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讬天下。
注解:第十三章從寵辱若驚的個人感受說到什么樣的人可以作天子,意思的表述有些縱橫捭闔,但內(nèi)在的思想邏輯還是一致的,因此也是可以理解的。
寵辱若驚的感受,大概在威權(quán)時代最強烈,事例也最典型。因為威權(quán)時代的權(quán)威,太集中于皇帝一人之身了,自宰相、大臣以下,莫不驚恐于天威難測,所以無論得寵還是失寵,都會引起內(nèi)心的恐慌,以至每次給皇帝寫個奏章之類的政治報告,本來是談些社會公共事務(wù)的,也要加上“臣誠惶誠恐,昧死以進”之類的后綴,以自表“我怕你,不敢冒犯天威”的心跡,先行討?zhàn)垺?/p>
為什么要先行討?zhàn)??這里面的秘密不在于事情做得對不對,話說得對不對,而在于合不合乎皇帝的心意。因為皇帝的心意比法律、比道理的權(quán)威都更高,同時又更難揣摩,所以無論是受到皇帝的恩寵還是侮辱,都同樣讓人恐慌。得一次寵就忘乎所以的人,必定是沒什么頭腦的人,不知道恩寵既可以莫名其妙地來,侮辱也就可以莫名其妙而至。而有頭腦的人都明白,在皇帝的心意這個潛規(guī)則不穩(wěn)定、不明確的狀態(tài)下,寵和辱其實是一回事。例如道家的先賢列子,住在鄭國,鄭國國君聽人說,列子是位有道之士,住在鄭國卻忍饑挨餓,國君將要背負一個不崇尚賢能的壞名聲。于是,鄭國國君派人給列子送去些小米,而列子委婉拒絕了。列子的老婆有些抱怨,而列子只好笑著解釋說,國君自己不了解我,只是聽人說些什么才送我小米,將來有朝一日,也會聽人說些什么而致我于罪(見《莊子·讓王》)。顯然,列子所拒絕的,不僅僅是老婆孩子所需要的小米,還有他自己所不需要的君王潛規(guī)則。大概也只有列子這種人,才可能跳出君王寵辱的網(wǎng)羅,讓威權(quán)無所施其技,以至舉世贊譽都不能讓他受到鼓勵,舉世非議也不能讓他沮喪。
“貴”是顯貴,通常與達官連在一起說,是由政治權(quán)力造就的。用政治權(quán)力造就某個或者某類人為達官顯貴,目的當然在于為社會樹立符合己意的價值觀,是意識操控的一種策略。正因為顯貴也是受操控的,是自上而下的恩寵,所以在道家看來,表面上威風(fēng)凜凜的顯貴,其實是懸在心頭上的一連串的隱憂、暗疾,禍患之大,與自身相等;禍患之深,像愛惜自身一樣難解于心。以至念茲在茲,渾然不覺自身已因顯貴而憑臨險境。
真正愛惜自身的人,將自身就看做一個完整的“天下”,所以不會拿自身去和地位、利益做交換。在道家看來,也只有這樣的人,才配得上以天下相托,作為天選之子,充當天下的共主。這也就是第十三章末后兩句所說的“以身為天下”,可以“寄天下”、“讬天下”的人。
誰會是這樣的人呢?歷史上曾有過堯舜禪讓的傳說,也就是唐堯主動將君主職位傳給社會賢達虞舜。但禪讓究竟是一種制度還是一種德行?作為制度是如何保障的?作為德行又是如何衡量的?這個歷史謎題至今困擾著學(xué)術(shù)界。學(xué)術(shù)界要為新的制度建設(shè)找到某個古老的經(jīng)驗參照,參照的動機不同,就決定了對歷史真相的發(fā)掘和解釋各不相同。先秦道家自莊子伊始,也曾發(fā)掘過這類經(jīng)驗參照,而動機就是闡發(fā)《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的思想,所以在這里,我們不妨援引《莊子》來詮釋《道德經(jīng)》。
《莊子·逍遙游》講了個唐堯讓天下的故事,不過,禪讓的對象不是歷史上的虞舜,而是故事里的許由。為什么要禪讓天下?莊子幫唐堯想好了勸進許由的理由:爝火不可與日月爭輝,浸灌不可與時雨比德。你站在這里就讓天下得到了治理,而我還占據(jù)著天子之位,我覺得自己很無聊,請你接受天子職位吧。許由的回答,想必讓唐堯很尷尬:小鳥在叢林里筑巢,只需要一根樹枝;鼴鼠飲黃河之水,只需滿腹而足。我拿天下沒什么用,所以你還是回去吧,我不想干那種越俎代庖的事。
《莊子·讓王》繼續(xù)講這類故事,不僅講得繪聲繪色,而且將拒絕當王的意愿講得更透亮。如說,人自立于宇宙之中,春耕足以勞動肢體,秋收足以休養(yǎng)生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要天下有什么用呢?“唯無以天下為者,可以托天下也”。
不過,以尋常的眼目看,道家的這般思想,似乎有些自相矛盾,甚至陷入了某種悖論。如果說可以托天下的人注定不會接受天下,那么天下又該如何確立一位“天子”呢?這就是個矛盾,無解。而站在道家的立場上看,沒有“天子”,人就不能活了嗎?況且,“天子”的最高境界,應(yīng)該只是個精神上、信仰上的象征而已,“太上,下知有之”,老百姓只要知道有那么一個“天子”,是社會共同體的精神領(lǐng)袖,這就很好了,何必弄出個“天子”來讓大家“寵辱若驚”呢?
(圖文轉(zhuǎn)載自大道家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8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十四章
下一篇: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