋為之一乘,在道謂之金丹”他強調絕情舍愛,忍辱守垢。在《修真九要》中論述修真九件要事是勘破世事、積德修行、煉己筑基、和合陰陽、審明火候、外藥了命、內藥了性。其中第一要事是“勘破世事”,為此他作《通關文》,在其中的色欲關、榮貴關、財科關窮困關等問題上,大都引進fo教思想加以解說。在“積德修行”的問題上,他又表現出儒道融合的思想。劉一明的著作有《易理闡微》、《孔易闡真》《陰符經注》《道德經會要》《修真九要》等等,民國初年匯刻成冊,稱為《道書十二種》。劉一明還將醫(yī)家區(qū)分為神醫(yī)與人醫(yī)兩種類型:醫(yī)有神醫(yī),有人醫(yī)。神醫(yī)者,先天之學,轉生殺,奪造化,和陰陽,調五行。后天中培天先天,假身內保真身,采大藥三品,除歷劫病根,神明默運,推己及人。所謂有用中無用,無功里施功。如神農、黃帝、岐伯、雷公、扁鵲、抱樸子、華佗、孫思邈其人者。以上圣賢,皆有實學,先治已而后治人。所以藥到病除,邪氣退而正氣復,起死回生,得心就手也。人醫(yī)者,后天之學,全在五臟上用功夫,草術上用心思。雖明的三關九候、七表八里,僅可醫(yī)的應生之人,醫(yī)不得應死之人;醫(yī)得后起病,醫(yī)不得根本之??;復得后天之氣,復不得先天之氣;治得有形之病,治不得無形之病。如促景、叔和、河間、時珍其人者。以上數人,俱皆虛學,不能先治己而專治人,是舍己從人,顧外失內。所以有效不效,此其所以為人醫(yī)也。爾近日醫(yī)道,不知神醫(yī)之道乎? 抑人醫(yī)之道乎? 果是神醫(yī)之道,則治己治人,無傷于彼,有益于我。人我共濟,遂心運用,左之右之,無不宜之。?劉一明從道教內丹術的角度將醫(yī)家區(qū)分為神醫(yī)和人醫(yī),認為神醫(yī)乃先天之學,能培養(yǎng)先天元氣,既能治己又能治人,無傷于彼,有益于我;而人醫(yī)則是后天之學,只有五臟上用功夫,以草木藥去邪除疾,不能治己專治他人。這是一種典型的道教醫(yī)學觀,反映了清代道教內丹術與傳統醫(yī)學融通的特色。
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甘肅省前段時間因為疫情的原因,很多下面的城市景區(qū)都遭到了影響,有的直接就暫時關閉了。不過就在今天,甘肅蘭州的興隆山景區(qū)將恢復對外開放!更多內容請看下文。
開放期間,景區(qū)按照“限量、預約、錯峰”要求,實行限量售票。來自中高風險地區(qū)所有的游客、持紅碼黃碼的游客、體溫異常的游客,謝絕入園參觀游覽。同時,嚴格實行“三查、一測、兩提示、一登記”既查健康碼、出行碼、防火碼、測體溫、登記、提醒進入景區(qū)游客佩戴好口罩、1米線排隊有序入山,強化無接觸式服務。
棲云山因清代高道劉一明的《棲云筆記》而聞名天下,劉一明(公元1734--1821),號悟元子,別號素樸散人。山西平陽曲沃縣(今山西聞喜縣東北)人。全真道龍門派第十一代宗師。也是繼王重陽、王常月后的乾隆嘉慶年間全真龍門派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精通內丹、《易》學,兼通醫(yī)理,撰著有《周易闡真》《悟真闡幽》《修真辨難》《象言破疑》《修真九要》《陰符經》注等,以發(fā)揮內丹之道,后被輯為《道書十二種》,流傳頗廣,為清代內丹學一大家。又撰有《道德經會要》、《心經解蘊》、《金丹口訣》、《棲云筆記》,及醫(yī)書《經驗雜方》、《經驗奇方》、《眼科啟蒙》、《雜疫癥治》、《沙脹眼科》等行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6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明清時期:朱衣道人傅青主
下一篇: 明清時期:一代琴仙高道韓謙讓道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