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其運(yùn)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于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機(jī)緘而不得已乎?意者其運(yùn)轉(zhuǎn)而不能自止邪?云者為雨乎?雨者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無事淫樂而勸是?風(fēng)起北方,一西一東,有上仿徨。孰噓吸是?孰居無事而披拂是?敢問何故?”巫咸祒(音shao4)曰:“來,吾語女。天有六極五常,帝王順之則治,逆之則兇。九洛之事,治成德備,臨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謂上皇。”
商大宰蕩問仁于莊子。莊子曰:“虎狼,仁也?!痹唬骸昂沃^也?”莊子曰:“父子相親,何為不仁!”曰:“請問至仁。”莊子曰:“至仁無親?!贝笤自唬骸笆幝勚?,無親則不愛,不愛則不孝。謂至仁不孝,可乎?”莊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過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見冥山,是何也?則去之遠(yuǎn)也。故曰: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而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夫德遺堯、舜而不為也,利澤施于萬世,天下莫知也,豈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義,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貴,國爵并焉;至富,國財并焉;至愿,名譽(yù)并焉。是以道不渝?!?/p>
北門成問于黃帝曰:“帝張咸池之樂于洞庭之野,吾始聞之懼,復(fù)聞之怠,卒聞之而惑,蕩蕩默默,乃不自得?!钡墼唬骸叭甏淙辉眨∥嶙嘀匀?,徵之以天,行之以禮義,建之以大清。夫至樂者,先應(yīng)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yīng)之以自然。然后調(diào)理四時,太和萬物。四時迭起,萬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倫經(jīng)。一清一濁,陰陽調(diào)和,流光其聲。蟄蟲始作,吾驚之以雷霆。其卒無尾,其始無首。一死一生,一僨一起,所常無窮,而一不可待。汝故懼也。吾又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在谷滿谷,在坑滿坑。涂郤守神,以物為量。其聲揮綽,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紀(jì)。吾止之于有窮,流之于無止。子欲慮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見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儻然立于四虛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窮乎所欲見,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虛,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吾又奏之以無怠之聲,調(diào)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叢生,林樂而無形,布揮而不曳,幽昏而無聲。動于無方,居于窈冥,或謂之死,或謂之生;或謂之實(shí),或謂之榮。行流散徙,不主常聲。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達(dá)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機(jī)不張而五官皆備。此之謂天樂,無言而心說。故有焱氏為之頌曰:‘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暧犞鵁o接焉,而故惑也。樂也者,始于懼,懼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載而與之俱也?!?/p>
孔子西游于衛(wèi),顏淵問師金曰:“以夫子之行為奚如?”師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窮哉!”顏淵曰:“何也?”師金曰:“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將復(fù)取而盛以篋衍,巾以文繡,游居寢臥其下,彼不得夢,必且數(shù)瞇焉。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陳芻狗,聚弟子游居寢臥其下。故伐樹于宋,削跡于衛(wèi),窮于商周,是非其夢邪?圍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死生相與鄰,是非其瞇邪?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陸,則沒世不行尋常。古今非水陸與?周魯非舟車與?今蘄行周于魯,是猶推舟于陸也!勞而無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無方之傳,應(yīng)物而不窮者也。且子獨(dú)不見夫桔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其猶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禮義法度者,應(yīng)時而變者也。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嚙挽裂,盡去而后慊。觀古今之異,猶囗狙之異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窮哉!”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a href="/ddjy_100/44.html">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數(shù),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也?!崩献釉唬骸叭?,使道而可獻(xiàn),則人莫不獻(xiàn)之于其君;使道而可進(jìn),則人莫不進(jìn)之于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它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無主于中,圣人不隱。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覯而多責(zé)。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義,以游逍遙之虛,食于茍簡之田,立于不貸之圃。逍遙,無為也;茍簡,易養(yǎng)也;不貸,無出也。古者謂是采真之游。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quán)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栗,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窺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與、諫、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開矣?!?/p>
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糠瞇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囋(音zan4)膚,則通昔不寐矣。夫仁義慘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吾子亦放風(fēng)而動,總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若負(fù)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辯;名譽(yù)之觀,不足以為廣。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p>
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將何規(guī)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乎云氣而養(yǎng)乎陰陽。予口張而不能嗋(音xie2)。予又何規(guī)老聃哉?”子貢曰:“然則人固有尸居而龍見,雷聲而淵默,發(fā)動如天地者乎?賜亦可得而觀乎?”遂以孔子聲見老聃。老聃方將倨堂而應(yīng),微曰:“予年運(yùn)而往矣,子將何以戒我乎?”子貢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聲名一也。而先生獨(dú)以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進(jìn)!子何以謂不同?”對曰:“堯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湯用兵,文王順紂而不敢逆,武王逆紂而不肯順,故曰不同?!崩像踉唬骸靶∽由龠M(jìn),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黃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親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堯之治天下,使民心親。民有為其親殺其殺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競。民孕婦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則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變,人有心而兵有順,殺盜非殺人。自為種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駭,儒墨皆起。其作始有倫,而今乎婦女,何言哉!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其知慘于蠣蠆之尾,鮮規(guī)之獸,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為圣人,不可恥乎?其無恥也!”子貢蹴蹴然立不安。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經(jīng),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夫白鶂(音yi4)之相視,眸子不運(yùn)而風(fēng)化;蟲,雄鳴于上風(fēng),雌應(yīng)于下風(fēng)而風(fēng)化。類自為雌雄,故風(fēng)化。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茍得于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笨鬃硬怀鋈拢瑥?fù)見,曰:“丘得之矣。烏鵲孺,魚傅沫,細(xì)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2022.01.01周六晴D1
“志道樂學(xué)·國學(xué)經(jīng)典”D509
《莊子》外篇 天運(yùn)
? ? 所謂“天運(yùn)”,即各種自然現(xiàn)象無心運(yùn)行而自動。有所不同的是,在這一篇中,莊子首先從自然發(fā)展觀的角度提出了對天體認(rèn)識的有關(guān)疑問,莊子關(guān)注天地宇宙的運(yùn)行,認(rèn)為是“六極五?!弊饔玫慕Y(jié)果,還認(rèn)為統(tǒng)治者的行為應(yīng)順應(yīng)這一自然法則。他強(qiáng)調(diào)天道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自然之道,而帝道、圣道、人道等要效仿天道,因此它們都不能墨守陳規(guī),應(yīng)與時俱化,絕不滯留于陳規(guī)舊跡。
? ? 鐘泰先生總評此篇說:“此篇之意,全重在一‘運(yùn)’字?!\(yùn)’者,上篇所云‘天道運(yùn)而無所積’、‘帝王運(yùn)而無所積’、‘圣道運(yùn)而無所積’是也。故雖以‘天運(yùn)’發(fā)端,而所論皆帝道、圣道之事,如莊子答太宰蕩之問仁、黃帝告北門成之問樂、老聃之兩語孔子,皆論圣道之運(yùn);師金之答顏淵、老聃之語子貢,則論帝道之運(yùn)也。而帝道、圣德非有兩事,一皆本之天道。故以孔之‘與化為人’終焉?!c化為人’即與天為人,而不言天而言化者,化則兼天與運(yùn)二義而有之。天道之活潑潑地,于是乎全盤托出,讀者可不加細(xì)玩乎哉!”
? ? 清代方人杰說:“入理能深,出筆能淺,尚矣,然不足多也。深入精微,曲折盡致而不晦暗;淺出筆墨,情事畢達(dá)而不膚漫,斯為多耳。讀《天運(yùn)》篇,知其經(jīng)營慘淡于心目之間者不知幾時,而有此至精至密之作,鬼斧神工未易有也。”
? ? 北宋王霧說:“夫無為者,天之妙道也。天道之止于無為,則其道所以不為神。惟能無為而為之,然后道妙而神矣。莊子因而作《天運(yùn)》篇。”
? ? 一
【原文】
? ? “天其運(yùn)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于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機(jī)緘而不得已邪[1]?意者其運(yùn)轉(zhuǎn)而不能自止邪?云者為雨乎?雨者為云乎?孰隆施是[2]?孰居無事淫樂而勸是?風(fēng)起北方,一西一東,有上彷徨[3],孰噓吸是?孰居無事而披拂是[4]?敢問何故?”巫咸祒曰:“來!吾語女。天有六極五常,帝王順之則治,逆之則兇。九洛之事,治成德備,監(jiān)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謂上皇?!?
? 商大宰蕩問仁于莊子。莊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謂也?”莊子曰:“父子相親,何為不仁?”曰:“請問至仁?!鼻f子曰:“至仁無親?!贝笤自唬骸笆幝勚?,無親則不愛,不愛則不孝。謂至仁不孝,可乎?”
? 莊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過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見冥山,是何也?則去之遠(yuǎn)也。故曰:“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而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夫德遺堯舜而不為也,利澤施于萬世,天下莫知也,豈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5]?夫孝悌仁義,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貴,國爵并焉;至富,國財并焉;至愿,名譽(yù)并焉。是以道不渝?!?
【注釋】
? ? [1]意者:猜測。[2]?。号d起。[3]彷徨:來回游蕩。[4]披拂:煽動,操縱。[5]太息:感嘆。
? 【譯文】
? ? “天在運(yùn)行嗎?地是靜止的嗎?日月交相輝映嗎?是誰在主宰著一切?誰維系統(tǒng)治這些現(xiàn)象呢?誰無所事事推動運(yùn)行而形成這些現(xiàn)象呢?猜測是因?yàn)橛心撤N機(jī)關(guān)的強(qiáng)行控制使它們不能平靜嗎?還是因?yàn)檫\(yùn)轉(zhuǎn)不息而不能自己停下來呢?云變成了雨嗎?雨變成了云嗎?是誰在興云施雨呢?是誰閑居無事貪求歡樂而促成了這種現(xiàn)象?風(fēng)起于北方,一會兒西一會兒東,在天空中來回游動,是誰吐氣或吸氣造成了云彩的飄動?還是誰閑居無事煽動而造成這樣的現(xiàn)象?我斗膽地請教是些什么緣故?”巫咸祒說:“過來!我告訴你。天地有六極五常,帝王順應(yīng)天道發(fā)展的規(guī)律,天下就會太平,違背這個規(guī)律,天下就會大亂。對于九州百姓聚居的事情,治理成功,道德完備,帝王的功德普照天下,人們則會擁戴他。這就是上古帝王?!?
? 宋國的太宰蕩向莊子請教關(guān)于“仁”的問題。莊子說:“虎和狼就是仁。”太宰蕩說:“這話怎么講?”莊子說:“虎狼也能父子相互親愛,為什么不能叫做仁呢?”太宰蕩又問:“那什么是至仁呢?”莊子說:“最高境界的仁就是沒有親?!碧资幷f:“我聽說,沒有親就不會有愛,沒有愛就不會有孝,那么至仁就是不孝,可以這樣說嗎?”
? 莊子說:“不可以這樣說。不是這樣,至仁是高尚的,孝本來就不足以說明它。前面說法不是以孝為過,而是說孝還不足以盡至仁之義。往南去的人到達(dá)郢都,面向北方而不見冥山,是什么原因呢?距離太遙遠(yuǎn)了。所以說做到尊敬而履行孝道容易,做到仁愛而履行孝道難;做到仁愛而履行孝道容易,忘掉親情就難;忘掉親情容易,讓親人忘掉我就難;讓親人忘掉我容易,讓我忘掉天下人就難;忘掉天下人容易,使天下人忘掉我就難。盛德遺忘了堯舜因而堯舜方才能任物自得,利益和恩澤施給萬世,天下人卻沒有誰知道,難道偏偏需要深深慨嘆而大談仁孝嗎!孝、悌、仁、義、忠、信、貞、廉,這些都是用來勸勉自身而拘執(zhí)真性的,不值得推崇。所以說,最高貴的,摒棄一國的爵位而不顧;最富有的,摒棄全國所有的財物而不顧,最完美的心愿,就是摒棄所有的名譽(yù)而不顧。正因?yàn)槿绱耍蟮朗怯篮悴蛔兊??!?/p>
1. 求莊子南華經(jīng)全篇譯文 《莊子》又稱《南華經(jīng)》,莊周及其后學(xué)撰.莊子,名周,曾受號南華仙人,戰(zhàn)國時期睢陽蒙縣(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曾做過漆園吏,后厭惡仕途,隱居著述.《莊子》約成書于先秦時期,《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內(nèi)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全書以內(nèi)篇為核心,內(nèi)篇的《齊物論》、《逍遙游》和《大宗師》集中反映了莊子的哲學(xué)思想.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繼承和發(fā)揚(yáng)了老子的學(xué)說,后世并稱“老莊”,指稱道家.行文汪洋恣肆,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文人墨客,在現(xiàn)實(shí)中受了挫折,往往痛讀莊子,幻想虛靜無為,放浪形骸,做“逍遙游”,生云外之志,且中國的文人,大都在現(xiàn)實(shí)的紛爭中以孔子思想自勵,又在內(nèi)心世界以莊子自譴,所以,幾千年來,莊子給人們提供了在現(xiàn)世心靈安頓的場所,因終其書,“游”始終是莊子眼中的最高境界. 《莊子》現(xiàn)存最早的注本是晉郭象的《莊子注》.清王先謙的《莊子集解》博采眾長,是較好的注本.清郭慶藩撰 《莊子集釋》,吸取了晉至清注解《莊子》的成果,可謂集其大成.今人陳鼓應(yīng)的《莊子今注今譯》,在注釋和譯文方面,亦頗為用力.。
2. 莊子的《南華經(jīng)》內(nèi)容是什么 莊子》又稱《南華經(jīng)》,一般認(rèn)為“南華”這個名字開始于唐玄宗的冊封。但陳攖寧先生在“《南華經(jīng)內(nèi)外篇》分章標(biāo)旨”一文中指出,“《隋書·經(jīng)籍志》子部道家類已著梁曠所撰《南華仙人莊子論》二十五卷(本三十卷缺),又《南華論音》三卷,可知‘南華’之名在唐代以前早已有了;《舊唐書·經(jīng)籍志》道家類也著錄梁曠所撰《南華仙人莊子論》三十卷(即《隋志》的《南華論》),惟不知梁曠是哪個時代的人,僅知他合盧景裕同時注過《老子》;盧景裕是北魏人,歿于東魏興和年間(公元539——542),正當(dāng)南朝梁武帝時代,遠(yuǎn)在唐天寶以前二百幾十年,大約梁曠的時代也相差不遠(yuǎn)?!?/p>
楊思范在《中國道教》(2003年第2期)中發(fā)表了“南華起源考”一文,其中提到了另一處“南華”之號在唐玄宗之前就已出現(xiàn)的證據(jù), 初唐四杰之一楊炯《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云:“及其玄黃再造,日月重輪,功成而不居,名遂而身退。南華吾師也,新居賤職;東方達(dá)人也,安乎卑位?!痹撐挠种赋?,在敦煌寫卷P.2390《失題道經(jīng)》中引《南華論》八處(見黃永武《敦煌寶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120冊179 - 183頁。),楊文認(rèn)為這些引文中,“除有幾字與通行本《莊子》稍有出入外,大體是《莊子》的原文。據(jù)此可知《南華論》即是論《莊子》,‘論’是梁曠對《莊子》一書的評或釋??梢钥隙≒.2390《失題道經(jīng)》所引的‘南華論云’出自梁曠的《南華論》一書?!?/p>
由此可見,《莊子》在唐玄宗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人稱為“南華”了,而且很可能這樣稱呼的人越來越多,以致在玄宗時得到了官方的認(rèn)可?!端鍟そ?jīng)籍志》:“《南華論》,二十五卷, 梁曠撰,本三十卷?!薄端鍟肥翘铺跁r,魏征主持編纂的,而當(dāng)時《南華論》就已經(jīng)亡逸了五卷,可見所出尚在唐朝以前相當(dāng)一段時間,其作者應(yīng)就是與盧景裕同注《老子》的那個梁曠。
至于莊子為何被稱為南華,陳攖寧先生在“《南華經(jīng)內(nèi)外篇》分章標(biāo)旨”一文中,還提到:“注《莊子》者亦有引證東晉王嘉的《拾遺記》云:‘莊子,字子休,號南華子’……但查今本《拾遺記》,未見‘莊周號南華子’這一條,若不是佚文,那就是注家引證有錯誤。注家又說,莊周隱居于曹州之南華山,故其書名《南華經(jīng)》,這件事也值得懷疑?!标悢t寧先生通過考證《舊唐書·地理志》認(rèn)定“南化縣因莊子而得名……縣名既然能改,難道山名不能改,未必是先有山名然后才有書名?!?/p>
南華到底從何而起,實(shí)難確證。不過我個人懷疑,“南華”或許是像“東華帝君”一樣的名稱。六朝時道教上清派興盛,《上清經(jīng)》有不少神仙洞府的稱號描述,“東華”就是一例?!澳先A”大約起于此時代?;蛟S這種道教思潮受到過佛教凈土思想的一些影響。與梁曠同注《老子》的盧景裕就兼佛教,他們或許同屬北人,視莊子所在地為南方。不過以上都是臆測了.
3. 南華經(jīng) 相如賦 班固文 馬遷史 右軍帖 屈子離騷,古今絕藝意思 原文好像是:
南華經(jīng)、相如賦、班固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少陵詩、摩詰畫、屈子離騷,古今絕藝;
滄海日,赤誠霞、峨嵋霧、巫山云、洞庭月、鼓蠡煙、瀟湘雨、廣陵濤、廬山瀑布,宇宙奇觀。
意譯:《南華經(jīng)》、司馬相如的辭賦、班固的文章、司馬遷的史書、薛濤的詩箋、王羲之的書帖、杜甫的詩、王維的畫、屈原的離騷,都是古今絕藝!
東海之濱的日出,赤誠的霞光、峨嵋山的霧、巫山的云,洞庭湖的明月、鄱陽湖的煙、瀟湘的雨、廣陵的水濤、廬山的瀑布,都是宇宙的奇觀。
4. 莊子 南華經(jīng)第11篇的內(nèi)容 《莊子·外篇·在宥第十一》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
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
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長久者,天下無之。
人大喜邪,毗于陽;大怒邪,毗于陰。陰陽并毗,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處無常,思慮不自得,中道不成章。
于是乎天下始喬詰卓鷙,而后有盜跖、曾、史之行。故舉天下以賞其善者不足,舉天下以罰其惡者不給。
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賞罰。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終以賞罰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而且說明邪,是淫于色也;說聰邪,是淫于聲也;說仁邪,是亂于德也;說義邪,是悖于理也;說禮邪,是相于技也;說樂邪,是相于淫也;說圣邪,是相于藝也;說知邪,是相于疵也。
天下將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將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臠卷囗(左“犭”右“倉”)囊而亂天下也。
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豈直過也而去之邪!乃齊戒以言之,跪坐以進(jìn)之,鼓歌以囗(左“亻”右“舞”)之。
吾若是何哉!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莫若無為。無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故貴以身于為天下,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于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故君子茍能無解其五藏,無擢其聰明,尸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從容無為而萬物炊累焉。
吾又何暇治天下哉!崔瞿問于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藏人心?”老聃曰:“女慎,無攖人心。人心排下而進(jìn)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強(qiáng),廉劌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
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僨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攖人之心,堯、舜于是乎股無囗(“跋”字以“月”代“足”音ba2),脛無毛,以養(yǎng)天下之形。
愁其五藏以為仁義,矜其血?dú)庖砸?guī)法度。然猶有不勝也。
堯于是放囗(“灌”字以“讠”代“氵”音huan1)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囗(左“山”右“?!保鞴补び谟亩?,此不勝天下也。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
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畢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爛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于是乎斤鋸制焉,繩墨殺焉,椎鑿決焉。天下脊脊大亂,罪在攖人心。
故賢者伏處大山囗(左“山”右“甚”音kan1)巖之下,而萬乘之君憂栗乎廟堂之上。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離囗(左“足”右“支”)攘臂乎桎梏之間。
意,甚矣哉!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吾未知圣知之不為桁楊囗(左“木”右“妾”音jie1)囗(“摺”字以“木”代“扌”音xi2)也,仁義之不為桎梏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為桀、跖嚆矢也!故曰:絕圣棄知,而天下大治。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dá)于至道,敢問至道之精。
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養(yǎng)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物之質(zhì)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
自而治天下,云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黃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閑居三月,復(fù)往邀之。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fēng)膝行而進(jìn),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dá)于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
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nèi),閉女外,多知為敗。
我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于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
慎守女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
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秉S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廣成子曰:“來!余語女: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
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故余將去女,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
當(dāng)我緡乎,遠(yuǎn)我昏乎!人其盡死,而我獨(dú)存乎!”云將東游,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鴻蒙方將拊脾雀躍而游。
云將見之,倘然止,贄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為此?”鴻蒙拊脾雀躍不輟,對云將曰:“游!”云將曰:“朕愿有問也?!兵櫭裳龆曉茖⒃唬骸坝?!”云將曰:“天氣不和,地氣郁結(jié),六氣不調(diào),四時不節(jié)。
今我愿合六氣之精以育群生,為之奈何?”鴻蒙拊脾雀躍掉頭曰:“吾弗知!吾弗知!”云將不得問。又三年,東游,過有宋之野,而適遭鴻蒙。
云將大喜,行趨而進(jìn)曰:“天忘朕邪?天忘朕邪?”再拜稽首,愿聞于鴻蒙。鴻蒙曰:“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觀。
5. 南華經(jīng)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南華經(jīng)》本書《莊子》.它是先秦時代的作品.一般認(rèn)為,《南華經(jīng)》是先秦思想家莊周及其后學(xué)的作品集.現(xiàn)存《南華經(jīng)》共三十三篇,分成內(nèi),外,雜篇,其中內(nèi)篇七篇,雜篇十一篇.根據(jù)歷史上諸多注疏及今人的研究,內(nèi)篇七篇基本思想較為統(tǒng)一,相互間有一種內(nèi)在的,緊密的聯(lián)系,可視為莊周本人的作品;外,雜篇無論思想內(nèi)容還是文字風(fēng)格皆不盡統(tǒng)一,非一人一時之作,可視為莊周后學(xué)的作品.外篇,雜篇的一部分篇章主要闡述內(nèi)篇的思想,另一部分篇章則吸取儒,法,名諸家思想,對內(nèi)篇思想作新的發(fā)揮,還有若干篇章為猛烈抨擊社會現(xiàn)實(shí)和統(tǒng)治者的文字.今人研究《南華經(jīng)》,往往是把它看作一個整體,只是在討論莊周與其后學(xué)關(guān)系時,才明確區(qū)分內(nèi),外,雜三篇思想的不同。
2022.01.05周三陰D5
“志道樂學(xué)·國學(xué)經(jīng)典”D513
《莊子》外篇 天運(yùn)
五
【原文】
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穅瞇目[1],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膚[2],則通昔不寐矣。夫仁義憯然乃憤吾心[3],亂莫大焉。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吾子亦放風(fēng)而動,總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若負(fù)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辯,名譽(yù)之觀,不足以為廣。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 ? 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將何規(guī)哉?”
? ? 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云氣而養(yǎng)乎陰陽。予口張而不能嗋[4],予又何規(guī)老聃哉!”
? ? 子貢曰:“然則人固有尸居而龍見,雷聲而淵默,發(fā)動如天地者乎?賜亦可得而觀乎?”遂以孔子聲見老聃。老聃方將倨堂而應(yīng),微曰:“予年運(yùn)而往矣;子將何以戒我乎?”
? ? 子貢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聲名一也。而先生獨(dú)以為非圣人,如何哉?”
? ? 老聃曰:“小子少進(jìn)!子何以謂不同?”
? ? 對曰:“堯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湯用兵,文王順紂而不敢逆,武王逆紂而不肯順,故曰不同?!?
? ? 老聃曰:“小子少進(jìn)!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黃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親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堯之治天下,使民心親,民有為其親殺其服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競,民孕婦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則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變,人有心而兵有順,殺盜非殺,人自為種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駭,儒墨皆起。其作始有倫,而今乎婦女,何言哉!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其知憯于蠣蠆之尾[5],鮮規(guī)之獸,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為圣人,不可恥乎,其無恥也?”子貢蹴蹴然立不安[6]。
【注釋】
? ? [1]播:散播。瞇(mǐ)目:細(xì)微之物進(jìn)入眼睛。[2]虻(méng):牛虻。噆(zàn):咬。[3]憯(cǎn)然:惡毒,兇狠的樣子。[4]嗋(xíe):合攏,聚攏。[5]蠣蠆(lì hài):一種尾巴有劇毒的蟲。[6]蹴蹴(cù)然:心神不定的樣子。
? ? 【譯文】
? ? 孔子去拜見老聃并和他討論仁義的問題。老聃說:“播揚(yáng)的糠屑瞇了我的眼睛,天地四方就會分辨不出方向;皮膚被蚊虻之類的小蟲叮咬,整個晚上不能睡覺。仁義非常毒害,使我內(nèi)心煩亂,引起的禍亂沒有比它更大的了。你要想讓天下不喪失淳厚質(zhì)樸的本性,就該順應(yīng)自然而行事,秉持自然的德性而自立于世,又何必盡力去標(biāo)榜仁義,就好像敲著鼓去追趕逃亡的人似的。白色的天鵝不需要天天沐浴而毛色自然潔白,黑色的烏鴉不需要每天用黑色漬染而毛色自然烏黑,烏鴉的黑和天鵝的白都是出于本然,不足以分辨誰優(yōu)誰劣;名聲和榮譽(yù)那樣外在的東西,更不足以播散張揚(yáng)。泉水干涸了,魚兒依偎在一起被困在陸地上,用濕氣相互滋潤,用唾液相互濕潤,倒不如在江湖里相互遺忘。”
? ? 孔子拜見老聃后回到家,整整三天不講話。弟子問道:“先生見到老聃,是怎么規(guī)勸他的呢?”
孔子說:“我到今天才真正見到龍了,合眾體而成,舒展開鱗甲形成耀目文彩,騰云駕霧,而以陰陽二氣為養(yǎng)。我見了它驚詫得口張開而合不擾,我又能用什么去規(guī)勸老聃呀?”
? ? 子貢說:“如此說來,人本來就有安坐如尸而神游如龍,似深淵般靜默而又蘊(yùn)含驚雷般巨響,發(fā)動時如天地一般變幻莫測的嗎?我也能見到他并親自加以體察嗎?”于是借助孔子的名義前去拜見老聃。老聃正伸腿坐在堂上,輕聲回答說:“我的年紀(jì)已經(jīng)很大了,你對我有什么指教嗎?”
? ? 子貢說:“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是他們的名聲卻是同樣崇高。然而只有先生認(rèn)為他們不是圣人,這是為什么呢?”
? ? 老聃說:“年輕人,你稍微往前走一點(diǎn),你為什么說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方法不同呢?”
? ? 子貢回答:“堯讓位給舜,舜讓位給禹,禹用力治水而湯用力征伐,文王順從商紂不敢有所背逆,武王背逆商紂而不順服,所以說各不相同?!?
? ? 老聃說:“年輕人,你再走近一點(diǎn)!我對你說說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事。黃帝治理天下,使民心淳樸無分別,有的死了親人卻不哭泣,別人也不責(zé)怪他。堯治理天下,使民心相愛,有人為了親近親人根據(jù)等差關(guān)系做到親疏有別,別人對此并不責(zé)難。虞舜治理天下,使百姓心存競爭,懷孕的婦女十個月生下孩子,孩子出生五個月就能張口說話,不到兩三歲就開始識人問事,于是開始出現(xiàn)夭折短命的現(xiàn)象。夏禹治理天下,使百姓心懷變詐,人人存有機(jī)變之心因而動刀動槍成了理所當(dāng)然之事,殺死盜賊不算殺人,人們各自結(jié)成團(tuán)伙而肆意于天下,所以天下大受驚擾,儒家、墨家都紛紛而起。剛開始他們還講一點(diǎn)倫理道德,可是到現(xiàn)在簡直就像個搔首弄姿的婦女,還能說什么呢!我告訴你,三皇五帝治理天下,名義上叫做治理,而擾亂人性和真情沒有什么比他們更嚴(yán)重的了。三皇的心智就只是,對上而言遮掩了日月的光明,對下而言違背了山川的精粹,就中而言毀壞了四時的推移。他們的心智比蛇蝎之尾還慘毒,就連小小的獸類,也不可能使本性和真情獲得安寧,可是還自以為是圣人。不可恥嗎?他們真的很無恥!”子貢聽后驚恐不安地站在那里。
一、莊子的作品:
《莊子》共有33篇
內(nèi)篇7章
外篇15章
雜篇11章
《莊子》書分內(nèi)、外、雜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zhàn)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dāng)時流傳版本,今已失傳。目前所傳三十三篇,已經(jīng)郭象整理,篇目章節(jié)與漢代亦有不同。內(nèi)篇大體可代表戰(zhàn)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雜篇發(fā)展則縱橫百余年,參雜黃老、莊子后學(xué)形成復(fù)雜的體系。司馬遷認(rèn)為莊子思想“其要?dú)w本于老子”。然而就莊子書中寓言、義理及《天下篇》對老子思想所評述,老子與莊子思想架構(gòu)有別,關(guān)懷亦不相同,所謂“道家”思想體系與《莊子》書,實(shí)經(jīng)過長期交融激蕩,經(jīng)漢代學(xué)者整理相關(guān)材料,方才編定。
二、莊子簡介: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與孟子同時。戰(zhàn)國宋國蒙邑(河南省民權(quán))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是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者。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據(jù)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jīng)。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01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