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05章 湯問
殷湯問于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無物
,今惡得物
?后之人將謂今之無物
,可乎
?”殷湯曰:“然則物無先后乎
?”夏革曰:“物之終始
,初無極已
。始或為終
,終或為始
,惡知其紀?然自物之外
,自事之先
,朕所不知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币鬁唬骸叭粍t上下八方有極盡乎
?”革曰:“不知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睖虇?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革曰:“無則無極,有則有盡
;朕何以知之
?然無極之外復(fù)無無極,無盡之中復(fù)無無盡
。無極復(fù)無無極
,無盡復(fù)無無盡。朕以是知其無極無盡也
,而不知其有極有盡也
。”湯又問曰:“四海之外奚有
?”革曰:“猶齊州也
。”湯曰:“汝奚以實之
?”革曰:“朕東行至營
,人民猶是也。問營之東
,復(fù)猶營也
。西行至豳,人民猶是也
。問豳之西
,復(fù)猶豳也
。朕以是知四海、四荒
、四極之不異是也
。故大小相含,無窮極也
。含萬物者
,亦如含天地。含萬物也故不窮
,含天地也故無極
。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
。然則天地亦物也
。物有不足,故昔者
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
;斷鰲之足以立四極
。其后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
,折天柱
,絕地維;故天傾西北
,日月星辰就焉
;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湯又問:“物有巨細乎?有修短乎
?有同異乎
?”革曰:“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
,實惟無底之谷
,其下無底,名曰歸墟
。八纮九野之水
,天漢之流,莫不注之
,而無增無減焉
。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
,三曰方壺
,四曰瀛洲
,五曰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
,其頂平處九千里
。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
。其上臺觀皆金玉
,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
,華實皆有滋味
,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種
;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shù)焉
。而五山之根無所連著
,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
。仙圣毒之
,訴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極
,失群仙圣之居
,乃命禺強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
,六萬歲一交焉
。五山始峙而不動。而龍伯之國有大人
,舉足不盈數(shù)步而暨五山之所
,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
,歸其國
,灼其骨以數(shù)焉。員嶠二山流于北極
,沈于大海
,仙圣之播遷者巨億計。帝憑怒
,侵減龍伯之國使厄
。侵小龍伯之民使短。至
伏羲神農(nóng)時
,其國人猶數(shù)十丈
。從中州以東四十萬里得憔僥國
。,人長一尺五寸
。東北極有人名曰諍人
,長九寸。荊之南有冥靈者
,以五百歲為春
,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
,以八千歲為春
,八千歲為秋。朽壤之上有菌芝者
,生于朝
,死于晦。春夏之月有蠓蚋者
,因雨而生
,見陽而死。終北之北有溟海者
,天池也
,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
,其長稱焉
,其名為鯤。有鳥焉
,其名為鵬
,翼若垂天之云,其體稱焉
。世豈知有此物哉
?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
,夷堅聞而志之
。江浦之間生麼蟲,其名曰焦螟
,群飛而集于蚊睫
,弗相觸也。棲宿去來
,蚊弗覺也
。離朱子羽方晝拭眥揚眉而望之,弗見其形;虒俞師曠方夜擿耳俯首而聽之
,弗聞其聲
。唯
黃帝與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齋三月
,心死形廢
;徐以神視,塊然見之
,若嵩山之阿
;徐以氣聽,砰然聞之
,若雷霆之聲
。吳楚之國有大木焉,其名為櫾
,碧樹而冬生
,實丹而味酸。食其皮汁
,已憤厥之疾
。齊州珍之,渡淮而北而化為枳焉
。鴝鵒不逾濟,貉逾汶則死矣
。地氣然也
。雖然,形氣異也
,性鈞已
,無相易已。生皆全已
,分皆足已
。吾何以識其巨細?何以識其修短
?何以識其同異哉
?”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同萬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
,指通豫南
,達于漢陰,可乎
?”雜然相許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如太形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
,隱土之北
。”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
,叩石墾壤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遣男
,始齔
,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
,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山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殘年馀力
,曾不能悔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不固
,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雖我之死
,有子存焉。子又生孫
,孫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
,無窮匱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操蛇之神聞之
,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誠
,命夸蛾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
,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
,無隴斷焉
。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
,逐之于隅谷之際
。渴欲得飲
,赴飲河渭
。河謂不足,將走北飲大澤
。未至
,道渴而死。棄其杖
,尸膏肉所浸
,生鄧林。鄧林彌廣數(shù)千里焉
。
大禹曰:“六合之間
,四海之內(nèi)
,照之以日月
,經(jīng)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
,要之以太歲
。神靈所生,其物異形
;或夭或壽
,唯圣人能通其道?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毕母镌唬骸叭粍t亦有不待神靈而生
,不待陰陽而形,不待日月而明,不待殺戮而夭
,不待將迎而壽
,不待五谷而食,不待繒纊而衣
,不待舟車而行
。其道自然,非圣人之所通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途
,謬之一國
。濱北海之北,不知距齊州幾千萬里
,其國名曰終北
,不知際畔之所齊限。無風(fēng)雨霜露
,不生鳥獸
、蟲魚、草木之類
。四方悉平
,周以喬陟。當國之中有山
,山名壺領(lǐng)
,狀若<詹瓦>甀。頂有口
,狀若員環(huán)
,名曰滋穴。有水涌出
,名曰神氵糞
,臭過蘭椒,味過醪醴
。一源分為四埒
,注于山下。經(jīng)營一國
,亡不悉遍
。土氣和,亡札厲
。人性婉而從物
,不競不爭
。柔心而弱骨,不驕不忌
;長幼儕居
,不君不臣;男女雜游
,不媒不聘
;緣水而居,不耕不稼
。土氣溫適
,不織不衣;百年而死
,不夭不病
。其民孳阜亡數(shù),有喜樂
,亡衰老哀苦
。其俗好聲,相攜而迭謠
,終日不輟者
。饑惓則飲神氵糞,力志和平
。過則醉
,經(jīng)旬乃醒。沐浴神氵糞
,膚色脂澤
,香氣經(jīng)旬乃歇。周穆王北游過其國
,三年忘歸
。既反周室,慕其國
,忄敞然自失
。不進酒肉,不召嬪御者
,數(shù)月乃復(fù)
。管仲勉齊桓公因游遼口
,俱之其國
。幾克舉,隰朋諫曰:“君舍齊國之廣
,人民之眾
,山川之觀
,殖物之阜,禮義之盛
,章服之美
;妖靡盈庭,忠良滿朝
。肆咤則徒卒百萬
,視捴則諸侯從命,亦奚羨于彼而棄齊國之社稷
,從戎夷之國乎
?此仲父之耄,奈何從之
?”桓公乃止
,以隰朋之言告管仲。仲曰:“此固非朋之所及也
。臣恐彼國之不可知之也
。齊國之富奚戀?隰朋之言奚顧
?”
南國之人祝發(fā)而裸
;北國之人曷巾而裘;中國之人冠冕而裳
。九土所資
,或農(nóng)或商,或田或漁
,如冬裘夏葛
,水舟陸車,默而得之
,性而成之
。越之東有輒沐之國,其長子生
,則鮮而食之
,謂之宜弟。其大父死
,負其大母而棄之
,曰:“鬼妻不可以同居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背嫌醒兹酥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其親戚死,剔其肉而棄之
,然后埋其骨
,乃成為孝子
。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
。聚柴積而焚之
。燻則煙上,謂之登遐
,然后成為孝子
。此上以為政,下以為俗
。而未足為異也
。
孔子?xùn)|游,見兩小兒辯斗
。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币粌阂匀粘醭鲞h,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
,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
,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均
,天下之至理也
,連于形物亦然。均發(fā)均縣輕重而發(fā)絕
,發(fā)不均也
。均也,其絕也
,莫絕
。人以為不然,自有知其然者也
。詹何以獨繭絲為綸
,芒針為鉤,荊筱為竿
,剖粒為餌
,引盈車之魚于百仞之淵、汨流之中
,綸不絕
,鉤不伸,竿不撓
。楚王聞而異之
,召問其故。詹何曰:“臣聞先大夫之言
。蒲且子之弋也
,弱弓纖繳,乘風(fēng)振之
,連雙倉于青云之際
。用心專,動手均也
。臣因其事
,放而學(xué)釣,五年始盡其道
。當臣之臨河持竿
,心無雜慮,唯魚之念
;投綸沉鉤
,手無輕重,物莫能亂
。魚見臣之鉤餌
,猶沉埃聚沫,吞之不疑
。所以能以弱制強
,以輕致重也。大王治國誠能若此
,則天下可運于一握
,將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疾,同請扁鵲求治
。扁鵲治之
。既同愈。謂公扈齊嬰曰:“汝曩之所疾
,自外而干府藏者
,固藥石之所已
。今有偕生之疾,與體偕長
,今為汝攻之
,何如?”二人曰:“愿先聞其驗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北怡o謂公扈曰:“汝志強而氣弱,故足于謀而寡于斷
。齊嬰志弱而氣強
,故少于慮而傷于專。若換汝之心
,則均于善矣
。”扁鵲遂飲二人毒酒
,迷死三日
,剖胸探心,易而置之
;投以神藥
,既悟如初。二人辭歸
。于是公扈反齊嬰之室
,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識
。齊嬰亦反公扈之室室
,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識
。二室因相與訟
,求辨于扁鵲。扁鵲辨其所由
,訟乃已
。
匏巴鼓琴而鳥舞魚躍,鄭師文聞之
,棄家從師襄游
。柱指鈞弦,三年不成章
。師襄曰:“子可以歸矣
。”師文舍其琴,嘆曰:“文非弦之不能鉤
,非章之不能成
。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聲
。內(nèi)不得于心
,外不應(yīng)于器,故不敢發(fā)手而動弦
。且小假之
,以觀其所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睙o幾何,復(fù)見師襄
。師襄曰:“子之琴何如
?”師文曰:“得之矣。請嘗試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谑钱敶憾瞪滔乙哉倌蠀危瑳鲲L(fēng)忽至
,草木成實
。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夾鐘
,溫風(fēng)徐回
,草木發(fā)榮。當夏而叩羽弦以召黃鐘
,霜雪交下
,川池暴沍。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賓
,陽光熾烈
,堅冰立散。將終
,命宮而總四弦
,則景風(fēng)翔,慶云浮
,甘露降
,澧泉涌。師襄乃撫心高蹈曰:“微矣
,子之彈也
!雖師曠之清角,鄒衍之吹律,亡以加之
。被將挾琴執(zhí)管而從子之后耳
。”
薛譚學(xué)謳于秦青
,未窮青之技
,自謂盡之;遂辭歸
。秦青弗止
。餞于郊衢,撫節(jié)悲歌
,聲振林木
,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
,終身不敢言歸
。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匱糧
,過雍門
,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
,三日不絕
,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
,逆旅人辱之
。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悉
,垂涕相對
,三日不食。遽百追之
。娥還
,復(fù)為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善躍抃舞
,弗能自禁
,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fā)之
。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
,放娥之遺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伯牙善鼓琴