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jīng)第三卷,九守注解
網(wǎng)絡(luò)
2023-09-21 23:57:22
《通玄真經(jīng)》第三卷 九守
老子曰:天地未形
,窈窈冥冥
,渾而為一
,寂然清澄
,重濁為地
,精微為天
,離而為四時
,分而為陰陽
,精氣為人
,粗氣為蟲
,剛?cè)嵯喑桑f物乃生
。精神本乎天
,骨骸根于地,精神入其門
,骨骸反其根
,我尚何存
,故圣人法天順地,不拘于俗
,不誘于人
,以天為父,以地為母
,陰陽為綱
,四時為紀(jì),天靜以清
,地定以寧
,萬物逆之死,順之生
,故靜漠者神明之宅
,虛無者道之所居。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
,骨骸者所稟于地也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萬物負(fù)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
老子曰:人受天地變化而生
,一月而膏
,二月血脈,三月而
,四月而胎
,五月而筋,六月而骨
,七月而成形
,八月而動,九月而躁
,十月而生
。形骸已成,五藏乃形
,肝主目
,腎主耳,脾主舌
,肺主鼻
,膽主口
,外為表,中為里
,頭員法天,足方象地
,天有四時
、五行、九解
、三百六十日
,人有四支、五藏
、九竅
、三百六十節(jié)。天有風(fēng)雨寒暑
,人有取與喜怒
,膽為云,肺為氣
,脾為風(fēng)
,腎為雨,肝為雷
,人與天地相類
,而心為之主。耳目者日月也
,血?dú)庹唢L(fēng)雨也
,日月失行,薄蝕無光
,風(fēng)雨非時
,毀折生災(zāi),五星失行
,州國受其殃
。天地之道,至閎以大
,尚由節(jié)其章光
,愛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熏而不息
?精神何能馳騁而不乏
?是故圣人守內(nèi)而不失外。夫血?dú)庹呷酥A也
,五藏者人之精也
,血?dú)鈱:鮾?nèi)而不外越
,則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則耳目清而聽視聰達(dá)
,聽視聰達(dá)謂之明
。五藏能屬于心而無離,則氣意勝而行不僻
,精神盛而氣不散
,以聽無不聞,以視無不見
,以為無不成
,患禍無由入,哀氣不能襲
,故所求多者所得少
,所見大者所知小。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牖
,血?dú)庹呶宀刂购?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故耳目淫于聲色,即五藏動搖而不定
,血?dú)馓鲜幎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精神馳騁而不守,禍福之至雖如丘山
, 無由識之矣
,故圣人愛而不越。圣人誠使耳目精明玄達(dá)
,無所誘慕
,意氣無失清靜而少嗜欲,五藏便寧
,精神內(nèi)守形骸而不越
,即觀乎往世之外,來事之內(nèi)
,禍福之間何足見也
,故其出彌遠(yuǎn)者,其知彌少
。以言精神不可使外淫也
,故五色亂目,使目不明
,五音入耳
,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生創(chuàng)
,趣舍滑心
,使行飛揚(yáng)。故嗜欲使人氣淫
,好憎使人精勞
,不疾去之,則志氣日耗
。夫人所以不能終其天年者
,以生生之厚,夫唯無以生為者
,即所以得長生,天地運(yùn)而相通
,萬物摠而為一
,能知一即無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無一之能知也
。吾處天下亦為一物
,而物亦物也,物之與物
,何以相物
,欲生不可事也,憎死不可辭也
,賤之不可憎也
,貴之不可喜也,因其資而寧之
,弗敢極弗敢極也
,即至樂極也。
守虛
老子曰:所謂圣人者
,因時而安其位
,當(dāng)世而樂其業(yè),夫哀樂者德之邪
,好憎者心之累
,喜怒者道之過,故其生也天行
,其死也物化
,靜即與陰合德,動即與陽同波
,故心者形之主也
,神者心之寶也,形勞而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已則竭
,是以圣人遵之不敢越也
。以無應(yīng)有,必究其理
,以虛受實(shí)
,必窮其節(jié),恬愉虛靜
,以終其命
,無所,無所親
,抱德煬和
,以順于天,與道為際
,與德為鄰
,不為福始,不為禍先
,死生無變于己
,故曰至神。神則以求無不待也
,以為無不成也
。
守?zé)o
老子曰:輕天下即神無累,細(xì)萬物即心不惑
,齊生死則意不懾
,同變化則明不眩。夫至人倚不橈之柱
,行無關(guān)之途
,稟不竭之府,學(xué)不死之師
,無往而不遂
,無之而不通,屈伸俯仰
,抱命不惑而宛轉(zhuǎn)
,禍福利害,不足以患心
。夫為義者可迫以仁
,而不可劫以兵,可正以義
,不可懸以利
,君子死義,不可以富貴留也,為義者不可以死亡恐也
,又況于無為者乎
!無為者即無累,無累之人
,以天下為影柱
,上觀至人之倫,深原道德之意
,下考世俗之行
,乃足以羞也,夫無以天下為者
,學(xué)之建鼓也
。
守平
老子曰:尊勢厚利,人之所貪
,比之身則賤
,故圣人食足以充虛接氣,衣足以蓋形御寒
,適情辭余,不貪得
,不多積
,清目不視,靜耳不聽
,閉口不言
,委心不慮,棄聰明
,反太素
,休精神,去知故
,無好憎
,是謂大通,除穢去累
,莫若未始出其宗
,何為而不成。知養(yǎng)生之和者
,即不可懸以利
,通內(nèi)外之符者,不可誘以勢
,無外之外
,至大,無內(nèi)之內(nèi),至貴
,能知大貴
,何往不遂。
守易
老子曰:古之為道者
,理情性
,治心術(shù),養(yǎng)以和
,持以適
,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
。性有不欲
,無欲而不得,心有不樂
,無樂而不為
,無益于性者不以累德,不便于生者不以滑和
。不縱身肆意而制度
,可以為天下儀,量腹而食
,制形而衣
,容身而居,適情而行
,余天下而不有
,委萬物而不利,豈為貧富貴賤失其性命哉
!永若然者
,可謂能體道矣。
守清
老子曰:人受氣于天者
,耳目之于聲色也
,鼻口之于芳臭也,肌膚之于寒溫也
,其情一也
,或以死,或以生
,或為君子
,或為小人,所以為制者異
。神者智之淵也
,神清則智明
,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則心平
,人莫鑒于流潦而鑒于澄水
,以其清且靜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
,故用之者必假于不用也
。夫鑒明者則塵垢不污也,神清者嗜欲不誤也
,故心有所至
,則神慨然在之,反之于虛
,則消躁藏息矣
,此圣人之游。故治天下者
,必達(dá)性命之情而后可也
。
守真
老子曰:夫所謂圣人者,適情而已
,量腹而食
,度形而衣,節(jié)乎己而
,貪污之心無由生也
,故能有天下者,必?zé)o以天下為也
,能有名譽(yù)者
,必不以越行求之
,誠達(dá)性命之情
,仁義因附。若夫神無所掩
,心無所載
,通洞條達(dá),澹然無事
,勢利不能誘
,聲色不能淫,辯者不能說
,智者不能動
,勇者不能恐,此真人之游也
。夫生生者不生
,化化者不化
,不達(dá)此道者,雖知統(tǒng)天地
,明照日月
,辯解連環(huán),辭潤金石
,猶無益于天下也
,故圣人不失所守。
守靜
老子曰:靜漠恬惔
,所以養(yǎng)生也
,和愉虛無,所以據(jù)德也
,外不亂內(nèi)即性得其宜
,靜不動和即德安其位,養(yǎng)生以經(jīng)世
,抱德以終年
,可謂能體道矣。若然者
,血脈無郁滯
,五藏?zé)o積氣,禍福不能矯滑
,非譽(yù)不能塵垢
,非有其世,孰能濟(jì)焉
,有其才不遇其時
,身猶不能脫,又況無道乎
。夫目察秋毫之末者
,耳不聞雷霆之聲,耳調(diào)金玉之音者
,目不見太山之形
,故小有所志,則大有所忘
。今萬物之來
,擢拔吾生,攓取吾精
,若泉原也
,雖欲勿稟,其可得乎
?今盆水若清之經(jīng)日
,乃能見眉睫
,濁之不過一撓,即不能見方圓也
,人之精神難清而易濁
,猶盆水也。
守法
老子曰:上圣法天
,其次尚賢
,其下任臣,任臣者危亡之道也
,尚賢者癡惑之原也
,法天者治天地之道也,虛靜為王
,虛無不受
,靜無不持,知虛靜之道
,乃能終始
,故圣人以靜為治,以動為亂
,故曰勿撓勿纓
,萬物將自清,勿驚勿駭
,萬物將自理
,是謂天道也。
守弱
老子曰:天子公侯以天下一國為家
,以萬物為畜
,懷天下之大,有萬物之多
,即氣實(shí)而志驕
,大者用兵侵小,小者倨傲凌下
,用心奢廣
,譬猶飄風(fēng)暴雨
,不可長久
。是以圣人以道鎮(zhèn)之,執(zhí)一無為而不損沖氣
,見小守柔
,退而勿有,法于江海
,江海不為
,故功名自化
,弗強(qiáng),故能成其王
,為天下牝
,故能神不死,自愛
,故能成其貴
,萬乘之勢,以萬物為功名
,權(quán)任至重
,不可自輕,自輕則功名不成
。夫道
,大以小而成,多以少為主
,故圣人以道邪天下
,柔弱微妙者見小也,儉嗇損缺者見少也
,見小故能成其大
,見少故能成其美。天之道
,抑高而舉下
,損有余奉不足,江海處地之不足
,故天下歸之奉之
,圣人卑謙,清靜辭讓者見下也
,虛心無有者見不足也
,見下故能致其高,見不足故能成其賢
,矜者不立
,奢者不長,強(qiáng)梁者死
,滿溢者亡
,飄風(fēng)暴雨不終日,小谷不能須臾盈
,飄風(fēng)暴雨行強(qiáng)梁之氣
,故不能久而滅,小谷處強(qiáng)梁之地
,故不得不奪
,是以圣人執(zhí)雌牝
,去奢驕,不敢行強(qiáng)梁之氣
,執(zhí)雌牝
,故能立其雄牡,不敢奢驕
,故能長久
。
老子曰:天道極即反,盈即損
,日月是也
。圣人日損而沖氣不敢自滿,日進(jìn)以牝
,功德不衰
,天道然也,人之情性皆好高而惡下
,好得而惡亡
,好利而惡病,好尊而惡卑
,好貴而惡賤
,眾人為之,故不能成
,執(zhí)之
,故不能得。是以圣人法天
,弗為而成
,弗執(zhí)而得,與人同情而異道
,故能長久
。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
,其沖即正
,其盈即覆。夫物盛則衰
,日中則移
,月滿則虧,樂終而悲
,是故聰明廣智守以愚
,多聞博辯守以儉
,武力勇毅守以畏
,富貴廣大守以狹
,德施天下守以讓,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胺说勒卟挥蛭ú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是以弊不新成
。”
老子曰:圣人與陰俱閉
,與陽俱開
,能至于無樂也,即無不樂也
,無不樂即至樂極矣
。是以內(nèi)樂外,不以外樂內(nèi)
,故有自樂也
,即有自志貴乎天下,所以然者
,因而為天下之要也
。不在于彼而在于我,不在于人而在于身
,身得則萬物備矣
。故達(dá)于心術(shù)之論者,即嗜欲好憎外矣
,是故無所喜
,無所怒,無所樂
,無所苦
,萬物玄同,無非無是
。故士有一定之論
,女有不易之行,不待勢而尊
,不須財而富
,不須力而強(qiáng),不利貨財
,不貪世名
,不以貴為安,不以賤為危,形神氣志各居其宜
。夫形者生之舍也
,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
,一失其位即三者傷矣
,故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
。其生貪叨多欲之人
,莫宜乎勢利,誘慕乎名位
,幾以過人之知
,位高于世,即精神日耗以遠(yuǎn)
,久淫而不還
,形閑中拒,即無由入矣
,是以時有盲忘自失之患
。夫精神志氣者,靜而日充以壯
,躁而日耗以老
,是故圣人持養(yǎng)其神,和弱其氣
,平夷其形
,而與道浮沉,如此則萬物之化無不偶也
,百事之變無不應(yīng)也
。
守樸
老子曰:所謂真人者,性合乎道也
。故有而若無
,實(shí)而若虛,治其內(nèi)不治其外
,明白太素
,無為而復(fù)樸,體本抱神
,以游天地之根
,芒然仿佯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yè)
,機(jī)械智巧
,不載于心
,審于無假,不與物遷
,見事之化
,而守其宗,心意專于內(nèi)
,通達(dá)禍福于一
,居不知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