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以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注解:由烹飪小魚的內(nèi)政、大國“下流”的外交,將會生成一個什么樣的天下共同體呢?《道德經(jīng)》說,那就是寬而能容,善人與不善人共同的容身之所。盡管現(xiàn)實中的人總有善與不善之分,但在天下共同體里,那不是造成活得下去與活不下去的充分理由。寬容各種人按自己的選擇生活著,不那么動輒得咎,無辜入罪,就是道化的清平世界。所以《道德經(jīng)》說,“道者萬物之奧”,能蘊藏姿性各異的萬物萬眾,是將“道”應(yīng)用于天下共同體的必然效應(yīng)。
道家這種主張寬容的淑世情懷,是否具有針對性?抑或也只是關(guān)于“理想國”的自我抒情?簡單對照一下歷史現(xiàn)實,或者更確切地說,對照一下道家的現(xiàn)實觀察和感受,我們可以明明白白地弄清楚這類問題。《莊子·在宥》說,“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殊死者也就是非正常死亡的人,尸橫遍野;桁楊者也就是戴著枷鎖的人,擁擠成堆;刑戮者也就是受過刑罰而肢體殘缺的人,彼此相望。這樣的現(xiàn)實社會,讓道家觸目驚心。
那么現(xiàn)實社會的犯罪率,何以如此企高?按照儒家的分析,犯罪率的高低,是教化成與敗的反映,如漢初陸賈《新語》說,“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紂之民,可比屋而誅者,教化使然也”。好像民眾犯罪是真的,只是原因要歸咎于受不到良好的教化。而《道德經(jīng)》說,“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這還是政治與民眾幸福的反變關(guān)系。因為把持政權(quán)的社會上層太奢靡,所以民眾饑寒交迫;因為上層有太多的奢望和設(shè)想,弄得民不堪命,所以民眾隨時隨地都會觸犯刑網(wǎng);因為上層將自己的生命看得太珍貴了,窮盡手段去益生、厚生,所以民眾殊死抵制,不在乎是生是死。顯然,民眾守不守法,犯不犯罪,要看上面的人將法律的網(wǎng)張開多大。如果上面的人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志私欲,將刑網(wǎng)張開得像天網(wǎng)一樣大,天下共同體不是由寬容的道化來融合,而是由嚴(yán)峻的刑網(wǎng)來籠罩,那么民眾就都是罪人,所謂“天下”也演變成煉獄。所以《道德經(jīng)》說,與其快馬奔馳著向“天子”進貢寶玉以邀功,還不如坐下來和“天子”講講這個“道”。因為“天子”以及太師、太傅等地位崇高的三公,就是為展現(xiàn)道化的寬容而設(shè)立的,否則,以血緣親情為紐帶的氏族國家,為什么要聯(lián)合成沒有自然關(guān)系的“天下”呢?
既然是“天下”,涵蓋著普天之下、率土之濱的廣袤,那就必須寬容,即使是在你看來不善的人,也應(yīng)該受到寬容精神所能夠給予的保護。這是道家的立場,很古老,但歷久彌新。
附《詩譯道德經(jīng)》
(圖文轉(zhuǎn)載自大道家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7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五十九章
下一篇: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