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注解: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帶有哲理韻味的常用語,就淵源于《道德經》。可見讀不讀《道德經》,《道德經》的許多智慧,都已經融化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只是對于這些智慧,我們可能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怎樣才算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何以珍貴?這些所以然層面的問題,大概只有在研讀《道德經》的時候才會引發(fā)我們的深思。
按照《道德經》的表述,自知之明可以與知人之智對應起來理解。知人的智能,融合著經驗、知識和判斷力,就像伯樂相馬一樣,對于所要觀察的對象,能夠體會其性情、判斷其行為。這樣的智慧,因頭腦里的活動而產生,是善于思索和想象的能力。而自知之明不僅需要同樣的智慧,而且還需要有一顆透脫的心靈,唯其內心瑩徹,不昧于欲,不惑于利,才可能透透亮亮地看清一個真實的自我。比較而言,知人的智慧是頭腦的用,而自知之明是頭腦與心靈的體用合一。
在歷史上,曾有許多既能知人又能自知的范例,而且由于這樣的自知且知人,成就了各自的豐功偉業(yè)。例如管仲,在齊桓公最初與他商量百官人選的時候,推薦五位參政的核心人物,“嫻熟禮儀,善于辭令,我不如隰朋,請任命隰朋為大行,主管外交。開荒辟地,蓄糧聚眾,我不如寧戚,請任命寧戚為大司田,主管農業(yè)。訓練軍隊,排兵布陣,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任命王子城父為大司馬,主管軍事。斷案平正,不殺無辜,不誣無罪,我不如賓胥無,請任命賓胥無為大司理,主管法律。犯言直諫,忠誠無畏,我不如東郭牙,請任命東郭牙為大諫之官,監(jiān)督君臣。這五人各有所長,能夠治國強兵,論單項都是我所不能及的。但要想成就霸王之業(yè),我就在這里”(《管子·中匡第十九》)。齊桓公最終在管仲的輔佐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就得益于這個人才薈萃的核心團隊。
又如范蠡,越王勾踐第一次與吳王夫差開戰(zhàn),輸?shù)靡凰?,只好到吳國去當人質,讓范蠡代表自己監(jiān)守越國。而范蠡說,“處理四境之內,百姓之事,我不如大夫種放;四境之外,應對敵國的方法和決斷能力,種放不如我”(《國語·越語下》)。于是種放留守越國,范蠡陪勾踐到吳國做人質,最后來了個大翻盤,越國滅了吳國。
當然,也有些人,不缺乏知人的智慧,卻未必有透亮的自知之明。例如宋真宗時的宰相李沆,知人論世都很有一套,當時號稱“圣相”,但對于自己過于保守老成的執(zhí)政格局,卻未必看得很清楚,所以在他居相位的時候,就是個天下無人才的局面。有人抱怨他接待賓客常沉默寡言,不相與商議政事,而李沆回應稱,“吾非不知也。然今之朝士得升殿言事,上封論奏,了無壅蔽,多下有司,皆見之矣。若邦國大事,北有契丹,西有夏人,日旰條議所以備御之策,非不詳究。薦紳如李宗諤、趙安仁,皆時之英秀,與之談,猶不能啟發(fā)吾意。自余通籍之子,坐起拜揖,尚周章失次,即席必自論功最,以希寵奬,此有何策而與之接語哉”(《宋史》列傳第四十一)?盛名在外的李宗諤不行,趙安仁也不行,就證明其他的人全都不行?沒有名位的人見到他這位看上去老謀深算、莫測高深的宰相,難免會禮儀不周,這就能證明全都是無可用之才?稍后范仲淹推行“慶歷新政”,咋就突然間人才殷盛?一個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如果不是為了名利而妒賢嫉能,那就是武大郎開店,左右都會弄得萬馬齊喑,環(huán)境消沉。所以《道德經》告誡說,知人的人固然智慧,但只有自知的人才會透亮。也只有心靈透亮,才能夠讓知人的智慧發(fā)揮正面的作用,否則,知人的智慧也可能被用于妒賢嫉能。
同樣,“勝人者有力”是外在的,是用;“自勝者強”是內在的,是體用合一。也唯其有自知之明,在精神上能夠超越小我的局礙,內心的力量才會強健,才敢于放開眼量,欣賞不同的人各展其才。
“知足者富”等等,都類似格言,很容易理解,就不多說了。
附《詩譯道德經》
(圖文轉載自大道家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7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下一篇: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第三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