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無轍跡①;善言②,無瑕謫③;善數(shù)④,不用籌策⑤;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⑥;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⑦。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⑨。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⑩。
善于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于言談的,不會發(fā)生病疵;善于計數(shù)的,用不著竹碼子;善于關(guān)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善于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因此,圣人經(jīng)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jīng)常善于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內(nèi)藏著的聰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涂。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①、撤跡:軌跡,行車時車輪留下的痕跡。②、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③、瑕謫:過失、缺點、疵病。④、數(shù):計算。⑤、籌策:古時人們用作計算的器具。⑥、關(guān)楗:栓梢。古代家戶里的門有關(guān),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⑦、繩約:繩索。約,指用繩捆物。⑧、襲明:內(nèi)藏智慧聰明。襲,覆蓋之意。⑨、資:取資、借鑒的意思⑩、要妙:精要玄妙,深遠奧秘。
本章是對“自然無為”思想的引申。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數(shù)”、“善閉”、“善結(jié)”作喻指,說明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處無為之政,符合于自然,不必花費太大的氣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且無可挑剔。這一章又發(fā)揮了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道理,不從正面“貴其師”,不從反面“愛其資”,做到“雖智大迷”。因而,本章的主導(dǎo)思想,是把自然無為擴展應(yīng)用到更為廣泛的生活領(lǐng)域之中。
本章所講的內(nèi)容,重在要求人們尤其是圣人要恪守“無為而治”的原則,說明有道者順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達了有道者無棄人無棄物的心懷。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天下的善人不善人,善物不善物,都是有用處的。善者為師,惡者為資,一律加以善待,特別是對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棄他,一方要勸勉他,誘導(dǎo)他,另一方面也給他一個成為善人借鑒的作用。這就考慮到事物所包涵的對立的兩個方面,不要只從一個方面看。浮皮潦草、粗枝大葉;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便沾沾自喜。自以為無所不通、無所不精,恃才傲氣,都是不可取的。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鍵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此言圣人善入塵勞,過化存神之妙也。
轍跡,猶言痕跡。世人皆以人我對待,動與物競,彼此不忘,故有痕跡。圣人虛己游世,不與物忤,任物之自然,所謂“忘于物者,物亦忘之”,彼此兼忘。此行之善者,故無轍跡。
瑕謫,謂是非辨別,指瑕謫疵之意。圣人無意、必、固、我,因人之言。然然,不然不然,可可,不可不可,未嘗堅白同異。此言之善者,故無瑕謫。
籌策,謂揣摩進退,算計得失利害之意。圣人無心御世,迫不得已而后應(yīng),曾無得失之心。然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此計之善者,故不用籌策。
關(guān)鍵,閉門之具,猶言機關(guān)也。世人以巧設(shè)機關(guān),籠羅一世,將謂機密而不可破,殊不知能設(shè)之,亦有能破之者。歷觀古之機詐相尚之士,造為勝負者,皆可破者也。唯圣人忘機待物,在宥群生,然以道為密,不設(shè)網(wǎng)羅,而物無所逃。此閉之善者,所謂“天下莫能破”,故無關(guān)鍵而不可開。
繩約,謂系屬之意。世人有心施恩,要以結(jié)屬人心,殊不知有可屬,亦有可解。然有心之德,使人雖感而易忘,所謂“賊莫大于德有心”。圣人大仁不仁,利澤施乎一世,而不為己功,且無望報之心,故使人終古懷之而不忘。此結(jié)之善者,故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處世,無不可化之人,有教無類,故無棄人;無不可為之事,物各有理,故無棄物。物,猶事也。如此應(yīng)用,初無難者,不過承其本明,因之以通其蔽耳,故曰“襲明”。襲,承也,猶因也?!?a href="/ddjy_100/224.html">莊子》庖丁游刃解牛,因其固然,動刀甚微,劃然已解,意出于此。觀留侯躡足附耳,因偶語而乞封,借四皓而定漢,以得老氏之用。故其因事處事,如此之妙,可謂善救者也。其他孰能與之。
故世之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由其飾智矜愚,修身明污,故皆知師之可貴;擇類而教,樂得而育,故皆知資之可愛。若夫圣人為舉世師保,而不知其師之可貴;化育億兆,而不知其資之可愛。
所謂“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忘己難”,此雖在智者,猶太迷而不知,況淺識乎?斯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是謂要妙。
《道德經(jīng)》不僅是一部有著豐厚內(nèi)涵和深刻哲理的道家經(jīng)典,而且是一部用語精煉、辭意雋永的哲理詩。其中體現(xiàn)的老子的思想智慧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為大家整理了《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七章》的原文及翻譯,希望大家喜歡。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七章》
作者:李耳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鍵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七章》注釋:
1、撤跡:軌跡,行車時車輪留下的痕跡。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3、瑕謫:過失、缺點、疵病。
4、數(shù):計算。
5、籌策:古時人們用作計算的器具。
6、關(guān)楗:栓梢。古代家戶里的門有關(guān),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7、繩約:繩索。約,指用繩捆物。
8、襲明:內(nèi)藏智慧聰明。襲,覆蓋之意。
9、資:取資、借鑒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遠奧秘。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七章》翻譯:
善于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于言談的,不會發(fā)生病疵;善于計數(shù)的,用不著竹碼子;善于關(guān)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善于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因此,圣人經(jīng)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jīng)常善于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
這就叫做內(nèi)藏著的聰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涂。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七章》解讀:
本章所講的內(nèi)容,重在要求人們尤其是圣人要恪守?無為而治?的原則,說明有道者順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達了有道者無棄人無棄物的心懷。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天下的善人不善人,善物不善物,都是有用處的。善者為師,惡者為資,一律加以善待,特別是對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棄他,一方要勸勉他,誘導(dǎo)他,另一方面也給他一個成為善人借鑒的作用。這就考慮到事物所包涵的對立的兩個方面,不要只從一個方面看。浮皮潦草、粗枝大葉;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便沾沾自喜。自以為無所不通、無所不精,恃才傲氣,都是不可取的。
《道德經(jīng)》名人評價:
《道德經(jīng)》其要在乎理身、理國。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理身則少私寡欲,以虛心實腹為務(wù)。??《御制道德真經(jīng)疏》,唐玄宗
伯陽五千言,讀之甚有益,治身治國,并在其中。??《宋朝事實》卷三《圣學(xué)》,宋太宗
老子為書,其言雖若虛無,而于治人之術(shù)至矣。??《道德真經(jīng)集注雜說》卷上,蘇轍
言至道無如五千文。??《雙溪集?遺言》,蘇籀
朕雖菲材,惟知斯經(jīng)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御注道德經(jīng)》,明太祖
老子道貫天人,德超品匯,著書五千余言,明清靜無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倫物,世固鮮能知之也。??《御制道德經(jīng)序》,清世祖
老子之書,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老子本義》,魏源
中國古典哲學(xué)的最高范疇是?道?,而?道?的觀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論老子在哲學(xué)史上的地位》,張岱年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tu?)手可得。??尼采
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紀曉嵐
當(dāng)人類隔閡泯除,四海成為一家時,《道德經(jīng)》將是一本家傳戶誦的書。??蒲克明
《老子》的意義永無窮盡,通常也是不可思議的。它是一本有價值的關(guān)于人類行為的教科書。這本書道出了一切。??約翰高
東方古代世界的代表。??黑格爾
或許除了《道德經(jīng)》之外,我們將要焚毀所有的書籍,而在《道德經(jīng)》中尋得智慧的摘要。??威爾?杜蘭
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jīng)》,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德國施羅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01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