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注解:這是《道德經》中內容神秘的章節(jié)之一,除了從字面上猜猜所要表達的意思,不敢說我們能確切地知道些什么。
第二十五章說,“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反通返,返回的意思,“反者道之動”應該有這個意思。但返回不是折返,而是大循環(huán),終點又回到起點,果實又回到種子。第七十七章說,“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與之”。這里面雖然沒有用到“反”字,但“高者抑之”等等都是反制措施,通過這些措施,“道”掌握著萬物的平衡,這應該是“反者道之動”的又一層意思。由這些“反”的意思引而申之,觸類而長之,就涉及有和無的相反關系。宏觀世界里,天地萬物都可歸結為“有”,但這個“有”是從無形無相的“道”里化生出來的;微觀世界里,物種都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從簡到繁、從無到有滋生出來的,滋生的總種子,還是無形無相的“道”。所以,所謂“反者道之動”,意味著“無”作為種子,不僅可能,而且必然要生出萬有來。
說必然,好像有些強迫的意味,所以《道德經》又補了一句,“弱者道之用”。真正的必然性,都不需要強迫,而強迫要做的事情,其實都不是必然的。
附《詩譯道德經》
(圖文轉載自大道家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7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下一篇: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第四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