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望
帝真曲垂?jié)龋Y謝。無上虛皇至真三寶。
一者一人有慶,二者二景齊明,三者三農(nóng)樂業(yè),四者四序和平,五者五祠鞏固,六者六合澄清,七者七星臨照,八者八節(jié)安寧,九者九泉開泰,十者十類生成,十一者福留善信,十二者上道興行。
一切神光普照,一切眾圣留恩,一切有情賴善,一切正果成真。普天均樂,四海同春。聞經(jīng)以后,罪滅福生(三重)
[注釋]
此十二者,又稱十二小愿。為誦經(jīng)者之愿?!奥劷?jīng)以后,罪滅福生?!币槐咀鳌奥劷?jīng)悟道,叨列南宮?!?/p>
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
林逋
系列:關(guān)于描寫秋天的古詩詞
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
底處憑闌思渺然,孤山塔后閣西偏。
陰沉畫軸林間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時飛獨(dú)鳥,夕陽無事起寒煙。
遲留更愛吾廬近,只待重來看雪天。
注釋
〔1〕端上人:名端的和尚。上人:和尚的尊稱。
〔2〕底處:何處。闌:欄桿。渺:高遠(yuǎn),遼遠(yuǎn)。
〔3〕偏:邊。
〔4〕陰沉畫軸:詩人身處佛地,古木參天而暮色蒼茫,眼前圖景如一幅褪色的畫。陰沉:黯淡。
〔5〕枰:棋盤。葑:菰根,俗稱茭白根。葑上田:又稱架田。古人活用水田,將木框浮于水面,框內(nèi)充滿葑泥,水漲水落而架田不顛覆。
賞析
林逋隱居杭州時,在西湖孤山結(jié)廬。孤山之有孤山寺,這是他常常喜歡登覽的勝地。該詩寫一個秋日的傍晚,詩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內(nèi)飽覽山上風(fēng)景。詩以素淡的筆觸,描繪出幽邃的景色,造成一神幽寂的意境。而這種境界,正是林逋這位幽人(隱士)所眷戀的。
首聯(lián)破題領(lǐng)起:詩人憑欄遠(yuǎn)望的地點(diǎn)在孤山寺端上人房;至于房的方位,孤山塔后有一座閣,房間就在此座寺閣的西邊。詩人憑闌縱目時,思緒飛得很遠(yuǎn)、很遠(yuǎn)。他并沒有明說幽思因何而起,而是將筆蕩開,于頷、頸二聯(lián)畫了四幅風(fēng)景畫。
畫面在「望」中一幅幅依次展開。先是一幅「方外寺」:陰森森的樹林里,隱隱約約地閃現(xiàn)出幾所寺院。詩人身處佛地,所以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佛寺。暮色蒼茫,遠(yuǎn)遠(yuǎn)望去,這個景色暗淡得就像一幀退了顏色的約畫。寺在「畫軸」之中,想像奇妙。眼中是畫,詩筆下也是畫。畫境寂靜幽深,正見方外本色。再是一幅「葑上田」。詩人轉(zhuǎn)移了一下視角,但見水面上零零星星地飄蕩著一塊塊的架田,猶如那棋盤上割下來的方格子。枰,棋盤。以棋盤方格譬架田,比喻貼切。其時夕陽西下,夜幕將臨,農(nóng)失們都已荷鋤歸家了,因此畫面上空無一人,分外寧靜。
接下是一幅「空中鳥」:詩人舉頭瞻望天宇,只見寥廓秋空之中,偶爾飛過一只伶仃的小鳥。詩人趕緊將這「獨(dú)鳥」捕捉進(jìn)畫中,又涂上幾抹秋云作為背景。
最后展開的是一幅在「墟里煙」:夕照之中,什么都沒有,唯有裊裊寒煙(秋已深,炊煙在秋空之中,也帶有深秋的寒色了)縈繞半空,這表明,附近村落的人家已在點(diǎn)火做晚飯了。這幅詩人略略低首繪下的畫,意境空寂,色彩也淡得不能再淡了。
寺、田、鳥、煙四軸風(fēng)景圖,展現(xiàn)的正是高僧端上人日日置身其間的那個幽深清寂的環(huán)境。此種環(huán)境,與這位幽人斷絕塵想、瀟灑物外的恬靜心境、閉逸情致正相吻合。因此,他從中領(lǐng)略到了莫大的興味,渺然幽思便由此而起,令他久久留連,遲遲不愿歸去。
末聯(lián)便直抒這種傾慕心情,詩人道:我遲遲逗留著,不舍得歸去。今日之游,我愈加喜愛這塊勝地了,因?yàn)?,它與我的廬舍相近。近,我得以遲歸,又得以常來?,F(xiàn)在,快要掌燈吃晚飯了,我也該同去了。不過,等那雪花紛揚(yáng)時,我要重來此地,觀賞那銀裝素裹的世界。
這首七律以工于寫景馳名,不僅「詩中有畫」,而且手法高妙。頸聯(lián)在詞序的排列上作了精密的調(diào)動,畫面就在寧謐中浮動著一股生動的靈氣。而頷聯(lián),則因其奇妙的想像與貼切的比喻,更受后世詩人們的激賞,仿效之句也最多。如滕岑有「何人為展古畫幅,塵暗縑綃濃淡間」(《游西湖》),程孟陽有「古寺工如昏壁畫」(《聞等慈師在拂水有寄》),黃庭堅(jiān)有「田似圍棋據(jù)一枰」(《題安福李令朝華亭》)、「稻田棋局方」(《次韻知命入青原山石》),文同有「秋田溝垅如棋局」(《閑居院上方晚景》),楊萬里有「天置楸枰作稻畦」(《晚望》),楊慎有「平田如棋局」(《出郊》),等等,因此王漁洋品評此聯(lián)「寫景最工」(《池北偶談》),是有道理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9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道家道教八大神咒注解及用法(五)
下一篇: 呂祖百字碑新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