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注解:風和水是天底下最柔軟的東西,卻可以穿梭馳騁在堅固的物體之間,這個“無有入無間”的道理,我們在第十一章、三十六章已經(jīng)遇到過了?,F(xiàn)在再次相遇,就不免多了份眼熟,卻少了份新奇。
第十一章講有無體用的哲學,第三十六章講柔弱勝剛強的謀略,都與本章的內(nèi)容很接近。只是由于這個道理“天下希及之”,真明白的人已然不多,能做到的人當然更少,所以老子要反復強調(diào)??墒牵热幻髅髦滥軌蜃龅降娜撕苌?,又何必反復強調(diào)呢?青年人嫌老年人嘮叨,要么是聽見了,這就去做;要么是做不到,越聽越煩。所以有時候,感覺老子就是我們身邊的一平常老頭,話有點多,但心腸很好。
既然怕嘮叨,那就琢磨一下“不言之教”吧。所謂“不言之教”,簡單點說就是不聽嘮叨、向自然學習的意思,在第二章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一次了?;氐嚼献拥臅r代,能夠理解這層意思的人,大概確實不多。因為那個時代的人,一般都相信知識是由先王圣人傳下來的,如神農(nóng)嘗百草、黃帝明人倫等等,如果沒有這些先王圣人傳授知識,大概就萬古如長夜了,老百姓只能生活在蒙昧之中。所以,要想活得明智、有知識,怎么說都不能離開先王圣人的言傳身教。而老子偏偏要說個“不言之教”,好像明智不明智、知識不知識什么的,與先王圣人的教導沒關(guān)系。這樣的哲學判斷與當時人的信仰和常識,明顯南轅北轍,當時人“希及之”,對老子的說法不大理解,也就很正常。
如果說在老子的時代,人們之所以不能從“不言之教”中受益,是因為有“先王之教”這樣一個信仰的攔路虎,向自然學習的理性精神還未真正成長起來,那么到現(xiàn)代,格局剛好反過來了,純粹信仰“先王之教”的人,雖然未必就沒有,但一定極稀罕。對于“先王之教”,更多的人都看做一種歷史文化、歷史傳統(tǒng)。這樣的文化或傳統(tǒng),當然是知識和文明的積淀,需要學習、借鑒,也可以通過語言文字去學習和借鑒,但既有的積淀本身并不是充分的、完美的,還需要不斷地進行補充、校正。如何補充、校正呢?古代的經(jīng)學家拿著古典校正古典,在現(xiàn)代人看來,那就是在“先王之教”的螺螄殼里做道場,沒有新知識的加入,充其量也只能是按照不同的現(xiàn)實目的,對舊知識進行重新組合而已。如何獲取新知識呢?唯一出路就是向自然和社會學習,接受“不言之教”。接受的過程,也許可以分為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兩個階段,發(fā)現(xiàn)是觀察、理解自然和社會的道理,發(fā)明是根據(jù)這個道理進行模仿或者再造,無論如何,“不言之教”都是補充、校正既有知識體系的唯一出路,當這個體系以“先王之教”的名義指導社會因而捉襟見肘的時候,尤其如此。
當然,對于老子的論斷,我們也可以繼續(xù)追問:自然和社會的現(xiàn)象,儀態(tài)萬千,可以學習也應(yīng)該學習的內(nèi)容,無極無限,何以見得最該學習的就是最柔軟的風、水或者道?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如果我們不想倉促應(yīng)答,那就不妨先放放,留待休閑的時候再從容思考。
附《詩譯道德經(jīng)》
(圖文轉(zhuǎn)載自大道家園)
拼音題名 dao jiao zhe xue
其它題名
并列題名
ISBN 978-7-5080-4122-3
責任者 盧國龍著
出版者 華夏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出版時間 2007
中圖分類號 B958 目錄
導論
上篇 從“神道設(shè)教”到“道教”
第一章 “神道設(shè)教”中的人文精神
第二章 禮俗之間的“統(tǒng)同”與“辨異”
第一節(jié) “統(tǒng)同”與“辨異”是因果互動的整體
第二節(jié) 風俗民情之“辨異”是禮樂“統(tǒng)同”的基礎(chǔ)
第三節(jié) 禮樂“統(tǒng)同”建立在百家融合的理論高度上
第四節(jié) 禮樂“統(tǒng)同”的兩種表現(xiàn)形式
第三章 漢代禮俗、信仰與道教的形成
第一節(jié) 禮學規(guī)范與禮儀實際的分別
第二節(jié) 封禪的儀式及信仰問題
第三節(jié) 道教的形成及其文化涵蘊
第四章 齋醮科儀的古今之變
第一節(jié) 齋醮科儀之本旨
第二節(jié) 齋醮科儀的分類結(jié)構(gòu)
第三節(jié) 科儀形式的增衍及其原因
第四節(jié) 清整科儀的常規(guī)性方式
中篇 從“玄道”到“重玄之道”
第一章 漢魏晉“玄道”及其根旨
第一節(jié) “玄道”——漢魏晉道教思想的主題性概括
第二節(jié) “玄道”的根旨
第三節(jié) 本根論思想
第二章 “重玄”的產(chǎn)生及其思想背景
第一節(jié) 兩個孫登
第二節(jié) 從孫盛的詰難看玄學《老子》之困境
第三節(jié) 支道林的回應(yīng)
第四節(jié) 歷史的疑問
第三章 南北朝道教義學與重玄學
第一節(jié) 南北朝道教義學之開展
第二節(jié) 有無通貫的道體論
第三節(jié) 清虛自然的道性論
第四章 隋唐重玄的精神哲學
第一節(jié) 佛道論爭中的理論問題
第二節(jié) 《本際經(jīng)》和《??战?jīng)》的道體、道性思想
第三節(jié) 成玄英追求超越的精神哲學
第四節(jié) 李榮志在虛靜的精神哲學
第五節(jié) 王玄覽的道性論和心性論
第五章 重玄思潮下的道德性命之學
第一節(jié) 司馬承禎的修性養(yǎng)命之學
第二節(jié) 吳筠的性情修養(yǎng)論
第三節(jié) 唐玄宗《道德經(jīng)注疏》的“攝跡歸本”論
第四節(jié) 《清靜》諸經(jīng)論的性命學說
下篇 從方仙道到內(nèi)丹道
第一章 方仙道的精神旨趣與道家的貴生思想
第一節(jié) 方仙之“道”及其精神旨趣
第二節(jié) 貴已重生的道家思想
第二章 《參同契》與唐五代道教的外丹理論
第—節(jié) 佛教對元氣生成論的沖擊
第二節(jié) 《參同契》的思想史價值
第三節(jié) “鼎室中自是一天地”的丹道理論
第四節(jié) “推度效符證”的思想邏輯
第五節(jié) 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
第三章 《參同契》與唐宋道教的內(nèi)丹理論
第一節(jié) 內(nèi)丹的道與術(shù)兩個層面
第二節(jié) 道術(shù)結(jié)合與隋唐內(nèi)丹道的形成
第三節(jié) 兩宋內(nèi)丹道及《悟真篇》之丹道淵源
第四節(jié) 唐宋內(nèi)丹道的理論內(nèi)核——理氣“本然”論
第四章 內(nèi)丹道中的心性學
第一節(jié) 唐宋內(nèi)丹道的心性學
第二節(jié) 金元全真道的心性學
跋
重玄,道教義理概念,也稱「又玄」,源自《道德經(jīng)》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語句?!钢亍棺忠鉃樵俅?、重復,「玄」字的本意則為幽暗、深遠、玄妙。在道教學說中,「玄」又多被等同于「道」,用以表示宇宙萬物之根源、本體。在重玄概念中,玄的意思則多為遣(否定)。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一部分道教學者基于《道德經(jīng)》的上述語言形式,融合魏晉玄學和佛教義理的部分思想內(nèi)容,形成了具有獨特思維形式和思想內(nèi)容的新的道家理論,是謂重玄學。持重玄思維形式來看待事情、討論問題的道教學者,則多被稱為「重玄學家」或「重玄學派」。「重玄學」的發(fā)展有過不同的階段,其思想內(nèi)容也不盡相同。但是,「重玄學派「的思維形式卻大致是相同的,其根本特征即「玄之又玄」或「遣之又遣」,亦即今天通常所謂「否定之否定」,其所「遣」(否定)之對象為「執(zhí)」(執(zhí)著、偏執(zhí))。在重玄學家看來,人們以萬物為「有」或「無」都犯了偏執(zhí)之病,故需要以「非有非無」的中道來對治之,這種對執(zhí)著的破除就屬于「玄」(遣),又稱「一玄」。但是,人們卻不可停滯于此「玄」之上,而是還需要「遣之又遣」,繼續(xù)以「重玄」或「又玄」來破除此「一玄」,這樣就非但不滯于「滯」,而且也不滯于「不滯」,亦即所謂「二偏之病既除,一中之藥還遣,唯藥與病一時俱消」。更有一些「重玄學家」認為,如果能「玄之又玄」或「遣之又遣」,則人們就可以達到一種「境智雙泯」、「能所都忘」(泯滅客觀外界與主體心智的存在)的完全虛空的「重玄」境界,進而得道成仙。此外,「重玄」一詞也可作為修煉術(shù)語使用,乃「大洞」修煉的較高階段,如《大洞玉經(jīng)疏要十二義》認為:以道而論,性命相合謂之「玄」,性初歸命、混沌之基為「太玄」,性命雙修、建其有極則為「重玄」。
盧國龍:《中國重玄學:理想與現(xiàn)實的殊途同歸》(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中國道教協(xié)會、蘇州道教協(xié)會編:《道教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
道藏綜合索引 書名:道德義淵(擬) 編著:宋文明 卷數(shù):二卷 正統(tǒng)道藏: 字號 涵芬樓本第冊 新文豐本第冊 三家本第冊 道藏提要:編號 中華道藏:三洞真經(jīng)三洞經(jīng)教 第5冊 ?道德義淵,南朝梁代道士宋文明撰?!度粗槟摇芬么藭T瓡猩舷露?。《正統(tǒng)道藏》未收。敦煌抄本S1438、芥字97號,兩件首尾均殘缺,合計約存二百一十七行。抄本原無標題,大淵忍爾《敦煌道經(jīng)圖錄編》據(jù)其內(nèi)容擬定書名為《道教義》。盧國龍《中國重玄學》考證此本當即宋文明所撰《道德義淵》卷上。本書為南北朝道教重要理論著作。其體例與隋唐道書《玄門大義》、《道教義樞》類似。先開列出道教重要義理名目,然后引經(jīng)據(jù)典,條分縷析,逐條疏解其旨義。原書篇章數(shù)已難詳考,現(xiàn)殘存部分有:第一為無為之義,第二澆淳之義,第三缺,第四自然道性義,第五積德福田義,第六功德因果義等。從思想內(nèi)容看,本書大抵以老子《道德經(jīng)》為立論之本,又吸收儒家及佛教思想,發(fā)揮重玄理趣。其道性自然,修道即修心,復歸自然道性之說。對隋唐道教亦有影響。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7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三十九章
下一篇: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四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