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樸子》13章 內篇.極言
或問曰:“古之仙人者
,皆由學以得之,將特稟異氣耶?”抱樸子答曰:“是何言歟
?彼莫不負笈隨師
,積其功勤
,蒙霜冒險
,櫛風沐雨
,而躬親灑掃
,契闊勞藝
,始見之以信行,終被試以危困
,性篤行貞
,心無怨貳,乃得升堂以入於室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蛴械挾兄梗蛴性鬼6焱?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或有誘於榮利
,而還修流俗之事,或有敗於邪說
,而失其淡泊之志
,或朝為而夕欲其成,或坐修而立望其效
。若夫睹財色而心不戰(zhàn)
,聞俗言而志不沮者,萬夫之中
,有一人為多矣
。故為者如牛毛,獲者如麟角也
。夫彀勁弩者
,效力於發(fā)箭;涉大川者
,保全於既濟
;井不達泉,則猶不掘也
;一步未至
,則猶不往也。修涂之累
,非移晷所臻
;凌霄之高
,非一簣之積。然升峻者患於垂上而力不足
,為道者病於方成而志不遂
。千倉萬箱,非一耕所得
;干天之木
,非旬日所長;不測之淵
,起於汀瀅
;陶朱之資,必積百千
。若乃人退己進
,陰子所以窮至道也。敬卒若始
,羨門所以致云龍也
。我志誠堅,彼何人哉
?”
抱樸子曰:“俗民既不能生生
,而務所以煞生。夫有盡之物
,不能給無已之耗
;江河之流,不能盈無底之器也
。凡人利入少而費用多者
,猶不供也,況無錙銖之來
,而有千百之往乎
?人無少長,莫不有疾
,但輕重言之耳
。而受氣各有多少,多者其盡遲
,少者其竭速
。其知道者補而救之,必先復故
,然後方求量表之益
。若令服食終日,則肉飛骨騰,導引改朔
,則羽翮參差
,則世閒無不信道之民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己跎字磮?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而鍾石之費相尋,根柢之據未極
,而冰霜之毒交攻
。不知過之在己,而反云道之無益
,故捐丸散而罷吐納矣。故曰非長生難也
,聞道難也
;非聞道難也,行之難也
;非行之難也
,終之難也。良匠能與人規(guī)矩
,不能使人必巧也
。明師能授人方書,不能使人必為也
。夫修道猶如播穀也
,成之猶收積也。厥田雖沃
,水澤雖美
,而為之失天時,耕鋤又不至
,登稼被壟
,不穫不刈,頃畝雖多
,猶無獲也
。凡夫不徒不知益之為益也,又不知損之為損也
,夫損易知而速焉
,益難知而遲焉,人尚不悟其易
,安能識其難哉
?夫損之者如燈火之消脂,莫之見也
,而忽盡矣
。益之者如苗禾之播殖
,莫之覺也,而忽茂矣
。故治身養(yǎng)性
,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
,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凡聚小所以就大,積一所以至億也
。若能愛之於微
,成之於著,則幾乎知道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或問曰:“古者豈有無所施行,而偶自長生者乎
?”抱樸子答曰:“無也
。或隨明師
,積功累勤
,便得賜以合成之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蚴苊胤?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自行治作,事不接於世
,言不累於俗
,而記著者止存其姓名,而不能具知其所以得仙者
,故闕如也
。昔
黃帝生而能言,役使百靈
,可謂天授自然之體者也
,猶復不能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經
,到鼎湖而飛流珠
,登崆峒而問廣成,之具茨而事大隗
,適東岱而奉中黃
,入金谷而諮涓子,道養(yǎng)則資玄素二女,精推步則訪山稽力牧
,講占候則詢風后
,著體診則受雷岐,審攻戰(zhàn)則納五音之策
,窮神奸則記白澤之辭
,相地理則書青烏之說,救傷殘則綴金冶之術
。故能畢該秘要
,窮道盡真,遂昇龍以高躋
,與天地乎罔極也
。然按神仙經,皆云黃帝及
老子奉事太乙元君以受要訣
,況乎不逮彼二君者
,安有自得仙度世者乎?未之聞也
。”
或曰:“黃帝審仙者
,橋山之冢
,又何為乎?”抱樸子答曰:“按荊山經及龍首記
,皆云黃帝服神丹之後
,龍來迎之,群臣追慕
,靡所措思
,或取其幾杖,立miao而祭之
;或取其衣冠
,葬而守之。列仙傳云:黃帝自擇亡日
,七十日去
,七十日還,葬於橋山
,山陵忽崩
,墓空無尸,但劍舄在焉
。此諸說雖異
,要於為仙也。言黃帝仙者,見於道書及百家之說者甚多
,而儒家不肯長奇怪
,開異涂,務於禮教
,而神仙之事
,不可以訓俗,故云其死
,以杜民心耳
。朱邑欒巴于公,有功惠於民
,百姓皆生為之立miao祠
。又古者盛德之人,身沒之後
,臣子刊其勛績於不朽之器
。而今世君長遷轉,吏民思戀
,而樹德頌之碑者
,往往有焉,此亦黃帝有miao墓之類也
,豈足以證其必死哉
?”
或人問曰:“彭祖八百,安期三千
,斯壽之過人矣
。若果有不死之道,被何不遂仙乎
?豈非稟命受氣
,自有脩短,而彼偶得其多
,理不可延
,故不免於彫隕哉?”抱樸子答曰:“按彭祖經云
,其自帝嚳佐堯
,歷夏至殷為大夫,殷王遣采女從受房中之術
,行之有效
,欲殺彭祖,以絕其道
,彭祖覺焉而逃去
。去時年七八百馀
,非為死也。黃石公記云:彭祖去後七十馀年
,門人於流沙之西見之
,非死明矣。又彭祖之弟子
,青衣烏公
、黑穴公、秀眉公
、白兔公子
、離婁公、太足君
、高丘子
、不肯來七八人,皆歷數(shù)百歲
,在殷而各仙去
,況彭祖何肯死哉?又劉向所記列仙傳亦言彭祖是仙人也
。又安期先生者
,賣藥於海邊,瑯琊人傳世見之
,計已千年
。秦始皇請與語,三日三夜
。其言高,其旨遠
,博而有證
,始皇異之,乃賜之金璧
,可直數(shù)千萬
,安期受而置之於阜鄉(xiāng)亭,以赤玉舄一量為報
,留書曰
,復數(shù)千載,求我於蓬萊山
。如此
,是為見始皇時已千歲矣,非為死也
。又始皇剛暴而驁很
,最是天下之不應信神仙者
。又不中以不然之言答對之者也。至於問安期以長生之事
,安期答之允當
,始皇惺悟,信世閒之必有仙道
,既厚惠遺
,又甘心欲學不死之事,但自無明師也
,而為盧敖徐福輩所欺弄
,故不能得耳。向使安期先生言無符據
,三日三夜之中
,足以窮屈,則始皇必將烹煮屠戮
,不免鼎俎之禍
,其厚惠安可得乎?”
或問曰:“世有服食藥物
,行氣導引
,不免死者,何也
?”
抱樸子答曰:“不得金丹
,但服草木之藥及修小術者,可以延年遲死耳
,不得仙也
。或但知服草藥
,而不知還年之要術
,則終無久生之理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虿粫詭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行禁戒,思身神
,守真一
,則止可令內疾不起,風濕不犯耳
。若卒有惡鬼強邪
,山精水毒害之,則便死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虿坏萌肷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令山神為之作禍,則妖鬼試之
,猛獸傷之
,溪毒擊之,蛇蝮螫之
,致多死事
,非一條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蛐薜劳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而先自損傷已深,難可補復
。補復之益
,未得根據,而疾隨復作
,所以剋伐之事
,亦何緣得長生哉?或年老為道而得仙者
,或年少為道而不成者
,何哉?彼雖年老而受氣本多
,受氣本多則傷損薄
,傷損薄則易養(yǎng),易養(yǎng)故得仙也
。此雖年少而受氣本少
,受氣本少則傷深,傷深則難救
,難救故不成仙也
。夫木槿楊柳,斷殖之更生
,倒之亦生,橫之亦生
。生之易者
,莫過斯木也。然埋之既淺
,又未得久
,乍刻乍剝,或搖或拔
,雖壅以膏壤
,浸以春澤
,猶不脫於枯瘁者,以其根荄不固
,不暇吐其萌芽
,津液不得遂結其生氣也。人生之為體
,易傷難養(yǎng)
,方之二木,不及遠矣
。而所以攻毀之者
,過於刻剝,劇乎搖拔也
。濟之者鮮
,壞之者眾,死其宜也
。夫吐故納新者
,因氣以長氣,而氣大衰者則難長也
。服食藥物者
,因血以益血,而血垂竭者則難益也
。夫奔馳而喘逆
,或欬或滿,用力役體
,汲汲短乏者
,氣損之候也。面無光色
,皮膚枯臘
,唇焦脈白,腠理萎瘁者
,血減之證也
。二證既衰於外,則靈根亦凋於中矣
。如此
,則不得上藥,不能救也
。凡為道而不成
,營生而得死者,其人非不有氣血也
。然身中之所以為氣為血者
,根源已喪
,但馀其枝流也。譬猶入水之燼
,火滅而煙不即息
;既斷之木,柯葉猶生
。二者非不有煙
,非不有葉,而其所以為煙為葉者
,已先亡矣
。世人以覺病之日,始作為疾
,猶以氣絕之日
,為身喪之候也。唯怨風冷與暑濕
,不知風冷暑濕
,不能傷壯實之人也,徒患體虛氣少者
,不能堪之
,故為所中耳。何以較之
,設有數(shù)人
,年紀老壯既同,服食厚薄又等
,俱造沙漠之地
,并冒嚴寒之夜,素雪墮於上
,玄冰結於下
,寒風摧條而宵駭,欬唾凝沍於唇吻
,則其中將有獨中冷者
,而不必盡病也。非冷氣之有偏
,蓋人體有不耐者耳
。故俱食一物,或獨以結病者
,非此物之有偏毒也。鈞器齊飲
,而或醒或醉者
,非酒勢之有彼此也
。同冒炎暑,而或獨以暍死者
,非天熱之有公私也
。齊服一藥,而或昏瞑煩悶者
,非毒烈之有愛憎也
。是以沖風赴林,而枯柯先摧
;洪濤凌崖
,而拆隙首頹;烈火燎原
,而燥卉前焚
;龍碗墜地,而脆者獨破
。由茲以觀
,則人之無道,體已素病
,因風寒暑濕者以發(fā)之耳
。茍能令正氣不衰,形神相衛(wèi)
,莫能傷也
。凡為道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检锻?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不患於早也。恃年紀之少壯
,體力之方剛者
,自役過差,百病兼結
,命危朝露
,不得大藥,但服草木
,可以差於常人
,不能延其大限也。故仙經曰:養(yǎng)生以不傷為本
。此要言也
。
神農曰:百病不愈,安得長生?信哉斯言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或問曰:“所謂傷之者,豈非淫欲之閒乎
?”抱樸子曰:“亦何獨斯哉
?然長生之要,在乎還年之道
。上士知之
,可以延年除病
;其次不以自伐者也
。若年尚少壯而知還年,服陰丹以補腦
,采玉液於長谷者
,不服藥物,亦不失三百歲也
,但不得仙耳
。不得其術者,古人方之於冰杯之盛湯
,羽苞之蓄火也
。且又才所不逮,而困思之
,傷也
;力所不勝,而強舉之
,傷也
;悲哀憔悴,傷也
;喜樂過差
,傷也;汲汲所欲
,傷也
;久談言笑,傷也
;寢息失時
,傷也;挽弓引弩
,傷也
;沈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
,傷也
;跳走喘乏,傷也
;歡呼哭泣,傷也
;陰陽不交
,傷也;積傷至盡則早亡
,早亡非道也
。是以養(yǎng)生之方,唾不及遠
,行不疾步
,耳不極聽,目不久視
,坐不至久
,臥不及疲,先寒而衣
,先熱而解
,不欲極饑而食,食不過飽
,不欲極渴而飲
,飲不過多。凡食過則結積聚
,飲過則成痰癖
。不欲甚勞甚逸,不欲起晚
,不欲汗流
,不欲多睡,不欲奔車走馬
,不欲極目遠望
,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飲酒當風
,不欲數(shù)數(shù)沐浴
,不欲廣志遠愿,不欲規(guī)造異巧
。冬不欲極溫
,夏不欲窮涼,不露臥星下,不眠中見肩
,大寒大熱
,大風大霧,皆不欲冒之
。五味入口
,不欲偏多,故酸多傷脾
,苦多傷肺
,辛多傷肝,咸多則傷心
,甘多則傷腎
,此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傷者
,亦不便覺也
,謂久則壽損耳。是以善攝生者
,臥起有四時之早晚
,興居有至和之常制;調利筋骨
,有偃仰之方
;杜疾閑邪,有吞吐之術
;流行榮衛(wèi)
,有補瀉之法;節(jié)宣勞逸
,有與奪之要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yǎng)陽氣
。然後先將服草木以救虧缺
,後服金丹以定無窮,長生之理
,盡於此矣
。若有欲決意任懷,自謂達識知命
,不泥異端
,極情肆力,不營久生者
,聞此言也
,雖風之過耳
,電之經目,不足諭也
。雖身枯於流連之中
,氣絕於紈綺之閒,而甘心焉
,亦安可告之以養(yǎng)生之事哉
?不惟不納,乃謂妖訛也
。而望彼信之
,所謂以明鑒給矇瞽,以絲竹娛聾夫也
。”
莊子經典.CN
《抱樸子內篇》卷二 論仙
或問曰:"神仙不死
,信可得乎?"抱樸子答曰:"雖有至明
,而有形者不可畢見焉。雖稟極聰
,而有聲者不可盡聞焉
。雖有大章豎亥之足,而所常履者
,未若所不履之多
。雖有禹益齊諧之智,而所嘗識者未若所不識之眾也
。萬物云云
,何所不有,況列仙之人
,盈乎竹素矣
。不死之道,曷為無之?"
於是問者大笑曰:"夫有始者必有卒
,有存者必有亡
。故三五丘旦之圣,棄疾良平之智
,端嬰隨酈之辯
,賁育五丁之勇,而咸死者
,人理之常然
,必至之大端也。徒聞有先霜而枯瘁
,當夏而凋青
,含穗而不秀
,未實而萎零,未聞有享於萬年之壽
,久視不已之期者矣
。故古人學不求仙,言不語怪
,杜彼異端
,守此自然,推龜鶴於別類
,以死生為朝暮也
。夫苦心約己,以行無益之事
,鏤冰雕朽
,終無必成之功。未若攄匡世之高策
,招當年之隆祉
,使紫青重紆,玄牡龍跱
,華轂易步趍
,鼎餗代耒耜,不亦美哉?每思詩人甫田之刺
,深惟仲尼皆死之證
,無為握無形之風,捕難執(zhí)之影
,索不可得之物
,行必不到之路,棄榮華而涉苦困
,釋甚易而攻至難
,有似喪者之逐游女,必有兩失之悔
,單張之信偏見
,將速內外之禍也。夫班狄不能削瓦石為芒針
,歐冶不能鑄鉛錫為干將
。故不可為者,雖鬼神不能為也;不可成者
,雖天地不能成也
。世間亦安得奇方,能使當老者復少
,而應死者反生哉?而吾子乃欲延蟪蛄之命
,令有歷紀之壽
,養(yǎng)朝菌之榮,使累晦朔之積
,不亦謬乎?愿加九思
,不遠迷復焉。"
抱樸子答曰:"夫聰之所去
,則震雷不能使之聞
,明之所棄,則三光不能使之見
,豈輷磕之音細
,而麗天之景微哉?而聾夫謂之無聲焉,瞽者謂之無物焉
。又況管弦之和音
,山龍之綺粲,安能賞克諧之雅韻
,暐曄之鱗藻哉?故聾瞽在乎形器
,則不信豐隆之與玄象矣。而況物有微於此者乎?暗昧滯乎心神
,則不信有周孔於在昔矣。況告之以神仙之道乎?夫存亡終始
,誠是大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