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船①
救苦天尊妙難求,身披霞衣累劫修。
五色祥云生足下,九頭獅子導(dǎo)前游。
盂中甘露時常灑,手內(nèi)楊柳不計秋。
千處尋師千處降,愛河常作度人舟。
香供養(yǎng)十方救苦天尊
[注解]
①下水船:為道教經(jīng)韻之一,為陰韻。救苦天尊,身披紫霞之衣。駕五色祥云。騎九頭獅子。一手執(zhí)盂瓶,一手執(zhí)柳枝,常救濟(jì)幽魂,破諸大獄。
早發(fā)白帝城
作者:【李白】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羈旅】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注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節(jié)
2、江陵:今湖北省江寧縣??h。
3、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dá)。
【韻譯】:
清晨,我告別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遠(yuǎn)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評析】: ?詩是寫景的。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詩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
東還江陵時而作此詩。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
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
進(jìn);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 ?全詩鋒棱挺拔,一瀉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遠(yuǎn)。難怪乎明人楊慎贊曰:“驚風(fēng)
雨而泣鬼神矣!”
--引自"超純齋詩詞"bookbest.163.net 翻譯、評析:劉建勛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貶地。行至白帝城,忽聞赦書,驚喜交加,旋即放舟東下江陵,故詩題一作“下江陵”。此詩抒寫了當(dāng)時喜悅暢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tài)蓄勢。不寫白帝城之極高,則無法體現(xiàn)出長江上下游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聲)目(萬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著落?!安试崎g”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冥轉(zhuǎn)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yuǎn)與時間之暫作懸殊對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處卻在那個“還”字上—“還”,歸來也。它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xiāng),而“還”字卻親切得儼如回鄉(xiāng)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細(xì)細(xì)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為神妙。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們不妨可以聯(lián)想乘了飛快的汽車于盛夏的長晝行駛在林蔭路上,耳聽兩旁樹間鳴蟬的經(jīng)驗。夫蟬非一,樹非一,鳴聲亦非一,而因車行人速,卻使蟬聲樹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一片”,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是何等暢快而又 興奮??!清人桂馥讀詩至此,不禁贊嘆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保ā对龢恪罚?
瞬息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直說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yùn)。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上三峽》)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一過,輕舟進(jìn)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重履康莊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這最后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dá),又是人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全詩給人一種鋒棱挺拔、空靈飛動之感。然而只賞其氣勢之豪爽,筆姿之駿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jīng)過艱難歲月之后突然迸發(fā)的一種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歡悅??齑煲?,使人神遠(yuǎn)。后人贊此篇謂:“驚風(fēng)雨而泣鬼神矣”(楊慎《升庵詩話》)。千百年來一直為人視若珍品。為了表達(dá)暢快的心情,詩人還特意用上平“刪”韻的間、還、山作韻腳,讀來是那樣悠揚(yáng)、輕快,令人百誦不厭。
滁州西澗
---韋應(yīng)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樂游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
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長門怨二首
其一
天回北斗掛西樓。
金屋無人螢火流。
月光欲到長門殿。
別作深宮一段愁。
其二
桂殿長愁不記春。
黃金四屋起秋塵。
夜懸明鏡青天上。
獨照長門宮里人。
【古詩十九首】是中國古詩之鼻祖 后人寫古詩多是模仿它的
之一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fēng),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yuǎn),衣帶日已緩。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fù)道,努力加餐飯。
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dāng)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娼家女,今為蕩子夫。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yuǎn)行客。
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
驅(qū)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
洛中何郁郁,冠帶自相索。
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
兩宮遙相望,雙闕百余尺。
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
之四
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
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
齊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
何不策高足,先據(jù)要路津。
無為守貧賤,坎軻長苦辛
之五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
交疏結(jié)綺窗,阿閣三重階。
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
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
清商隨風(fēng)發(fā),中曲正徘徊。
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之六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yuǎn)道。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白露沾野草,時節(jié)忽復(fù)易。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
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fù)軛。
良無盤石固,虛名復(fù)何益?
之八
冉冉狐生竹,結(jié)根泰山阿。
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
兔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
千里遠(yuǎn)結(jié)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
傷彼蕙蘭花,含英揚(yáng)光輝。
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
君亮執(zhí)高節(jié),賤妾亦何為!
之九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yuǎn)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jīng)時。
之十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jī)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fù)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之十一
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
四顧何茫茫,東風(fēng)搖百草。
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
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
之十二
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
回風(fēng)動地起,秋草萋已綠。
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
晨風(fēng)懷苦心,蟋蟀傷局促。
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jié)束!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
被服羅裳衣,當(dāng)戶理清曲。
音響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馳情整巾帶,沉吟聊躑躅。
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
之十三
驅(qū)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
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送,賢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之十四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親。
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
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
白楊多悲風(fēng),蕭蕭愁殺人!
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
之十五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為樂當(dāng)及時,何能待來茲?
愚者愛惜費(fèi),但為后世嗤。
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之十六
凜凜歲云暮,螻蛄夕鳴悲。
涼風(fēng)率已厲,游子寒無衣。
錦衾遺洛浦,同袍與我違。
獨宿累長夜,夢想見容輝。
良人惟古歡,枉駕惠前綏。
愿得常巧笑,攜手同車歸。
既來不須臾,又不處重闈。
亮無晨風(fēng)翼,焉能凌風(fēng)飛?
眄睞以適意,引領(lǐng)遙相睎。
徒倚懷感傷,垂涕沾雙扉。
之十七
孟冬寒氣至,北風(fēng)何慘栗。
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
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
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一書札。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
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
一心抱區(qū)區(qū),懼君不識察。
之十八
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余里,故人心尚爾。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jié)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之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緯。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dāng)告誰!
引領(lǐng)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回答者:【CSU】→隱士 - 秀才 二級 8-18 08:27
蜀道難
噫吁唏。 【唏:口戲】
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
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
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
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dāng)太白有鳥道。
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
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 相一作方 )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biāo)。 ( 一作橫河斷海之浮云 )
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
猿猱欲度愁攀援。 ( 援一作緣 )
青泥何盤盤。
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
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 ( 問君一作征人) (時一作當(dāng))
畏途□巖不可攀。 【讒言換山】
但見悲鳥號古木。 ( 古一作枯 )
雄飛雌從繞林間。 ( 雌從一作呼雌, 一作從雌 )
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
愁空山。
蜀道之難。
難于上青天。
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 ( 去天不盈尺一作入煙幾千尺)。
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 【虺蟲換豕】
□崖轉(zhuǎn)石萬壑雷。 【石冰】
其險也如此。 ( 如一作若 )
嗟爾遠(yuǎn)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
一夫當(dāng)關(guān)。
萬夫莫開。 ( 夫一作人 )
所守或匪親。 ( 親一作人 )
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
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
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
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
難于上青天。
側(cè)身西望長咨嗟。 ( 長咨一作令人 )
--------------------------------------------------------------------------------
梁甫吟
長嘯梁甫吟。
何時見陽春。
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
八十西來釣渭濱。
寧羞白發(fā)照清水。 ( 清一作淥 )
逢時吐氣思經(jīng)綸。 ( 吐一作壯 )
廣張三千六百鉤。 ( 鉤一作釣 )
風(fēng)期暗與文王親。 ( 期一作雅 )
大賢虎變愚不測。
當(dāng)年頗似尋常人。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
長揖山東隆準(zhǔn)公。
入門不拜騁雄辯。 ( 不拜一作開說 )
兩女輟洗來趨風(fēng)。
東下齊城七十二。
指揮楚漢如旋蓬。 ( 揮一作麾 )
狂客落魄尚如此。 ( 客一作生 ) ( 魄一作拓 )
何況壯士當(dāng)群雄。
我欲攀龍見明主。
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壺多玉女。
三時大笑開電光。 ( 開一作生 )
倏爍晦冥起風(fēng)雨。
閶闔九門不可通。
以額叩關(guān)閽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誠。
杞國無事憂天傾。
□□磨牙競?cè)巳狻?【豸契】【豸俞】
騶虞不折生草莖。
手接飛猱搏雕虎。
側(cè)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
世人見我輕鴻毛。
力排南山三壯士。
齊相殺之費(fèi)二桃。
吳楚弄兵無劇孟。
亞夫詒爾為徒勞。 【詒言換口】
梁甫吟。
聲正悲。
張公兩龍劍。
神物合有時。
風(fēng)云感會起屠釣。
大人□□當(dāng)安之。 【鯢魚換山】【山?!?
--------------------------------------------------------------------------------
將進(jìn)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fù)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
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fù)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
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
丹丘生。
將進(jìn)酒
君莫停。 ( 君一作杯 )
與君歌一曲。
請君為我側(cè)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 ( 一作鐘鼎玉帛豈足貴 )
但愿長醉不愿醒。 ( 不愿一作不復(fù))
古來圣賢皆寂寞。
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
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
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
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
行路難三首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
將登太行雪滿山。 ( 滿山一作暗天 )
閑來垂釣碧溪上。 ( 碧一作坐 )
忽復(fù)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
行路難。
多歧路。
今安在。
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
直掛云帆濟(jì)滄海。
其二
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
赤雞白狗賭梨栗。 ( 狗一作雉 )
彈劍作歌奏苦聲。
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
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
擁彗折節(jié)無嫌猜。 ( 節(jié)一作腰 )
劇辛樂毅感恩分
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蔓草。 ( 蔓一作爛 )
誰人更掃黃金臺。
行路難。
歸去來。
其三
有耳莫洗潁川水。
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
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觀自古賢達(dá)人。
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
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jī)雄才豈自保。 ( 雄才一作才多 )
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
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dá)生。 ( 稱一作真 )
秋風(fēng)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
何須身后千載名。
--------------------------------------------------------------------------------
長相思
長相思。
在長安。
絡(luò)緯秋啼金井闌。
微霜凄凄簟色寒。 ( 微一作凝 )
孤燈不明思欲絕。 ( 明一作寐 )
卷幃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 ( 美人如花一作佳期迢迢 )
上有青冥之高天。 ( 高一作長 )
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yuǎn)魂飛苦。
夢魂不到關(guān)山難。
長相思。
摧心肝。
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
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
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
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
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
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
五岳倒為輕。
眼花耳熱后。
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
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
煊赫大梁城。 【煊:火亙】
縱死俠骨香。
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
白首太玄經(jīng)。
關(guān)山月
明月出天山。
蒼茫云海間。
長風(fēng)幾萬里。
吹度玉門關(guān)。
漢下白登道。
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zhàn)地。
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
思?xì)w多苦顏。
高樓當(dāng)此夜。
嘆息未應(yīng)閑。
--------------------------------------------------------------------------------
長干行二首
其一
妾發(fā)初覆額。
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
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
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
羞顏未嘗開。 ( 未嘗一作尚不 )
低頭向暗壁。
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
愿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
豈上望夫臺。 ( 豈一作恥 )
十六君遠(yuǎn)行。
瞿塘滟預(yù)堆。 【預(yù)加水旁】
五月不可觸。
猿聲天上哀。 ( 聲一作鳴 )
門前遲行跡。 ( 遲一作舊 )
一一生綠苔。 ( 綠一作蒼 )
苔深不能掃。
落葉秋風(fēng)早。
八月胡蝶來。 ( 來一作黃 )
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
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
預(yù)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yuǎn)。
直至長風(fēng)沙。
其二
憶妾深閨里。 ( 妾一作昔 )
煙塵不曾識。
嫁與長干人。
沙頭候風(fēng)色。
五月南風(fēng)興。
思君下巴陵。 ( 下一作在 )
八月西風(fēng)起。
想君發(fā)揚(yáng)子。
去來悲如何。
見少離別多。
湘潭幾日到。
妾夢越風(fēng)波。
昨夜狂風(fēng)度。
吹折江頭樹。
淼淼暗無邊。
行人在何處。
好乘浮云驄。
佳期蘭渚東。
鴛鴦綠蒲上。
翡翠錦屏中。
自憐十五余。
顏色桃花紅。
那作商人婦。
愁水復(fù)愁風(fēng)。
( 此篇一作張潮。黃庭堅作李益)
--------------------------------------------------------------------------------
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
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
玲瓏望秋月。
清平調(diào)詞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其二
一枝農(nóng)艷露凝香。 ( 【禾農(nóng)】一作紅 )
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
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fēng)無限恨。
沈香亭北倚欄干。
春思
燕草如碧絲。
秦桑低綠枝。
當(dāng)君懷歸日。
是妾斷腸時。
春風(fēng)不相識。
何事入羅幃。
秋歌
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
秋風(fēng)吹不盡。
總是玉關(guān)情。
何日平胡虜。
良人罷遠(yuǎn)征。
秋浦歌
其十四
爐火照天地。
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
歌曲動寒川。
其十五
白發(fā)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
何處得秋霜。
--------------------------------------------------------------------------------
夢游天姥吟留別 (一作別東魯諸公)
??驼勫?。
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
云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
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
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
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
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
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
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zhuǎn)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
栗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
丘巒崩摧。
洞天石扇。
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
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fēng)為馬。
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
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
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
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
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
且放白鹿青崖間。
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金陵酒肆留別
風(fēng)吹柳花滿店香。 ( 風(fēng)吹一作白門 )
吳姬壓酒喚客嘗。 ( 喚一作勸,一作使 )
金陵子弟來相送。
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 ( 試問一作問取 )
別意與之誰短長。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 (一作倍侍御叔華登樓歌) 【月兆】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
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消愁愁更愁。 (更一作復(fù))
人生在世不稱意。 ( 人生一作男兒 )
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 散發(fā)弄扁舟一作舉棹還滄洲 )
山中問答
問余何意棲碧山。 ( 意一作事 )
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然去。 【上穴下目】
別有天地非人間。
--------------------------------------------------------------------------------
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昨夜吳中雪。
子猷佳興發(fā)。
萬里浮云卷碧山。
青天中道流孤月。
孤月滄浪河漢清。
北斗錯落長庚明。
懷余對酒夜霜白。
玉床金井冰崢嶸。
人生飄忽百年內(nèi)。
且須酣暢萬古情。
君不能貍膏金距學(xué)斗雞。
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學(xué)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
西屠石堡取紫袍。
吟詩作賦北窗里。
萬言不直一杯水。
世人聞此皆掉頭。
有如東風(fēng)射馬耳。
魚目亦笑我。
請與明月同。 ( 請一作謂 )
驊騮拳局不能食。 【足局】
蹇驢得志鳴春風(fēng)。
折楊皇華合流俗。
晉君聽琴枉清角。
巴人誰肯和陽春。
楚地由來賤奇璞。
黃金散盡交不成。
白首為儒身被輕。
一談一笑失顏色。
蒼蠅貝錦喧謗聲。
曾參豈是殺人者。
讒言三及慈母驚。
與君論心握君手。
榮辱于余亦何有。
孔圣猶聞傷鳳麟。
董龍更是何雞狗。
一生傲岸苦不諧。
恩疏媒勞志多乖。
嚴(yán)陵高揖漢天子。
何必長劍拄頤事玉階。
達(dá)亦不足貴。
窮亦不足悲。
韓信羞將絳灌比。
禰衡恥逐屠沽兒。
君不見李北海。
英風(fēng)豪氣今何在。
君不見裴尚書。
土墳三尺蒿棘居。 ( 棘一作下 )
少年早欲五湖去。
見此彌將鐘鼎疏。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從碧山下。
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
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
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
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
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fēng)。
曲盡河星稀。 ( 河星一作星河 )
我醉君復(fù)樂。
陶然共忘機(jī)。
把酒問月 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
綠煙滅盡清輝發(fā)。
但見宵從海上來。
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fù)春。
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dāng)歌對酒時。
月光長照金樽里。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
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望廬山瀑布水二首
其一
西登香爐峰。
南見瀑布水。
掛流三百丈。 ( 百一作千 )
噴壑?jǐn)?shù)十里。
口如飛電來。 ( 電一作練 ) 【焱欠】
隱若白虹起。
初驚河漢落。 ( 河漢一作銀河 )
半灑云天里。 (一作半瀉金潭里 )
仰觀勢轉(zhuǎn)雄。
壯哉造化功。
海風(fēng)吹不斷。
江月照還空。 ( 江一作山 )
空中亂口射。 【眾水旁】
左右洗青壁。
飛珠散輕霞。
流沫沸穹石。
而我樂名山。
對之心益閑。
無論漱瓊液。
且得洗塵顏。
且諧宿所好。
永愿辭人間。
其二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月兆】
江城如畫里。
山曉望晴空。
雨水夾明鏡。
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
臨風(fēng)懷謝公。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此一作北 )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夜下征虜亭
船下廣陵去。
月明征虜亭。
山花如繡頰。
江火似流螢。
客中行
蘭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
早發(fā)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 (盡一作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秋下荊門
霜落荊門江樹空。
布帆無恙掛秋風(fēng)。
此行不為鱸魚膾。 【魚會】
自愛名山入剡中。
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我宿五松下。
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
鄰女夜舂寒。
跪進(jìn)雕胡飯。
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
三謝不能餐。
夜泊牛渚懷古 此地即謝尚聞袁宏詠史處
牛渚西江夜。
青天無片云。
登舟望秋月。
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
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席。 ( 掛帆席一作洞庭去 )
楓葉落紛紛。 ( 落一作正 )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 ( 間一作下, 一作前 )
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
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
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
相期邈云漢。 ( 邈云漢一作碧巖畔 )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
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
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
桃花帶雨濃。
樹深時見鹿。
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
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
愁倚兩三松。
聽蜀僧浚彈琴
蜀僧抱綠綺。
西下峨嵋峰。
為我一揮手。
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
遺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
秋云暗幾重。
軍行
騮馬新跨白玉鞍。 ( 跨一作夸 )
戰(zhàn)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
從軍行
百戰(zhàn)沙場碎鐵衣。
城南已合數(shù)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
獨領(lǐng)殘兵千騎歸。
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wù)哿?
何人不起故園情。
長門怨二首
其一
天回北斗掛西樓。
金屋無人螢火流。
月光欲到長門殿。
別作深宮一段愁。
其二
桂殿長愁不記春。
黃金四屋起秋塵。
夜懸明鏡青天上。
獨照長門宮里人。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
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
白云愁色滿蒼梧。
玉樓春
自別不知汝遠(yuǎn)近,觸目凄涼皆是淚.
漸行漸影已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夜深風(fēng)竹敲秋韻,萬叫千聲滿浴恨!
故依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心又碎!
回鄉(xiāng)偶書二首之一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1.李白寫過的關(guān)于洞庭湖的詩詞《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
日落長沙秋色遠(yuǎn),不知何處吊湘君。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
洛陽才子謫湘川,元禮同舟月下仙。
記得長安還欲笑,不知何處是西天。
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
醉客滿船歌白苧,不知霜露入秋衣。
帝子瀟湘去不還,空馀秋草洞庭間。
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
2.李白寫過的關(guān)于洞庭湖的詩詞1,《秋登巴陵望洞庭》唐代:李白
原文:清晨登巴陵,周覽無不極。明湖映天光,徹底見秋色。秋色何蒼然,際海俱澄鮮。山青滅遠(yuǎn)樹,水綠無寒煙。來帆出江中,去鳥向日邊。風(fēng)清長沙浦,山空云夢田。瞻光惜頹發(fā),閱水悲徂年。北渚既蕩漾,東流自潺湲。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蓮。聽此更腸斷,憑崖淚如泉。
白話文釋義:清晨登上巴丘山,極目遠(yuǎn)眺,四方的景物無不盡收眼底。湖面明凈倒映著天光,湖水清澈見底可以映現(xiàn)秋色。秋天的物色多么蒼茫,岸上與水色都明麗清朗。山色青翠掩映了遠(yuǎn)處的林木,水色碧綠沒有清冷的煙氣。帆船輕漂,自江中向這里駛來,小鳥遠(yuǎn)去飛向日邊。
長沙浦邊秋風(fēng)清朗,云夢田上霜跡已空。觀覽秋光使人嘆惜頭發(fā)脫落,注目湖水流過又令人悲憫流年已逝。北邊的小洲隨波蕩漾,湖水向東潺潺而流。郢人唱起《白雪》,江南美女歌唱《采蓮曲》。聽到這些歌聲更讓人腸斷,憑靠山崖淚如泉涌。
2,《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唐代:李白
原文:船上齊橈樂,湖心泛月歸。白鷗閑不去,爭拂酒筵飛。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白話文釋義:船上齊唱行船之歌,我們乘著月色自湖心泛舟而歸。湖面上白鷗悠閑不遠(yuǎn)飛,倒是爭相在我們酒筵的上方盤旋飛翔。把君山削去該有多好,可讓洞庭湖水平鋪開去望而無邊。巴陵的美酒飲不盡,共同醉倒于洞庭湖的秋天。
3,《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唐代:李白
原文: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日落長沙秋色遠(yuǎn),不知何處吊湘君。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
白話文釋義:楚江水到洞庭湖西就分流了,水波淼茫,南天無云。秋日橘紅橘紅的,落向西面遠(yuǎn)方的長沙,但不知道在湘江的何處可以吊慰湘君?南湖的秋水,夜寒無水霧,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銀河上青天。姑且把洞庭湖賒買給月宮嫦娥,再駕船到白云邊上買桂花酒去。
4,《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唐代:李白
原文:九日天氣清,登高無秋云。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漢分。長風(fēng)鼓橫波,合沓蹙龍文。憶昔傳游豫,樓船壯橫汾。今茲討鯨鯢,旌旆何繽紛。白羽落酒樽,洞庭羅三軍。黃花不掇手,戰(zhàn)鼓遙相聞。劍舞轉(zhuǎn)頹陽,當(dāng)時日停曛。酣歌激壯士,可以摧妖氛。握齱東籬下,淵明不足群。
白話文釋義:九月九日又重陽,登高望遠(yuǎn),天空萬里無云。神工鬼斧,山川形成,長江把楚漢,界限分明??耧L(fēng)鼓動著江水,形成了一波波龍形的浪濤。傳說中,漢武帝在高大的樓船橫渡游覽汾河的時候曾經(jīng)大發(fā)感慨:氣勢何雄壯!如今的討伐悖逆的軍隊樓船氣勢更為壯觀,旌旗飄揚(yáng)。
洞庭湖上水步騎三軍羅列,白羽箭影映射在酒杯中間。戰(zhàn)鼓隆隆震天響,那有心情去采擷黃菊花。舞動的劍氣要把落山的紅日重新托起,讓太陽重新發(fā)出燦爛的光芒。漢武帝說我給大家高歌一曲,可以鼓舞大家的斗志,有助于壓制暴徒氣勢。我們可不能以陶淵明為榜樣,去東籬下采擷菊花。
5,《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唐代:李白
原文: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醉客滿船歌白苧,不知霜露入秋衣。帝子瀟湘去不還,空馀秋草洞庭間。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
白話文釋義:皎皎秋月高掛在洞庭湖的西邊,湘江北面早有鴻雁飛歸。滿船醉客載歌載舞《白苧》曲,連衣服上落滿了秋霜都不知道!舜帝妻子來瀟湘后就回不去了,玉人滯留在洞庭湖邊的荒草間。對著明鏡般的洞庭湖描淡妝,君山就是她們用丹青畫出的娥眉。
3.李白的歸暮全部詩句一、《歸暮》這首詩并不是李白所寫,為網(wǎng)友杜撰的。
二、全詩如下:
歸暮
舞盡霓裳曲,
神魔鬼魅狐。
易得天下路,
烊時人歸暮。
千里江如滸,
璽為寶中玉。
二、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yù)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jìn)酒》、《梁甫吟》、《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chuàng)意義及藝術(shù)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4.李白的秋浦歌詩句是什么秋浦歌
李 白
白 發(fā) 三 千 丈,
緣 愁 似 個(個)長。
不 知 明 鏡 里,
何 處 得 秋 霜。
秋浦歌
十七首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其一
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東大樓。
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
遙傳一掬淚,為我達(dá)揚(yáng)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
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
其三
秋浦錦駝鳥,人間天上稀。
山雞羞淥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兩鬢入秋浦,一朝颯已衰。
猿聲催白發(fā),長短盡成絲。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騰若飛雪。
牽引條上兒,飲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強(qiáng)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縣,風(fēng)日似長沙。
其七
醉上山公馬,寒歌寧戚牛。
空吟白石爛,淚滿黑貂裘。
其八
秋浦千重嶺,水車嶺最奇。
天傾欲墮石,水拂寄生枝。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掃畫屏。
題詩留萬古,綠字錦苔生。
其十
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
山山白鷺滿,澗澗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聲碎客心。
其十一
邏人橫鳥道,江祖出魚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
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
其十四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描寫的是工人們這種樂觀向上,團(tuán)結(jié)互助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發(fā)出贊美和欽佩之情。
其十五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其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魚水中宿。
妻子張白鷴,結(jié)罝映深竹。
其十七
祧波一步地,了了語聲聞。
黯與山僧別,低頭禮白云。
5.李白登臨謝脁樓的詩句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唐代: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譯文:棄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亂我心緒的今天,使人無限煩憂。
萬里長風(fēng),送走行行秋雁。面對美景,正可酣飲高樓。
先生的文章頗具建安風(fēng)骨,又不時流露出小謝詩風(fēng)的清秀。我們都滿懷豪情逸興,飛躍的神思像要騰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潔的明月。
拔刀斷水水卻更加洶涌奔流,舉杯消愁愁情上卻更加濃烈。人生在世不能稱心如意,不如披頭散發(fā),登上長江一葉扁舟。
擴(kuò)展資料:本詩是作者在宣州謝朓樓上的餞別之作。詩人感懷萬千,既滿懷豪情逸興,又時時掩抑不住郁悶和不平,感情回復(fù)跌宕,一波三折。
語言明朗,似脫口而出,音調(diào)激越高昂。此詩發(fā)端既不寫樓,更不敘別,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結(jié)。
“昨日之日”與“今日之日”,是指許許多多個棄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說,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時光難駐,心煩意亂,憂憤郁悒。
這里既蘊(yùn)含了“功業(yè)莫從就,歲光屢奔迫”的精神苦悶,也融鑄著詩人對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的感受。他的“煩憂”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煩憂”者也非止一端。
不妨說,這是對他長期以來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個藝術(shù)概括。憂憤之深廣、強(qiáng)烈,正反映出天寶以來朝政的愈趨腐敗和李白個人遭遇的愈趨困窘。
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所引起的強(qiáng)烈精神苦悶,在這里找到了適合的表現(xiàn)形式。破空而來的發(fā)端,重疊復(fù)沓的語言(既說“棄我去”,又說“不可留”;既言“亂我心”,又稱“多煩憂”),以及一氣鼓蕩、長達(dá)十一字的句式,都極生動形象地顯示出詩人郁結(jié)之深、憂憤之烈、心緒之亂,以及一觸即發(fā)、發(fā)則不可抑止的感情狀態(tài)。
“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眱删渫蛔鬓D(zhuǎn)折:而對著寥廓明凈的秋空,遙望萬里長風(fēng)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
這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出一幅壯闊明朗的萬里秋空畫圖,也展示出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從極端苦悶忽然轉(zhuǎn)到朗爽壯闊的境界,仿佛變化無端,不可思議。
但這正是李白之所以為李白。正因為他素懷遠(yuǎn)大的理想抱負(fù),又長期為黑暗污濁的環(huán)境所壓抑,所以時刻都向往著廣大的可以自由馳騁的空間。
目接“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之境,不覺精神為之一爽,煩憂為之一掃,感到一種心、境契合的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也就油然而生了。“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p>
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東漢時學(xué)者稱東觀(政府的藏書機(jī)構(gòu))為道家蓬萊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閣指秘書省,李云是秘書省校書郎,所以這里用“蓬萊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建安骨,指剛健遒勁的“建安風(fēng)骨”。上句贊美李云的文章風(fēng)格剛健,下句則以“小謝”(即謝朓)自指。
說自己的詩像謝朓那樣,具有清新秀發(fā)的風(fēng)格。李白非常推崇謝朓,這里自比小謝,正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
這兩句自然地關(guān)合了題目中的謝朓樓和校書。“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兩句就“酣高樓”進(jìn)一步渲染雙方的意興,說彼此都懷有豪情逸興、雄心壯志,酒酣興發(fā),更是飄然欲飛,想登上青天攬取明月。前面方寫晴晝秋空,這里卻說到“明月”,可見后者當(dāng)非實景。
“欲上”云云,也說明這是詩人酒酣興發(fā)時的豪語。豪放與天真,在這里得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
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攬月,固然是一時興到之語,未必有所寓托,但這飛動健舉的形象卻讓讀者分明感覺到詩人對高潔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這兩句筆酣墨飽,淋漓盡致,把面對“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揚(yáng)情緒推向最高潮,仿佛現(xiàn)實中一切黑暗污濁都已一掃而光,心頭的一切煩憂都已丟到了九霄云外。“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獨創(chuàng)性的,同時又是自然貼切而富于生活氣息的。
謝朓樓前,就是終年長流的宛溪水,不盡的流水與無窮的煩憂之間本就極易產(chǎn)生聯(lián)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的強(qiáng)烈愿望中引發(fā)出“抽刀斷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聯(lián)系密切,從而使它多少具有“興”的意味,讀來便感到自然天成。
盡管內(nèi)心的苦悶無法排遣,但“抽刀斷水”這個細(xì)節(jié)卻生動地顯示出詩人力圖擺脫精神苦悶的要求,這就和沉溺于苦悶而不能自拔者有明顯區(qū)別?!叭松谑啦环Q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李白的進(jìn)步理想與黑暗現(xiàn)實的矛盾,在當(dāng)時歷史條件下,是無法解決的,因此,他總是陷于“不稱意”的苦悶中,而且只能找到“散發(fā)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脫苦悶的出路。這結(jié)論當(dāng)然不免有些消極,甚至包含著逃避現(xiàn)實的成分。
但歷史與他所代表的社會階層都規(guī)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李白的可貴之處在于,盡管他精神上經(jīng)受著苦悶的重壓,但并沒有因此放棄對進(jìn)步理想的追求。
詩中仍然貫注豪邁慷慨的情懷。“長風(fēng)”二句,“俱懷”二句,更象是在悲愴的樂曲中奏出高昂樂觀的音調(diào)。
在黑暗的云層中露出燦爛明麗的霞光?!俺榈丁倍?,也在抒寫強(qiáng)烈苦。
6.李白有哪些歌詠“劍門關(guān)”的詩句有,李白《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劍壁門高五千尺,石為樓閣九天開。等。
劍門關(guān),位于四川省劍閣縣城南15公里處,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斷褶帶,大、小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峰巒似劍,兩壁對峙如門,故稱"劍門",是我國最著名的天然關(guān)隘之一,享有"劍門天下險"、"天下第一關(guān)"、"蜀之門戶"之美譽(yù)。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曾在此修筑棧道30里,設(shè)關(guān)守衛(wèi),稱"劍閣"。唐代詩人李白《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的贊譽(yù)更讓劍門關(guān)名揚(yáng)海內(nèi)。1982年被國務(wù)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2010年9月被列為國家AAAA級風(fēng)景區(qū)。
在李白描寫劍門關(guān)的詩句中,以《蜀道難》最為氣勢滂沱,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
又以《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最為大氣:
胡塵輕拂建章臺,圣主西巡蜀道來。
劍壁門高五千尺,石為樓閣九天開。
劍閣重關(guān)蜀北門,上皇歸馬若云屯。
少帝長安開紫極,雙懸日月照乾坤。
7.李白描寫錢塘江大潮的詩句李白描寫錢塘江大潮的詩是《橫江詞 其四》,原文如下:
海神來過惡風(fēng)回,浪打天門石壁開。
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譯文:好像是海神來過之后一樣,又來了一陣惡風(fēng),巨浪拍擊著天門山,打開了山門石壁。浙江八月的海潮能比得上這里的風(fēng)浪嗎,浪濤像連綿的山峰噴雪而來。
“海神來過惡風(fēng)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海神”,指海潮,這里剛剛漲潮,潮還沒退,狂風(fēng)又來了,浪打在天門石壁上,似乎打開了天門的大門。天門,即天門山。
“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浙江八月”一詞很令人費(fèi)解,詩寫的是江東,寫到浙江去的原因,實際上不過是用浙江潮來說明橫江浪濤之大。農(nóng)歷八月是浙江潮最為壯觀的時候,那兇險的程度非比尋常,而橫江潮后之浪可與浙江潮相匹敵。可見李白是見過浙江潮的,隨手撿來,不著痕跡。最后一句“濤似連山噴雪來”形容風(fēng)起濤涌的兇險。
這首詩名為寫景,實為寫心,處處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惡劣天氣下不可渡江北上的惆悵與焦慮。全詩想象豐富奇特,意境雄偉壯闊,充分體現(xiàn)了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特色。
擴(kuò)展資料:
《橫江詞六首》的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乃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初出蜀時所寫。李協(xié)民則認(rèn)為這組詩是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秋李白由南陵奉詔赴京途中所作,詩中“顯示當(dāng)時李白初受玄宗信任,急欲上到西秦為玄宗效力,大展宏圖”,而“白浪如山”的橫江,卻阻擋了去“西秦”的道路,可望而不可及,最急人,詩人把急切欲渡的心情寫到了十二萬分。
其中備言橫江風(fēng)浪之險惡,隱含著詩人對天寶末政治形勢的隱憂。安旗則認(rèn)為這組詩是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秋天,李白由幽州歸來南下宣城途中經(jīng)橫江浦時所作,認(rèn)為橫江風(fēng)浪象征安祿山行將叛亂,寄寓著詩人對唐王朝危急形勢的憂慮。
-《橫江詞六首》
8.李白在山東寫的詩句李白在居家東魯、漫游齊魯期間,迎來贈往,會親別友,作了大量
的詩文。如《魯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張子還嵩陽》、《魯郡堯祠送
竇明府薄華還西京》、《魯郡堯祠送張十四游河北》、《魯郡堯
祠送吳五之瑯琊》、《魯中送二弟赴舉之西京》、《送族弟凝至
晏單父三十里》、《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送族弟凝之
涂求昏崔氏》、《對雪奉餞任城六叔秩滿歸京》、《送薛九被讒
去魯》、《送魯郡劉長史遷弘農(nóng)長史》、《東魯見狄博通》、
《別中都明府兄》、《送梁四歸東平》、《贈瑕丘王少府》、
《贈任城盧主簿潛》、《金鄉(xiāng)送韋八之西京》、《贈范金鄉(xiāng)二首》
、《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送方士趙叟之東平》、
《答從弟幼成過西園見贈》、《雪讒詩贈友人》、《魯郡葉和尚
贊》、《金鄉(xiāng)薛少府廳畫鶴贊》、《觀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圖》
、《早秋贈裴十七仲堪》、《贈別王山人歸布山》、《送楊山人
歸嵩山》、《送范山人歸太山》、《留別西河劉少府》等詩,皆
是詩人在居家東魯、漫游齊魯期間贈友送別之作。此外,像《魯
東門觀刈薄》、《詠鄰女東窗海石榴》、《別魯頌》、《別東魯
諸公》(即《夢游天姥吟留別》)、《寄遠(yuǎn)》(其十)、《任城
縣廳壁記》、《嘲魯儒》、《恨賦》、《梁甫吟》、《古意》、
《初月》、《琴贊》、《東海有勇婦》、《將進(jìn)酒》、《答王十
二寒夜獨酌有懷》、《憶舊游寄譙邵元參軍》、《寄王屋山人孟
大融》、《崇明寺佛頂尊勝陀羅尼幢頌》、《古風(fēng)》(其二十)
等詩也是作于山東。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李白傳世的980余首詩文中,作于齊魯或在他
地所作但涉及齊魯自然人文的詩文近180首(篇),約占其詩文
總數(shù)的18%,這些詩文極大地豐富了齊魯文化寶庫。
9.李白寫的關(guān)于飛舟過峽的詩早發(fā)白帝城
作者:【李白】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羈旅】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注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節(jié)
2、江陵:今湖北省江寧縣??h。
3、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dá)。
【韻譯】:
清晨,我告別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遠(yuǎn)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評析】:
詩是寫景的。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詩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
東還江陵時而作此詩。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
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
進(jìn);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
全詩鋒棱挺拔,一瀉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遠(yuǎn)。難怪乎明人楊慎贊曰:“驚風(fēng)
雨而泣鬼神矣!”
--引自"超純齋詩詞"bookbest.163.net 翻譯、評析:劉建勛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貶地。行至白帝城,忽聞赦書,驚喜交加,旋即放舟東下江陵,故詩題一作“下江陵”。此詩抒寫了當(dāng)時喜悅暢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tài)蓄勢。不寫白帝城之極高,則無法體現(xiàn)出長江上下游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聲)目(萬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著落?!安试崎g”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冥轉(zhuǎn)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yuǎn)與時間之暫作懸殊對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處卻在那個“還”字上—“還”,歸來也。它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xiāng),而“還”字卻親切得儼如回鄉(xiāng)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細(xì)細(xì)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為神妙。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們不妨可以聯(lián)想乘了飛快的汽車于盛夏的長晝行駛在林蔭路上,耳聽兩旁樹間鳴蟬的經(jīng)驗。夫蟬非一,樹非一,鳴聲亦非一,而因車行人速,卻使蟬聲樹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一片”,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是何等暢快而又 興奮啊!清人桂馥讀詩至此,不禁贊嘆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保ā对龢恪罚?/p>
瞬息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直說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yùn)。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p>
(《上三峽》)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一過,輕舟進(jìn)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重履康莊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這最后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dá),又是人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全詩給人一種鋒棱挺拔、空靈飛動之感。然而只賞其氣勢之豪爽,筆姿之駿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jīng)過艱難歲月之后突然迸發(fā)的一種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歡悅??齑煲?,使人神遠(yuǎn)。后人贊此篇謂:“驚風(fēng)雨而泣鬼神矣”(楊慎《升庵詩話》)。千百年來一直為人視若珍品。為了表達(dá)暢快的心情,詩人還特意用上平“刪”韻的間、還、山作韻腳,讀來是那樣悠揚(yáng)、輕快,令人百誦不厭。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9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焰口經(jīng)典故之一黃籙齋
下一篇: 靈官寶誥(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