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贊
誦經(jīng)功德,不可思議,諸天諸地轉靈機,皇王壽天齊,大道慈悲,萬化樂雍熙①。
[注釋]
①雍熙:雍,和諧的意思。熙,光明。此小贊是稱贊誦經(jīng)之功德。
小贊是一種特定的韻贊,一般每位神明皆有此贊。其長短句,平仄(zè)韻皆有定制。
自漢至清,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注釋家及注本,茲將兩漢到宋代的著名注釋家及有關注本介紹如下: 兩漢時期的注釋家主要有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何休、趙歧,服虔、高誘、王逸等。
毛亨:魯人,或云河間(今河北河間縣)人。漢景帝時為河間獻王博士,其學傳自子夏,著作有《毛詩古訓傳》,簡稱《毛詩》。時人稱毛亨為大毛公,稱其學生趙人毛萇的小毛公。
孔安國:西漢曲阜人,字子國,孔子十二世孫。曾向申公學習《詩經(jīng)》,向伏生學習《尚書》。武帝時因研究《尚書》成為博士,官諫議大夫,臨淮太守。著作有《尚書傳》、《尚書音》《古文孝徑傳》等。今本《古文尚書孔氏傳》為晉梅賾所獻,題孔安國作,實為托名之作。
馬融:東漢扶風茂陵(今興平縣人),漢安帝時為校書郎,桓帝時官南郡太守。后回朝為議郎。馬融博學多才,為漢時通儒,有學生數(shù)千人,鄭玄即出其門下。曾注《孝徑》、《論語》、《詩》、《易》、《尚書》、《三禮》、《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等書,均失傳,清人馬國翰《王函山房輯佚書》有輯錄。
鄭玄:東漢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縣)人,字康成。曾從馬融學古文徑,回鄉(xiāng)后聚徒講學。晚年因黨錮之禍被囚禁,建安初獲釋。官任大司農,世稱鄭大司農。鄭氏治學以古文經(jīng)為主,遍注群徑,為漢代經(jīng)學的集大成者,其著作有《論語注》、《孟子注》、《尚書注》、《三禮圖》、《毛詩譜》、《六藝論》、《三禮目錄》等,今僅存《三禮注》和《毛詩箋》。
何休:東漢樊(今山東濟寧市東北)人,董仲舒四傳弟子。為人質樸口訥,終生精研六經(jīng),尤好《公羊傳》,閑門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詁》。后拜議郎,再遷為諫議大夫。著作尚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育》、《谷梁廢疾》,宣揚《公羊》,駁斥《左傳》、《谷梁》,除《解詁》傳于世外,余皆佚。
趙岐:東漢京兆長陵(今咸陽市東北)人。曾為并州刺史,后任議郎、太常等職。撰《孟子章句》一書,傳于世。
服虔:東漢滎陽(今河南滎陽縣)人,曾任九江太守。著有《春秋左氏傳解誼》一書。據(jù)傳鄭玄欲注《春秋》,聽說服注之意多與己同,遂盡以所注與服。唐孔穎達撰《左傳正義》時獨用杜注,服注遂亡。
高誘:東漢涿郡涿(今河北涿縣)人,少從盧植學,曾任司空掾、東郡濮陽令之職。著作有《孟子章句》、《孝經(jīng)解》(均佚)、《戰(zhàn)國策注》(今殘)、《淮南子注》(與許慎注相雜)、《呂氏春秋注》等。
王逸:東漢南郡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南)人。曾為校書郎,漢順帝時官至侍中。著《楚辭章句》一書,為后世所重,是《楚辭》現(xiàn)存最早的注本。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注釋家主要有何晏、王弼、韓康伯、韋昭、杜預、范寧、郭璞、郭象、裴松之等。
何晏:三國魏時南陽宛邑(今河南南陽市)人,玄學家,何進之孫。曾隨母為曹操收養(yǎng),娶魏公主,官散騎侍郎,遷待中、尚書。其儀表“美姿儀,面至白”。后因依附曹爽為司馬懿所殺。著作有《道德論》、《周易解》及各種文賦數(shù)十篇,多不傳;主編《論語集解》二十卷,流傳至今。
王弼(公元226-249):三國魏山陽(今河南焦作市東南)人,篤好老莊之學。與何晏、夏侯玄同開魏晉后玄學的先聲。由何晏薦為尚書郎,著作有《道德論》、《老子注》、《周易注》、《論語釋疑》等。
韓康伯:魏人,著《周易注》,余不詳。
韋昭:三國吳云陽(今江蘇丹陽縣)人,曾任尚書郎、太史令、中書仆射等職,被孫晧所殺。平生好學不倦,精通經(jīng)史,著有《孝經(jīng)解贊》、《論語注》、《漢音音義》《國語注》等書。除《國語注》傳于今外,余皆佚。
杜預:晉時京兆杜陵(今西安市東南)人,字元凱。官河南尹、度支尚書,后拜鎮(zhèn)南大將軍,鎮(zhèn)襄陽,太康元年率兵滅吳,有功,封陽縣侯。杜預博學多才,長于謀略,時人稱為“杜武庫”。一生耽思經(jīng)籍,酷好《左傳》,自稱有《左傳》癖。著有《春秋長歷》、《春秋釋例》、《春秋左氏傳集解》等書,皆傳于世,其中《春秋左氏傳集解》是流傳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左傳》注本。
范寧:晉時順陽(今河南淅川縣東南)人。少篤學,治經(jīng)嚴謹,不尚玄學。歷官余杭令、臨淮太守、中書侍郎、豫章太守等,封遂鄉(xiāng)侯。著有《春秋谷梁傳集解》,為今存《谷梁傳》最早的注本。另有《公羊傳例》、《論語注》、《禮雜問》等書 ,皆佚。
郭璞:晉時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字景純。曾為著作佐郎、尚書郎。后因勸阻王敦起兵作亂而為敦所殺。其所注文獻很多,諸如《爾雅注》、《三蒼注》、《方言注》、《穆天子傳注》、《山海經(jīng)注》、《楚辭注》、《子虛賦注》、《上林賦注》等。其中《爾雅注》費時最久,用功最多,是《爾雅》流傳至今最早最好的注本。
郭象:晉時河內(今河南泌陽縣)人。官至黃門侍郎、太傅主簿。為人好老、莊,善清談。曾參考向秀《莊子注》撰成《莊子注》一書,三十三卷,闡釋老、莊思想。后向本佚,郭本獨傳于世,唐時成玄英曾為之作疏。
裴松之:南朝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先仕晉,任員外散騎侍郎、吳興故鄣令、尚書侍郎等職,入宋后累官中散大夫、國子博士、大中大夫等。奉詔注《三國志》,博采群書一百四十余種,以“補缺、備異、懲妄、論辨”為宗旨,注文多出正文三倍,開創(chuàng)了注釋的新例。
裴骃:裴松之之子。官至南中郎參軍,著《史記集解》一百三十卷,傳于今。另有《史記音義》八十卷,已佚。 唐代的重要注釋家主要有孔穎達、賈公彥、徐彥、楊土勛、李善、司馬貞、張守節(jié)、顏師古等。
孔穎達:隋未唐初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隋時舉第,授河內郡博士,繼補太學助教。入唐后李世民引為文學館博士,封曲阜縣男,轉遷給事中,官至國子祭酒。曾師從劉焯,博通群徑,名重一時。奉太宗詔主編《五徑正義》,兼采南北經(jīng)學家之長,成為一代訓詁名著,唐時以其書作為科舉取士的依據(jù)。
賈公彥:唐洛州永年(今河北永年縣)人。官至太常博士,博通群經(jīng)。著《周禮義疏》六十卷,《儀禮義疏》三十卷,為后人所重。其解說《周禮》參考鄭玄注,能改鄭氏好引緯書,好改經(jīng)字之弊。解說《儀禮》,亦取鄭說,然精審不及《周禮注》?!吨芏Y義疏》、《儀禮義疏》均流傳至今,收入《十三經(jīng)注疏》。
徐彥:唐人,著《春秋公羊傳疏》一書,后收入《十三經(jīng)注疏》,余不詳。
楊土勛:唐人,曾任四門助教,著《春秋谷梁傳疏》一書,后收入《十三經(jīng)注疏》,余不詳。
李善:唐揚州江都(今揚州市)人,曾任崇賢館直學士、兼沛王侍讀等職,后為潞王府記室參軍,轉秘書郎,又出為經(jīng)城令。其學有師承,意多存古,于唐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完成《文選注》六十卷,旁征博引,是唐初文選學的集大成之作。
楊倞:唐弘農(今河南靈寶縣南)人,與元稹、白居易同時,官東川節(jié)度使、刑部尚書。著《荀子注》一書,是流傳至今《荀子》的最早注本。
司馬貞:唐河內(今河南泌陽縣)人,官至朝散大夫,弘文館學士。著《史記索隱》一書,并補作《三皇本紀》,有小司馬《史記》之稱。
張守節(jié):唐開元、天寶間人,官諸王侍讀。其學長于地理,著有《史記正義》一書。余不詳。
顏師古:唐京兆萬年(今西安市)人,祖籍臨沂,顏之推之孫。太宗時拜中書侍郎,官至弘文館學士,精通文字訓詁,著有《漢書注》、《急就章注》等書,為世所重。 宋代的重要注釋家主要有邢昺、孫奭、朱熹、洪興祖等。
邢昺:北宋曹州濟陽(今山東菏澤市)人。一生多在東宮及內庭講授經(jīng)書 ,著書很多,其中《孝經(jīng)注疏》、《論語注疏》、《爾雅注疏》收入《十三經(jīng)注疏》。
孫奭:北宋博州博平(今山東茌平縣)人。官至工部尚書,以太子少傅致仕。曾奉敕校定趙歧《孟子注》,并撰《孟子正義》十四卷,收入《十三經(jīng)注疏》。另著有《孟子音義》、《爾雅釋文》等書,均傳于世。
朱熹:南宋著名注釋家,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十九歲中進士,歷仕四朝。官至煥章閣待制兼侍講。一生主要精力用于聚徒講學,研究學問,廣注經(jīng)籍,著作主要有《周易本義》、《詩集傳》、《四書章句集注》、《楚辭集注》等。
洪興祖:南宋丹陽(今江蘇丹陽縣)人,官至太常博士。博學好古,著有《老莊本旨》、《周易通義》、《楚辭補注》等書。 孫詒讓《墨子閑詁》。
月老(yuè lǎo),別名柴道煌,民間又稱月下老人、月下老兒,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是中國民間傳說中主管婚姻的紅喜神,也就是媒神,是天庭的一位上仙。
月老這一形象最初在唐朝小說家李復言的小說集《續(xù)玄怪錄》的《定婚店》中出現(xiàn)。記載了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巧遇月下老人。宋城縣的縣令知道了這件事情,就把韋固原來住的旅店題名為“定婚店”。月老由此而來,此后世代相傳,男女老少咸知。月下老人后來也成為媒人的代稱。
月下老人以紅繩相系男女,確定男女姻緣,體現(xiàn)了唐朝人對愛情與婚姻“前世注定今生緣”的認知態(tài)度。對于從前那種結婚一定要講求門當戶對的觀念來說,月老的婚姻觀念顯然有了很大的進步。
基本介紹本名 :月老 別稱 :月下老人?月下老兒?柴道煌 所處時代 :唐朝 出生地 :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 主要成就 :牛郎織女 宗教 :道教 起源年代 :唐朝? 神職 :中國神話中執(zhí)掌婚姻的媒神? 人物出處 :《續(xù)玄怪錄·定婚店》? 祠堂 :月老祠 月老寶誥,人物出處,軼事典故,文獻記載,婚戀觀,藝術形象,文獻形象,影視形象,月老合婚真經(jīng),合婚寶誥,和合二仙寶誥,小贊韻,召和合二圣咒,月老寶誥月老寶誥(1) 志心皈命禮,團圓月下,相思樹底,訂婚殿中(2)。執(zhí)掌天下之婚牘,維系千里之姻緣(3)。慈眉一點,有情人終成眷屬(4)。紅繩一牽,逃不過三世宿緣(5)。拄杖巾囊,奔波于煙霧云霞間(6)。童顏鶴發(fā),超脫于愛恨情仇外(7)。大圣大慈,大仁大愿(8)。牽緣引線,月下老者(9)。合婚聯(lián)姻,正緣尊神(10)。 【注解】: (1)月老仙師: 月老仙師,簡稱“月老”,姻緣之神。月老仙師對世間男女以紅繩相系,確定姻緣。寶誥,用于褒揚。 (2)團圓月下,相思樹底,訂婚殿中: 月下、樹底、殿中。此三處皆為月老仙師所處之地。 (3)執(zhí)掌天下之婚牘,維系千里之姻緣: 此句言月老仙師之職能?!独m(xù)幽怪錄》記載:“韋固曰:然則君何主?月老曰:天下之婚牘耳?!? (4)慈眉一點,有情人終成眷屬: 慈眉,喻月老仙師慈祥之面容。一點,一經(jīng)欽點。 (5)紅繩一牽,逃不過三世宿緣: 三世,前世、今世、來世。此句言中國古人對愛情婚姻以“前世注定今世緣”的認知態(tài)度 (6)拄杖巾囊,奔波于煙霧云霞間: 拄杖,執(zhí)持拐杖。巾囊,月老仙師裝系夫妻姻緣紅線的布囊?!独m(xù)幽怪錄》記載:“問囊中何物,答曰:“赤繩子耳。以系夫妻之足。” (7)童顏鶴發(fā),超脫于愛恨情仇外: 童顏鶴發(fā),言月老仙師須發(fā)皆雪白,但容貌光彩如兒童。超脫于愛恨情仇外,《續(xù)幽怪錄》記載:“雖仇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xiāng),此繩一系,終不可逭?!? (8)大圣大慈,大仁大愿: 大圣,月老仙師智慧超凡、通真達靈。大慈,月老仙師慈祥愛護眾生。大仁,月老仙師呵護世間男女。大愿,月老仙師愿眾生婚姻皆美滿之宏愿。此句力贊月老仙師之無量功德。 (9)牽緣引線,月下老者: 月下老者,簡稱“月老”,為月老仙師之民間稱呼。 (10)合婚聯(lián)姻,正緣尊神: 為月老仙師之圣號,道教亦稱“合婚聯(lián)姻天尊”。人物出處月下老人,簡稱“月老”,別名柴道煌。是中國民間傳說中專管婚姻的紅喜神,也就是媒神。關于月老的事跡,在唐代之前,并沒有記載。記載月老最早的文獻資料出自唐代李復言的《續(xù)玄怪錄·定婚店》。略謂: 杜陵韋固,元和二年旅次宋城遇一老人倚布囊,坐于階上,向月?lián)鞎?。固問所尋何書,答曰:“天下之婚牘耳?!庇謫柲抑泻挝铮鹪唬骸俺嗬K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則潛用相系,雖仇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 吳楚異鄉(xiāng),此繩一系,終不可逭?!焙蠖嘤米髅饺说拇Q。這個在月下倚布囊、坐于階上、向月檢書的老人,即是后來在民間被奉為婚姻之神的月下老人。只要其用囊中紅繩把世間男女之足系在一起,即使經(jīng)歷“仇敵之怨,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xiāng)”等折磨,也會化解一切最終成為夫妻。 商丘月老祠軼事典故眾所周知,媒人有個雅稱,叫做“月下老人”,簡稱“月老”,他的由來,還有一段奇趣的傳說。 韋固在宋城(今商丘)遇月老唐朝元和二年,杜陵有個叫韋固的書生去清河訪友,途中借宿在宋州宋城縣南店客棧。同住客棧的張姓客人聽說他還沒有娶妻,說是要把原清河太守潘昉的女兒介紹給他,約定第二天早晨在龍興寺門前碰頭,告訴他女方的回音。 次日四更天時,韋固就匆匆起床趕往龍興寺,張姓客人還沒有到,倒見一須發(fā)銀白的老翁坐在臺階上,倚著布袋對月翻書。他踅過去窺看,卻一字不識,便對老翁說:“小生熟讀經(jīng)書,怎么一字不識?”老人笑笑說:“此非人間凡書,你如何識得?上面所載,是天下男女匹配的婚牘?!?韋固將信將疑,又問布袋里裝的什么東西。老翁道:“是為紅線,用來系夫妻兩人的腳,一男一女降生時就已拴住了,以后即使仇敵之家、貧富懸殊、丑美不等、相隔萬里,也必成夫妻?!表f固益發(fā)驚奇,再問:“小生的妻子應是哪位千金?”老翁翻了翻書說:“宋城南店北面賣菜陳婆的女兒便今年才三歲,十六歲時與你結為連理。至于潘昉之女,與你無緣?!?韋固暗想,她十六歲時,我已過而立之年了,哪有差這么多年的?于是說:“可否得見未來的娘子?” 老翁領著他進入一個菜市場,看到有個瞎了一只眼的婦人,抱著個小女孩蹣跚而來。其指著小女孩說:“這就是你的娘子?!表f固生氣地說:“若我知書達理之人,豈能娶鄉(xiāng)野老婆子家的粗俗女兒,不如殺了她吧?!崩衔坦笮Γ骸耙咽浅嗬K系足的了,豈可逆轉?”言畢飄然而去。 韋固哪里肯信?令仆人殺了小女孩,仆人膽小,只刺破了小女孩的眉間,拔腿逃之夭夭。 以后年復一年,雖有好事之人為韋固提親說媒,卻都未成功。轉眼十多年過去了,韋固家未成而業(yè)已有,在相州刺史王泰手下當了參軍官。王泰欣賞他才學過人,將女兒許配給了他,擇定黃道吉日拜堂成親。新娘王氏年方二八,美若瑤池仙子下凡來,韋固滿意非常,夫妻相敬如賓。 那新娘眉目間總貼著一朵彩色紙花,晚上睡覺時也不取下,沐浴后還要重新貼上。韋固忍不住詢問原由?;卣f小時候被歹徒刺傷,貼紙花以掩飾傷疤。 韋固暗暗吃驚,再問妻子身世,王氏如實道來。 王氏襁褓中時父母雙亡,跟著靠賣菜為生的奶媽陳氏艱難生活,后來陳婆打聽得她的叔叔王泰當了刺史,便送與王泰收養(yǎng)。王泰當作親生女兒一般對待,撫養(yǎng)至十六歲時把她嫁給韋固。聽完妻子敘說,韋固大為詫異,想起了當年龍興寺前遇見老翁對月翻書事,認定這月下老人正是主管人間婚姻的媒神,逢人便津津樂道這樁奇遇,至遠近皆知。稍后,學人李復言把這則傳聞取名“定婚店”,收錄在《續(xù)幽怪錄》一書中,由是世代相傳,男女老少咸知,“月下老人”、“月老”即是婚姻介紹人。文獻記載《浮生六記》:“世傳月下老人專司人間婚奐鶳,今生夫婦已承牽合,來世姻緣亦須仰藉神力?!?清·文康《兒女英雄傳》:“莫非他心里有這段姻緣,自己不好開口,卻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先說定了我的事,然后好借重我爹媽給他作個月下老人。” 《兒女英雄傳》:“今日這喜事,不但有媒有妁,并且還請得是成雙成對的媒妁,余外更多著一位月下老人?!?《老張的哲學》:他們信教的不供神,和不供子孫娘娘,月下老人一樣。 明·無名氏《女真觀》第三折:“你權做個撮合山主親的月下老,俺兩個銜環(huán)之報,成就了碧桃花下鳳鸞交。”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7回:“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紅線拴的,再不能到一處。” 《紅樓夢》:“自古道:‘千里姻緣一線牽?!芤鼍壍挠幸晃辉孪吕先?,預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紅絲,把這兩個人的腳絆住?!?清·陳忱《水滸后傳》第十二回:正是一對佳人才子。雖在海外,但也是一國駙馬,富貴無窮。況天緣是月下老人赤繩系定的,不必多疑?;閼儆^月下老人以赤繩相系,確定男女姻緣,反映了唐人姻緣前定的觀念,他是唐人命定觀的表現(xiàn)之一。唐人以為,人的命運,不是自己可以確定和改變的,“天下之事皆前定”(《感定錄·李泌》),“人遭遇皆系之命”(《紀聞·王》),“人事固有前定”(《續(xù)定命錄·韓泉》)。 唐人的這種前定觀念,當然也表現(xiàn)在婚戀方面,“結縭之親,命固前定,不可茍求”(《續(xù)玄怪錄·鄭虢州騊夫人》),“伉儷之道,亦系宿緣”(《玉堂閑話·灌園嬰女》)。 月老形象的出現(xiàn),正是這種命定觀在婚戀領域的藝術化、形象化。其實,在李復言《續(xù)玄怪錄·定婚店》之前,唐人小說中還有類似的形象,戴孚《廣異記·閻庚》云: 仁亶見其視瞻非凡,謂庚自外持壺酒至,仁亶以酒先屬客,客不敢受,固屬之,因與合歡。酒酣歡甚,乃同房而宿。中夕,相問行禮,客答曰:“吾非人,乃地曹耳,地府令主河北婚姻,絆男女腳?!比蕘嶉_視其衣裝,見袋中細繩,方信焉。 這里自言為地曹的“客”,即是“主河北婚姻”者,同樣是通過以袋中之繩“絆男女腳”的方式,確定世間男女姻緣??梢姡谔拼?,婚姻前定、主于地府冥司是流行和普遍的觀念。世間男女之所以能成為夫妻,則是由于地府冥吏以繩相系,也是冥冥之中的命運安排。 不過月老于月下結繩以定婚姻的形象,更具詩意,因而流傳更廣,遂成為故實,月下老人也因此成為民間家喻戶曉的婚姻之神。其實命運是不可預知且時刻存在變數(shù),道(自然)是因時而動,順勢而為的,一切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即便神佛也不可控制人的思維,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若命運真是注定的,宇宙也將會失去前進的動力,故而切勿迷信命定觀。藝術形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00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知表吟偈(注解)
下一篇: 開經(jīng)偈(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